張婉蓉 張婉毓
[摘 要]
《白纻舞》作為“清商樂”中的一部分,在我國古代音樂與舞蹈史上產(chǎn)生重要影響。到唐這個開放交融的時代,由于西域樂舞的沖擊,推動《白纻舞》的嬗變,使其以另一種形式發(fā)揮生機。如今遺憾的是《白纻舞》的本貌雖不得窺見,但所流傳下來關于描寫《白纻舞》的歌詩甚多,可成為當代想象與創(chuàng)作的依據(jù)。
[關鍵詞]白纻舞;嬗變;當代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9-0163-03
[收稿日期]2021-01-15
[作者簡介]張婉蓉(1997— ),女,沈陽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張婉毓(1997— ),女,沈陽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沈陽 110818)
《白纻舞》由舞者身著輕白的纻麻料舞衣而得名,舞袖為主要動作形態(tài),是“清商樂”中著名的舞蹈。原是三國時期江南吳地的民間歌舞,后因其審美價值之高而進入宮廷,進而流入貴族士大夫的宴會中。深受貴族文人所喜愛,因此流傳下大批描寫《白纻舞》舞容、舞態(tài)的詩與辭?!栋桌偽琛吩诹了逄茣r期均流行,發(fā)展過程中風格和內(nèi)涵幾經(jīng)轉變,到了唐一代,由于時代的變遷,幾經(jīng)發(fā)展的《白纻舞》在國內(nèi)外文化交融密切的氛圍中被胡樂胡舞所沖擊,不似魏晉南朝時期那樣盛行,但在民間仍有流傳,依然阻擋不了大批詩人對它熱愛,進而贊美《白纻舞》的詩便被創(chuàng)作而出。在宮廷內(nèi),唐承襲隋《九部樂》,并廢除其中的《禮畢》樂部,增《燕樂》和《高昌樂》滿十部,由此稱為《十部樂》。《白纻舞》也隨之流傳下來,被編入“清樂”樂部,在宮廷中表演。(《九部樂》《十部樂》的演出形式類似于如今的晚會,是將不同節(jié)目與表演內(nèi)容編入一起,在宴享典禮中成套表演。)而被歸入《清樂》樂部中的《白纻舞》卻逐漸喪失了原本的活力,到了唐代中后期甚至不單獨演出,而后被唐代法曲所吸收發(fā)展,以另一種形式煥發(fā)生機,并對后世抒情性舞蹈影響深遠。
本文以《白纻舞》為主要線索來分析其在唐代是如何轉變的,以及這種轉變是在怎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發(fā)生的。藝術的發(fā)展與一個時代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這一步必不可少,它是探析《白纻舞》在唐代發(fā)生嬗變原因的重要因素。同時以此為參照,對比其發(fā)展與前代有何不同。此外,《白纻舞》的魅力影響至今,以“白纻”為題材的當代舞蹈作品層出,并產(chǎn)生一定的反響。這些基于古代史料發(fā)掘、并利用想象的創(chuàng)作,引起了筆者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
一、唐代《白纻舞》的嬗變
唐代(618—907年)618年由唐國公李淵建立,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在經(jīng)濟、文化、藝術、社會等方面均呈現(xiàn)出多元開放的姿態(tài)?!栋桌偽琛吩谔拼逆幼冎饕w現(xiàn)為兩方面,第一方面為在宮廷中被納入《十部樂》中的《白纻舞》,逐漸被軟舞和法曲歌舞所吸收,以新的面貌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第二方面為在民間及宴會中單獨表演的形式逐漸減少甚至消亡,出現(xiàn)了無舞而獨唱辭的情況。這些流傳下來的“白纻辭”中有描寫舞蹈的姿態(tài)的,還有借著描寫舞蹈從而抒發(fā)感情的內(nèi)容。那“白纻辭”是什么呢?這里要講一下《白纻舞》與“白纻辭”的關系。中國古代傳統(tǒng)藝術的共同特點是歌舞并重[1],而詩、樂、舞綜合的形態(tài)在藝術高度發(fā)展的唐依然沒有完全獨立出來?!栋桌偽琛肥且环N邊歌邊舞的表演形式,而“白纻辭”則是舞曲歌詞,亦被稱作《白纻舞歌》《白纻舞辭》《白纻舞》歌辭。如今《白纻舞》的具體情況,大多要依靠《樂府詩集》所收錄的《白纻舞》歌辭和觀舞詩來加以了解,因此“白纻辭”將是我們研究《白纻舞》的重要依據(jù),也是筆者在這里簡單介紹的原因。
(一)唐以前《白纻舞》的發(fā)展情況
在唐以前《白纻舞》有過多次變化。而這些變化主要是風格與功能的變化。發(fā)展至唐,這一系列的變化主要有三次較為明顯。
第一變是從淳樸的江南吳地民間歌舞到宮廷歌舞的變化?!稌x白纻舞歌詩》是最早的《白纻舞》歌辭,全詩如下:“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宛若龍轉乍低昂,凝停善睞客儀光。如推若引留且行,隨世而變誠無方。舞以盡神安可忘,晉世方昌樂未央。質(zhì)如輕云色如銀,愛之遺誰贈佳人。制以為袍馀作巾,袍以光驅(qū)巾拂塵。麗服在御會嘉賓,醪醴盈樽美且淳。清歌徐舞降祇神,四座歡樂胡可陳”。[2]其中:“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宛若龍轉乍低昂”這樣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出舞者體態(tài)輕盈,雙手高舉似天鵝飛翔,閃轉俯仰間極為美麗?!扒甯栊煳杞档o神,四座歡樂胡可陳?!庇袑ο删车南蛲澹c當時的修仙之風所契合。再有“質(zhì)如輕云色如銀”,此時舞者還身著色銀白輕如云的舞衣服飾。初入宮廷的《白纻舞》可能與前期差別不大,隨著不斷發(fā)展則趨向迎合貴族審美。
第二變是在進入宮廷后。梁以后,被收入宮廷后的《白纻舞》受到貴族審美觀念影響,變得舞風豪華,服裝飾品也更加奢侈,這與當時享樂的風氣有關,當然主要目的是為滿足貴族宴樂的需要。此時描述《白纻舞》的歌辭從“質(zhì)如輕云色如銀”轉為“珠履颯沓紈袖飛”“垂珰散佩盈玉除”了。
第三變是在隋代,《隋書·音樂志》曰:“開皇九年平陳,獲宋、齊舊樂,詔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始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p>
隋煬帝楊廣即位后,即秉承著功成作樂這一理念,吸收前代樂舞《清商樂》并將其被編入《七部樂》中,以“清商伎”定名,因此,《白纻舞》作為《清商樂》中重要的部分,一同被隋《七部樂》吸收?!镀卟繕贰肥切Φ?lián)P國威的樂舞,隋人認為其中《清商樂》內(nèi)容過于浮麗、哀怨,不足以述宣功德,因而將這部分內(nèi)容加以改動,使其更加莊重肅穆。而“哀怨、浮麗”則恰好是《白纻舞》的主要特點,被改動后則是被歸于廟堂,元氣大傷。
(二)唐宮廷中《白纻舞》的嬗變
唐承隋代《七部樂》作《九部樂》《十部樂》,保留了“清樂”樂部,因此《白纻舞》繼續(xù)作為清商樂的一部分流傳。
可是,在唐代政治開放,經(jīng)濟繁榮,文化多樣的社會生活中,作為前代古樂正聲的《白纻舞》被保存得并不好,也不似在魏晉南北朝時般流行。一方面在于《白纻舞》脫離了那個郁郁乎文哉的時代,不符合唐代開放恢弘的審美;另一方面在于,唐代的開放政策。唐代與周邊附屬國以及西域各國交往密切,外來樂舞的傳入使其迅速在中原宮廷和民間流行。唐代樂舞在吸收、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不斷豐富,這沖擊了《白纻舞》的生存情況,此外,朝廷不重視古樂,可想前代樂舞的艱難情景。后來隨著表演“清樂”的樂工流失,宮廷中甚至到了無人表演的境地。然而唐代是一個敢于吸收創(chuàng)造的時代,且《白纻舞》多年來的盛行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一種形式的衰退,必然孕育著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這種新生代表著被分解和吸收,以一種新形式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在唐代詩人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有:“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边@樣描寫,與對《白纻舞》的描寫相契合?!赌奚延鹨虑穼儆诜ㄇ?,表演時主要以磬、蕭、箏、笛等中國樂器為伴奏,白居易詩有“磬蕭箏笛遞相攙”之句;其舞則有《小垂手》與《白纻舞》[3]?!督谭挥浌{訂》中指出:“盛唐法曲之所以興,乃在其以清樂為主要成分?!币策M一步證明“清樂”中的《白纻舞》被吸收到其它宮廷樂舞中。
唐代《綠腰》舞具有中原傳統(tǒng)舞蹈特點,它以舞袖和腰身動作見長,與魏晉的《白纻舞》相似。有詩描繪“翩如蘭苕翡,宛如游龍舉。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的描述,而這些描述與魏晉時期關于白纻舞的描述極其相似。此外在《韓熙載夜宴圖》第二個部分“觀舞”中,有關于《綠腰》的描繪:舞者是王屋山。她穿著青藍色淹過手指的短袖衣裙,她以背對前,雙手反被身后,轉頭向前露出半張側臉。同時抬足,準備踏步,手臂的動作似要揮袖。《綠腰》又稱“六幺”屬于軟舞類,軟舞動作抒情節(jié)奏舒緩,是宮廷中的表演性舞蹈。而它的形成則是沿襲唐代以前的舞蹈風格,并有所發(fā)展。在宮廷中,《白纻舞》的發(fā)展是唐代宮廷新作樂舞的種子,被提煉重組,以另外一種形式煥發(fā)生機。那在民間它的發(fā)展又是怎么樣呢?
(三)唐民間及宴會中《白纻舞》的演變
唐代關于《白纻舞》的記載甚少,而對于其在民間發(fā)展的情況的記載更是零星??墒敲耖g的《白纻舞》歌辭態(tài)勢卻更為樂觀,發(fā)展至唐后期甚至出現(xiàn)有歌而無舞的情況了。這些流傳下來的歌辭就單純舞蹈內(nèi)容提煉,主要是對飄忽的舞衣,輕盈的體態(tài),以及舉手、揚袖、回轉、挪動,似展翅飛翔等舞姿形態(tài)的描述。李白《白纻辭三首》中,對于白纻舞的描寫:“揚清歌,發(fā)皓齒,北方佳人東鄰子。旦吟《白纻》?!稖O水》,長袖拂面為君起。”另一句:“羅舞縠揚哀音,郢中《白雪》且莫吟?!蹲右埂穮歉鑴泳??!贝送庥杏涊d關于唐代民間的《白纻舞》,同梁時宮廷內(nèi)《四時白纻歌》記載的不相同。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載:“《白纻》,沈約云:本吳地所出,疑是吳舞也。梁帝又令約改其辭。其《四時白纻》之歌,約集所載是也。今中原有《白纻曲》,辭旨與此全殊?!盵4]重點在于最后一句“今中原有《白纻曲》,辭旨與此全殊”,此時中原民間流傳的白纻舞,與梁時宮廷中由《四時白纻歌》所記載的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
《白纻舞》從魏晉發(fā)展至唐,在這發(fā)展的過程中我想將它比作四季,第一階段如春般稚嫩明麗,第二階段如夏般華美迤邐,第三階段如秋般莊重沉穩(wěn),第四階段如冬般含蓄內(nèi)斂,卻為來年之春做準備,蘊含新的生機。總的來講,唐代流傳下來的《白纻舞》歌辭相比前代是有增多的,且大多承襲前代贊美白纻舞舞容、舞姿、舞態(tài)等內(nèi)容。這些舞辭資料是中國文學藝術的財富,亦為后世研學奠定了基礎,創(chuàng)造了空間。
二、以“白纻”為題材的當代創(chuàng)作
歷史的長河延綿不絕。身處于21世紀的當下,我們?nèi)圆坏貌惑@嘆古代舞蹈的豐富迤邐。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舞蹈是時間的藝術又是動態(tài)的藝術。[5]也正是這些特性導致舞蹈藝術的轉瞬即逝,再加上舞蹈藝術的載體是生動的、具有主觀意識的人,并受到社會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等的影響,極難保存與傳承。使得近現(xiàn)代后,活態(tài)的古代舞蹈原貌很難被看到。古代舞蹈的斷層與遺失是遺憾的,優(yōu)秀的歷史不應被埋沒,慶幸的是被留存下來的豐富的古籍史料以及圖像雕塑等,可以為今之創(chuàng)作提供夯實嚴謹?shù)膭?chuàng)作源頭,使其在當代社會實現(xiàn)價值、煥發(fā)生機。
如今,以“白纻”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舞蹈作品層出,美輪美奐。飄逸的服飾與靈活的動作設計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審美意境,使我們不得不聯(lián)想,在社會動蕩的魏晉、在繁盛的隋唐時代它是怎樣的風姿綽約。陜西省歌舞劇院于1982年創(chuàng)演的《仿唐樂舞》,其中就有《白纻舞》片段。不得不提的是關于《仿唐樂舞》的創(chuàng)作,它是我國古代舞蹈復興潮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分。另有北京舞蹈學院青年教師根據(jù)南朝人士沈約所作白纻舞歌辭《四時白纻歌》,改編而成的女子五人舞《四時白纻舞》。中國歌劇舞劇院于2017年創(chuàng)作的舞劇《李白》中亦有《白纻舞》片段,以及由浙江舞蹈學院在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評獎中的獲獎作品《白纻舞在水一方》等。這些取材“白纻”“白纻舞歌詩”而進行的當代創(chuàng)作,在舞蹈編創(chuàng)方面緊貼史料,在服飾造型、動作姿態(tài)、審美風格等方面無不是在保留其原本形態(tài),使其脫離靜態(tài)的史料古籍,從而進行動態(tài)化加工和創(chuàng)作,使得千百年前盛行、被人廣為稱頌的舞蹈形式,不再是想象中的畫面,它躍上舞臺走入人們的視線,傳神生動的演繹感人至深,使得觀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筆者認為這就是舞蹈創(chuàng)作的意義!
這些作品根據(jù)編導對《白纻舞》不同的理解,在編創(chuàng)上各具特點,但都牢牢把握服飾飄逸,舞者輕盈,以及充分利用手、袖、腰為主要動作主題。既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舞獨特的韻味與多樣的審美風格,又讓我們看到中國古典舞基于歷史上的創(chuàng)新性與傳承性。使具有豐富歷史內(nèi)含和深厚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古典舞這朵民族之花,立足祖國,面向世界,不斷綻放出耀眼的光輝。
結 語
《白纻舞》上承漢,下至唐,這個過程中經(jīng)歷了由“俗”至“雅”的轉變。而它在流傳至唐這一時期,關于它的記載實際上是較少的,可正是由于這些記錄,讓我們看到了它有意思的變化。它起于江南民間,在魏晉南北朝那個戰(zhàn)亂不斷的年代里備受喜愛,而又在樂舞藝術高度繁榮的唐發(fā)生嬗變,從而被轉化吸收。唐以后《白纻舞》的影響依然在,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又被后世的戲曲藝術吸收,作為水袖動作的部分,影響至今日。筆者認為,這一系列的更替變化,不僅僅是舞蹈外在形態(tài)的更替,更是內(nèi)在文化精神的流變。如今以“白纻”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則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它們不忘傳統(tǒng),以史料為基礎,并在此之上進行創(chuàng)作。筆者認為,這種創(chuàng)作既是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又是豐富與守護;既是尊重和發(fā)揚民族固有傳統(tǒng),又是取其精華的選擇。愿更多基于史實,符合中國古典審美,且令人喜聞樂見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
注釋:
[1]
袁 禾.中國舞蹈通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128.
[2]出自郭茂倩,《樂府詩集》。
[3]彭慶生.彭慶生文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12.
[4]《舊唐書》志卷九、音樂二。
[5]李 莘.古代樂舞復現(xiàn)工作的前置理念:回歸歷史現(xiàn)場[J].舞蹈,2018(01):76.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