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鵬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中醫(yī)醫(yī)院骨科,天津 300480)
甲溝炎(paronychia)是一種累及指甲周圍皮膚皺襞的炎癥反應,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急性或慢性化膿性、觸痛性以及疼痛性甲周組織腫脹[1]。嵌甲性甲溝炎是甲溝炎中的常見類型,多發(fā)生于足趾,趾甲會向側面生長,剪緣與周邊甲溝呈現為銳角,負重時腳趾受到刺激,軟組織發(fā)生損傷,最終導致甲溝炎[2]。嵌甲性甲溝炎具有痛苦大、治愈難度大、復發(fā)率高等特點,患者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持續(xù)性疼痛,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還可能出現化膿性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拔甲術是傳統(tǒng)臨床治療嵌甲性甲溝炎的主要方式,但約30%患者術后會出現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的情況[4],因此尋找一種新型的手術治療方式至關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討改良Bartlett 手術治療足拇趾嵌甲性甲溝炎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40 例足拇趾嵌甲性甲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 例。觀察組中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齡15~55 歲,平均年齡(36.25±9.11)歲,其中15~29 歲3 例,30~39 歲10 例,40~55 歲7例;病程5~15 d,平均病程(7.85±2.56)d;對照組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齡20~55 歲,平均年齡(34.85±9.31)歲,其中15~29 歲4 例,30~39 歲8例,40~55 歲8 例;病程4~16 d,平均病程(7.65±2.78)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甲溝炎合并足拇趾嵌入甲皺;②首次接受治療;③年齡≥15 歲。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瘢痕體質;②凝血功能障礙;③無法耐受手術;④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治療;⑤合并其他臟器功能障礙。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拔甲術進行治療:確診后通過血管鉗對趾甲、甲床組織進行分離,拔除病變趾甲后,利用凡士林紗布對創(chuàng)面進行覆蓋,并用無菌紗布進行加壓包扎。
1.3.2 觀察組 采用改良Bartlett 手術進行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對足部常規(guī)消毒,鋪設無菌鋪巾,通過1%利多卡因對足拇趾趾根處進行浸潤麻醉。在嵌甲側甲緣2~4 mm 做一甲基質至趾端的切口,手術刀方向與嵌入方向基本平行,從切口內估算嵌入甲的深度,再做一弧形切口切除正常組織及部分或全部肉芽組織,于切口內沿保留皮條切除嵌入的甲板及甲基質,破壞甲床,沖洗后將嵌入的皮條外翻進行間斷縫合,使甲皺襞從甲緣牽開。術中由于保留皮條部分,可能發(fā)生部分肉芽組織出現斷端,應及時進行斷端縫合。切除操作應緩慢、輕柔,避免對跖側趾神經造成損傷。沖洗止血后,間斷縫合切口,將甲皺襞從甲緣牽開,通過無菌紗布進行加壓包扎。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術后恢復情況(干燥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以及疼痛情況)、感染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①臨床治療療效評價標準:觀察組傷口完全愈合后,手術部位無趾甲生長,甲唇與切除后剩余腳趾靠攏,無嵌甲或感染等不良情況為治愈;對照組傷口完全愈合后,手術部位趾甲繼續(xù)生長,無嵌甲或感染等不良情況為治愈。②疼痛情況:通過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評價,分為0~10 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19 例,治愈率為95.00%;對照組治愈16 例,治愈率為80.00%。觀察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57,P=0.151)。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干燥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及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換藥次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3 兩組感染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1 例感染,感染率為5.00%;對照組未發(fā)生感染。兩組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26,P=0.311)。
2.4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均無復發(fā),僅1 例因術后中考跑步時間長、強度大,導致基質損傷恢復欠理想,需要二次手術,見圖1、圖2。對照組復發(fā)4例,復發(fā)率為20.00%。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44,P=0.035)。
圖1 基質損傷
圖2 稀釋碘伏鹽水泡足治療
嵌甲性甲溝炎是臨床中較常見的甲溝炎類型,是由于趾甲嵌入甲溝導致的趾甲疼痛、感染、化膿[5]。嵌甲性甲溝炎的發(fā)病因素主要包括穿鞋不當、趾甲剪切方式不當等,導致甲溝逐漸加深,趾甲在生長過程中嵌入肉里,同時受到細菌感染,最終導致發(fā)病[6]。根據嵌甲性甲溝炎的病理過程,可分為Ⅰ期、Ⅱ期和Ⅲ期[7]。Ⅰ期為炎癥期,主要表現為側方甲皺襞有輕度紅腫、壓痛;Ⅱ期為膿腫期,主要表現為局部紅腫、多汗、壓痛加劇,兩側甲皺襞腫脹程度加劇,超出甲板側緣,且有滲液流出,分泌物有腥臭味;Ⅲ期為肉芽形成期,甲皺襞側方有肉芽組織,感染進入慢性階段,癥狀反復急性發(fā)作[8,9]。嵌甲癥甲溝炎的治療應從指導患者正確穿鞋及修建趾甲開始,對于Ⅰ期病變或癥狀較輕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換藥、引流等保守治療措施,但對于Ⅱ期、Ⅲ期患者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傳統(tǒng)臨床中一般先對患趾進行神經阻滯麻醉,隨后拔除趾甲,但這種方式復發(fā)率較高,且術后恢復時間較長,痛苦較大,患者接受程度較低[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燥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及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換藥次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改良Bartlett 手術治療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促進術后恢復,且復發(fā)率低,考慮原因為改良Bartlett 手術主要是在腳趾側方中線周圍作梭形切口,與趾甲甲緣約4~5 mm,切除正常無炎癥的組織,將甲皺襞從甲緣中牽開,從而解除嵌甲[11]。有研究發(fā)現[12],近側甲皺襞下存在一定長度的甲床根,當甲床根存在時,趾甲會再次生長,因此根治甲溝炎的關鍵在于使趾甲永久性變窄,可部分切除有生育基質的甲床和甲根邊緣生化基質。本研究為了達到徹底治療,避免復發(fā)的目的,僅對嵌甲側嵌入的趾甲、甲床、甲基質部分完全切除,不僅有效處理了嵌甲部位的炎性組織,同時也擴大了甲緣,完全杜絕了趾甲再次生長的條件,徹底消除了病灶,避免了甲溝炎的復發(fā)[13]。改良Bartlett 手術術中的關鍵包括以下3 點:首先,清除嵌入甲緣部分的趾甲,包括趾甲根部基質,從而縮短趾甲;其次,清除嵌入甲緣的趾甲下部甲床,杜絕趾甲生長的條件[14];最后,切除甲皺襞,但不要求完全去除增生的肉芽組織,使甲溝變的更加淺、薄,緩解甲緣軟組織受壓[15],雖然有可能因為保留了部分肉芽組織而導致局部壞死,但隨著趾甲刺激的消失,壞死可自行脫落而無需特殊處理。
綜上所述,改良Bartlett 手術治療足拇趾嵌甲性甲溝炎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臨床治愈率較高,且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痊愈時間,緩解疼痛情況,同時感染、復發(fā)風險較少,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