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在主義作為一股哲學思潮,由法國哲學家加布里埃爾·馬塞爾創(chuàng)立,由保羅·薩特發(fā)揚光大。然而這股思想的原初創(chuàng)始人,則可以追溯至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存在主義在德國開始盛行,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存在主義在法國得到極大發(fā)展。海德格爾和保羅·薩特都是無神論存在主義思想的主要代表者,薩特吸收并發(fā)展了諸多名家的哲學思想,如笛卡爾“近代主體性原則”、黑格爾“自我意識”、胡塞爾“意向性理論”以及海德格爾“存在論”等,“存在主義”由此誕生。作為這股思潮的前后者,海德格爾和薩特的思想值得討論,本文則以思想異同為重點探討了二者的存在主義思想中“存在”概念的差異。
關鍵詞:存在主義,薩特,海德格爾,人道主義,意識,存在
存在主義(拉丁文:existentia,英語:existentialism)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按嬖谥髁x”該詞最初由法國哲學家加布里埃爾·馬塞爾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創(chuàng)造的[1]。1945年10月29日,薩特在巴黎俱樂部的一次演講中公開使用了“存在主義”,該演講在1948年以《存在主義是人道主義》(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為書名,作為一本小說出版。存在主義在德國的盛行緣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海德格爾被認普遍為是存在主義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浇檀嬖谥髁x的代表者有:雅斯貝爾斯、克爾凱戈爾,而海德格爾則是無神論存在主義思想的代表者之一。他首次提出了“存在主義”這一思想是在《存在與時間》(1926)中,并促使這一理論走向系統(tǒng)化、明確化。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存在主義在法國得到極大發(fā)展,加布里埃爾·馬塞爾是法國基督教存在主義主要代表者,保羅·薩特則是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代表者。
一、薩特及其“存在”思想
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6.21-1980.4.15),著名法國哲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①他是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及二戰(zhàn)后存在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其代表作《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巔峰作品。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最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2],除此之外還有自由觀、人學辯證法等重要內(nèi)容。薩特存在主義之“存在”思想可以從三個方面,即本體論的存在、理想的存在、意識的存在,來認識和理解。[3]
本體論即存在本身,薩特認為的“存在”既是一種事物,也是一種屬性(存在),即“存在”存在,“存在”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一種存在物,存在無法離開自己的“存在”而單獨存在。而人,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因為它的“存在”是完全實在的。意識也是一種存在,具有意向性、自我意識兩個特性。
“存在先于本質(zhì)”,對于人來說,存在即人的存在。所以,“存在先于本質(zhì)”,意味著,個人通過“自我”來塑造自己的本質(zhì),從而使其本質(zhì)與他人相區(qū)別,所以人的本質(zhì)是“人”存在之后根據(jù)自己的行為所選擇的。
二、海德格爾及其“存在”思想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9.26-1976.5.26)是一位德國哲學家,其最出名的是對現(xiàn)象學、解釋學和存在主義的貢獻,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畢生精力都投注于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指出西方哲學自從柏拉圖開始便誤解了“存在”的意義,試圖借此引申出一種新的理解人和世界的理論體系。1927年他的第一本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②
海德格爾批判了形而上學簡單地把存在者和存在混淆,他認為西方哲學自柏拉圖以來,字面上是研究“存在”問題,實際上卻只是在研究“存在者”。他的哲學理論聚焦于“存在者并非存在,存在是存在”,從而創(chuàng)立“基本本體論”。海德格爾認為,“存在”只是一種趨勢,所以“存在”的概念是無法被定義的。而想要獲取“存在”的意義,只能通過“存在者”來實現(xiàn)。但是也不能簡單的將“此在”認定為人,此在總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這里的世界是任何事物存在的條件??梢岳斫鉃椋骸按嗽凇北揪驮谑澜绠斨写嬖?,以與他人“共在”的方式存在。
三、兩者差異之處研究
一般來說,人們很容易將海德格爾的思想和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等同起來。將雅斯貝斯、海德格爾和薩特等人視為同一體。但是,事實上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是將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存在主義化,同時又將這種存在主義理論進行了人道主義化。假設定義薩特思想為存在主義哲學,雅斯貝斯思想為存在哲學,那么海德格爾的思想則是追問存在。[5]
1. 討論對象的差異
薩特的存在是針對“本質(zhì)”提出的,而海德格爾的存在是針對“存在者”提出的。命題“存在先于本質(zhì)”,即把存在認作世界的本原,置于本質(zhì)之上。這里的“存在”特質(zhì)人的存在,即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zhì)。而在海德格爾這里,存在是所有“存在者”的根源,但是這個“存在”卻沒有具體屬性,只是一種動態(tài)趨勢,“存在者”通過“存在”成為“存在者”,“存在”通過“存在者”探索“存在”的意義。
2. 哲學解釋的差異
薩特卻對“存在”概念有著明確的定義,他將存在區(qū)別為“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薩特的“自在存在”是這樣一種存在:事先就被給定的,與“自身”完全“粘合”的存在,自在存在就是其自身。而海德格爾沒有給予“存在”明確的概念,他認為“存在”表現(xiàn)的是一種動態(tài)趨勢。在國內(nèi),普遍的看法就是薩特理解的“存在”只是存在者層面上的存在,并不是“存在”意義的存在;海德格爾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海德格爾在此問題上的理解要高于薩特。
3. “存在”的狀態(tài)差異
薩特的存在盡管有自在和自為的區(qū)別,但是二者互相聯(lián)系,“存在”是統(tǒng)一的。海德格爾的存在是一種“在起來”、“顯現(xiàn)著”的動態(tài)過程。[6]這里的存在指的是人的存在(Dasein),此在存在的基本方式具有時間性,這個時間是與此在共存亡的。
4. 起點的差異
薩特的哲學起點是人的存在,他的哲學也是一種人學思想。不過由于過分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純粹意識的作用,薩特的存在思想不可避免的有點傾向唯心主義。而海德格爾“存在”理論的哲學起點則是將自柏拉圖以來的對于“存在者”的研究拉回到“存在”的研究上來。海德格爾用來開啟哲學的起點“此在”被薩特用前反思水平上的“意識”代替,意識成為薩特本體論哲學的出發(fā)點。
5. 積極/消極的差異
薩特思想的落腳點是探討人的價值和意義,他的理論種里充滿了“選擇”、“行動”、“自由”等積極的字眼。薩特提出:人完全是由自己的主觀意志來決定自己是如何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這番話鼓勵人們對待生活要積極樂觀。而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存在的活動過程就是“煩”(Sorge),人的存在是由“煩”來安排,且“煩”貫穿于人的一生。海德格爾提到:人終究會面臨死亡,所以“人的存在”可以說是“死亡的存在”,似乎體現(xiàn)人存在的意義的唯一方式就是死亡,只有死亡才能證明人曾經(jīng)存在過。這樣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帶給人一種悲觀的情緒。
參考文獻
[1]Cooper, David. "Existentialism: Areconstruction.",1999.
[2][法]保羅·薩特著,周熙良,湯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04.
[3][6]閔媛.薩特存在主義之“存在”概念探究[D].長安大學,2016.
[4]王干才.海德格爾、薩特存在主義比較[J].唐都學刊,1999(04):2.
[5]彭富春.西方海德格爾研究述評(一)[J].哲學動態(tài),2001(05):39.
注釋
①來源自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Paul_Sartre.
②來源自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Heidegger.
作者簡介
林益敏(1998-),女,漢族,福建莆田,碩士,四川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西方近現(xiàn)代藝術理論,重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