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苑
摘要:要想在小學語文融合課堂中提高特殊兒童語言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端正自身的態(tài)度,以飽滿的熱情、親切的情感與特殊兒童進行交流和溝通,充分掌握特殊兒童的測試情況及語言能力,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特殊兒童進行多樣化的語言訓練,讓特殊兒童能在教師的引導和培養(yǎng)下逐漸朝著正常人的方向發(fā)展,與正常人進行溝通和交流。
關鍵詞:小學語文;融合課堂;語言教學;特殊兒童;有效策略
特殊學校的主要教學對象是中重度、極重度智力殘疾、器官缺陷的學生,語言溝通能力較差,特殊行為較多。由于疾病原因、智力損傷程度的不同,特殊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語言能力、學習成績、思想情感、興趣特點等都存在不同,學習能力較低、語言運用能力較弱是特殊兒童的主要特征。所以,特殊學校中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融合課堂,積極開展語言教學,對特殊兒童語言能力進行有效訓練,幫助特殊兒童逐漸擁有正常人的能力和感知,讓特殊兒童能融入正常人的群體中。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社會、家庭、學校的語言環(huán)境對特殊兒童的語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特別是家庭環(huán)境,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能讓特殊兒童的語言能力得到增強,能讓孩子的智力得到開發(fā)。相反,則會導致特殊兒童的語言能力下降,因為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首先就是在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熏陶下逐漸掌握發(fā)音和說話。但根據(jù)相關的調查表明,多數(shù)特殊兒童在家庭環(huán)境中,無法得到有效的語言刺激,甚至有的家長素質較差,沒有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榜樣,導致特殊兒童的語言能力較差。因此,在小學語文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特殊兒童提供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積極開展多樣化的語言訓練,讓孩子能更主動地運用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首先要運用標準的普通話與特殊兒童進行交流和溝通,要保證自己的語言發(fā)音正確,合適地運用詞語,規(guī)范自己的語句、語法。隨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一些特殊兒童喜歡的動畫內容,讓特殊兒童認真傾聽動畫中的語言內容,以此提升特殊兒童的語言興趣,讓兒童跟隨動畫內容進行說話練習,爭取每次都能講一句完整的話。之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具有生活化的情境,讓特殊兒童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對話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要對特殊兒童提出難度較大的要求,要逐步引導特殊兒童進行語言鍛煉,幫助特殊兒童逐漸講出一句完整的話。只有為特殊兒童提供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才能讓特殊兒童的語言訓練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鍛煉,使語言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保證。
二、積極開展語言訓練
特殊兒童的病因比較復雜。所以,教師在開展語言教學的過程中,要提前為每個兒童建立詳細檔案,并對語言障礙的兒童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和教育,讓特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詠柳》的過程中,教師利用課前十分鐘播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音頻,讓特殊兒童反復地聽,去感受音頻中的語言發(fā)音以及語法運用。隨后,教師可以組織特殊兒童進行十分鐘的發(fā)音訓練,如拼讀訓練、舌操訓練。之后,教師引導特殊兒童逐步去閱讀課文內容,讓他們從只能讀一個字、兩個字逐漸過渡到完整地讀出一整句話。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特殊兒童的發(fā)音有明顯的提升,還能讓他們逐漸產(chǎn)“生濃厚的自信,更主 動地去學習語文知識,進行語言訓練。
三、營造良好的語言教學氛圍
雖然特殊兒童的感知能力較差,甚至對一些事物漠不關心、無動于衷。但在情感上,他們與正常兒童-樣,需要得到教師和家長的關愛。所以,在開展小學語文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和藹、親切的態(tài)度去面對特殊兒童,并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愛和呵護,讓特殊兒童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感受到班級的溫暖氛圍。只有這樣才能讓特殊兒童更主動地配合教師,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從而使特殊兒童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學識字課程《金木水火土》的過程中,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并給予特殊兒童充足的尊重和關愛。當特殊兒童出現(xiàn)拍桌子、好動、大聲尖叫等現(xiàn)象時,教師要盡量運用微小的動作、表情制止,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隨后,教師可以組織他們進行一一些簡單的識字游戲,如"指一指’ “寫一寫”等 ,讓特殊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學習語文知識的快樂。同時,在游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特殊兒童逐漸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去表達自己在游戲中的感受。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為特殊兒童提供良好的教學氛圍,還能讓特殊兒童在學習訓練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從而更努力、積極地運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一樣,都是祖國的花朵,都是未來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的棟梁,只不過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之間存在能力、行為等差異。
結語
所以,在小學語文融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培養(yǎng)特殊兒童的語言能力,強化特殊兒童的語言訓練,幫助特殊兒童更好地融入正常人的群體中,并在開展語言訓練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掌握特殊兒童的真實情況,了解他們的致病因素,從多個角度對特殊兒童進行語言訓練,讓特殊兒童在教師的關愛和幫助下更好地發(fā)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侯苗. 小學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及教學現(xiàn)狀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21.
[2]佟婷婷. 部編版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日積月累”板塊中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1.
[3]郭美琪. 基于iFIAS小學語文閱讀優(yōu)質課師生言語互動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1.
[4]焦英杰. 傳統(tǒng)文化在部編版五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呈現(xiàn)及教學現(xiàn)狀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1.
[5]張沛. 傳統(tǒng)文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神話教學現(xiàn)狀調查及策略探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