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東
摘要:在小學中文教學過程中,對部編版教材的使用,一定要運用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中,語文教師不要只追求語文知識框架,從而忽視了語文要素的落實。老師要改變課堂指導的觀念,教育的重點要逐漸放到學生的閱讀方面,發(fā)揮教材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部編本教材;語文要素
在部編版教材中,主要特點是“人文題材”與“語文要素”的并行性,明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育”內(nèi)容,對課堂教學提供指導。為提高小學中文教學效果,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促進語文要素在實踐中的應用。
1.落實語文要素的必要性
在部編版教材中,從三年級開始,課程教材設置了相應課程的語文要素。相對于二年級中文教材,三年級中文教材并未明確說明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單子啊課后習題中,均包含其特定的語文要素。教材中設定的語言要素主要包括:重點、難點、指導策略、語言能力、語言知識等。相對于以前的教材版本,可供語言教師使用,操作和指導方向更為明確,精確的指導方針的制定也能為教師制定整體教育策略提供參考。小學語文教材在教育實踐中的廣泛運用,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各單元設置的中文要素的運用,并借助中文知識的整合和引入,更好地提高中文課的能力,為開展學習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轉(zhuǎn)變小學語文教育觀念
2.1改變小學語文教學方向
部編版教材采用了雙線結構,其目標設定為每一單元,教材突出了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相對于以往教材中所常用的單一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需要過于關注學生對單一目標的情感態(tài)度,這主要是由于其雙線結構。本課程的中文要素是以提高學生中文水平為中心,促進中文學習進步。
2.2改變小學中文教學模式
當今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無法使語文要素在教學中的有效實施。對于以往中文教學,教師通常用分析法進行教學。但在部編版教材中,由于文章的增加以及大量的信息和詞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內(nèi)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的指導占了很大比例,學生不太會考慮,所以對學生的語言學習也沒有幫助。使用部編版教材,教師必須理順課堂內(nèi)容,分類整理教學內(nèi)容,把握課堂大框架,全面突破課堂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作為課堂的主體。同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新詞,在課堂上實施語文要素是必要的。
3.要整合課堂策略
3.1整體發(fā)掘語文要素
部編版教材的語文要素,既是單元前教材的精煉單元,也是教師運用教育策略使學生在中文教學中逐漸感受到的內(nèi)容。要對教材的語文要素進行提煉、概括、總結,把握總體框架。學語文要素時,各個單元的要素可以互相滲透,互相支持。要使學生能夠進入學習過程,教師必須在每一門課上發(fā)揮發(fā)現(xiàn)學生的突破作用[1]。
3.2重新制定課堂指導策略,實施中國要素的實施
要讓課堂變得更有成效,就得將教學內(nèi)容重新安排。要判斷班級的好壞,首先要判斷班級是否有明確的教育目標。課后練習與教師書籍是部編版教材,是教育目的的最低保障。文中所說的課后練習,必須包含本課程的語文要素,課后練習的設計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在教學過程中,第一階段為學生理解教材,第二階段調(diào)查學生能否靈活運用所學內(nèi)容,第三階段是運用語文要素,要清楚理解3個階段。教師應注意練習的難度和學生的知識體系在學生實踐中能否解決問題,以此為前提,實現(xiàn)中文教材框架的結構重組。
4.提高學生的能力
第一,學生在做練習題時,若題中包含語文要素,就會發(fā)現(xiàn),通過練習積累的語文要素的難度,是處于呈螺旋上升。各年級語文教材的語文要素是按梯度順序書寫的,前一單元往往為后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做鋪墊,而后一單元是前一單元語文要素的改進。這一螺旋式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中文學習的整體結構,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探索,提高了中文與文學素養(yǎng),同時也反映了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語文知識[2]。比如,在部編版教材中,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段落和節(jié)后的劃分。所以在練習時,老師可以建議學生自己寫文章,選擇自己的方法來劃分段落。本研究通過讓學生進行自律指導,寫出自然段落的一般思想,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該練習結束后,學生們就能認出這一段,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三年級的學生在各段之間獨立寫作,有了更深的研究,通過寫作后的交流和對話,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語文要素,這一學習結構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中的語文要素。
第二,通過讀寫結合的練習,改進和執(zhí)行語文要素。對于部編版教材,每個單元的練習通常會在課文和口頭交流結束后,對學生提出課題的要求,讓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創(chuàng)設專題,展示靈活運用語文要素的學習方法。
為完成相應的課題練習,學生必須掌握大量的專題材料以內(nèi)容。此外,還必須實踐思考框架的概念。學生即使學會了在框架概念和語言學習中靈活運用語言要素的方法,但也有可能不能很好地學習,主要原因是學生的閱讀量不夠,學生積累的閱讀材料不足,無法將文章內(nèi)容結合起來,這說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必要的。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3]。
每一次課后練習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尊重學生的差異。此外,在課后寫作練習中,可以通過教師指導來體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個性。
結語
總體而言,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最大限度地活用部編版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培養(yǎng)學生的中文素養(yǎng)。通過教學活動,確定語文要素的重點,明確了如何合理地掌握語文要死訓練的范圍,明確了如何轉(zhuǎn)換語文要素,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語文知識,,從而達到培養(yǎng)語文要素的目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錢程.淺談小學語文課程語文要素的策略指導[J].小學生(下旬刊),2021(08):74.
[2]楊德鑄.基于單元整體,落實語文要素——對統(tǒng)編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21(Z3):163-166.
[3]陳光華.語文要素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J].新課程,2021(3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