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輝蘭
(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二都小學,江西 撫州 344400)
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是以實際教學要求為主,缺乏理解、缺少質疑、缺少發(fā)現(xiàn),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教師習慣上以單篇文章的閱讀進行教學所致,另外教師還強調逐字逐句的閱讀,或者只用朗讀來閱讀文章,這樣就會讓學生以為閱讀的方法只有這幾種。但是其實除了朗讀,學生還可以進行默讀,略讀等等各類的閱讀方式。而教師教會學生群文閱讀,能讓學生學會以多種方式進行閱讀,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教師應該怎樣指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呢?以下就是筆者的幾點建議。
單篇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必須落實字詞句,同時也需要教師逐字逐句的分析整篇文章的意思以及主題等等,這樣的做法其實只針對某一篇文章,只是在教課文。而群文閱讀則更需要關注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所獲取到的閱讀的策略以及方法等等,這樣的要求下是教師讓學生閱讀,重在加強閱讀的指導,其實是在教語文。
比如:教師在進入《綜合性學習 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學習中時,就可以采用群文閱讀的方法。例如,從《識字2: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始,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提到了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接著教師又提供《端午粽》《清明》《中秋話團圓》三篇文章讓學生自己閱讀,了解其中有怎樣的特點,以及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句子。課下還可以在搜集有關的文章進行閱讀。在整節(jié)課中,教師沒有干預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甚至是在讓學生自己講解自己的閱讀感受。而教師只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別的輔導。而且教師講解得也很少,其主要的目的是在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習。同時這樣的課堂讓學生真正的動了起來,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也會很容易的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而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就必須改變以前逐字逐句的閱讀,朗讀等的方式。因為除了朗讀之外,我們還可以進行默讀,瀏覽等方式。教師在整堂課上應該培養(yǎng)學生更加多種多樣的閱讀方式,還必須更多的嘗試更加真實,更加實用的類生活化閱讀。因為在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思維碰撞,質疑,討論交流等等,將會帶給學生新的思想體驗,產生不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比如:學習《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三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從名字以及作者等有關信息能夠了解到這三篇文章都是與魯迅先生有關的。但是具體的有怎樣的內容,就需要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默讀、朗讀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閱讀,了解文章。還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比較三篇文章中關于魯迅的認識有怎樣的異同點?這樣一來,容易引發(fā)學生高質量的思考,促使學生對魯迅做出評價,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的辨析、質疑、分享。而群文閱讀的方向就是希望在課堂上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有所發(fā)現(xiàn),同時在群文閱讀中也可以讓學生將多種閱讀方式用以實踐。
教學反思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教師在進行課后反思時,可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聽取學生的意見,可以改善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在教師及時彌補這些不足之后,能夠引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可以改善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說:在課上,教師用《藏戲》《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等類似中國傳統(tǒng)習俗的文章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那么在課后,教師應該及時向學生了解對教學的意見。例如,如果學生說課堂的閱讀時間不夠,那么教師在下一堂閱讀課時就需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群文閱讀,同時也需要向學生了解,為什么學生覺得自己的閱讀任務時間不夠等問題,教師需要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都是能夠通過課后反思了解到的,可以改善教師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總結: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是以單篇課文教學為主,它能夠實現(xiàn)“多讀”的途徑就是反復地讀。通常一篇三四百字的文章,學生在反復讀的過程是沒有新鮮感和探究欲的。而群文閱讀則可以讓學生找到新鮮感與探究欲望,因為它可以讓學生一篇接一篇的閱讀。同時,如果是橫向結構的群文閱讀,學生還可能會有很多的質疑以及發(fā)現(xiàn)。所以教師善于利用群文閱讀,能夠讓學生在“多閱讀”,“比較閱讀”中喜歡上閱讀,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