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
摘 ?要:在現(xiàn)代諸多教學方法衍生變化的發(fā)展期間,分層教學的模式對于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執(zhí)行效率,使得教師在教學期間能夠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并使得學生得以在此期間有效汲取新的知識并提升自我。通過數(shù)學知識的合理設計與融合,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提高對于數(shù)學的學習信心,亦能夠更具效率地推進學生的學習,使得不同階段能力的學生都能夠有效地完成學習目標。運用這一教學方式,能有效提升學生計算能力。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數(shù)學;數(shù)學教學;計算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2-0187-02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modern teaching methods,the stratified teaching model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which enables teachers to focus on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 during the teaching period,and enables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absorb new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mselves during this period. Through the reasonable design and integration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not only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onfidence in learning mathematics,but also can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more efficiently,so that student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ability can effectively complete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is also effectiv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uting ability.
【Keywords】Stratified teaching;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Mathematics teaching;Computing ability
計算是以小學數(shù)學學習的基礎,更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但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于計算并不具備較強的積極性,且在計算學習中亦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比如效率不高、速度過慢等。究其成因,教學的方式則存在一定的影響因素,在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作用下,仍有部分教師以傳統(tǒng)課堂為主要教學形式,并不利于小學生計算思維的發(fā)展?;诖?,教師則可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以在科學模式的基礎條件下,促使學生在可適應教學的基礎上展開有效學習,以使其有效提升數(shù)學計算。
1.分層教學的意義
(1)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
首先,作為數(shù)學教育指導教師,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結合課程標準的教學指標,亦需要依據(jù)現(xiàn)實情形進行教學設計,如此,才能夠使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有效地推進。在此過程中,需在教學活動構建開展期間,以多種形式為基礎原則,以促使學生的計算學習更具動力,使其在多元化的活動形式下不斷訓練其計算能力,進而有效提升這一能力,促使其抽象思維得以培育發(fā)展。同時,還需整合梳理現(xiàn)有教學資源,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的學習空間,以實現(xiàn)人本教育的思想理念,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使其在自主思考中逐漸增加其學習經驗,并發(fā)展提升想象力。基于此,教師則可依據(jù)學生現(xiàn)實情況,將分層教學融入其中,如此不僅能夠有效地轉變與改善傳統(tǒng)教學,亦使得教與學得以有效解放,學生能夠在更加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計算學習,進而提升學生的計算積極性。同時,這一教學模式亦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使得各個階段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在這一教學模式下,都能夠得以有效的學習與進步,從而實現(xiàn)高效率課堂教學。
(2)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在以往的計算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所應用的方式相對較為單一,對于學生的綜合水平亦是沒有過多地關注,致使教學效率的提升效果難以跟進。而事實上,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以在每位學生都能夠有效、充分、全面地掌握知識內容,能夠將重難點部分有效吸收內化,并形成自身的觀點思路。在分層教學的應用過程當中,是以結合學生的不同水平而設計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每一階段水平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優(yōu)等生得以鞏固拔尖,使得后進生有效轉變?yōu)橹械入A段學習水平。同時,這一方式的采用,適應了學生時下的水平階段,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的教學,進而在練習中不斷提升自我,逐漸尋求到數(shù)學的樂趣,在層層遞進的進步中不斷增強其自信心,使其有效地進步與發(fā)展。如此一來,各個層級的學生都能夠得以發(fā)展,從而使其綜合素養(yǎng)在此期間得以有效增強。
2.部分學生計算能力現(xiàn)狀
(1)數(shù)感弱,缺乏計算的敏捷性
在新課標及其學科素養(yǎng)的指引下,數(shù)感是以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期間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然而在計算學習中,由于這一階段的小學生年齡較低,因而并不是完全掌握數(shù)感,部分學生的數(shù)感甚至相對較差,導致在進行計算練習的過程當中準確率較低,缺乏一定的敏捷性。
(2)缺乏計算技巧
事實上,提高計算質量與能力不僅僅在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其技巧的有效運用亦是提升計算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就目前的計算教學而言,多數(shù)小學生在進行計算練習時,仍需要通過畫圖、扳手指等方式輔助計算?;诖耍瑒t可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相應的技巧方法,以提高其計算能力。比如,在加法與乘法的計算過程當中可采用位置技巧,將位數(shù)較多的數(shù)字置于前面,如此則便于計算,不易出現(xiàn)錯誤。
3.計算教學有效分層實踐
(1)注重循序漸進,推進學生興趣
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長期性,需要學生通過逐漸掌握基礎知識,積累計算經驗,進而提升計算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有效性。因而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的同時,則需加強計算興趣的培養(yǎng),以促使學生得以在此期間充分調動其計算積極性。在此期間,可讓學生以多種形式接觸并進行計算,如口算、筆算以及計算器等。同時,在分層教學的應用過程當中,應注意時機的恰當選擇。比如,將教學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即課前、課中和課后,進而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設立不同形式的趣味教學,將分層教學有效貫穿于其中。比如,在課前可以將生活相聯(lián)系,進而構建具有生活性質的情境環(huán)境,讓學生快速融入計算氛圍;在課中則可采用競賽游戲等方式,激勵學生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意識及積極性,在具體游戲設計的過程當中,則需依據(jù)學生的不同能力進行組織設計,以體現(xiàn)出各個層級的計算要求與標準,從而使得學生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圍內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計算水平;在課后,則可將作業(yè)分層設計,依據(jù)由簡至難、由少到多的原則進行構建,比如,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可進行相對簡單的題目練習,進而依據(jù)其能力的提升逐層遞進。如此學生不僅能夠從中得以有效的學習訓練,更是使其在此過程當中體驗到計算的趣味,從而增強其對于計算學習的動力與積極性,形成較好的計算習慣。此外,教師還需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給予充分的鼓勵,比如引用名人典故、賞識性評價等,以激發(fā)學生的信心與積極性,進而促使學生全面提升其計算能力。
(2)注重個體差異,科學合理分層
分層教學的有效實現(xiàn)需要教師提高對其重視度,即科學分層。在此過程當中,需要教師全面了解并掌握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包括且不限于學生的基礎能力、計算成效、記憶能力、技巧掌握、個人優(yōu)缺點、興趣愛好等,進而再依據(jù)綜合評估的結果,將同一類型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層級,如此教師則進行課堂教學時,則能夠更加明晰學生的學情,進而據(jù)此設計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使得各個層級階段的學生都能有效地進行計算練習。同時,依據(jù)學生所在的層級階段,還可針對性的布置每日的計算練習,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每日堅持5~10分鐘的口算練習等。在此過程當中,則需依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布置不同計算量及難度的練習題,以在適應學生能力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計算積極性。例如,針對于計算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讓其先行計算簡單的加減法;計算能力較好的學生,則可為其準備綜合性計算題,以訓練其混合運算能力。此外,教師還需在層級階段下,依據(jù)學生的個體發(fā)展,適當調整習題,更加科學地充分發(fā)揮分層教學的教育意義,促使學生的練習更加個性化。
(3)關注計算基礎,強化基礎口算
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計算期間的速度及正確率。因而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需要加強對于口算訓練的練習,且需分層進行,以強化學生的計算基礎,促使其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進行有效計算,進而提升其計算的整體能力。在進行課前口算訓練期間,教師可依據(jù)學生的層級階段設計相應的計算題,使其完成不同的練習,以鞏固其計算基礎。
對于學習能力較優(yōu)的學生,通常情況下一點就通,教師則可組織其在課堂中以游戲比賽的形式加強對于這一類學生計算能力的強化,并針對于準確率高以及有所進步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獎勵,以增強其對于數(shù)學計算的學習動力;同時,教師亦可將角色加以轉變,讓優(yōu)等生作為“小教師”指導后進生、學困生進行習題練習,并將計算方法進行分享交流,以促使學生共同進步與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將學生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分設各個比賽小組,以成員的綜合成績進行組次排名。如此學生的積極性則被充分地調動,進而提高對于計算的動力與熱情,使得學生在計算能力提升的同時有效鞏固了計算基礎,更是在比賽中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團結意識。
(4)注重知識特點,有效分層練習
在分層教學中除針對于學生能力的分層之外,亦是需要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設計,以在層層遞進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技能。因此,在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期間,在學生有效掌握了計算基礎的同時,進一步設計計算教學,以促使學生在層遞式的練習過程中逐一攻克相應的計算要點,進而在掌握計算技巧的同時,升華計算能力。首先,第一步應將基礎練習作為計算能力培養(yǎng)的前提條件,重點突出計算法則,以夯實學生的計算基礎。其次,設計具有易于混淆類的計算習題讓學生展開練習,以提升其觀察力以及數(shù)學辨析能力。
4.結束語
數(shù)學計算的課程學習是小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數(shù)學技能。而小學生受各種因素影響,致使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水平,這一參差不齊的學情差異,對于教師的教學提出了相應的挑戰(zhàn)。基于此,教師則可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以將學生歸類教學,使得教學過程既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亦能夠推進教學質量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小學生數(shù)學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全.淺議通過分層教學提高小學生數(shù)學計算能力[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20(12).
[2]胡雪紅.小學數(shù)學計算能力的分層培養(yǎng)策略[J].考試周刊,2016(12):83-83.
[3]吳燕,趙能輝.小學數(shù)學計算能力的分層培養(yǎng)策略[J].明日,2017(37)
[4]高玉文.小學數(shù)學計算能力的分層培養(yǎng)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07):46.
[5]李燕杰.淺談小學數(shù)學計算能力的分層培養(yǎng)策略[J].讀天下(綜合),2020(04)
[6]朱明霞. 通過分層次訓練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J].學子(理論版),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