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范仲淹實驗小學 于夢琴
“融合教育”是指一種讓大多數(shù)殘障兒童進入普通班,并在普通班學習的一種方式。特殊兒童不分類別及輕重皆可融入普通班,并盡最大可能將不同種類班級的學生融合在一起。然而,如何真正開展融合教育,讓這些特殊學生在班級管理中不那么“特殊”,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問題。本文以自身班級管理為例,結合陶行知教育思想對融合教育進行了探索。
每個特殊學生情況不同,個性不同,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都不同。陶行知認為,愛的教育是少年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無論是正常學生還是特殊學生,教師都要一視同仁,理性地關懷和幫助,“捧著一顆心”開展融合教育。
另外,相對于特殊學校的教師,普校教師缺少特殊教育的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驗。在展開教育教學前,帶班教師一定要增強對于特殊學生情況的了解,例如,通過查閱資料了解特殊學生的疾病知識或殘疾情況的相關注意點,以及通過家訪,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了解特殊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從而制訂個性化教育教學方案,確保融合教育的質量。
我班特殊學生“軒軒”得了一種罕見的疾病——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這是一種遺傳因素導致的骨骼肌肌肉變性的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萎縮、肌無力等。這個孩子一定程度上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肌肉,體育運動、奔跑跳躍,甚至寫好一個字都有困難。這樣的孩子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是需要細心照顧的。
他智力正常,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有禮貌,不調皮。但是他無法握筆寫字、爬樓跑步;無法提重物,需人攙扶;內心敏感,需要關懷。因此,為了讓軒軒迅速接受學校生活,我與他談心聊天,時不時給予他小禮物,讓他對學校生活充滿期待。班級里,我安排了兩個體形稍大的孩子攙扶他行走,幫助他拿餐盤、拿書包,防止他摔倒。軒軒其實十分渴望體育活動,為了讓孩子得到內心的滿足,我沒有讓他缺席體育課,而是提前和體育老師溝通好,安排他進行適宜的活動。如果當天他感到疲累,可以選擇在教室里看書剪紙,而我會在教室里一邊批作業(yè)一邊陪伴他。
特殊學生具有個性化差異,帶班教師只有做足功課,充分了解他們;放下刻板印象,滿懷愛心對待他們;給予特殊學生更多包容更多選擇,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尊重他們,這樣才能走進他們的心,為下一步教育教學打好基礎。
陶行知先生曾提道:“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好比幼苗,必須培養(yǎng)得宜,方能發(fā)榮滋長?!痹谌诤辖逃龑用嫔希瑥男〗唐胀▽W生與特殊學生共處,于普通學生而言,能夠形成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教育普通學生接納和包容特殊學生,試著與特殊學生做朋友,對特殊學生做出更多關心照顧,從而使這些普通學生變得更有愛心。其次,在融合教育下,可以教育普通學生對特殊學生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關心,這樣可以培養(yǎng)普通學生樂于助人的美德。
由于軒軒在幼兒園時期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剛進校時總是隨心所欲。在規(guī)范行為的前幾個月,各項行為舉動對我管理班級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但我明白孩子的“特殊”,所以充滿耐心地引導他,同時有意無意地告訴其他同學——軒軒是值得關心愛護的,大家都應該去幫助他。
低年級的孩子比較單純善良,老師傳達著什么理念,他們就會去實行什么行為。因此我將軒軒的“特殊”大大方方地在全班面前進行說明:“軒軒和我們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樣,他生了一種特殊的病,這種病會讓他沒有力氣,做不了很多事,但是也不會傷害人,不用害怕他遠離他,他十分需要別人的幫忙。老師看不到的地方,就請你們當軒軒的哥哥姐姐,幫助一下他好嗎?”孩子們紛紛應好。這樣一說明,孩子們不會再去學軒軒那些出格的舉動,反而會擔當起照顧他的責任來,看見他需要攙扶會主動伸出手臂,甚至成為小老師來溫柔地糾正他的錯誤。軒軒不喜歡走動,常常坐在位子上,為了不讓他無聊,有些孩子甚至會主動陪伴他玩耍。坦然接納軒軒的“特殊”,不僅讓軒軒融入了我們的班級,也培養(yǎng)了班里其他孩子的責任感。
對于軒軒來說,寫字非常困難。他無法掌握一支筆成功寫出筆畫,更別提完成作業(yè)。在學習中得不到滿足感、成就感,因此他學習興趣并不大,課堂可見的學習行為也就寥寥無幾。與此同時,他的缺點暴露得更加明顯。上課不聽,開始頻繁畫畫剪紙,總是制造許多垃圾。拿走他的剪刀畫紙,則會吵鬧喊叫,多次批評使他情緒焦躁失落。轉換一個思路,畫畫剪紙是他的興趣,何不妨讓他的興趣變成教育的突破點?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觀指出,教育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個體差異性。建立彈性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光顧眼前的成績,是每一位面對特殊學生學習成績感到沮喪的任課教師需要做的。
開始我對軒軒的創(chuàng)作表示許可,真誠地對他的畫進行提問,表示濃厚的興趣。剛開始他有點抵觸,害怕被我批評,或是收走他的畫,但漸漸地他也愿意和我分享他手中的作品。
言語激勵是開端,我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配合鼓勵。在課上但凡發(fā)現(xiàn)他被課堂內容所吸引,立馬大聲表揚他。做出的評價是具體有指向性的,比如,“坐姿非常端正”“眼睛看著老師真棒”“讀得很準確”等,把他拉到課堂舞臺的聚光燈中,他便很難再離開。教學時也盡量往他感興趣的方向靠。識字時我說“你們看,這個字特別有意思,很像軒軒畫里的內容……”,讓他覺得學習也不是一件很難很無趣的事。在課后,開展一系列小活動展示他的能力,比如,繪畫創(chuàng)意比賽、橡皮泥作品展示活動。其實特殊學生只需要得到某方面的全面認可,他便在班級中有了歸屬感、存在感。把單一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他們的唯一標準,只會忽略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惡性循環(huán),使他們成為格格不入的“異類”。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多樣評價,軒軒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上偶爾也會發(fā)言。他的進步也激勵著其他小朋友的成長。課后,我時常與軒軒交流近況,拉近師生距離,讓他在學校更為勇敢自信。課外,我與家長加強聯(lián)系,建議可以在軒軒感興趣的科目上著重培養(yǎng)。家長聽從了建議,給軒軒報了一個繪畫班,現(xiàn)在軒軒在繪畫中自得其樂,也更適應學校生活了。直視特殊學生的缺陷,找到他的興趣點和長處并加以表揚,鼓勵發(fā)展,他們才能找到每天努力的方向。
誠然,在探索融合教育的道路上不是那么順利,我依舊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軒軒不是對所有課程都非常感興趣,任課老師反映他破壞課堂紀律;軒軒覺得走到食堂的路太遠了,拒絕吃飯;軒軒表達不滿的方式是喊叫;班里小朋友會因為軒軒不恰當?shù)呐e動而和他產(chǎn)生矛盾;等等。處理這些事是煩瑣的,辛苦的,但也是值得的。
陶行知用四塊方糖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一個小小道理,為的是深入學生的心。對待普通學生尚且如此,教師又何必吝嗇對待特殊學生的愛。他們需要我們更多的愛,更多的耐心,去澆灌他們,幫助他們。有些教師會因為班里有特殊學生而煩躁不安,擔心會影響班級管理,影響班級成績。正如陶行知說的那句話一樣:“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苯處熃讨R,更重要的是教做人。我們教會特殊學生融入普通學生的集體,讓他們在集體中學習成長,讓他們更能自我學習,自我生活。而不是教會他們如何能和普通學生一樣,做一樣的人。
探索融合教育是當今時代的主流思想,明確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對特殊學生施行教育教學的關鍵之處。融合教育是一種必須從內心深處出發(fā)的教育,教師給予他們的是做人的本領,做真人,求真知。是他們用真心融入了我們,也是我們用愛融入了他們。
正如陶行知提倡的“教育為公以達到天下為公”一樣,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關注特殊孩子的成長,這是他們的幸運。而如何更專業(yè)有效地帶領他們學習成長,讓他們學有所得,這是我們眾多教育者需要繼續(xù)努力的方向。希望未來的教育藍天下,能夠看到更多特殊孩子綻放他們燦爛的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