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山東肥城市泰西實驗學校)
模仿和暗示,是社會心理學概念。在人際交往中,兩者都發(fā)揮著無形的影響力。而班級作為一個小社會,班級成員作為正在成長與發(fā)展的個體,更是離不開相互之間的學習、影響。
模仿,是人在集體活動時表現(xiàn)出的傾向。心理學家稱其為本能。這是學習的最基本方法。最低層次的模仿,就是對他人行為的無意識模仿,也就是“不期然而然”。比如,有的學生不自覺模仿老師上課講話的姿態(tài)、表情,雖然他在模仿時是無目的的,但應(yīng)對被模仿對象的言行有判斷,這種判斷可能是模糊抑或無法言說的,抑或只存在于他的潛意識里。較高層次的模仿,則是調(diào)動有意注意、具有一定目標的模仿。比如,學生模仿老師的書寫演示。
教育意義上的模仿,是學習的基礎(chǔ)。要引導學生從無意識模仿到有意識學習發(fā)展,從外部特征到內(nèi)心實質(zhì)的自我影響。
樹立榜樣,培育模仿對象,無疑能促成班級成員在學習態(tài)度、人際交往等方面達到較高程度的一致性,增進班級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能大大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從這個角度看,班級中樹立榜樣,意義深遠。
依據(jù)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立足學生發(fā)展需求,從小處入手,發(fā)現(xiàn)典型,驅(qū)動學生經(jīng)過思考,進行選擇性模仿,“擇其善者而從之”,努力讓自己變成和榜樣一樣優(yōu)秀的同學。
毋庸置疑,被模仿的行為并非都是好的行為。有的學生也會不自覺受身邊人不良習慣的影響。學生要提高辨識能力,能清醒地認識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是應(yīng)該拒絕的,從而規(guī)避不良模仿行為。
暗示,是一種刺激。在無對抗的情況下,被暗示者接收到某種信息,無條件接受,并伴隨一定的行為反應(yīng)。因此,暗示是一種間接、含蓄的教育方法,產(chǎn)生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麥田的守望》中有這樣一句話:“最好的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和不管之間有個詞叫守望。”“管”大多靠紀律約束,是被動且易被抵制。而“守望”則會在暗示作用下,將一種愿望和期待,巧妙地融入班級活動和氛圍中,潤物無聲,潛移默化。
言語暗示,是一種最直接的暗示方式。心理學家史勞生以化學教授的身份,告知學生,說他手中的瓶子里有某種惡臭氣體。接著,他邀請學生一起測試惡臭氣體的散布速度。瓶蓋打開后,學生紛紛舉手,表示聞到了這種“惡臭氣體”。而實際上,惡臭氣體是不存在的。學生之所以相信自己聞到了,是因為教授的言語發(fā)生了暗示作用。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良好的發(fā)展,適時的暗示必不可少。比如,每天早上與學生的第一面,溫情地說一句:你今天看起來很開心;你今天肯定會有很出色的表現(xiàn);你上課專注思考的樣子真美……在這樣的言語暗示下,學生會不自覺地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逐漸趨向于“老師所說的樣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學生,心理是積極健康的,情緒是熱情飽滿的,他們自信,陽光,并時刻對未來充滿期待。
很多的班級活動也具有暗示作用。比如,在班級開展“未來之星”授星活動,設(shè)立“未來書法家”“未來朗誦家”,分別授予在書寫、朗誦等方面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這樣的表彰獎勵,也會產(chǎn)生良好的暗示作用。學生以此為目標,產(chǎn)生自我激勵,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
標語張貼作為學校環(huán)境氛圍的一部分,必不可少,但要緊密結(jié)合學生成長所需。比如,在一段時間里,班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之間鬧矛盾的情況,影響學習和交往。說教的效果顯然不會很理想,在教室顯要位置張貼八個大字“禮讓三分,同學情深”,不需要其他過多的教育行為,只要這種暗示,就能悄然改變學生的行為,取得良好的效果。
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最高決策者,擁有最大的影響力,所采取的任何一項管理行為,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放大效應(yīng)。學生在成長,心智在變化,需求也在改變。教師不能拘泥于一成不變的手段,更不可生搬硬套,要保持靈活性和針對性,實施更為精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