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在莉
廈門市特教教師任勇曾說:“‘覺者,是對自我人生、教育和文化的自覺也?!X者為師,內(nèi)心覺醒,我們就行健致遠。”山東省微山縣夏鎮(zhèn)一中西校(以下簡稱“夏一西”)實施的“引領·自覺·成功”的教師發(fā)展模式正是基于此,喚醒教師內(nèi)心需要,挖掘教師內(nèi)在潛力,從而幫助教師走向成功,實現(xiàn)職業(yè)價值,獲得身心幸福。回顧自我成長歷程,在夏一西這座優(yōu)秀的大熔爐里,我一直走在“修煉”的路上。
從自然發(fā)展到自主發(fā)展,公開課鍛煉了我
第一次上公開課是畢業(yè)后的第一年冬天,我還清晰地記得當時講的是郭沫若的詩《天上的街市》,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講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聽完課之后,教研員李老師給的評價是:“個人素質不錯,教態(tài)自然?!蔽抑肋@是一位前輩對晚輩的鼓勵,但對我而言,已是莫大的鼓舞。后來再有上級來學校聽課,講課的任務基本都落在我頭上,在同年畢業(yè)的幾個年輕教師中,我上的公開課最多。可以說,各種公開課、研討課伴我走過了工作的不同階段。
隨著學校社會聲譽的逐年提升,來夏一西參觀學習的同仁絡繹不絕。作為教研組長,我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各項講課任務,把課堂當作自己的修煉場,反復磨課成了家常便飯。記得講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從備課到制作教學案、教學課件,一連幾天我睜眼閉眼都是課。感覺備課思路很清晰了,但一講,完全兩樣,于是推翻重來。找郭老師商量,發(fā)覺問題設計得不夠直白,沒有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搭建起橋梁,所以課堂氣氛才不夠活躍,改!找魯老師研討,又整合了原來瑣碎的問題,使教學脈絡更加清晰;找陳老師,一字一句“摳”課堂語言,怎么提問、如何啟發(fā)、如何過渡,直到滿意為止。再進課堂,大家再聽、再評、再改、再講……
正是這一次次的磨課,讓我對課堂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上好一堂課,就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真正關注學生的學。關注學生的學不僅要知道學生學會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如何學。
百年中國語文人王君說:“名師的成長之路幾乎無一例外是從上公開課走過來的。甘于平庸的老師躲避公開課,追求優(yōu)秀的老師勇于迎接公開課,甚至創(chuàng)造機會去上公開課?!?/p>
從教學到教研,課題研究成就了我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提出如何把課堂教學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的問題。通過講課,我深深懂得了:課堂是教學研究的主陣地,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發(fā)展。
2006年,學校語文教研組幸運地參加了山東省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與文學教育》的研究。起初接觸課題,教師們頗有顧慮,認為教好課已費盡心力,做研究是專家的事。我也曾有過遲疑和退縮,但“自學·釋疑·達標”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剛剛起步,課堂上的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教學案“輕負擔、高效益”的宗旨折斷了學生思維飛翔的羽翼;按照規(guī)定時間,完成規(guī)定內(nèi)容,顧此失彼,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學案的設計“無微不至”,精彩的課堂難以生成,等等。我在痛苦中掙扎,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課堂有問題就從課堂中解決問題,課堂有矛盾就從課堂中解決矛盾。
經(jīng)過一年的摸索和反復論證,教師們終于找到課堂教學模式和語文教學設計的最佳契合點,用“主問題”引領課堂,使內(nèi)容感知、語言品味、寫法探究等活動有了更大的空間張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了更靈活的交流方式;學生質疑、教師點撥有了源于學情的實踐依據(jù),并在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資料,收獲頗豐。作為教研組長,我?guī)ьI語文組同仁研究集體備課流程、研制教學案,認真踐行“三次備課”思想,把這些做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他兄弟學校的同仁。
通過課題研究,我的感悟是:課堂即研究,問題即課題,把課題研究融入課堂教學,改變我們的提問方式,才能提高課堂效益;教師即專家,研究自己,改變學生,才能讓課堂變得靈動飛揚;工作即研究,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增輝;效果即成果,改變我們的研究方式,才能使科研活動不再高深莫測。實踐證明,教師是需要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只有用專業(yè)磨礪自我,才能實現(xiàn)自我成長和自我超越。“教、研、評”一體化,渡己又渡人、利己又利他,同時還能體會探究與發(fā)現(xiàn)的樂趣,感受學生成長和自我提升的快樂。
從階段發(fā)展到持續(xù)發(fā)展,閱讀寫作提升了我
在教研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會感到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個人發(fā)展似乎遭遇了“天花板”。夏一校校長劉靜明察秋毫,發(fā)現(xiàn)問題并深入了解問題,及時提出“貼地而行,抱團發(fā)展”的理念,由我?guī)ь^成立了“一方書屋”社團,帶領一群“尺碼”相同的人走上專業(yè)閱讀的道路,讀書為我們的發(fā)展續(xù)航,讓我們在前行的路上不再慌亂。那么,讀什么?怎么讀呢?
在課題研究的引領下,我選擇了專題閱讀。在研究《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與文學教育》這一課題的過程中,我走近了著名特級語文教師余映潮。他是一位語文教學研究專業(yè)戶,屬于大器晚成型,五十歲才登上公開課的講臺。他的版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等教學創(chuàng)意成為我們做“個性化閱讀”的主要理論依據(jù)。他的代表作《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等成了我的案頭必備書籍。與此同時,百年中國語文人王君也進入了我的閱讀視野,她既師承了余映潮的課堂教學特點,又有自己青春語文的創(chuàng)新與活力,放得開、收得攏、輕重緩急、收放自如。我又成了王君的鐵桿粉絲,先后購買了她的系列作品來讀,豐富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形式。
在校長劉靜的引領下,我選擇了閱讀“名師”。劉校長常說“從師要高”,名師就是“高師”。研究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教學經(jīng)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少走了許多彎路。通過研讀名師,我發(fā)現(xiàn)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艱辛,正如蛹的成長,需要在密封黑暗的繭房里積蓄力量,默默堅忍,痛苦裂變,最后才能突破自我,羽化成蝶。
多讀的同時還要多寫,讀是吸收,寫為傾吐。學校常舉辦教師發(fā)展論壇,講述育人故事、分享學習體會、介紹讀書感悟、交流教學靈感、提出研究困惑等。不知不覺間,自己在分享中已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獲,后來發(fā)表的一些論文、參與編寫的論著等都來源于平日積累。
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不相同,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成長目標,成為怎樣的“我”沒有固定的路徑,但是“引領·自覺·成功”的教師發(fā)展模式卻越來越讓我清晰地認識到,自我覺醒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自覺成長是一種生命常態(tài),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孤獨前行,夏一西的每一位教師都是我的同行者,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如愿成為覺者、行者和智者。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