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晶
(江蘇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江蘇徐州,221004)
文學作品的閱讀,承擔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審美和探究能力的重任。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仍呈現(xiàn)一種“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是閱讀教學中缺失對語言知識、語言應用的重視。語言教學,實際上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促進文化素養(yǎng)的積淀,提高語文素養(yǎng)能力。文學語言的特殊性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修辭性上。
修辭,即文辭或修飾文辭,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是運用語言的藝術。簡言之,修辭是語言文字修辭的選用。我們的修辭學視野是指廣義修辭學視野。
傳統(tǒng)的修辭偏重研究作品的文字言語技巧,廣義修辭則偏重研究整個作品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藝術設計。包括修辭技巧、修辭詩學、修辭哲學三個層面,構建的是雙向互動、立體建構的多層級框架。
1.修辭技巧
修辭技巧一般指修辭手法,是為了提高效果,用于各種文章或應用文,在語言寫作時表達方法的集合,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修辭技巧在這里包括恰當?shù)恼Z言手段、適應特定的情境題旨和理想的表達效果。長期以來,辭格研究是修辭研究的主流。在語文教學中的修辭教學主要是指運用恰當?shù)恼Z言手段,即體現(xiàn)在詞語選擇、詞語錘煉,句式調(diào)配和組合,辭格運用以及話語銜接和謀篇布局等方面。
在辭格中完成修辭功能的,主要是詞、短語和句子。如“這條漆黑的煤渣路安靜地沉睡在兩堵墻之間”,承擔擬人修辭功能的,主要是“沉睡”這個詞語??梢赃M入語篇層面的辭格更是非常地少。目前,隨著現(xiàn)代文體的發(fā)展,僅以字詞為中心缺少整體關照的辭格研究,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它的局限,即修辭研究難以抵達全篇。這就必然需要文本層級的修辭研究。
2.修辭詩學
修辭詩學是指修辭作為文本建構方式,將特定的表達內(nèi)容向特定的表達形式轉換的審美設計。在修辭學的看法上,布斯認為任何一段話都能反映作者的意圖、表達意義和讀者反應3 個方面。3 方面的關系體現(xiàn)在作者將運用左右讀者反應的一切手段納入創(chuàng)作意圖的軌道上來。作者運用左右讀者反應的一切手段即是修辭詩學。
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的奠基人索緒爾最早將語言視為表示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將語言看作人類科學地認識世界的符號系統(tǒng),而俄國形式主義者們則把文學看作人類藝術地把握世界的符號系統(tǒng)。作為符號系統(tǒng)的語言和作為符號系統(tǒng)的文學,其意義在于符號之間的關系,而符號系統(tǒng)中,又隱含著“結構規(guī)則”。對于結構主義學者來說,對語言結構的審視,無疑是占據(jù)了更高的視點。
人們通過語言擁有世界,語言結構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人認識世界的結構。作為體現(xiàn)人和世界審美關系的文學,也應該有和語言結構對應的文學結構。于是,人們開始到文學中去尋找“永恒的結構”。巴爾特說:“敘事作品是一個大句子,如同凡是陳述句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小敘事作品的開始一樣?!?/p>
《狂人日記》中從狂人的感受出發(fā),文本設計了兩套話語:狂人的自我的話語和社會上其他人的話語。按照狂人的邏輯思維,顛覆他人話語的真實意思,構建了別人要吃我的幻覺世界。對話者的語言在文本營造的語境中被解構,產(chǎn)生出敘事的張力,制造出一種心理壓迫感和緊張氣氛。
3.修辭哲學
“人是語言的動物,更是修辭的動物?!薄叭艘哉Z言的方式擁有世界?!?人與動物根本的區(qū)別就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識。語言所展現(xiàn)的,不僅是人的思想,而且也是人的存在。人是修辭的動物是指人如何更有效地通過語言表現(xiàn)自己、與他人交流的一種描述。即在普通情況下,人際交流并不是把真實的世界轉化為抽象的表述,而是把存在的世界轉換為似真、也可能是失真的修辭世界。俗話說觀景不如聽景,游客們通常覺得語言描述的風景,比現(xiàn)實中的風景更漂亮。這表明語言描述的世界已經(jīng)是修辭化的世界。
孫紹振先生在《談讀書的三種姿態(tài)》中說“讀書的三種姿態(tài)”分別是躺著讀、坐著讀和站著讀?!疤伞笔且环N休閑的姿態(tài),“坐”是一種端神凝思的姿態(tài),“站”是一種自我肯定的姿態(tài)。這篇文章不僅是出色地體現(xiàn)文本建構的修辭化,而且也是“認識修辭的動物”的明證。
如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生死觀?!昂盟啦蝗缳嚮钪币云埱彝瞪膬r值取向表現(xiàn)了活著便是一切,缺少了剛健之氣;“凍死迎風站”則建構起剛健偉岸的人格精神;“過把癮就死”所強調(diào)的是對世俗關懷的認同,映射出對活在當下,釋放生命激情的認同。以上的修辭話語都對中國人的精神建構頗有影響,但“凍死迎風站”正是中華民族主旋律精神的體現(xiàn)。
文學語言的基本特性是審美性,修辭的作用是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因此文學語言和修辭學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文學語言的審美主要體現(xiàn)在對修辭的品味上。修辭學視野下的文學語言教學,從詞語的選擇和錘煉,句子的組合和調(diào)配,辭格的運用,以及話語的銜接和文章的謀篇布局,再到聯(lián)系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社會背景、人的精神等方面,進行探究,完成文學語言的審美活動。
首先,修辭是一種言語交際,包括表達者和接受者雙方的活動,修辭的作用是取得最佳的交際效果。文學語言實際上就是書面語的修辭接受行為。文學語言的教學過程也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對話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關注語言修辭,就是關照對文學語言的審美性。
其次,修辭是人的存在方式。語言中沉淀了大量的人類改造自然世界、人文世界的成果,也承載著本民族的心理特點、思維習慣、審美態(tài)度。這些語言多以修辭的方式存在,比如一些成語和熟語。如“直搗黃龍”“氣壯山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都體現(xiàn)了修辭在語言中無處不在。因此,從修辭的角度下研究文學語言教學,對民族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智慧的傳承,對學生的人格建構和高尚情操的養(yǎng)成,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整體性特征
修辭學視野下的文學語言教學關注的中心,雖然是作品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但是教學時不能將修辭現(xiàn)象從文本中抽出來單獨研究。這樣會使內(nèi)容和形式分離,導致修辭的研究陷入枯燥單一的學習層面,文學語言的審美也無法得以實現(xiàn)。因此,研究文本的修辭現(xiàn)象時,應將其中的語言形式、文化內(nèi)涵和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從語言形式切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體味作品的意蘊。
2.應用性特征
修辭學視野下的文學語言教學,不能停留在修辭現(xiàn)象的解釋上,而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做到表達準確的藝術性,學習語言應用的規(guī)律,培養(yǎng)語感。實現(xiàn)由知識層面向語言操作技能層面的轉化,真正實現(xiàn)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發(fā)展起到指導作用。
3.系統(tǒng)性特征
修辭學視野下的文學語言教學,必須注意到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方面。如:某階段有重點、集中地學習某種修辭現(xiàn)象,并能做到向操作技能層面的成功轉化。下一階段安排下一種修辭現(xiàn)象的學習。前面已學習的修辭現(xiàn)象再現(xiàn)時,也只是一筆帶過,不能重復性介紹學習,以防止引發(fā)學生對語言學習的厭倦感。
“修辭立其誠”是修辭語用的一個重要原則。古代修辭家把“立誠”看作修辭的靈魂,用修辭來達到人際的和諧?!罢\”對作者來說,就是指寫作時的情感真摯,發(fā)自心靈,而且作者本人要具備誠信的品德修養(yǎng)。對閱讀者來說,就是指尊重文本,尊重作者,要正確、深入地理解文本,成為作者的“知音”。
文本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與作者、文本間展開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應該是站在心靈和精神層面上的對話。尊重作者,就要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論世。尊重文本是指回歸文本,從作品的言語形式出發(fā)去解讀文本,而不是打著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旗號,脫離文本,甚至曲解文本。如《泌園春·長沙》抓住“立”“看”“悵”“問”“憶”“記”6 個字詞。立”“看”點明了寫作的時間、地點并描畫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秋景圖;“悵”“問”暗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并展現(xiàn)作者的廣闊胸懷;“記”“憶”是回憶起曾并肩作戰(zhàn)的同志,體會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豪邁情懷。
修辭中的得體,是指得交際活動中情、境、人之體。張志公先生說:“所謂得體,就是在真實的、實事求是的前提下,根據(jù)具體的場合、對象,采取恰當?shù)恼f法,表現(xiàn)出自己一種應有的修養(yǎng),一種比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p>
首先,修辭學視野下的文學語言要服從文本主題思想的表達需要。主題思想是作品的靈魂,如果脫離了主題思想,語言和修辭的教學都是徒勞的。修辭學視野下的文學語言教學要緊扣文本主題,不能單純地關注文本的語言形式。要做到內(nèi)容和形式的緊密結合,才能顯現(xiàn)語言形式的意義。
其次,修辭學視野下的文學語言教學要切合語境。語境是人們用語言進行交流思想感情的外在條件的總和。語境在文本中起到確定語言片段具體意義的功能,并能補充語言片段中得省略部分。在文學語言教學中,只有進入文本語境,才能準確理解字詞句的含義,理解文本內(nèi)容深層的、含蓄的意義,完成和文本、作者的真實對話?!逗商猎律芬晃囊プ£P鍵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從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由不靜→求靜→得靜→出靜,最后作者回歸現(xiàn)實又超脫于現(xiàn)實。
最后,修辭學視野下的文學語言教學要樹立“語體先行”意識。語體就是在實際生活中,根據(jù)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來有效地進行語言交流,不僅涉及內(nèi)容,而且也涉及語言的本身,涉及語言材料及其表達手段、組合方式等等的準確選擇。文學語體的范圍包括小說、詩歌、散文、隨筆、劇本等。文學語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多樣性和獨創(chuàng)性的特點,這也是文學語言的特征。所以文學語言的教學一定要關注語體的特征。
曹禺的《雷雨》中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對白,就蘊含豐富的潛臺詞。下面人物的對白,后面括號里的內(nèi)容是劇中人物的潛臺詞。
“周:(抬起頭來)你姓什么?(這個人會不會就是侍萍?)
魯:我姓魯,老爺。(歷盡了命運的坎坷波折,我不再是從前的侍萍了。)
周:(喘了一口氣,沉思地)侍萍,侍萍,對了。這個女孩子的尸首,說是有一個窮人見著埋了。你可以打聽到她的墳在哪兒么?(這么多年,心中對她始終有著內(nèi)疚和懷念)
魯:老爺問這些閑事干什么?(當年活人被逼死,又何必假惺惺地打聽墳地。)
周:這個人跟我們有點親戚。(編出理由)
魯:親戚?(又是謊言。)
周:嗯,——我們想把她的墳修一修。(我覺得對不起她,想彌補內(nèi)心的痛苦。)
魯:哦,用不著了。(我還活著。)
周:怎么?(她還活著?)
魯:她一個人在外鄉(xiāng)活著。(三十年了,顛沛流離,吃盡苦頭。)
周:那個小孩呢?(我兒子也活著。)
魯:也活著。(大海在你廠里做工,但跟你是截然不同的人。)
周:(忽然立起)你是誰?(眼前這人這么清楚這些事,不妙。)
魯:我是這兒四鳳的媽,老爺。(不愿相認)
周:哦。(真是一場虛驚啊!)”
戲劇作品中,人物的語言豐富多彩、富于個性。要抓住人物語言,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讀出人物情感。同時,人物的對白中往往帶有豐富的言外之意,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推敲字里行間蘊含的潛臺詞,讀懂語言,讀懂人物形象,理清作品主題。
語言片段的意義包括語言和言語的意義。語言意義是指各級語言單位本身的靜態(tài)的意義,即通常所說的詞匯意義、語法意義等。這類意義是對事物的抽象概括。而言語的意義是動態(tài)的話語義,是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言語義又叫語用義。
文學語言教學中,應注重言語義即語用義的分析,引導學生重點把握課文的主題思想,動態(tài)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將文學作品中的詞語、句子、段落篇章、文章主題、寫作背景等特定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綜合分析,全面把握,從而進一步揭示出語句外部的語用義,深刻領會作者的用意,感悟作品語意雋永、意在言外的藝術境界。
李海林認為,語感是長期的規(guī)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jīng)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感,是把握語言隱含意義的良好直覺,是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培養(yǎng)語感是教學能力目標的重要內(nèi)容,是完成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標志。文學語言的品讀要求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郭沫若先生說,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要有對于言語的敏感,這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實在也說不出所以然來。這里所講的“敏感”就是指語感。在語感銳敏的人看來,新綠不單單是剛長出的嫩葉,會感受到蓬勃朝氣;黃葉,也不僅是即將凋零的樹葉,也包含蕭條、寂寞的意味。
修辭學視野下的文學語言教學,要使學生在分析、鑒識文學語言的過程中,增強語感,增強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
整體性、應用性和系統(tǒng)性特征是教學的主要特征。“立誠”原則、得體性原則、注重語用分析原則和注重語感培養(yǎng)原則是教學中要堅持的原則。本章提出修辭學視野下文學語言教學的內(nèi)涵、特征和原則,為下章的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