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棟強
[內(nèi)容摘要]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遠到伽利略,近到丁肇中,無一不是因為實驗才能推動物理學科的前進和發(fā)展?!皩嶒灐币恢笔俏锢淼拇~,核心素養(yǎng)下,通過實驗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使學生在實驗中感受物理學科的魅力,促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 ?高中物理實驗? ?改進和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而實驗作為一個載體,能在多方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實驗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一個完整的實驗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推論論證能力;能讓學生區(qū)進行假設與猜想,設計實驗并獲取和處理信息,基于證據(jù)得出結論和對結果分析、反思和質(zhì)疑。還能讓學生對科學和技術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責任感。
但想要真正的把實驗教學做好,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筆者在十幾年的物理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以下三個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比較典型的問題:
1.物理實驗內(nèi)容的單調(diào)
情境1:必修1的第三章《摩擦力》中對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研究,教材中表述的“通過進一步的定量實驗,結果表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成正比”,教材并沒有提供具體的實驗過程,而只是提供了一個實驗模型的示意圖,并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失去了一個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機會。
分析:對于教材上的一句話,一段文字,教師的選擇會影響學生對該知識的掌握,也決定了科學探究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nèi)容是否能落地。但是很多教師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最多做個定性實驗,讓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接觸粗糙程度、所受正壓力有關,但是實驗內(nèi)容單調(diào),實驗過程也過于簡單,很多學生在教師做之前就知道結果是怎么樣的,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2.實驗教學模式的陳舊
情境2:在必修1的力學實驗中,這個實驗模型非常重要,如圖1,該裝置很多實驗都可用,比如: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探究小車加速度與質(zhì)量、力的關系,探究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關系,驗證機械能守恒等等。但是學生經(jīng)常會被“是否要平衡摩擦力”“小車質(zhì)量是否要遠大于懸掛物的質(zhì)量”這兩個問題所難倒。甚至連“怎么平衡摩擦力”“是否每次改變質(zhì)量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等問題也會犯難。
分析:教師的演示實驗只是教師在臺上講和做,學生在臺下看,誠然這樣做能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根本無法替代學生的自身活動,觀察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形同虛設。學生實驗也大多當作了驗證性實驗,探究性成分和自我設計成分幾乎沒有。在實驗安排上,章節(jié)獨立的實驗多,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少,實驗內(nèi)容范圍窄,與生活及生產(chǎn)實際結合得不夠緊密。
3.實驗教學變味
由于部分物理教師的實驗心和責任感不足,實驗意識較低,對實驗教學不夠重視,雖然實驗器材不足是客觀原因,但現(xiàn)有器材未充分利用,有些教師甚至連教材中安排的學生實驗都不做,直接“在黑板上講實驗”,學生“用復習資料背實驗”。更有甚者,利用多媒體實驗,即學生通過投影、多媒體等“看實驗”,甚至還未做過實驗,就讓學生用筆去“做實驗”,直接把原理、步驟、數(shù)據(jù)處理等全部用文字灌輸,學生在這種模式下更不不清楚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為什么要這樣設計,為什么要這樣處理數(shù)據(jù),實際操作過程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等等,使實驗教學在“應試”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二、實踐與探究
1.增加接近生活的實驗案例,提升學生對物理實驗的探究欲望
案例1:在電磁感應的應用中,渦流是比較抽象的一種現(xiàn)象,為了讓實驗更加貼近生活,提高學生對渦流的印象和原理的理解,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將電磁爐搬到教室進行授課。步驟1:將一只鐵碗放置在電磁爐上面,觀察里面的水的情況(可以看熱氣),同時邊上放置一個塑料碗,看看里面的水的情況(可以用手指試溫,提升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同學思考原因,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步驟2:拆開電磁爐,觀察里面的構造,思考為什么能加熱,利用的是什么原理,熱的是電磁爐的表面還是鐵碗本身。步驟3:增加一些趣味的拓展,比如用電磁爐使小燈泡發(fā)光,甚至給手機充電等。
這樣接近生活的實驗案例,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增強學生的實驗探究意識,促使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合理猜測與假設。
2.定性改定量,增加學生實驗探究機會,提升實驗方案設計能力,增強證? ?據(jù)獲取意識和能力。
案例2: 在滑動摩擦力的大小這個問題的研究中,教材并沒有準備實驗,如果加入對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學生對f=μFN公式的理解和應用。
如圖3是教材提供的實驗模型,但是這個實驗在操作中會遇到很大的問題。首先,拉力大小為摩擦力大小的條件是平衡條件,但是操作者沒辦法保持勻速;其次,操作者讀數(shù)會非常困難。如圖4,將彈簧測力計固定,移動下方木板,根據(jù)受力分析,木塊不動則處于平衡狀態(tài),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即為彈簧的彈力。進一步如圖5,將圖4的彈簧測力計改成力傳感器,就可以將定性實驗改成定量實驗,將小木快的質(zhì)量測量出來,即為接觸面上受到的正壓力,同時,力傳感器可以記錄下每一時刻的彈力(滑動摩擦力),并改變接觸材料,研究不同粗糙程度下的力的變化。最后可以在相同的粗糙程度和相同的壓力情況下,讓木塊的不同接觸面著地,直接觀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無變化。如圖6,利用excel表格作圖可以得到f和FN的關系,進而得出他們的關系。
通過將定性實驗改成定量實驗,增加學生實驗探究機會,提升實驗方案設計能力,增強證據(jù)獲取意識和能力。
3.引進實驗工具和手段,強化信息收集意識,提高實驗興趣
案例3:在自由落體運動這一節(jié)中,測重物的自由落體加速度是這節(jié)課的重中之重,實驗教學中可以采取常規(guī)方法,利用打點計時器打點后處理數(shù)據(jù)得到結論,也可以利用傳感器,利用光電門測速度后進數(shù)據(jù)處理,還可以使用手機的APP軟件Sensor Logger,讓手機自由下落,利用手機自帶的加速度傳感器測量手機在下落過程中的加速度。
在這實驗教學過程中,不光使用了傳統(tǒng)的實驗工具測量,還利用了傳感器和光電門、手機等工具,強化了學生信息收集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
4.充分利用實驗結果,分析實際問題,增強質(zhì)疑意識
案例5:在《重力和彈力》這一節(jié)中,有一個學生實驗:探究彈力大小和生長量之間的關系。人們很容易形成一個認識:彈簧的彈力是和它的形變量成正比額。這時教師可以拿出一根橡皮筋,通過對剛才的結論:彈簧的彈力是和形變量成正比的,那么橡皮筋的拉力和形變量成正比嗎?因為橡皮筋和彈簧一樣具有很大的形變幅度,另外,和鐵絲一樣,在受力后所產(chǎn)生的形變屬于“拉伸”形變,所以學生基本認為橡皮筋的拉力和形變量成正比。然而,通過對實驗結果的思考和理性分析,引導學生對上述猜想提出質(zhì)疑——鐵絲的拉力為什么和形變量成正比,引導學生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因為鐵絲受不同拉力時,橫截面積基本沒變,那么就可以認為拉力大小的改變引起了長度的改變。但是橡皮筋一旦受到拉力,橫截面積會有顯著的變化,當拉伸量巨大時,橫截面積減小,這時單位橫截面積的受力遠遠大于原來的。接下去就是讓學生進行方案的設計和操作,并最后得出結論。
通過這個案例,啟發(fā)學生用學過的的物理知識觀察周圍的物理現(xiàn)象,增強對物理規(guī)律應用的敏感性,增強學生對經(jīng)驗性結論進行質(zhì)疑的能力,增強其反思意識,激發(fā)學生以物理學視角觀察周圍世界的熱情。
5.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學生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和獲取證據(jù)的能力
案例6:在恒定電流章節(jié)中,比較重要的實驗就是利用電路的連接去測量一些物理量,特別是其中有兩種測電阻的接法——“分壓式”和“限流式”,首先教學中利用“引導式”教學方法,想要測量一個電阻的阻值,需要哪些儀器,這些儀器需要怎么連接?讓學生設計測量阻值的電路圖,然后連接電路去進行實驗的測量,并得出數(shù)據(jù),如圖8。
此時引導學生,我們通過剛才的實驗確實得出了結論,但是在1.2V之前是沒有數(shù)據(jù)的的,那么我們怎么樣可以讓測量的范圍更大一點,讓結論更具有說服力?繼續(xù)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給予適當?shù)囊龑?,最終得出另一種接法如圖9。通過這次實驗,學生能充分體會到分壓式的優(yōu)勢,以及它適用的范圍。從掌握的角度上講,效率更高。
教師通過“問題導引式”教學改變實驗的主體,并不是教師灌下去,而是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引導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能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的過程,和解決問題之后的滿足感和自豪感,增強學生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和獲取證據(jù)的能力。
通過增加接近生活的實驗案例,引進實驗工具和手段,使實驗內(nèi)容不再單調(diào);通過將定性實驗改成定量實驗,改進陳舊的實驗模式;通過質(zhì)疑實驗結果在生產(chǎn)生活的解釋和教師的問題引導式教法來增加學生實驗探究機會,提升實驗方案設計能力,增強證據(jù)獲取意識和能力,使實驗教學不再變味。
參考文獻
[1].何正海;《中學物理(高中版)》;2015-02-01
[2]. 黎國勝;《教育科學論壇》;20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