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我國教育經(jīng)費支出占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百分之四的目標也不再是夢想,我國教育實力大幅提升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是接連不斷,為了能更好更快的培養(yǎng)出祖國需要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方式多為標準化集約化迅速的提高了國民的教育水平,但這樣一刀切的模式真的是十全十美嗎,該問題值得我們?nèi)ド钏己统浞痔接?/p>
關鍵詞:一刀切,個性,天賦,生活,嚴格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教育一詞,源自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古今中外,教育家雖然對教育都有自己定義或者解釋,但是我覺得這里面有著無比相似的地方,那就是“返璞歸真”。
孔子的教育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李壯先生認為"教育是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識、規(guī)矩、信息、技能、技巧等";杜威(美國)說:"教育即生活。"斯賓塞(英國)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那么,這些定義中,我找到這些關鍵詞:“因材”、“強迫或引導”、“生活”、“準備”。那個人覺得,將至串聯(lián)在一起就是就是“為生活而強迫或引導不同的人準備”,準備什么呢?有人會說“當然是準備‘好’,難道還有人準備‘壞’嗎?”話雖是如此,但是我們現(xiàn)在教育做的都是在準備‘好’嗎?
讓我們再讀一讀這句組合而成的話“為生活而強迫或引導不同的人準備”,讓我們像學生一樣分析一下:
第一、教育的對象。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孩子。達芬奇畫雞蛋,無一相同。先不去考究這則故事的真?zhèn)?。就想說雞蛋尚且不同,那人呢?孩子呢?學生呢。
在這里,已經(jīng)有太多的學者、專家在談“一刀切”的問題了,但我不想說方式,因為那給了一線教師太大太大的壓力,不能嘗試因為不敢犯錯。在這里只想說“個性”與“天賦”,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個性”,這同時也是他的一種“天賦”,教育應該展示“個性”、發(fā)展“天賦”,而非過分的去強調(diào)“同一起跑線”。愛迪生在國內(nèi)盛傳一句話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努力就能創(chuàng)造天才嗎?不然,這個名言后面還有一句解釋:“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睘槭裁??因為那是“天才”,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天選之才。何為“天選”,我認為就是孩子的 “個性”、“天賦”。世界上蘋果有千千萬萬,可牛頓卻只有一個;世界上人有無數(shù),可愛因斯坦卻只有一個;……為什么?因為他們是天才,他們是“教育”出來的?
第二、教育的方式。
“強迫或引導”,我覺得這才能更好地適應我們中國的青少年,而且對這兩個詞的先后順序也無不贊成。我不知道美國教育有多久的歷史,也不知道英國人教育的歷史從何開始,我知道的是中國老祖宗留下的“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我不覺得上下五千年,經(jīng)久流傳的話是完全錯誤的!
這里我又要提個性、天賦的問題了,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證明了人是有劣性一面的,所以導致當時社會道德淪喪,所以我不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我更支持荀子的性惡論,這就像西方人支持“天賦人權”的同時,在基督教《圣經(jīng)》中提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而擁有一顆謙卑的心,才可能被教育,才會被“強迫或引導”,棄惡從善。這也證明了蘇格拉底的“知識即美德”。
所以,對我們來說,老辦法也許才是好辦法。教育的方式不需要那么多姿多彩。但也有人會說,要與時俱進,那好,請問:“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與時俱進?”
第三、教育的目的。
“為生活”我認為這就是教育的目的,學生學生,學的是“生”,生存、生活。教學生教學生,教授的讓他們?nèi)绾紊妗⑸?。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可是自然界中,如何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生活遠沒有看起來那么溫柔。教育是要營造一座溫室還是一片戰(zhàn)場?還是老祖宗的話“梅花香自苦寒來”、“大浪淘沙”…… 孟子也說的是要得天下“英才"。
校園和社會,這簡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為什么?選拔競爭,優(yōu)勝劣汰,本質有何不同?怕什么?
學生有壓力,那各行各業(yè)中誰沒有壓力;學生壓力大,為了生存、更好的生活,誰壓力不大?堅硬的外殼不代表擁有堅強的內(nèi)心,越磨礪越鋒利,如果教育換掉粗糙堅硬的磨刀石,那要怎樣百煉成鋼。
壓力決定動力,我覺得這才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愛學習,越來越多的學習“無用論”出現(xiàn)的原因。有這樣一個非常能說明問題的實例,《實況足球》、《fifa足球》、《NBAlive》等運動類游戲擁有大量的玩家,而且玩家們不斷磨練技術,越來越厲害,為了留住、吸引更多的玩家,一公司降低了玩家電腦隊友的AI以提升游戲難度。玩家們盼星星盼月亮的入手了新款游戲,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大牌隊友都像“白癡”、“小兒麻痹”一樣。結果就是,大量玩家棄坑而去。為什么?有句俗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教育我認為也是如此,教育不應該降低內(nèi)部壓力,因為外部社會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既然如此,在外部壓力不變甚至更加強大的時候,去“減負”,去過度的“保護雛鳥”,去“溫室養(yǎng)育”,會不會適得其反?
歸根結底,教育只是一種口號,生存才是目的,為了讓每個孩子真正準備好應對未來的生活,我們需要教育,教育需要返璞歸真。
參考文獻
[1]呂世浩.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M].臺灣:平安文化.出版日期:2014年
[2]學校不應為方便管教二抹殺孩子天性[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年11期
[3]唐宗泉.煉獄后是天堂?.[J].黑龍江教育(中學教學案例與研究).2013年6期
[4]一直被誤傳的經(jīng)典名人語錄[J].視野.2008年1期
[5]陳健苗.德才兼修,教學相長[J].師道·教研.2016年11期
致謝
本文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得到了眾多老師和同仁的幫助,本文觀點僅代表我一家之言。在此對他們給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教育之路曲折而又光明,荊棘之中又充滿希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衷心希望我們偉大的教育事業(yè)能夠越來越好,勝利屬于我們偉大的先行者,勝利屬于我們偉大的祖國!
作者簡介
姓名: 張子軒,出生年月:1986年7月2日,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哈爾濱,工作單位:哈爾濱市松北區(qū)對青山鎮(zhèn)第一中學,學歷:本科,職稱:二級,郵編:150000,研究方向:高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