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學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 湖北 恩施 445000)
卯洞與卯峒土司位于湘鄂交界處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zhèn)境內,這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素稱“擺手舞之鄉(xiāng)”,擁有“神州第一擺手堂——舍米湖擺手堂”,是酉水流域土家族文化保存最為濃郁的地區(qū)之一,歷史上也因為卯洞和卯峒土司而聞名。
卯洞位于湘鄂交界處的酉水河上游,距百福司鎮(zhèn)約3公里,發(fā)源于宣恩椿木營的酉水在此穿越數(shù)百米的山岳,從洞中伏流而過,形成酉水流域的絕妙景觀——卯洞。洞內景色奇特,洞外景觀雄偉、壯觀、奇異、驚險。洞長220米,寬58米,高38米。明嘉靖年間辰州同知徐珊《卯洞賦》云:“維茲洞之瑰奇兮,蹊險隘以幽峻。石崔嵬而蹲踞兮,流號號其若震。詫仙巖之奇絕兮,摽云霞而益振。山嵚岑以回合兮,溪屈曲而周迅。匪人工之能為兮,寔天巧之流浚。豈夏后之開鑿兮,乃唯是其有汝……”[1]13
清乾隆時期來鳳縣令林翼池《卯洞記》記載云:“環(huán)鳳皆山,蜿蜒盤郁一百二十里,至西南挺然特峙,聳立數(shù)千仞,是為卯洞。洞之坳穿穴成洞,形成圜門,深四里許。龍鳳兩邑皆水,皆由此出。沿嶺樹木森翠,東偏一小營窟,前列欄柵,壞則墜浮洞口,尋復設如舊制。人見其更造不替,意上有仙靈,然究莫能攀躋,從無問津者?!妒┲菪l(wèi)舊志》之仙洞崖即此?!盵2]藝文正如清代來鳳一位知縣在詩作中所描繪的:“南山卯洞太奇絕,山勢回環(huán)水勢滅;其中靈怪多異常,大洞正洞景差別?!盵3]
位于卯洞斜上方的“仙人洞”歷史悠久,早在卯洞土司時期,就以“仙洞排欄”之名,被列為老司城“八景”之一。據(jù)清同治版《來鳳縣志》記載:“卯洞正洞,上下二洞相近。下洞河水所經(jīng),闊達如城垣。上洞青壁天梯,高數(shù)百丈,仰而望之,有門焉,木欄縱六橫七,人跡所不能至也。相傳漢唐時,有徑可入,中有金杯玉箸,借之者望空城禱即得,后有易以銅錫者,于是仙津隔斷,可望而不可及矣?!盵3]所謂的“上洞”,即今天的“仙人洞”。清秀才張治曾在游卯洞后寫下了“危欄倒影落溪流,誰識仙人在上頭?!劳饧t塵飛不到,攀援無計問漁舟”[3]的詩句?!跋扇硕础币蚱潆U峻、神奇,成為卯洞風景區(qū)的奇觀勝景之一。
1992年8月,恩施州博物館組織考古隊對“仙人洞”崖葬遺跡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清理,除發(fā)現(xiàn)木構建筑“仙人居”及各種形制的棺木之外,還出土有兩晉青銅钅焦斗、兩晉青銅熨斗、兩晉鐵鉗、兩晉鐵魚叉、兩晉陶網(wǎng)墜、隋雙耳細頸瓷壺、隋六系葉紋瓷罐、隋四系花卉醬釉罐、唐獸足瓷硯、宋鐵刀、宋鐵劍、宋鐵銼、宋螺紋鐵釬、宋素面鐵鏡、宋木漿、元八耳鐵釜等各類文物100余件。發(fā)現(xiàn)的棺木大致分三種形式。第一種為船形葬具,兩頭起翹,長約100厘米,寬50厘米不等,系用整木挖鑿而成;第二種為槽形葬具,長約50厘米,寬25厘米,兩頭平齊,上有蓋板;第三種為箱形葬具,長約1米,寬50厘米,高70厘米,該葬具內裝人骨架一具,以絲綢包裹,用織錦捆扎。這三種形制的棺木從大小形制判斷,應均為“二次葬”(又稱“拾骨葬”)。專家通過對各類木棺的形制和各類文物的質地、造型、紋飾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認為“仙人洞”崖葬遺跡為兩晉、隋唐、宋元時期共用的崖葬地[4]。
“仙人洞”崖葬遺跡的發(fā)掘清理,是恩施州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崖葬規(guī)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延續(xù)時間之長,為鄂湘渝黔邊區(qū)所罕見。這些不同時期的葬具以及大量的隨葬器物,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學術界探討恩施土家族地區(qū)的區(qū)域歷史,研究酉水流域及附近區(qū)域的喪葬文化,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實證材料。
卯洞在元明清時期為向氏土司所在地,卯峒安撫司治先后設于百福司(老司城)、天井壩、截盜河(今改為怯道河)、墳山壩(新司城)[5]20。原地域相當于今河東、楓洞、高洞、安撫司、觀音坪、荊竹、五臺等地。后因百戶土司的侵占,地域逐漸縮小,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時,其地域僅相當于今百福司鎮(zhèn)的安撫司、高洞及楓洞的部分地域。
卯峒安撫司在《宋史》《元史》《明史》等歷史文獻中均未明確記載,僅明嘉靖《湖廣通志》中記有“卯峒安撫司”“卯峒百戶所”“溫(漫)水宣撫司”等,故民國《湖北通志》認為:“沙溪、卯峒、漫水諸司,《明史·地理志》及《明史·土司傳》均未載,當為清初所設,或云明天啟、崇禎之際,國家多故,諸土兵之備征調從討伐者,頗為有功勞,上三司一所乃當時增置,以慰其酋長,而清初仍之者,特史未及詳?!盵6]故有關卯峒土司明代之前的歷史成為學界之一大謎團。
現(xiàn)代學者通過研讀清康熙《卯峒土司志》,并對照《元史》和《明實錄》的相關記載,認為卯峒安撫司在元、明時期經(jīng)歷了大盤峒、盤順峒、向亞甲峒、盤順安撫司等幾個演變過程[5]21。
《元史》中有關大盤峒、盤順峒、向亞甲峒、盤順安撫司的記載大致有以下10條。
《新元史·地理志》載,至元十七年(1280),“施州市備、大盤、散毛等洞納款。”[7]
《元史·石抹按之》載,至元十八年(1281),“大小盤諸峒蠻叛,命領諸翼蒙古、漢軍三千人戍施州,既而蠻酋向貴誓(什)用等降,其余峒蠻之未服者悉平,遂以為保寧等處萬戶。”[8]3642現(xiàn)代學者認為:“這個向貴什用,就是卯峒土司始祖向貴什。”[5]21
《元史·世祖九》載,至元十九年(1282)十一月,“四川行省招渝大盤峒主向臭友來朝?!盵8]248
《元史·塔海帖木兒》載,至元二十一年(1284),“九溪蠻、散貓(毛)、大盤蠻尚(向)木的世(什)用等叛,從行省曲立吉思帥師往討,皆擒之?!盵8]3277
《元史·石抹狗狗》載,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蒙古軍八百人從征散貓(毛)蠻,戰(zhàn)于菜園坪、滲水溪,皆敗之,壁守石寨,月余,散貓(毛)降,大盤諸蠻亦降。”[8]3907
《元史·文宗五》載,至順三年(1332),“四川大盤峒謀者什用等十四人來貢方物?!盵8]803
《元史·順帝一》載,元統(tǒng)二年(1334)正月,“大盤洞蠻謀谷什用遣男謀者什用來貢方物,即其地立盤順府,命謀谷什用為知府?!盵8]819
《元史·順帝五》載,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師壁安撫司土官田驢什用、盤順府土官墨奴什用降,立長官司四、巡檢司七?!盵8]891
《元史·順帝五》又載,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四川未附生蠻向亞甲峒主墨得什用出降,立盤順府?!盵8]896墨得什用與謀者什用、墨奴什用系一人。
《元史·順帝七》載,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改四川忠孝軍民府為忠孝軍民安撫司;罷盤順府,改立盤順軍民安撫司?!盵8]924
由此可見,僅在《元史·順帝本紀》中就四次記載盤順土司,說明盤順土司在元代就是鄂西南地區(qū)的重要土司之一。
《明實錄》中有關盤順、刺惹等土司的記載大致有以下18條。
《太祖實錄·卷七十三》載,洪武五年(1372)三月,“盤順元帥墨稍什用,遣其弟萬戶墨西什用來朝,貢方物,納元所授銀印一、銅印六。詔賜墨稍什用文綺、墨西什用衣一襲。置盤順長官司,以墨稍什用為長官。”[9]5
《太祖實錄·卷一一九》載,洪武十一年(1378)九月,“置黔江守御千戶所,時彭水知縣聶原濟言:黔江地接散毛、盤順、酉陽諸峒,蠻寇出沒,屢為民患,宜設兵衛(wèi)屯守。詔從其言,置千戶所鎮(zhèn)之?!盵9]8這是考察盤順土司地理位置最原始的一條重要記載,據(jù)此可見,盤順土司位于散毛土司與酉陽土司之間,應該就在今天的來鳳卯洞一帶。
《太祖實錄·卷二○○》載,洪武二十三年(1390)二月,“涼國公藍玉克散毛洞,擒土酋刺惹、覃大勝等萬余人。”[9]20刺惹為盤順之下屬土司,即卯洞后來的百戶司,覃大勝為施南土司之土酋,可見,盤順及下屬土司當年參與了散毛(司治位于來鳳三胡猴立堡)、施南(司治位于宣恩椒園水田壩)、忠建(司治位于宣恩李家河)等土司反抗朝廷的斗爭。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廢湘鄂西所有土司,盤順土司自然無法幸免。
《太宗實錄·卷六十二》載,永樂四年(1406)十二月,“施州盤順宣撫司及羅節(jié)安撫司土官之子向墨杓聳……等,各遣人貢馬及方物。俱賜鈔印,遣還?!盵9]29羅節(jié)安撫司之名稱及地望至今成謎。
《太宗實錄·卷七十七》載,永樂六年(1408)三月,“湖廣施州盤諭(順)宣撫司土官子向墨杓聳等來朝,貢馬。賜鈔幣,有差。”[9]31
《太宗實錄·卷一六七》載,永樂十三年(1415)八月,“四川盤順安撫司故安撫野旺之子欲者什用來朝,貢馬,并請襲職。從之?!盵9]35說明盤順安撫司復設在永樂時已被正式認可。
《宣宗實錄·卷十三》載,宣德元年(1426)春正月,“命貴州總兵官都督罷征刺惹洞。初,授奏酉陽宣撫司宋農里石提洞軍民,被刺惹洞長向謀杓賞男謀古賞、若阿毗連年攻劫,燒毀房屋舍,殺人劫財,委官撫諭,不服,又攻劫后溪洞。洞長集土人拒之,生擒蠻寇六人,已斬首示眾。今仍猖獗,再遣人招之,如復梗化,則調附近施州等衛(wèi)所及酉陽等宣慰司漢、土兵并力剿之……謀古賞等聞授整兵,懼,遣其黨刺惹施赴官服罪,盡還所掠人口,器物,其所殺之人,一依土俗,以人馬、諸物陪(賠)償,誓不敢再犯。至是,授以聞,遂命罷兵?!盵9]40由此可見,刺惹洞作為盤順安撫司之下屬土司,其地理位置應該位于酉水上游與酉陽接壤的來鳳卯洞一帶,即卯洞后來的百戶司。
《宣宗實錄·卷十六》載,宣德元年(1426)夏四月,“湖廣前盤順安撫司土官刺惹送子向鐘謹……等貢馬”。[9]41
《宣宗實錄·卷十七》載,宣德元年(1426)五月,“賜湖廣前盤順安撫司土官安撫刺惹送子向鐘謹……等鈔、彩幣、表里有差?!盵9]42
《宣宗實錄·卷四十七》載,宣德三年(1428)冬十月,“賜湖廣前盤順宣撫司故土官舍人向大旺等……鈔、彩幣、表里、纻絲、襲衣、靴襪、有差。”[9]43
《宣宗實錄·卷五十一》載,宣德四年(1429)二月,“湖廣金峒安撫司……前盤順安撫司故土官安撫刺爾送子向鐘謹、忠峒安撫司故土官安撫楊文顯子子隆等來朝,貢馬及方物?!盵9]55
《宣宗實錄·卷八十七》載,宣德七年(1432)二月,“湖廣施南宣撫司、忠路長官司奏:‘盤順峒長向墨杓聳為仰墨施、前虎備等所殺,下散毛納主峒土民驢撥送為田大旺送等所殺,悉擄掠人口家財,請罪之?!厦级叫な诩昂V三司巡按監(jiān)察御史體覆事實就禽(擒)治之,追所掠之物給還,仍解兇徒赴京?!盵9]62說明當時的盤順土司發(fā)生了內訌,引起朝廷干預。
《宣宗實錄·卷一一二》載,宣德九年(1434)八月,“四川酉陽宣撫司奏:‘所屬后溪里峒,數(shù)被大田軍民千戶所刺惹峒蠻向刺惹侵暴,殺人掠財?!房偙俣级叫な诩八拇ㄈ厩补贀嶂I,如其不服,發(fā)兵剿之?!盵9]67據(jù)考證,后溪里與今百福司連界,當時的盤順安撫司、刺惹峒均歸大田軍民千戶所管轄。這也說明刺惹峒有可能就是后來卯洞的百戶司。
《英宗實錄·卷二七五》載,天順元年(1457)二月,“湖廣刺惹峒已故峒長向墨稍聳次子刺惹施并侄麥昔等三人,以罪發(fā)口外充軍。其母陳情,納馬一匹贖罪。事下兵部議:‘土人犯罪,例該納馬二十匹,今刺惹施等三人,止(只)納馬一匹,宜當增加?!显唬骸⒁灰曂剩畲诉h人,情有可矜,不忍增加馬匹,準其贖罪,放回寧家。’”[9]93
《憲宗實錄·卷二九二》載,成化二十三年(1487)七月,“湖廣忠峒、盤順安撫司俱遣人來朝,貢馬。賜彩緞、寶鈔、有差?!盵9]117
《武宗實錄·卷一八六》載,正德十五年(1520)五月,“湖廣施州衛(wèi)盤順安撫司,各備方物,遣人來朝。賞彩緞、表里、鈔錠、有差?!盵9]13
《世宗實錄·卷一八八》載,嘉靖十五年(1536)六月,“增置湖廣施州衛(wèi)盤順安撫司吏目一員?!盵9]160
《世宗實錄·卷三一九》載,嘉靖二十六年(1547)春正月,“湖廣臘壁長官司、盤順安撫司、差把事人等,各以朝貢進京。禮部驗其疏內印文詐偽。詔革去賞賜,下巡按御史勘問?!盵9]171
關于明代盤順土司重建的歷史,由于方志典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故萬歷《湖廣總志》云:“盤順安撫司,后始增設,年代無考?!逼鋵?,根據(jù)《太宗實錄·卷一六七》記載:“永樂十三年(1415)八月,四川盤順安撫司故安撫野旺之子欲者什用來朝,貢馬,并請襲職。從之?!盵9]135說明盤順安撫司復設在永樂時已正式認可,在以后的宣德、成化年間亦多有記載。嘉靖十五年(1536)六月,朝廷還增設盤順安撫司吏目一員?!睹鲗嶄洝分袑ΡP順土司的最后一條記載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正月,“湖廣臘壁長官司、盤順安撫司、差把事人等,各以朝貢進京。禮部驗其疏內印文詐偽。詔革去賞賜,下巡按御史勘問?!盵9]160這大概就是在以后的《明實錄》中再不見盤順,在明嘉靖《湖廣通志》、萬歷《湖廣總志》和《明史·湖廣土司》都不記盤順土司的原因[5]23。
雖說朝廷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之后在正史中不再明載,但并不能說明盤順土司就此消亡。萬歷二十七年(1599),為掃平播州楊應龍之亂,明朝廷就征調了盤順、刺惹等司寨的土兵。在平播大臣李化龍《平播實錄》卷五《敘功疏》中,命參將王一桂督發(fā)施南九司六寨土官:“施南、散毛、忠建三司宣撫覃宜、覃玉鑒、田天爵;忠峒、高羅、大旺三司安撫田大豐、田阜、田養(yǎng)民;臘壁、東流三長官司田洪、田盡忠;盤順司親舍向明德、刺惹六寨土百戶向權、峒長向景忠、向敖、向明翱、向世奇、向化枝?!爆F(xiàn)代學者考證認為[5]24,此記載與《卯峒土司志》記載基本相符,因當時卯峒司主向位年幼,司中之事皆由其叔向明良決斷,平播時也是由向明良帶隊,此事在《卯峒土司志·向明良傳》中有詳細記述。只不過《平播全書》中,將盤順安撫司列為長官司,將向明良記成了向明德,這或許是因為嘉靖二十六年(1547)之事后職位下降和一人有多個名字的原因。同治《來鳳縣志》中的記載,也與《平播全書》大體相符。從《平播全書》中還可看出,盤順土司屬施南九司六寨,其中的六寨應包括百戶司(刺惹)、漫水司(為《卯峒土司志》所說永樂時設立的連司寨)?!睹魇贰さ乩砦濉分邪选氨P順安撫司”記為“盤順長官司”,稱“元統(tǒng)二年(1334)置盤順府,至正十五年(1355)升安撫司,洪武五年(1372)改為長官司。”對《明實錄》中永樂復設安撫司和嘉靖十五年(1536)六月增設吏目以及明萬歷參與平播等史實均視而不見,其記載顯然有誤,與歷史事實不符。
關于明代盤順土司的地望,歷史典籍中亦記載有誤,萬歷《湖廣總志》云:“盤順安撫司,隸容美宣撫司?!盵10]《明史·地理五》中亦稱盤順長官司隸于容美宣撫司[11]?!洞笄逡唤y(tǒng)志》甚至認為盤順土司在鶴峰州境。現(xiàn)代學者也有人認為“向亞甲洞即謝甲洞,謝甲洞與阿者洞同在容美地區(qū),說明盤順府也在容美地區(qū)?!盵12]
其實,我們從洪武十一年(1378)彭水知縣奏稱中即可看出:“黔江地接散毛、盤順、酉陽諸峒,蠻寇出沒,屢為民患,宜設兵衛(wèi)屯守?!盵9]盤順土司應該位于散毛土司與酉陽土司之間,在酉水上游與重慶酉陽接壤,絕不可能在容美地區(qū),且刺惹峒為盤順安撫司所轄的同宗小土司,他們同屬于施州衛(wèi)下屬的大田軍民千戶所管轄。嘉靖《湖廣通志》明確說明容美宣撫司不隸屬于施州衛(wèi),可見,盤順安撫司更不可能隸屬于容美宣撫司。而《卯洞集》的發(fā)現(xiàn)為確定盤順土司的地望提供了最確切的文字依據(jù),徐珊在《卯洞集·忠敬堂記》一文中明確記載:“徐子督木卯洞,至止盤順之中寨里?!盵1]22說明明代的盤順安撫司既不屬于容美宣撫司,其地望亦不在鶴峰州境,而是位于來鳳卯洞一帶。明代后期,盤順安撫司可能被廢,于是盤順司向氏后人改稱“卯峒”“百戶司”“漫水”等土司,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歸屬于施南府來鳳縣。
現(xiàn)代學者分析認為[5]24,盤順安撫司之所以從明萬歷后不見史載,而在清初又以卯峒、漫水、百戶司名稱出現(xiàn),極有可能是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盤順土司受巡按御史勘問后,朝廷不承認,而自己卻以當時當?shù)氐牡孛〈搜赜脦装倌甑耐了久?。而《卯峒土司志》編篡者,或者是因為其歷史典籍被百戶司所焚毀,或者是為了某些忌諱,也沒有把盤順與卯峒聯(lián)系起來記載,這可能便是元、明時期的重要土司盤順失蹤,而卯峒、漫水、百戶三司無源之謎。
綜上所述,卯峒安撫司及漫水、百戶司等并非清初所設,早在元、明時期就已存在,在《元史》和《明實錄》中多有記載,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因為元、明時期鄂西南地區(qū)的土司一直使用土家語言,土司名、人名等均用土家語表述,與朝廷打交道,要有通事作翻譯,因而朝廷在記土司名稱與土司人名時,常常有出入。同時,土司名稱在不同時代亦有所變化。因此,卯峒土司先后經(jīng)歷了大盤峒、盤順峒、向亞甲峒、盤順安撫司到卯峒安撫司等演變過程。其世襲大致經(jīng)歷了向貴什→向喇喏→向那吾→向大踵→向龍→向景春→向政→向明輔→向位→向同廷→向南→向子坤→向子藩→向舜等。這也說明,自元至正十七年(1280)開始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止,卯峒土司就一直是酉水流域湘鄂交界處來鳳境內最重要的土司之一。
《卯洞集》乃明嘉靖年間辰州同知徐珊所撰,現(xiàn)有浙江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2007年,齊魯書社依據(jù)浙江圖書館藏本影印,將其收錄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出版面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嘉靖間,珊以廟工采木于是,積其二年作公牘、雜文為二卷,詩歌為二卷,因以其地為集?!盵1]4故名《卯洞集》。2011年,恩施職院巴文化研究所的譚慶虎、田赤先生出版了《〈卯洞集〉校注》一書,使今人對其有了更直觀地了解?!睹醇凡粌H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部難得的歷史著作,尤其對研究卯峒土司時期酉水流域的楠木采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歷史信息。
卯洞境內物產豐富,尤其盛產珍貴的楠木,土司時期是明朝廷重要的皇木采辦之所。楠木又稱“柟木”“癭木”,分為香楠、柏楠等多種,屬樟科常綠喬木,其主干高直,枝繁葉茂,形態(tài)雅致,自古以來便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用材樹種,早在西漢時期,陸賈在《資質》中就把它列為“天下名木”。道光《施南府志》云:“木品俱有,以楠木為上。癭木有二種,曰花癭,曰豆瓣楠,以作桌及屏風、文柜、拜匣,甚可玩?!盵2]物產光緒《利川縣志》亦載:“柟,俗作楠。邑產者良。在土中年久,與陰沉杉同。”[13]
明代大規(guī)模的皇木采伐大致始于明成祖永樂年間,據(jù)《明史·成祖二》記載:永樂四年(1408),“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採木于四川、湖廣、江西、浙江、陜西?!盵11]83《明史》載:“采造之事,累朝侈儉不同。大約靡于英宗,繼以憲、武,至世宗、神宗而極。其事目繁瑣,征索紛紜,最巨且難者,曰采木?!盵11]《明史·呂坤傳》云:“以采木言之,丈八之圍,非百年之物。深山窮谷,蛇虎雜居,毒霧常多,人煙絕少,寒暑饑渴瘴癘死者無論矣。乃一木初臥,千夫難移,倘遇阻艱,必成傷殞。蜀民語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至若海木,官價雖一株千兩,比來都下,為費何止萬金。臣見楚、蜀之人,談及采木,莫不哽咽。茍損其數(shù),增其直(值),多其歲月,減其尺寸,而川、貴、湖廣之人心收矣?!盵11]5939
徐珊,字汝佩,號三溪,浙江余姚人,嘉靖元年(1522)中舉,嘉靖十九年(1540),被朝廷任命為湖南辰州府同知。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初五,明廷發(fā)生火災,燒毀了太祖昭穆群廟。為了重建九廟,明廷派遣工部侍郎潘鑒、副都御史戴金于湖廣、四川采辦大木。據(jù)《卯洞集》記載,因年年采伐,湖南常德、辰州一帶的楠木臨近枯竭,因此,徐珊到辰州就任不久,就被派到酉水上游施州衛(wèi)所轄的卯洞一帶督促采木。《卯洞集·敘》云:“三溪徐子督木之役,居卯洞有二年……卯洞僻在萬山,蓋楚蜀之交而夷獠之鄉(xiāng)也。”[1]26可見,徐珊在卯洞辦理木政兩年,生活十分艱苦,不僅自己種菜,住茅屋,更要親自上山,勘察大木數(shù)量、規(guī)格和地點,監(jiān)督大木運輸。
對于卯洞當時楠木品質之優(yōu)良,徐珊《木文賦》中推崇到極致:“維茲木之奇理,擅陰陽之沖和。既培質于大造,亦根植于層阿。中郁結之輪菌,傍紛披以婀娜。閱歲時而竦峙,矗云霓以交摩。日月之所照臨,鬼神之所護呵。雨露潤其干,霜雪被其柯。葆玄化以魁廆,豈不材之磊砢。爾其工師往視,匠氏見過。切以刀鋸,斷以斧戈。煥華采之溢發(fā),燦脈絡之縈羅。迷谷回四照之異,文玉眩五色之多。燁若春英之舒綿,蔓若秋葉之垂羅。汩若巖谷之吐霧,沛若蒙汜之涌波。若玄云冉冉以杳靄,若崇山兀兀而巍峨。絶彫鎪之功,無刻削之訛。直而有理,正而不頗。徵大順以克應,協(xié)至德而靡他。賁敷文于佳木,與圣化而同科?!盵1]22
對于卯洞當時辦理木政之困惑,徐珊《與劉前江書》中道出了七大難點:“舊木之告報已竭,新木之躧采未聞,一難也!歲首商人意氣鼓舞,猶足使令,今則曠日持久,財力俱竭也矣,二難也!運常材于遞年采伐之后,譬猶振槁(搖落枯葉)舉火,無難為者。求巨木于溪壑告絶之時,則緣木求魚,必不可得矣,三難也!當?shù)勒咭?guī)畫指使,動有成算,依擬奉行,唯慮不及,意見異同,或恐罪戾,莫敢申白,此其難者四也!見利則趨,人之情也。躧山之役,必由家長,家長以山場為業(yè),舉家俯仰(養(yǎng)活家口)所系,報之于官,不唯失其所利而且督責隨之,則其支吾閃脫,更相逃避,亦勢之必至耳,此其難者五也!本府木戶,率多牽報(牽連治罪),盡非素業(yè)。驅之入山,茫無所措,而況貧富之不一,奸偽之相錯,觀望阻群,莫為任事,六難也!平原曠野,則周覽易知;崇灘絶壑,深林密箐,非老于山澗者,未易遍歷,七難也!”[1]22
對于卯洞當時楠木之采伐情況,徐珊《呈督木道》中有詳細呈報:“竊念卑職本以庸才薄識,當此重任,焦勞日夕,戴罪不遑,除將躧過山場緣由及另采獲大木二十一根,俱已開報,想蒙鈞覽矣。近復備查舊運,見在未出之木八尺以下者,諒可足數(shù)。其九尺、一丈者,根數(shù)雖有,而空虛不堪選用者,不無三四。蓋當時一概濫斧克報,而各商人亦遂希圖僥幸,茍安目前耳。要之,日后亦多不足為此。卑職除前斧報外,分頭立甲,各另派數(shù)。一丈者,原派六十四根已,未出舊有七十一根,今則再派三十根。九尺者,原派七十六根已,未出舊有九十三根,今則再派三十五根,務令倍出常數(shù)之外,足備選擇,以聽鈞臺處分也。前項數(shù)目,尋買采辦,已得多半,置立格眼(狀紙)、文冊,按五日一比,報有登記、覆驗、圖量、方輿、銷筭,前作原派之數(shù),不敢少也。其頭號、二號間有報者,隨即克賞砍伐、驗實,方敢作數(shù),蓋恐喜功妄報,未免徒取罪戾。但頭號者,雖有一二根見報,砍伐俱空。二號又復僅得數(shù)根美材,略可塞責。除前所報一丈一尺至一丈三尺者六根之外,計十有一根。已令各商認采外,后有得者,則又量各商之力量大小分派多寡,固不敢拘泥成式也。”[1]4
對于卯洞當時楠木之運輸,徐珊《宿西巖記》中有載:“早起諸山夫齊至,乃舉號集,眾木巨甚,用六纜,經(jīng)數(shù)百人挽之不上。旁置二車,斜絞。復用丈圍以上大木,從后撞之。既上廂,乃以榔木膠置木下,木易動不澀。”[1]26因山高路險,采伐的楠木如何出山成為最大的難題,當?shù)赝寥税l(fā)明了造廂法,即用兩列杉木平鋪在路基和支架上,險要之處還要高架成橋,利用這種廂架,既節(jié)省了人力,同時也減少了運輸過程中大木的損耗。徐珊在《曉起步廂上二首》中生動地描述了當?shù)赝寥思茉O廂架的壯觀景象:“木棧開重險,參差萬壑長。乍看蜈百足,忽擬雁千行。入澗平如砥,依云勢故昂。佇觀廂上者,來往若康莊?!盵1]24
對于卯洞當時楠木采伐之艱辛,徐珊《洗車溪行》中亦有描述:“部符日日傳荊襄,山中使者遙相望。已見征材空近域,更聞伐木窮遐方。征材伐木事轉劇,別壑深巖路更長。逼迫頗遭官長怒,呵護如有神靈將。??麓T干盡枯朽,千云蔽日徒昂藏。只疑盛夏毒蛇虺,不道重林無棟梁。仆夫相對色沮喪,商人交泣心彷徨。自甘工力竭資產,那許山林輸廟堂。山程造次日旁午,官家驅逐時猖狂。吁嗟乎!洗車之役誰辦此,徒令此事今張皇?!盵1]72
其實,土司時期朝廷在酉水流域的楠木采伐并非僅限于來鳳卯洞一帶,在其下游的龍山、永順境內亦多有納貢楠木的記載。明正德元年(1506),永順司彭世麒納貢大楠木200余根。明正德十三年(1518),永順司彭明輔納貢大楠木470根。清康熙十五年(1676),永順司彭廷椿納貢大楠木數(shù)百根[14]。說明酉水流域歷史上盛產楠木,由于年年采伐,到清嘉慶年間,酉水流域的楠木資源瀕臨枯竭,據(jù)清嘉慶《龍山縣志·物產》卷九記載:“大楠木聞從前頗有,今則深山窮谷皆不見矣!”[15]
總而言之,位于酉水河上游湘鄂交界處的來鳳百福司鎮(zhèn),歷史上因為卯洞和卯峒土司而聞名,這里不僅考古發(fā)現(xiàn)了兩晉到唐宋時期武陵土家族地區(qū)出土文物最多、延續(xù)時間最長的“仙人洞”崖葬遺跡,而且明代土司時期是皇家貢木(楠木)的重要采辦之所,卯峒土司并非清初所設,自元代開始便經(jīng)歷了大盤峒、盤順峒、向亞甲峒、盤順安撫司到卯峒安撫司等演變過程,《卯洞集》的發(fā)現(xiàn)為確定盤順土司的地望提供了最確切的文字依據(jù),說明明代的盤順安撫司既不屬于容美宣撫司,其地望亦不在鶴峰州境,而是位于來鳳卯洞一帶,它其實就是卯峒安撫司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