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仁杰, 孫來斌
(1.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2.北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牢記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而奮斗確定為自己的綱領,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頁。這段表述透視出共產主義的內涵是具有不同維度的:共產主義既是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理論,也是基于科學理論的遠大理想,又是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歷史實踐。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從不同維度重思共產主義的科學內涵及其當代意義,不僅有助于增強我們邁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信心,而且有助于加強我們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的應對,這是一個兼有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學理性和政治性的重要問題。本文將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為依據,從理論學說、遠大理想、歷史運動三個維度闡明共產主義的科學內涵,對一些關于共產主義的錯謬觀點予以辨析和駁斥,并探求共產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聯(lián)系,進一步闡明共產主義之于當代中國的重大意義。
從作為一種理論學說和思想體系來看,共產主義在經歷了空想共產主義的階段之后,基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偉大發(fā)現(xiàn),從一種虛幻的空想轉變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科學的理論學說;從制度追求來看,基于共產主義學說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體現(xiàn)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與社會目標;從實踐形態(tài)來看,在共產主義學說的指導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感召下,人類歷史上發(fā)生了偉大的、影響深遠的共產主義運動。理論學說、遠大理想、歷史運動三個維度相互聯(lián)系、層層遞進,共同構成了共產主義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共產主義學說是以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唯物史觀為基本方法,以人的解放為歸旨,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科學描述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圖景的思想體系。
19世紀初,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日益凸顯。以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在繼承莫爾、康帕內拉、摩萊里、馬布利等人有關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批判的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雖然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了廢除私有制、消滅階級差別、平均分配產品、建立社會平等等樸素的共產主義思想,但他們的整個學說只是一種空想,既不能正確說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去完成式”,也不能說明其“未來進行時”,無法科學解釋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空想共產主義的空想性有其主客觀二重性的成因。在主觀層面,空想共產主義思想主要不是從現(xiàn)實的經濟生產中得來,而是從思想家的頭腦中按照理想的原則演繹而來。他們認為這些思想原則一經發(fā)現(xiàn),就應該成為指導現(xiàn)實、改造現(xiàn)實的“絕對真理”。在客觀層面,在空想共產主義思想產生的時代,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生產方式還沒有達到高度發(fā)達的狀態(tài),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也沒有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空想社會主義者也就無法在不發(fā)達的經濟關系中找到對理想社會制度進行正確解釋的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說:“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0頁。
共產主義要成為一種“科學的”思想,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種空想性。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了共產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偉大變革。唯物史觀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中探尋社會制度變遷的終極原因,為科學的共產主義思想奠定了現(xiàn)實的根基。正如恩格斯指出:“它不是從原則出發(fā),而是從事實出發(fā)。共產主義者不是把某種哲學作為前提,而是把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特別是這一歷史目前在文明各國造成的實際結果作為前提?!?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1頁。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19世紀上半葉的進一步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生產過程的奧秘——剩余價值,也最終被馬克思發(fā)現(xiàn)。馬克思通過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如何占有工人的勞動完成資本積累和資本增殖、資本主義社會化生產與私人占有之間的基本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怎樣歷史地產生并進行斗爭。資本主義的這種內生性矛盾將迫使無產階級通過階級斗爭把大規(guī)模的社會化生產資料由私人財產變?yōu)樯鐣餐敭a,資本主義的滅亡與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也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所有制形式造成了人的自我異化,而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頁。,亦即人的解放,這種解放在消滅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以前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跋麥缢接兄啤币环矫媸菬o產階級將生產資料轉變?yōu)樯鐣餐敭a的階級斗爭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xiàn)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fā)展來說是必然的環(huán)節(jié)”(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7頁。。在共產主義中,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人的解放將實現(xiàn)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因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也就完成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既揭示了“革命”中的“科學”,也指明了如何“科學”地進行“革命”。
社會理想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社會存在在觀念層面的產物,反映了社會主體的價值訴求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共產主義既是一種思想體系,也是一種社會理想,即一種面向未來世界的遠大理想。
相比于其他類型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理想具有更加鮮明的階級性。共產主義理想的產生與無產階級的歷史處境、自我認知息息相關。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曾論述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必要性——“這個階級構成了全體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從這個階級中產生出必須實行徹底革命的意識,即共產主義的意識”(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70頁。。無產階級的革命化與其階級意識的建立是相輔相成的:革命如果想要實現(xiàn),無產階級需要在現(xiàn)實運動中普遍地產生共產主義意識;只有當共產主義意識普遍地存在,無產階級才能在現(xiàn)實運動中普遍地革命化。對此,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盧卡奇指出,“作為總體的階級在歷史上的重要行動歸根結底就是由這一意識,而不是由個別人的思想所決定的”(7)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105頁。。正確的階級意識建立在正確認識階級自身的產生原因、斗爭對象和歷史使命的基礎之上,這種認識隨著共產主義思想的科學化才第一次變得具有現(xiàn)實落腳點。恩格斯在《關于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中說:“共產主義現(xiàn)在已經不再意味著憑空設想一種盡可能完善的社會理想,而是意味著深入理解無產階級所進行的斗爭的性質、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一般目的?!?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3頁。無產階級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斗爭的階級意識,構成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主要內容。
在價值層面,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具有道德上的正義性。共產主義以消滅資本主義罪惡的剝削關系以及實現(xiàn)人的解放為目的,追求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社會公平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消滅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在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價值只能變成進一步支配工人的資本,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階級剝削和人的自我異化;而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積累將服務于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和自由全面發(fā)展,人的自我價值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實現(xiàn)。因此,為實現(xiàn)這一崇高目標而奮斗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具有鮮明的正義性。一種思想能夠成為社會理想,不僅需要階級凝聚力、理論說服力,還需要強大的道德感召力。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感召無數人為之奮斗、獻身,離不開其為全人類謀公平、謀發(fā)展、謀解放的崇高道德力量。
樹立牢固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無產階級凝聚力量、改變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必須時刻堅守的精神法則。無產階級只有通過建立階級意識,并將解放自身與解放全人類的正義事業(yè)統(tǒng)一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中,才能完成自身的歷史使命,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共產主義雖然是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展望,但并不是某種純粹的“應然狀態(tài)”,而是一場基于現(xiàn)實并將改變現(xiàn)實的歷史活動?!耙獡P棄私有財產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產主義就完全夠了。而要揚棄現(xiàn)實的私有財產,則必須有現(xiàn)實的共產主義行動”(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31-232頁。。共產主義從抽象的空想走向科學的理論體系,不僅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資本主義的特殊規(guī)律,還為如何通過行動走向未來社會提供了科學指導。如列寧指出的那樣,馬克思的學說“不僅僅限于解釋過去,而且大膽地預察未來,并勇敢地用實際活動來實現(xiàn)未來”(10)《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41頁。。
馬克思、恩格斯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生的?!?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6頁。馬克思、恩格斯親身深入到政治運動中,推動共產主義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發(fā)展。1864年,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領導下,國際工人協(xié)會應運而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開啟了在科學思想指導下發(fā)展的新篇章。1917年,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發(fā)動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上形成了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逐漸成為影響人類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并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更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產主義在一百年的時間里從理論走向實踐,從社會思潮變?yōu)楝F(xiàn)實運動。
縱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既有現(xiàn)實性的底色,也有探索性的亮色。馬克思、恩格斯早年側重于強調共產主義革命應當在生產力普遍發(fā)展的前提下“同時發(fā)生”,“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6頁。。到了晚年,他們在深入研究俄國社會問題后則表示:“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xiàn)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fā)展的起點?!?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79頁。結合他們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的理論表態(tài)——《共產黨宣言》中闡述的一般原理在實際運用中“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76頁。,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對于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發(fā)展階段國家在共產主義革命路徑選擇上的探索是持開放態(tài)度的。
歷史地看,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結合俄國新的實際,繼承、突破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非資本主義道路設想”(15)孫來斌:《列寧關于俄國通向現(xiàn)代文明之路思想及其開創(chuàng)性貢獻》,《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就是一次基于現(xiàn)實的偉大探索。列寧曾指出:“各國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國際策略的統(tǒng)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運用共產黨人的基本原則(蘇維埃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jié)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16)《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0頁。中國共產黨正確地將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應于中國現(xiàn)實情況的革命道路,也證明了共產主義運動中蘊含著巨大的現(xiàn)實探索空間。
由于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共產主義在歷史上長期遭到資產階級的污名化和妖魔化,其中不乏一些偏頗的責難、庸俗的誤讀和荒謬的攻訐。這些責難、誤讀和攻訐,有針對共產主義學說的,也有針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還有針對共產主義運動的,我們需要從這三個維度予以辨析、駁斥,最終在“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實現(xiàn)真理的澄明。
對于共產主義學說“消滅私有制”的主張,有人不去理解這一主張背后蘊含的階級斗爭邏輯和歷史必然性,反而將其粗糙地解讀為共產主義是要剝奪一切“勞動得來的”私人財產,還借此號召對共產主義“幽靈”進行一場“神圣的圍剿”。面對這種責難,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給予過有力回擊。他們指出,“把資本變?yōu)楣驳?、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并不是把個人財產變?yōu)樯鐣敭a。這里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15、416頁。。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了社會財富分配的巨大不均,資本主義社會中“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社會成員來說已經被消滅了”(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16頁。。共產主義要消滅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即生產資料私有制。共產主義對私有制的顛覆最終指向的是生產資料的社會化——“生產資料擺脫了它們迄今具有的資本屬性,使它們的社會性質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實現(xiàn)”(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817頁。。
還有人指責共產主義將消滅人的自由和個性。對此,馬克思、恩格斯的回擊是:“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15頁。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人是受資本支配的,資產階級所理解的自由和個性也是建立在其對無產階級的階級壓迫之上的。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任何利用、占有社會產品而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都將被剝奪,勞動者將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個性。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也有人認為在中國進行共產主義革命將破壞中國人的財產和個性發(fā)展。對此,毛澤東曾在黨的七大的政治報告中予以回應,他指出封建壓迫才是束縛中國人民個性發(fā)展并剝奪人民財產的原因,革命的任務正在于“解除這些束縛和停止這種破壞,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fā)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能夠自由發(fā)展那些不是‘操縱國民生計’而是有益于國民生計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保障一切正當的私有財產”(21)《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8頁。。
在當今世界,全球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人類交往的普遍開展,一方面為人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條件,另一方面也對人的個性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歷史要求——如何克服“人的獨立性”發(fā)展背后的“物的依賴性”。而共產主義無疑是實現(xiàn)這一要求的歷史通路,只有它才能解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對生產力發(fā)展和人的自由個性發(fā)展的雙重阻礙。當前,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的情況下,一些西方政客為了掩飾應對乏力的窘況,極力丑化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抗疫斗爭,鼓噪所謂“共產主義限制個性自由”的言論。這類言論是違背事實的陳詞濫調,進一步暴露了這些西方政府的治理赤字和資本立場。列寧曾經引用一句著名的格言:“幾何公理要是觸犯了人們的利益,那也一定會遭到反駁的?!?22)《列寧選集》第2卷,第1頁。從《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以來的有關思想斗爭史可以發(fā)現(xiàn),共產主義學說因為從根本上觸犯了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遭到資產階級的各種責難,至于這些責難是否合乎理論邏輯、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對于資產階級來說都不重要。
理想稱其為理想,意味著理想本身還不是現(xiàn)實。當共產主義成為一種社會理想之時,隨之出現(xiàn)了一些反對的觀點。這些觀點主要強調共產主義的非現(xiàn)實性,視共產主義為“純粹的烏托邦”,認為共產主義社會過于遙遠,實現(xiàn)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前,所謂的共產主義思想確實有其空想性,但在馬克思、恩格斯這里,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已經得到了科學的論證。當代英國著名學者肖恩·塞耶斯說:“共產主義就不只是一個觀念或理想,而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實際正在走向的社會形式?!?23)S.塞耶斯、曲軒:《關于共產主義的觀念》,《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7年第5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人認為共產主義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認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見的,是虛無縹緲的。這就涉及是唯物史觀還是唯心史觀的世界觀問題?!?24)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求是》2019年第7期。事實正是如此,持共產主義“空想論”、“渺茫論”的人,往往要么純粹出于意識形態(tài)立場的敵對;要么在歷史觀上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局限,不能理解共產主義的科學內涵,無法從唯物史觀所揭示的原理出發(fā)認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這種現(xiàn)象,列寧曾毫不留情地批評道,“沒有一個社會主義者想到過要‘許諾’共產主義高級發(fā)展階段的到來,而偉大的社會主義者在預見這個階段將會到來時所設想的前提,既不是現(xiàn)在的勞動生產率,也不是現(xiàn)在的庸人”(25)《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8頁。。
共產主義理想之“遠大”,就說明了其實現(xiàn)遠不是“土豆燒牛肉”那么簡單,必須在社會生產力水平高度發(fā)達的情況下才具備條件?!跋胍幌伦印上伦泳瓦M入共產主義,那是不切實際的”(26)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而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階級斗爭的激化,生產資料的社會化是必然的結果。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需要正確把握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地認識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長期性和必然性。列寧說:“馬克思沒有絲毫的空想主義,就是說,他沒有虛構和幻想‘新社會’。相反,他把從舊社會誕生新社會的過程、從前者進到后者的過渡形式,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來研究?!?27)《列寧選集》第3卷,第152-153頁。
在現(xiàn)實中,共產主義運動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的特點,需要不懈的斗爭。共產主義自從觀念層面進入現(xiàn)實運動層面的那一天起,就不斷經歷挫折。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運動失敗的經驗時曾指出,工人階級為了謀求自身解放,并解放資產階級社會中所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推動社會走向更高級的社會形式,“必須經過長期的斗爭,必須經過一系列將把環(huán)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歷史過程”(2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03頁。。在環(huán)境和人尚未充分改造的歷史條件下,共產主義運動遭遇暫時性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共產主義運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列寧曾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fā)展,不會有時出現(xiàn)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29)《列寧選集》第2卷,第694頁。
十月革命勝利后,考茨基等人片面理解唯物史觀,認為共產主義革命只能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產生,落后國家不具備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勉強進行革命則注定“失敗”。這種觀點看似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但其實質是將馬克思的歷史階段理論絕對化、教條化,客觀上否定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意義。對此,列寧的經典論述就是最好的回應——“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fā)展階段在發(fā)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xiàn)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30)《列寧選集》第4卷,第776頁。。
蘇東劇變后,共產主義運動“失敗論”的觀點曾一度在國內外甚囂塵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認為自由資本主義已經取得對共產主義徹底勝利的“歷史終結論”。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要正確認識社會歷史發(fā)展中必然趨勢和曲折道路的辯證關系。在他看來,資本主義在一些國家出現(xiàn)暫時性的復辟也是一種規(guī)律性現(xiàn)象,但認為共產主義運動就此失敗則是站不住腳的。他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低潮:“一些國家出現(xiàn)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31)《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3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經曲折,需要總結、反思所走過的錯路和彎路,同時也應看到共產主義運動帶來了全球勞工階層意識覺醒,促進了左翼政治在世界范圍內落地生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暫時的低谷中正積蓄著新的發(fā)展力量,醞釀著新的展開形式。
共產主義不僅在歷史上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而且對于當代中國同樣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這集中體現(xiàn)在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同共產主義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也具有不同的維度,其中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理解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共產主義之于當代中國的意義將自然得以彰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理論武器,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總結,是共產主義學說在中國的落地和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在經濟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并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么,共產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有著怎樣的理論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否是所謂的“第三條道路”?圍繞這些問題,國內外理論界多有探討。美國左翼學者阿里夫·德里克稱當代中國為一種“后社會主義”,“后社會主義”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結束,反而提供了以一種新的、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反思社會主義的可能性(32)Arif Dirlik,“Postsocialism?Reflection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Arif Dirlik and Maurice Meisner,eds.,Marxism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Amonk,NYLondon:M. E. Sharpe,1989,p.247.。美國學者沈大偉則提出,共產主義范式在解釋當代中國時具有局限性,因為中國已經“經歷了從重視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轉變的初級階段……進入到重視技術理性和效率的指導經濟發(fā)展的第二階段”(33)沈大偉:《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呂增奎、王新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18頁。。國內學界的代表性觀點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所面臨的基本問題的回答,是共產主義運動走出的新路,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34)參見張恒山:《從空想共產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年第5期;吳克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貢獻》,《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在我們看來,正確理解共產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理論關系,關鍵是要把握二者之間的內在一致性。
一是終極目標的一致性。共產主義理論學說的最高目的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最終目標同樣是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毛澤東在1945年就指出:“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這是確定的和毫無疑義的?!?35)《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59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高度一致,體現(xiàn)了唯物史觀一般原則和革命辯證法精神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統(tǒng)一。
二是價值指向的一致性。共產主義是關于人的解放的學說,消除剝削、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共產主義的根本價值指向。同樣,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追求的價值目標。
三是實踐方法論的一致性。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反對不顧實際情況照搬、套用他們的理論,要求在實際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時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的偉大成就,歸根到底在于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實事求是地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勇于打破教條主義的束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的觀點有一定代表性,他提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現(xiàn)代性和更廣闊的世界上都留下了深刻烙印,因此西方現(xiàn)在必須以一種比以前更加多元化的方式看待共產主義(36)Martin Jacques,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London:Allen Lane by Penguin Books,2009,p.427.。
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必須結合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生成一種具體的、階段性的社會理想,才能發(fā)揮現(xiàn)實作用。在當代中國,這一具體的、階段性的社會理想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子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用于當代中國,發(fā)揮精神引領的作用。實現(xiàn)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主體通常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則將這一主體延展到社會全體成員,在當代中國層面拓寬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廣度。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比迄今為止的任何社會都能創(chuàng)造更深刻發(fā)展的理想(37)安東尼·吉登斯:《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權力、財產與國家》,郭忠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第254頁。。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也把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視作第一要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任務同樣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對于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于當代中國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不能離開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現(xiàn)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能因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就諱言甚至丟掉遠大理想?!?38)習近平:《深入學習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頁。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tǒng)一起來,在全社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黨和國家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的一個重要抓手,需要從事關國家興亡的戰(zhàn)略高度,把這項工作置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首要位置?!肮伯a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tǒng)一的思想基礎”(3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3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英國歷史學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提出,當代中國的發(fā)展解決了19世紀以來幾代中國政治家共同面臨的困境,即如何在保持中國獨特性的同時學習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經驗(40)Roderick MacFarquhar,The Politics of China:The Eras of Mao and Deng(Second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4.。中國的獨特性一方面基于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另一方面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的制度要求。要在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坐標系中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當然組成部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fā)展史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來不曾孤立于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脈絡之外,而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時代特點相結合的歷史產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將市場和計劃從社會基本制度中剝離出來,突出其經濟手段功能和具體制度屬性,將人們從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發(fā)展市場經濟相結合,使全社會充滿了改革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活力??梢哉f,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把握事物發(fā)展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緊密跟蹤億萬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說出了一些過去沒有說過的“新話”(41)孫來斌:《破解經濟學世界性難題的理論創(chuàng)新》,《經濟日報》2019年2月11日,第12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吸取了國內外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經驗和教訓后探索的一條實踐上的“出路”,是一條共產主義運動的新路、正路,是“接著走”、“向前走”。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的一種新的展開形態(tài)。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發(fā)展中國家及地區(qū)性國際組織正在獲得更多的國際事務話語權,一場維護舊秩序的西方世界和謀求更多發(fā)展空間的后發(fā)國家之間的角力正悄然展開。當代中國實現(xiàn)了以融入經濟全球化促進自身發(fā)展,同時又以自身發(fā)展助推世界經濟成長的良性互動,探索了共產主義運動新的展開形態(tài)。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國際主義傳統(tǒng)在當代中國得到了新的實踐詮釋。誠如薩米爾·阿明所說:“新的社會主義更具有國際主義,同時也積極致力于區(qū)域集團的重組,以便能把人的國際主義施加給資本的國際主義。”(42)薩米爾·阿明:《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對當代社會的管理》,丁開杰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83頁。
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低潮走向復興的歷史契機。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遭遇新的危機,金融資本的野蠻生長造成了愈發(fā)嚴重的貧富分化和階級沖突。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資本論》在歐美國家再次熱銷,很多人在意識到資本主義危機的不可化解后重新將目光投向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相形之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低潮走向復興提供了一個新的歷史契機。
美國“新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展望共產主義的未來前景時提出:“很可能會有更進一步的思想和實踐,使我們達到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共識,一種新的科學的認識論,一種新的歷史學,它們將結合馬克思的基本洞察和價值觀,并以一種馬克思主義的方式,超越它們,達到一種新的揚棄,從而可以建設一個更民主、更平等的世界。”(43)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變化中的世界體系:論后美國時期的地緣政治與地緣文化》,王逢振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第107頁。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應成為這種“新的揚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4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第37頁。
共產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終極形態(tài)的科學展望,其理論具有革命的創(chuàng)見,其理想具有崇高的價值,其實踐擁有廣闊的未來。著力把握共產主義的科學內涵,我們可以獲得有益的啟示。
第一,深入理解共產主義科學內涵的一體和多維。馬克思說,“具體總體作為思想總體、作為思想具體,事實上是思維的、理解的產物……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這一過程的產物”(4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1頁。,概念是由直觀和表象在人腦中經過思維和理解加工而成的,是兼有總體和具體的范疇,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導致局限,無法“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4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701頁。。共產主義一方面具有多維度的科學內涵,另一方面其不同維度之間的邏輯、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終構成由剖析歷史、揭示規(guī)律、預判未來、凝聚理想、投身實踐共同組成的統(tǒng)一的整體。
第二,深刻認識共產主義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的、歷史的統(tǒng)一。共產主義是人類追求自身價值充分實現(xiàn)的最高目的,人作為一種“世界歷史性存在”,其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只有在共產主義中才能徹底實現(xiàn)。正確認識共產主義,就必須理解這種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反之如德國學者赫爾穆特·彼德斯提出要將作為目的的社會主義和作為運動的社會主義區(qū)別開來(47)李成毅:《德國學者彼德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點看法》,《國外理論動態(tài)》1999年第11期。,就忽略了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之間辯證的、歷史的統(tǒng)一原則。事實上,純粹作為目的的共產主義和純粹作為運動的共產主義都是不存在的。
第三,充分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于共產主義的革命辯證法張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探索中實行了很多創(chuàng)新性的改革,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和國際有識之士的好評,但也難免會遭到來自某些方面的質疑和責難。十月革命后,一些第二國際和孟什維克的理論家割裂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曾指責十月革命搞早了、搞糟了。列寧對此觀點進行了堅決的駁斥,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48)《列寧選集》第4卷,第775頁。。共產主義是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展望,但到達未來社會的具體道路,還需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根據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條件加以探索。中國共產黨人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有機結合,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集中體現(xiàn)了革命辯證法的現(xiàn)實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