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人小說家及其創(chuàng)造

2021-12-20 11:23林培源
關(guān)鍵詞:嶺南南京香港

摘要:從早期的《謎鴉》《七聲》《戲年》等中短篇小說集,到作為“中國三部曲”的長篇小說《朱雀》《北鳶》與《燕食記》,葛亮的創(chuàng)作自成一脈。在敘事上,他憑借第一人稱和客觀敘事的靈活使用繪制香港、南京等城市的文學(xué)版圖;在小說觀方面,以“歷史—小說”為方法,完成對個體與歷史關(guān)系的辯證書寫;在小說“歷史感”的營造上,他繼承“文人小說家”的精神,通過對“格物造境”等小說筆法的嫻熟使用,成功地將古典小說與現(xiàn)代敘事進行創(chuàng)造性結(jié)合,為我們描摹出一幅自民國到當代的歷史畫卷。

關(guān)鍵詞: 葛亮;嶺南;南京;香港;文人小說家

前言

葛亮成名于千禧年之后。2005年,他憑借小說《謎鴉》獲第十九屆《聯(lián)合文學(xué)》小說獎首獎,這則講述“宿命的故事”[1]將傳奇與日常并置,奠定了葛亮后續(xù)創(chuàng)作的底色;同年,小說《無岸之河》刊于《收獲》。[2]隨著一系列作品問世,葛亮的寫作大放異彩,氣象和格局愈加闊大:2009年,長篇小說《朱雀》入選《亞洲周刊》2009年全球華文“十大小說”,這部“關(guān)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詩”[3]贏得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qū)的廣泛贊譽,葛亮亦被推舉為“當代華語小說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4]。

從內(nèi)容上看,葛亮的小說囊括兩大類,“一是探索城與人的情感關(guān)聯(lián);二是綴述民國史詩意味的家族傳奇”[5],文體上有中短篇小說“人間煙火系列”(《七聲》[2007年]《戲年》[2012年])、“都市傳奇系列”(《謎鴉》[2006年]《浣熊》[2013年])、“懸疑系列”《問米》(2018年)、“匠人系列”《瓦貓》(2021年)等,以及長篇小說“中國三部曲”(前兩部《朱雀》[2009年] 和《北鳶》[2015年]合稱為“南北書”,第三部為《燕食記》[6]) ,從內(nèi)容上看,《謎鴉》《浣熊》《七聲》《戲年》聚焦于“雙城”(南京、香港)故事與底層敘事,而《朱雀》(入選哈佛大學(xué)王德威教授主編的“當代小說家”書系)和《北鳶》則彰顯出向歷史掘進的野心——其中,《北鳶》取法筆記體與章回體小說,在“新/舊”“東/西”“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文化沖突、交融中淬煉出別樣風(fēng)格;近期的《瓦貓》和《燕食記》致力于挖掘“匠人”群體中“久藏的民間真精神”,為“小說中國”續(xù)添薪火。這些作品游弋于“三城”與“雙統(tǒng)”[7]之間,“面向歷史、關(guān)注現(xiàn)實”[8],深具“新古典主義”[9]氣息,透露出葛亮打通古與今、雅與俗、廟堂與民間的志趣。

2016年以降,隨著《北鳶》載譽“《亞洲周刊》全球華文十大小說”和CCTV“2016中國好書”,這部追溯祖輩淵源、敘寫民國風(fēng)度的長篇成為熱議對象,贊譽者有之,批評者有之,圍繞葛亮作品的評論亦日趨集中。綜觀目下研究,大致脫不開底層、民國、南京書寫、香港敘事等關(guān)鍵詞,其中不乏將葛亮歸入“新南方寫作”[10]乃至辨識其后殖民、新移民、性別想象和歷史文化等要素者。[11]它們多圍繞某部作品旁及其他,或者將“南北書”和而論之,對葛亮進行小說整體透視則少之又少。[12]鑒于此,本文主要追索以下幾個問題:由短篇創(chuàng)作向長篇架構(gòu)的過程中,葛亮的敘事策略發(fā)生了哪些變動?葛亮關(guān)注個人與歷史關(guān)系的“歷史—小說”有哪些癥結(jié)?最后,作為現(xiàn)代的“文人小說家”,葛亮之于文學(xué)史的意義何在?

敘事“分鬃”:故事與“說者”

“說話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套“敘事成規(guī)”[13]。在最寬泛的意義上,“說者”(teller)和故事(tale)是小說成為敘事作品的“必要及充分條件”。[14]以葛亮成名作《謎鴉》為例,這則小說講述“我”、簡簡和一只名為“謎”的烏鴉的故事:簡簡愛“鴉”成癡,使得原本恩愛的夫妻生出罅隙。簡簡因養(yǎng)鴉而感染弓形足病而生下死胎,痛苦憤懣的“我”于是將“謎”摔死。簡簡不堪其苦,提起鳥籠墜樓自殺。這篇小說不論是故事營造還是“說者”的設(shè)置都頗費思量,敘述人“我”(毛果)也是從這里首次露面。葛亮自述,“故事是我寫小說的基石。沒有故事,我就基本上不想寫小說了”[15]?!吨i鴉》是向大導(dǎo)演希區(qū)柯克致敬的作品,這個“好看的故事”憑借“獨特的邏輯與游戲規(guī)則”[16]呼應(yīng)了我們的城市生活。細心的讀者可從中辨識出卡夫卡式的“變形”、愛倫·坡式的幽暗、驚悚,或如李奭學(xué)點評的,《謎鴉》“企圖所在,正是生命的脆弱與理性的毫無理性”,“寓大義于微言,寄諷諫于幽默”。[17]

以“烏鴉”為主題的作品并不少見,《謎鴉》不過是葛亮勾勒生存“戲劇性”[18]的嘗試,它以切片化、接近電影片段的形式推進情節(jié),故事情節(jié)簡單,人物面目相對抽象。如此手法復(fù)現(xiàn)于《物質(zhì)·生活》《初雪》《37樓的愛情遺事》《π》(均收錄于《謎鴉》),不過后者消隱了親切的第一人稱,代之以客觀敘事。這批作品透露了出一位小說“新手”經(jīng)營故事的慣習(xí):以性別(性愛)關(guān)系為對象(尤其是《私人島嶼》),倚重劇場式的空間(室內(nèi)場所)——如“物質(zhì)生活”(在《物質(zhì)·生活》中是影音店,在《無岸之河》中是茶社)講故事。此外,它們多以城市為背景,《物質(zhì)·生活》中的“城中村”“新移民”“舊天堂”“物質(zhì)生活”等,暗示故事發(fā)生于深圳(葛亮曾在這里短暫工作過)。在這些小說里,深圳以幽靈般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是老陶命運起落的舞臺(《老陶》),也成為連結(jié)內(nèi)地、香港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橋梁(《德律風(fēng)》)。

這種敘寫城市手法還在香港故事集《浣熊》出現(xiàn),不過相比《謎鴉》,后者敘述人稱的使用更加靈活。敘事人稱的變化取決于“說者”與“故事”之間的關(guān)系。當“說者”和故事切近時,小說家往往采用第一人稱,當故事(或形成故事的直接、間接經(jīng)驗)疏遠時,客觀敘事便占了上風(fēng)。不過在葛亮的近作中,相異的敘事姿態(tài)混雜交融,參照掌拳類武術(shù)的基本動作“野馬分鬃”(因其運動狀態(tài)與奔馳野馬的鬃毛左右分披相似而得名),我們或可稱其為“敘事分鬃”,這里的分鬃是指小說采納的不同敘述策略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謎鴉》《物質(zhì)·生活》《浣熊》《龍舟》等客觀敘事,在《朱雀》《北鳶》這樣的鴻篇巨制中得到深化(當然,小說家傾注其中的經(jīng)驗認知、歷史觀念和文學(xué)理想有所不同);《泥人尹》《阿霞》《德律風(fēng)》等的第一人稱,則延伸至《瓦貓》和《燕食記》(后者更注重“記憶/技藝”“家人父子”與“小說地方志”的開掘[19]),它們恰如野馬鬃毛左右分批,構(gòu)成敘事賴以維系的機制。

以葛亮早期小說對“匠人”“手藝人”的書寫為例子。《37樓的愛情遺事》出現(xiàn)的畫鼻煙壺手藝,雖然只是一筆帶過,但它所引出的手藝(人),在葛亮的后續(xù)作品被“摶塑”為譜系:從《泥人尹》《于叔叔傳》《老陶》對落魄手藝人命運的關(guān)注,到《瓦貓》對“修書”“飛發(fā)”和“制陶”的深度敘寫以及長篇小說《燕食記》對粵港飲食歷史文化的追溯,葛亮擺脫了對匠人、手藝浮光掠影式的“淺寫”,代之以入木三分的“深描”。自《37樓的愛情遺事》始,葛亮有意無意地援“歷史”入小說,企圖借人物身世的交代來為小說增加歷史縱深感。如《物質(zhì)·生活》寫到“反右運動”、《37樓的愛情遺事》筆涉“文革”,都涉及了父輩遭受的精神創(chuàng)傷。不過,歷史在此是以“插片”形式介入敘事的。如果說《謎鴉》還停留在日常生活表層,那么《浣熊》中的《猴子》《龍舟》《殺魚》和《阿德與史蒂夫》等則帶有歷史“親歷者”的切膚體驗。如葛亮所言,作為一部小說集,《浣熊》是“落在實處”的,相比《謎鴉》,他“更為關(guān)注香港本土民間社會的現(xiàn)實,特別是一些即將凋零的部分,比如傳統(tǒng)的節(jié)慶與風(fēng)物。為此在撰寫過程中,作了很多的資料收集和訪談”[20]。有了這層“田野調(diào)查”的底氣,客觀敘事和第一人稱的交錯使用便更為圓熟,其中對香港歷史——云澳(大澳)、南丫等“離島”、拆遷、偷渡、新移民等的敘寫讀來更為親切自然。當然,“說者”變化的背后離不開葛亮對自身寫作的反思:

“早期我寫過一些試驗性較強的小說,多以當代情境為背景,但發(fā)覺其中的局限。首先,表達的語境很易呈現(xiàn)出碎片化與均質(zhì)化的傾向; 其次,你會感受到個人經(jīng)驗與時代經(jīng)驗之間的落差,這會影響到書寫的維度。歷史所包含的不僅是時間,也包括空間,互為表里?!盵21]

葛亮寫作的確存在“碎片化與均質(zhì)化的傾向”,“個人經(jīng)驗”與“時代經(jīng)驗”之間的落差則源自小說家對歷史的認知局限。要解決問題,關(guān)鍵在于將有限的歷史認知與時代經(jīng)驗與敘事有機結(jié)合。意識到這些弊病后,葛亮適時作出調(diào)整,轉(zhuǎn)向樸素的現(xiàn)實主義,依賴“講述”而非“展示”,以白描摹寫人物情狀,形成故事娓娓道來的腔調(diào)。這方面的代表有《阿霞》《洪才》《泥人尹》《老陶》《于叔叔傳》。這幾篇帶有“自傳/準自傳”色彩,共同特點是以人物命名,聚焦小人物的情感與命運,并以敘述人毛果(“我”)為中介或“取景器”,實現(xiàn)對“時代經(jīng)驗”的刻畫。換言之,當“我”以“了解之同情”講述他者時,能更好地引發(fā)讀者“共情”,從而解除個人書寫歷史的限制。從《泥人尹》《洪才》《于叔叔傳》到《阿霞》《英珠》《威廉》,“毛果”作為“說者”也逐漸成長。除了《英珠》和《威廉》,上述作品多為“南京故事”(《阿德與史蒂夫》講述香港故事,但也采納了成年毛果的視角)。

“敘事分鬃”的合理性在于,手藝、匠人等扎根于“鄉(xiāng)土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南京故事里的人物多為“鄉(xiāng)下人”(《德律風(fēng)》的丁小滿、《老陶》中的老陶也是鄉(xiāng)下人,只是故事發(fā)生于深圳),他們在“進城”的過程中遭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世俗人情與商業(yè)社會的原則的沖突,阿霞的悲劇如是(《阿霞》),洪才一家遭遇拆遷(《洪才》)亦與之有關(guān)。這些,恰是在鄉(xiāng)土中國的“熟人社會”中展開的;相反,深圳和香港的“新移民”故事,直面的是“陌生人社會”。前者更適宜使用第一人稱;后者需要小心翼翼地采納疏離、迂回曲進的方式,制造陌生化與離間效果——《猴子》中的非法移民童童(“他開始很抗拒,后來聽說只要主動向當局自首,在議員的協(xié)助下便不用坐監(jiān)。童童還可獲入境處簽發(fā)的‘行街紙。有了合法的身份,將來還有可能上學(xué)”[22])、《龍舟》里迷茫的新移民于野(“他們住在祖父的宅子里,等著祖父死。這是很殘酷的事情。于野和這個老人并沒有感情。老人拋棄了大陸的妻兒,在香港另立門戶”[23])、《街童》中的內(nèi)地來港妓女寧夏等,無不是在這樣的敘事觀照中被照亮的。兩類小說彰顯不同的氣韻,前者溫潤從容,飽含對世態(tài)炎涼的體察,后者克制隱忍,凝視的是黑暗深淵里無望的人生,也預(yù)示著“傳奇”與“日?!钡姆忠昂徒粎R。正如葛亮所言,“因為時代的緣故,這世上少了傳奇與神話。大約人生的悲喜,也不太會有大開大闔的面目。生活的強大與薄弱處,皆有了人之常情作底,人于是學(xué)會不奢望,只保留了本能的執(zhí)著?!盵24]當然,“說者”人稱的使用并無嚴格區(qū)分,“南京故事”和“香港敘事”聲氣相通,互為鏡像,構(gòu)成葛亮中短篇創(chuàng)作的敘事特征。

以“歷史—小說”為方法

葛亮從短篇轉(zhuǎn)向長篇的堂奧,可歸結(jié)為一種“當下”與“歷史”的辯證法。他“相信當下之事都不是無本之木”,都是有關(guān)于傳統(tǒng)、歷史的內(nèi)容,因而“更多傾向于從歷史的角度描述當下”[25]。論者多將葛亮的歷史書寫對應(yīng)于“傳統(tǒng)”“古典”“民國”,而忽略了其中的“文化精神”。在2014年的一次訪談中,葛亮稱“我是大學(xué)時候去的香港,寫作也是從香港開始。在這個城市里,我更關(guān)心的仍然是傳統(tǒng)的東西。對傳統(tǒng)的界定大概又不完全等同于歷史,是一些精神層面的承繼感”[26]。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層面的繼承感”,葛亮才能以有限之身心,投身到為舊人舊事“招魂”的實踐中。

葛亮雖關(guān)注“傳統(tǒng)的東西”與“精神層面的繼承感”,但小說集《浣熊》對香港的呈現(xiàn)仍稍有不逮。同題小說對港島演藝公司詐騙案的書寫、《猴子》借“紅頰黑猿”逃出動植物園事件串聯(lián)幾位香港底層人物的生活、《龍舟》里的太平清醮和端午的龍舟競渡,《殺魚》對云澳(原型為香港大澳)的養(yǎng)蠔業(yè)和民俗節(jié)慶(楊侯誕)的介紹等,不過是為小說的“香港味”而設(shè),對刻畫人物性格似無太大助益。當然,這不妨礙葛亮由此摸索到切近香港地域文化和精神癥候的曲徑/取徑。這番努力在近期的“匠人系列”和《燕食記》這部全景式敘寫廣式茶樓興衰史的長篇里開花結(jié)果。這樣一來就有了切近“歷史小說”的況味。

詹姆遜認為,普通人想象歷史小說是“個人經(jīng)歷與歷史的交叉,例如戰(zhàn)爭和革命突然像閃電似的沖擊一個和平的村莊或城市的日常生活”[27],《朱雀》最具“歷史性”的部分是南京大屠殺(南京的日常生活因之破碎)。當然,《朱雀》畢竟是葛亮以“文化想象”的方式講述南京的長篇,我將這種拓展小說經(jīng)驗和視野的努力稱為“歷史—小說”方法,它反對戲說和無意義的虛構(gòu),追求歷史“在場感”,因此區(qū)別于傳統(tǒng)上的“歷史小說”。傳統(tǒng)的歷史小說是一種文學(xué)題材,它們圍繞特定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表現(xiàn)一定時期的社會風(fēng)貌和歷史狀況,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歷史小說,但這里采用的“歷史—小說”是指小說的寫法,是一種文學(xué)生產(chǎn)方式,敘述對象不局限于歷史人物,而側(cè)重于民間和底層,調(diào)用民間技藝、注重對名物的摹寫,還原精細的歷史語境。這一譜系的代表有王安憶的《天香》(講述明代刺繡工藝“天香園繡”的故事)和金宇澄的《繁花》,葛亮的小說也位居此列。借用莫娜·奧祖夫的觀點,小說寫史難在“如何把事件的日程表與人物內(nèi)心時間的日程表銜接起來”,傳統(tǒng)的歷史小說“強加給人物一種統(tǒng)一的節(jié)奏”,而“歷史—小說”則“允許人物對事件表示冷漠,竭盡全力忽視它們,或者通過誤會、幻覺或?qū)π叛龅倪x擇、背棄和放棄解釋它們”[28]。如此一來,“歷史—小說”作為方法,對人物主體性和情感、心理的表現(xiàn)就極為重要,在這方面,《朱雀》《北鳶》《燕食記》正應(yīng)了“歷史—小說”的要義。

《七聲》《戲年》是葛亮初寫南京的嘗試,而《朱雀》是獻給“家城”南京的一曲史詩,其寫作源于葛亮卸載“情感重荷”[29]的夙愿。這從小說“題詞”的改動可見一斑:2016年版題詞為“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朱樹楨教授”,2021年“十周年精裝紀念版”改為“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家鄉(xiāng)南京”。這次改動頗堪玩味。當然,由此來揣摩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是后見之明,提及這點是想強調(diào),葛亮與“同代人”分享著一條“在歷史中進行精神上的尋親與溯源”[30]的隱秘路徑。為了寫好“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的南京,葛亮調(diào)動了小說家和學(xué)者所有的知識儲備。基本的做法是將《謎鴉》的“宿命傳奇”和“金陵自古帝王州”的日常世俗糅合,從而掀起在史詩架構(gòu)里“濯人心”的情感波瀾。

以“歷史—小說”為方法,《朱雀》寫法上依賴兩點:“一是以歷史之‘變凸顯生活之‘常,將動蕩的家國歷史與家族歷史、社會環(huán)境與日常生活并置,寫出南京的‘變中之‘常;二是引入‘局外人視野,通過本土文化與‘他者文化的對話,使南京現(xiàn)出習(xí)以為‘常中的‘異?!盵31]第一點易于理解,《朱雀》借用了蘇格蘭籍華裔男青年許廷邁這一“異鄉(xiāng)人”(局外人)視角,他如同波德萊爾筆下的“浪蕩兒”,在程囡引領(lǐng)下“被迫”卷入到國族歷史的漩渦,通過在夫子廟、秦淮河、西市、中華門等空間的漫游,完成一出南京“尋城記”[32]。在全球流動的語境下,葛亮借許廷邁(由“局外人”到對南京產(chǎn)生情感羈絆和歷史認同)的視角,重寫了現(xiàn)代中國文學(xué)的“還鄉(xiāng)”敘事。

第二點則須仔細辨析,《朱雀》的“?!迸c“變”對應(yīng)個人與歷史。為了在“短20世紀”裸呈人心和世情的復(fù)雜衍變,葛亮抓取1923年到1999年特定的事件和歷史節(jié)點,其中包括1937年的“七七事變”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南京大屠殺”,1957年的“大鳴大放”,1958年的“大躍進”和“整風(fēng)”(“二十一歲的一緯,成了‘周維明反黨右派小集團”最年輕的成員和中堅分子”[33]),1966年“破四舊”,1967年“一三”事件、“一·二六”奪權(quán)、“好”派與“屁”派的武斗,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所引起的游行示威等。小說中三代女性(葉毓芝/程云和、程憶楚、程囡)的情感、命運,都被這些“歷史事件”所籠罩,或因此殞命(葉毓芝遭日軍強暴致死,留下孤女為程云和收養(yǎng),取名程憶楚),或因階級斗爭而飽受折磨(程云和、程憶楚母女),或背負上一輩人的回憶伏地而生(程囡的父位缺失)。問題關(guān)鍵不在于歷史能否進入小說,而在于它們對人物性格刻畫和內(nèi)心世界的展示有何作用?

詹姆遜強調(diào),“如果我們要保持小說是‘歷史的,仿佛我們必須回到對主體/客體的選擇,必然不由自主地選擇歷史上某個有日期的著名時間”[34]。實際上,《朱雀》里的南京大屠殺就是“歷史上某個有日期的著名時間”,這是個決定性的時間/事件,所有故事由此開啟,《朱雀》里三代女性的愛情悲劇和宿命故事亦與之相關(guān)。此外,這部小說還采用“編年體”形式將不同歷史“時間標志”作了鋪排點綴,它們不見得會推進敘事,但在制造“歷史感”方面不無裨益。這里要注意,《朱雀》雖然大體上沿用線性敘事,但篇幅和筆力投注最多的卻是程云和、程憶楚母女在“社會主義”年代(從“反右”到“文革”)里的故事,這部分不論敘事還是寫人都入木三分,最能體現(xiàn)女性的隱忍、智慧和人性光輝?!吨烊浮芬惨蛑@出橄欖型(中間大、兩頭?。┑慕Y(jié)構(gòu)。

到了《北鳶》《朱雀》“鋪排點綴”歷史的做法被揚棄了,書寫的重心落到了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肌理[35]。如果說《朱雀》還留存當代“家族小說”(以《白鹿原》為典范)的痕跡,那么《北鳶》幾乎與之背道而馳,這點體現(xiàn)在故事時間的壓縮(聚焦民國1926—1947年)與故事空間的拓展(《北鳶》輾轉(zhuǎn)于襄城、魯?shù)亍⑸虾5鹊兀┥?。小說敘及盧馮兩大家族,塑造的人物包括工匠、政客、軍閥、寓公、文人、伶人、商賈等近百人。為了統(tǒng)攝這一龐雜架構(gòu),葛亮棄置聚焦式的家族小說做法,采用“雙線敘事”,分別從盧文笙(以葛亮外祖父為原型)與馮仁楨的視角出發(fā),勻稱交錯地講述故事,并由此帶出盧家睦、昭如、昭德、言秋凰、小湘琴、凌佐、馮仁鈺、范逸美、毛克俞(以葛亮祖父葛康俞為原型)、吳思閱、葉師娘、葉雅各、和田潤一等面目清晰的人物?!侗兵S》耗時七年寫成,“前面三年的案頭工作就已經(jīng)做了100萬字”[36],這讓葛亮有了“探幽索隱”的充足底氣,不論是對昆曲京戲、民國風(fēng)物與器物(如四聲坊的制鳶手藝、俄國貨幣“羌帖”等)工筆般的摹寫,還是人物秘辛與歷史掌故(畫師吳清舫的故事)的敷陳,頗見“史家”之風(fēng)。無怪乎陳思和激賞《北鳶》是“以家族日常生活細節(jié)鉤沉為主要筆法的民國野史”[37]。

這樣的敘事安排體現(xiàn)了對“人”的關(guān)注。在“自序”(《時間煮?!罚┲?,葛亮坦言,“小說的兩個主人公,一動一靜,皆自根本”[38],似乎有將盧文笙與馮仁楨合觀之意:仁楨長于舊式家庭,但在姐姐仁鈺(“五四”新女性)的影響下,她投身地下革命與抗爭,頗有巾幗之風(fēng);相比之下,文笙短暫的抗戰(zhàn)經(jīng)歷并沒有使他完成對舊式家族倫理的掙脫,行軍途中的“歸家”舉動,讓小說染上“時勢變了沒什么,但人要甘心”[39]的宿命論色彩(這一宿命論幾乎貫穿了葛亮小說)。此外,文笙對“鳶”(風(fēng)箏)的癡迷,風(fēng)箏的意象既是“結(jié)構(gòu)性”也是“隱喻性”的[40],它起著結(jié)構(gòu)小說的功能,也透出作者將家國情懷與傳奇寓于日常的匠心。這點,倒與《朱雀》(以朱雀掛飾貫穿情節(jié))一脈相承。至此,葛亮以“歷史—小說”為方法,在同代人中脫穎而出。

文人小說家的創(chuàng)造

關(guān)于小說的宿命感(命運感),葛亮解釋道:“佛教里講究‘四諦八苦,其中之一是‘求不得苦。這是我所強調(diào)的命運感。這是一種邏輯,任何人都無法擺脫這種邏輯。這種邏輯如果簡化為因果報應(yīng),就相對狹隘了……‘大風(fēng)起于青萍之末,是許多個人命運最后的合力。從這種意義而言,個人與歷史,其實是一個層面上的不同面向?!盵41]可以說,葛亮的歷史觀體現(xiàn)在個人和歷史的共生關(guān)系,這也是眾多描寫歷史的當代小說秉持的原則,關(guān)鍵在于寫出個人的命運,讓抽象的歷史具有“在場感”。

葛亮的做法有目共睹,“格物造境”是形成歷史在場感的不二法門。所謂格物,指對“名物”的摹寫,這向來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tǒng),《金瓶梅》《紅樓夢》莫不如是,貫穿其中的不僅有世情人心,還有名物編織的一襲錦衣。可以說,“名物”奠定了中國小說傳統(tǒng)中的筆記體敘事傾向,從而開鑿出迥異于西方小說的幽微空間。檢閱葛亮的訪談和創(chuàng)作談可知,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東京夢華錄》《閱微草堂筆記》等)深深影響了他,使他篤信“由人物進入歷史的軌跡”是“最可行的見微知著的方式”。這點在《北鳶》里尤其明顯:“此后我對案頭工作乃至田野考察仍然重視,多體現(xiàn)在‘格物的部分,我要求自己在寫作《北鳶》時,是一個獨立于時代的在場者,將對歷史的呈現(xiàn)具體至細節(jié)的部分,一時一事皆具精神。”[42]“在場者”獨立于時代,又沉浸于歷史,這也是一種“歷史—小說”的立場。不管是《朱雀》中傳承三代的金飾“朱雀”,還是《北鳶》中對“鳶”這一“牽引”和“收放”歷史之意象的經(jīng)營,都有特定的意圖,到了“匠人系列”,葛亮對“物”有了更圓熟和獨到的使用:“古籍”(《書匠》)、Boker 與“孖人牌”剃刀(《飛發(fā)》)、瓦貓(《瓦貓》)等“物”的存在不單是包含“知識性”的物質(zhì)載體,也并非簡單的“流離與歸屬”的情感寄托[43]。其次,“造境”起自“格物”,由此“造出”一種意境、氛圍或歷史時空的“感覺結(jié)構(gòu)”(雷蒙·威廉斯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葛亮有意采用兼具古典雅韻和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語言,生成小說別致的腔調(diào)。這點,正如黃子平指出的,葛亮“必須從語言開始來提供故事的‘在場感?!Z言和‘故事在歷史時空上的相契不隔,洵非易事”[44]。

需要明確的是,對“格物造境”的追求,賦予葛亮一種“文人小說家”的氣質(zhì)。文人小說家主要指那些變革明清白話小說的文人群體。在夏志清看來,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提到的李汝珍(《鏡花緣》)、夏敬渠(《野叟曝言》)、屠紳(《蟫史》)、陳球(《燕山外史》)皆屬此類,此外,這一名單還要加入?yún)浅卸鳎ā段饔斡洝罚⒍f(《西游補》)、吳敬梓(《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紅樓夢》)等人。因此,夏志清對文人小說家(scholar-novelist)的定義是,它指代“特殊的文人群體,他們運用長篇小說之形式,除敘述故事外,尚滿足各類思想、文學(xué)自我表達之需求”,并且“借小說文體之利,展示其學(xué)養(yǎng)與才思,表達對社會文化現(xiàn)狀的廣泛關(guān)注”。因此,文人小說家“更喜擺弄語言媒介,同時更具創(chuàng)新與試驗意識”[45]。文人小說家的時代早已遠去,但其遺留精神與小說意識卻在葛亮這一代人復(fù)現(xiàn)。有論者指稱葛亮身上住著“老靈魂”。深究起來,這是由葛亮對古典世情小說的體認、勘察和借鑒所決定的。換言之,葛亮內(nèi)在于文人小說家的傳統(tǒng),又與之有別,古典文人小說家借小說作出勸誡諷諫的道德意圖已然式微,而新的文人小說家為作品注入了現(xiàn)代的價值體系。其中就有對啟蒙、革命等傳統(tǒng)的反撥,也有對儒家精神的再度打量,更有對人倫、情義的重申。

最后一點至關(guān)重要。葛亮以“歷史—小說”為方法,重點也在對人倫、情義的渲染。譬如做泥人的尹師傅與“我”父親互幫互助(《泥人尹》),老陶為了報恩上門為“我”和表哥做年夜飯(《老陶》),陸老先生追憶當年吳思閱辭別時贈予毛果祖父的“不負金陵”的印鑒[46](《威廉》)——這段情節(jié)重現(xiàn)于《北鳶》,被添上“尾生抱柱”般的深意。此外,《北鳶》中,興安門四聲坊的制鳶藝人受惠于盧家睦,每逢盧文笙生日便為其制作一只虎頭紙鳶,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到了“匠人系列”,《飛發(fā)》里代表香港街坊精神的粵式“飛發(fā)”師傅翟玉成和代表海派理發(fā)的莊師傅的和解(莊師傅在病房為彌留的翟玉成理發(fā)),象征江湖道義,也寓意不同文化融合的可能。其中,翟玉成與鄭好彩夫妻相濡以沫的情節(jié)演變?yōu)椤堆嗍秤洝防镪愇迮e與戴鳳行的恩愛相助,讀來感人至深??梢哉f,葛亮對情義、道義的書寫儼然構(gòu)成某種小說詩學(xué)了。

《燕食記》是這一小說詩學(xué)的典范。作為“中國三部曲”最后一部,《燕食記》的完整版本分為“上下闕”,由榮貽生、陳五舉師徒二人的經(jīng)歷鉤沉故事,空間上起于嶺南,終于粵港,時間上由辛亥至陳炯明治粵到當下約百年間,目前《收獲》等版本僅為其中的香港部分。這一部分以徒弟陳五舉為核心,在敘事上起用了讀者耳熟能詳?shù)摹拔摇保閿⑹鋈恕榱送瓿上愀鄄铇俏幕目谑鍪?,“我”采訪了同欽樓的榮師傅、陳五舉等人,小說敘述便由第一人稱和他人的轉(zhuǎn)述“接力”完成??梢哉f,《燕食記》結(jié)合了非虛構(gòu)紀實和虛構(gòu)小說的特點,我們從中能讀到《七聲》《戲年》樸素、簡潔、老練的語言,又能體味《朱雀》《北鳶》寫人記史的厚重,最重要的是,《燕食記》一改葛亮前作稍事雕琢的文風(fēng),寫人敘事娓娓道來,入情入理。這部小說延續(xù)了葛亮早期對情義、道義的書寫,又銜接“匠人系列”的敘事成規(guī)——以師徒關(guān)系的演變?yōu)閷ο?,由此呈現(xiàn)人物的命運起伏和時代的風(fēng)云變幻。此外,葛亮還進一步發(fā)揚《朱雀》《北鳶》的“格物”精神,將其對飲食的特殊喜好融匯其中,“由‘飲食而‘歷史”[47],譜寫了一曲嶺粵美食的“市井史詩”[48]。

由“飲食”而“歷史”的演進大有乾坤,《北鳶》有兩處對“吃食”的描寫令人印象深刻:第一處是民國十一年豫魯大旱,盧家經(jīng)營的“德生長”發(fā)放“爐面”為難民賑災(zāi)。“爐面”是魯?shù)剜l(xiāng)食,做法極其講究,“五花肉裁切成丁,紅燒至八分爛,以豇豆、蕓豆與生豆芽燒熟拌勻。將水面蒸熟,與爐料拌在一起,放鐵鍋里在爐上轉(zhuǎn)烤,直到肉汁滲入至面條盡數(shù)吸收”[49]。第二處為小說結(jié)尾,文笙在杭州西泠印社附近的“蘇舍”與毛克俞重逢,毛克俞夫婦精英的“蘇舍”,將徽菜與杭幫菜兩相結(jié)合。這里表面寫飲食,內(nèi)在凸顯的卻是中國人“調(diào)和鼎鼐”的功夫。這點也是《燕食記》著力表現(xiàn)的。不同之處在于,《北鳶》對飲食的描寫點到即止,飲食是推動情節(jié)的點綴,但到了《燕食記》,飲食成了小說的主人公,葛亮將飲食(廣式茶樓、點心、蓮蓉月餅、上海本幫菜等)行業(yè)的秘辛娓娓道來,鋪陳自民國到20世紀80年代的飲食文化變遷史,并勾勒人身處“江湖”的困頓和喜樂。

以榮師傅嘗做“鴛鴦”月餅為例。這種新式月餅“難在制餡,一半蓮蓉黑芝麻,一半奶黃流心。猶如陰陽,既要包容相照,又要壁壘分明。但是,師傅試了幾年,只要進了焗爐,餡心受熱融化。兩種餡料,便一體難辨”[50]。這一難處最后是由徒弟陳五舉攻破的:陳五舉應(yīng)電視臺邀請,在錄制美食節(jié)目時見識到戴鳳行以豆腐制“雞火干絲”的手藝,他由此得到啟發(fā),告知師傅“鴛鴦”月餅的訣竅在于豆腐。果不其然,“一片薄薄的豆腐片,真的可以分隔陰陽,讓蓮蓉與奶黃,完美地在一塊月餅里各安其是,相得益彰”[51]。這處精彩情節(jié)也暗合“調(diào)和鼎鼐”的中國文化之道。不僅如此,陳五舉為了鳳行而“背叛”同慶樓的榮師傅,也體現(xiàn)了不同飲食文化的融合。離開師門時,陳五舉許諾此生再不涉足粵菜,更遑論制作蓮蓉月餅。師徒二人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浸洗,最后又在廚王爭霸賽上相認(這一情節(jié)和《飛發(fā)》異曲同工)——此時“飲食”不再是情節(jié)附屬,而淬煉為人物精神的寫照。應(yīng)該說,《燕食記》雖然繼承了“匠人系列”的師徒主題,但其中承載了更為厚重和深遠的歷史。陳五舉如何進入香港飲食界的主流,又如何跌落谷底卷土重來,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還是民間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信義,以及對行業(yè)規(guī)矩、為人之道的堅守。就這點看,榮師傅、陳五舉,又是和書匠老董、飛發(fā)師傅翟玉成、莊師傅等人一脈相承的。

當代文學(xué)中,寫美食或飲食的不乏其人,陸文夫的《美食家》,汪曾祺談“吃”的散文,香港已故作家也斯的《后殖民食物與愛情》,王安憶寫揚州廚師的《一把刀,千個字》……,等等?!堆嗍秤洝返呢暙I在于,它以長篇小說的形制敘寫飲食行業(yè),為嶺南敘事添磚加瓦,這種寫法不在獵奇,也不再單為了繪制“小說地方志”,而重在于探究人與歷史的關(guān)系。葛亮對“飲食”的歷史和掌故信手拈來:茶樓行規(guī)、蓮蓉制法、“蓑衣刀法”的訣竅等的描寫更顯細膩生動。在寫人方面,相比《朱雀》和《北鳶》,《燕食記》塑造人物的功夫更上層樓,榮師傅、陳五舉師徒、戴家父女等,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從“文學(xué)”與“城市”的關(guān)系來看,陳五舉經(jīng)營的上海本幫菜館從北角到灣仔再到觀塘的變遷背后是香港社會經(jīng)濟的巨變,正如理查德·利罕在《文學(xué)中的城市:知識與文化的歷史》里指出的,“在文學(xué)給城市帶來想象性現(xiàn)實的同時,城市的變化反過來也促使了文學(xué)文本發(fā)生變化”[52],文學(xué)文本和城市文本是共生關(guān)系,它們之間有著共享的文本性??梢哉f,以歷史—小說為方法,通過刻畫市井小人物和“格物造境”等手法,《燕食記》演繹了一段飲食行業(yè)史,編織出半部恢宏的粵港城市史。

結(jié)語

指認葛亮為“文人小說家”,除了對照明清時期的文人群體,另一重要的參照系便是20世紀中國文學(xué)。從現(xiàn)代文學(xué)的魯迅、廢名,到當代文學(xué)的陸文夫、汪曾祺、張大春、格非等,他們身上都有將文人氣度融匯于小說的傾向,這體現(xiàn)在他們對“另類知識”的嫻熟掌握,以及這種知識在小說敘事中的有效轉(zhuǎn)化。魯迅的《故事新編》即為明顯一例,這部擬古諷今的作品寫出了現(xiàn)代氣象,至今仍是經(jīng)典。格非也不例外,不論是以浩大卷帙勾繪百年中國歷史的“江南三部曲”,還是觸及音響樂器、音樂知識的《隱身衣》《月落荒寺》,都有憑“格物”以達成小說的氣象。當然,這并不是說唯有這一取徑才是當代小說的正道,而是說,在大多小說家依賴個體經(jīng)驗、社會新聞創(chuàng)作時,葛亮另辟蹊徑,在面對陌生的歷史經(jīng)驗時達到了錢鍾書說的“遙體人情,懸想事勢”[53],進而生成特別的“歷史—小說”。細數(shù)葛亮迄今為止的創(chuàng)作,從都市傳奇(《謎鴉》)、香港書寫(《浣熊》)到樸拙的底層故事(《七聲》《戲年》),從南京、民國敘事(《朱雀》《北鳶》)到對匠人、飲食行業(yè)的深描(《瓦貓》《燕食記》),無不顯示出這種挖掘經(jīng)驗、不斷錘煉的功夫。借此,葛亮成功地將古典小說與現(xiàn)代敘事結(jié)合,鑄造出有情天地和別樣乾坤。

[注釋]

[1] 葛亮:《謎鴉》,聯(lián)合文學(xué)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53頁。

[2] 2005年是葛亮初登文學(xué)舞臺之年,《無岸之河》發(fā)表于《收獲》第2期,《物質(zhì)·生活》刊登于《收獲》第4期。關(guān)于葛亮的創(chuàng)作年表,可參考葛亮著、化城編:《無岸之河》,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285—292頁,“葛亮創(chuàng)作年表”。

[3]參考《亞洲周刊》2009年全球華文十大小說授獎詞:“《朱雀》是那種屬于‘鴻篇巨制的大作品。葛亮目前才三十出頭,卻展示非凡的創(chuàng)作力,寫出雄渾大氣、關(guān)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詩。使人聯(lián)想到五十年代生人莫言,在八十年代初捧出《紅高粱家族》。”

[4] [美]王德威:《抒情民國——葛亮的〈北鳶〉》,《北鳶》,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附錄,第491頁。此文系臺灣繁體版《北鳶》序。

[5]劉紅娟:《葛亮論:城與人,詩與史》,《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8年第2期。

[6]葛亮:《燕食記》,部分發(fā)表于《收獲》,2021年第2期。

[7] 陳慶妃:《葛亮:在“三城”與“雙統(tǒng)”之間》,《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第6期。

[8]艾尤:《歷史到文化的辯證互動——從〈北鳶〉看葛亮的小說創(chuàng)作》,《暨南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9年第1期。

[9] 用“新古典主義”形容葛亮小說,首見于長篇小說《北鳶》獲選央視“2016中國好書”時的授獎詞,“本書是葛亮‘中國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一部新古典主義小說定音之作”。參考何蘊琪:《時代的觀望需要耐心——葛亮與他的新古典主義寫作》,《南風(fēng)窗》,2018年第4期。

[10] 楊慶祥:《新南方寫作:主體、版圖與漢語書寫的主權(quán)》,《南方文壇》,2021年第3期。

[11] 關(guān)于葛亮小說的后殖民、性別想象、新移民敘事等,可參照鄧瑗:《葛亮小說的性別想象與后殖民反諷》,《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論叢》,2020年第2期,吳云:《新移民華文作家的文化“混搭“寫作癥候——以葛亮的〈朱雀〉為中心》,《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論叢》,2020年第2期等;關(guān)于葛亮的歷史文化書寫,可參照艾尤:《歷史到文化的辯證互動——從〈北鳶〉看葛亮的小說創(chuàng)作》,《暨南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9年第1期,張曉琴:《在歷史中溯源——“70后”小說創(chuàng)作的隱秘路徑》,《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19年第8期,朱一帆:《論葛亮小說“南北書”的歷史書寫》,《華中學(xué)術(shù)》,2020年第3期,以及相關(guān)的碩士學(xué)位論文等。

[12]可供參考的文章有金理:《有風(fēng)自南:葛亮論》,《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1期,劉紅娟:《葛亮論:城與人,詩與史》,《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8年第2期等。

[13][美]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83頁。

[14] [美]羅伯特·斯科爾斯、[美]詹姆斯·費倫、[美]羅伯特·凱洛格:《敘事的本質(zhì)》,于雷譯,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

[15]盧歡、葛亮:《尊重一個時代,讓它自己說話》,《長江文藝》,2016年第12期。

[16]葛亮:《序言:迷離記》,《謎鴉》,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第2頁。

[17]李奭學(xué):《淡筆濃情——葛亮的〈謎鴉〉》,葛亮著、化城編:《無岸之河》,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182頁。

[18]在與張悅?cè)坏膶φ勚?,葛亮說道:“小說歸根到底,還是對生活的提煉,無法等同于生活本身。也就是說,適當?shù)摹畱騽⌒匀匀皇切≌f中可取的元素?!备鹆粒骸吨i鴉》,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292頁。

[19] 林培源:《記憶、家人父子與小說地方志——讀葛亮〈瓦貓〉》,《青春》,2021年第3期。

[20] 行超、葛亮:《距離感與小說的可能性》,《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4年第8期(下半月刊)。

[21]葛亮、徐詩穎:《附錄: 〈北鳶〉的歷史書寫與敘事營造——葛亮、徐詩穎文學(xué)訪談錄》,《暨南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9年第1期。

[22]葛亮:《猴子》,《浣熊》,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頁。

[23]葛亮:《龍舟》,《浣熊》,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頁。

[24]葛亮:《七聲》,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自序,第Ⅹ頁。

[25]衛(wèi)毅:《葛亮的城》,《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第39期。

[26]葛亮、劉濤: 《小說應(yīng)當關(guān)乎當下、關(guān)照歷史——與香港青年作家葛亮對談》,《朔方》,2014年第4期。

[27][3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現(xiàn)實主義的二律背反》,王逢振、高海青、王麗亞譯,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20年版,第270頁。

[28][法]莫娜·奧祖夫:《小說鑒史: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百年戰(zhàn)爭》,周立紅、焦靜姝譯,商務(wù)印書館2020年版,第23—24頁。

[29] “在意識深處,南京是我寫作的重要指歸。我初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想寫一本關(guān)于南京的小說。我對南京有一種情感的重荷,仿佛夙愿。當我寫完了《朱雀》,在心里幾乎等同于完成了一樁債務(wù)。”葛亮、張昭兵:《創(chuàng)作的可能》,《青春》,2009年第 11期。

[30]張曉琴:《在歷史中溯源——“70后”小說創(chuàng)作的隱秘路徑》,《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19年第8期。

[31] 周蕾:《歷史、日常、他者與“南京”想象——評葛亮的長篇〈朱雀〉》,《名作欣賞》,2015年第11期。

[32] [33] 葛亮:《朱雀》,譯林出版社2021年版,第377頁、第230頁。

[35]但《北鳶》并非全然不提及時間標記,如首章“寓公”這一節(jié)開頭便點出“民國十七年深秋,直魯聯(lián)軍兵敗灤河”“石玉璞部徐源泉、何紹南投北伐革命軍”等事件。見葛亮:《北鳶》,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47頁。相關(guān)論述參考張莉:《〈北鳶〉與想象文化中國的方法》,《文藝爭鳴》,2017年第3期。

[36]葛亮、羅皓菱:《葛亮:重擷失落的古典精神與東方美學(xué)》,《北京青年報》,2016年12月13日。

[37] 陳思和:《序:此情可待成追憶》,葛亮:《北鳶》,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Ⅱ頁。

[38]葛亮:《自序:時間煮?!?,《北鳶》,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Ⅴ頁。

[39][49]葛亮:《北鳶》,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123頁、第16頁。

[40]李德南:《紀實、虛構(gòu)與抒情的辯證》,《長江文藝》,2020年第11期。

[41]葛亮:《我喜歡歷史中的意外》,《文藝報》,2014年8月20日。

[42]葛亮、徐詩穎:《附錄: 〈北鳶〉的歷史書寫與敘事營造——葛亮、徐詩穎文學(xué)訪談錄》,《暨南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9年第1期。

[43] 林培源:《記憶、家人父子與小說地方志——讀葛亮〈瓦貓〉》,《青春》,2021年第3期。

[44]黃子平:《葛亮的語言由久別重逢的欣喜》,《晶報》,2016年12月3日,第B07版。

[45][美]夏志清:《文人小說家與中國文化》,浦安迪編:《中國敘事:批評與理論》,吳文權(quán)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21年版,第332頁、334頁。

[46]葛亮:《威廉》,《七聲》,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216頁。

[47] 葛亮:《由“飲食”而“歷史” ——從〈北鳶〉談起》,《暨南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9年第1期。

[48]湯擁華、張艷麗:《市井詩學(xué)如何可能?試論當代上海小說研究的一種理論路徑》,湯擁華:《理論的蹤跡》,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265—287頁。

[50][51]葛亮:《燕食記》,《收獲》,2021年第2期。

[52][美]理查德·利罕:《文學(xué)中的城市:知識與文化的歷史》,吳子楓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前言和致謝”,第3頁。

[53]錢鍾書:《管錐編》(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317頁。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猜你喜歡
嶺南南京香港
嶺南圣母冼夫人
嶺南荔枝紅
漢代嶺南考古學(xué)特征拾零
“南京不會忘記”
歸來還看自家山
——林豐俗與嶺南山水畫語言探索專題展
南京大闖關(guān)
香港ifc商場
南京:誠實書店開張
南京、南京
香港
阳泉市| 宁海县| 离岛区| 峨边| 元阳县| 肥东县| 花莲市| 景德镇市| 神木县| 法库县| 丰县| 安阳县| 治多县| 吴桥县| 庆云县| 洞口县| 西峡县| 高青县| 临沭县| 喀喇沁旗| 芮城县| 峨边| 玉林市| 黑河市| 江城| 梅州市| 河曲县| 梁平县| 涞水县| 贵溪市| 峨山| 南汇区| 西昌市| 乌拉特中旗| 二手房| 长乐市| 石门县| 团风县| 黄梅县| 宿州市|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