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摘 要】重視科學概念和培養(yǎng)科學思維是當前科學教育的一大特點。然而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科學新教材教學工作中,存在“教學停留在事實性知識層面、思維無法真實卷入”的問題。本文提出基于“助學本”的教學實踐策略,探索適應不同學習領域的學習框架。模式系統(tǒng)化、內容層次化、評價多元化的“助學本”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架構科學概念,推進思維進程。
【關鍵詞】新教材 “助學本” 概念建構 科學思維
小學科學教學倡導探究式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近些年的教學中“導學單”使用頻率甚高,說明教師逐漸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關注到真正的教學需要“以學為中心”??v觀新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其學習內容融合了STEM教育理念,滲透了工程思維,短效單一的“導學單”已無法支持長時系統(tǒng)的教學內容。怎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怎樣讓“教”真正服務于“學”,而不是“學”依附于“教”?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摸索,“助學本”應運而生。筆者研讀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基于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需求,確立學習目標,設計具體學習活動,以“助學本”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學習線索,記錄學習軌跡,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架。本文以“學為中心”為視角,以中年級學生為對象,提出了“保持學習動力、架構科學概念、推進思維進程”的策略。
一、模式系統(tǒng)化,保持學習動力
(一)設計框架模式,建立知識體系
筆者分別對教科版小學科學新教材中的4個內容《動物的一生》《我們的過山車》《制作我們的小樂器》《運動和力》以及疫情期間的“自制護目鏡”活動在所任教的班級進行了“助學本”的教學初探索。(見表1)
根據學習內容可將其分為以下兩類:
1.生命觀察類
支持連續(xù)、循環(huán)的學習,每一個觀察時期都附有相應的觀察提示和記錄指導。學生可以根據“助學本”上的提示和指導進行針對性的觀察和記錄;每一個觀察板塊后面都附帶著自我評價和家長評價;拓展環(huán)節(jié)則是對生命觀察的延續(xù)。例如“蠶寶寶觀察日志”,將飼養(yǎng)、觀察、記錄、交流、展示等環(huán)節(jié)串聯(lián)在一起,記錄和打卡貫穿始終。學生的活動是連貫的,思維也必然是連貫的。課堂教學只需要結合“蠶寶寶觀察日志”,便能將長期的觀察濃縮,將零散的知識梳理成系統(tǒng)性知識。
2.工程設計類
嵌入了“提出計劃→設計→制作→評價→再設
計……”的結構,學生可以在一系列循環(huán)的動手操作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以“運動的小車”為例,學生在學習完本單元的內容后,利用“助學本”自主完成小車的設計與制作。此時的學習已不再是片段式的,而是連續(xù)、連貫、完整的。
從上述兩類設計框架中不難看出,“助學本”的設計遵照了一定的原則,“助學本”的使用有利于知識鞏固,有利于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自主運用概念整理思維、進行遷移。不管教學內容如何變化,只需將其歸類,找出共同點,套入相應模式的框架內即可。
(二)建立長效機制,增強學習毅力
生命領域的學習需要進行長期的觀察和記錄,工程設計類的操作也是需要一定的“再設計”環(huán)節(jié),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才能進行有效的長時學習。
1.內容目標化
計劃表是“助學本”的第一部分,學生通過填寫計劃表初步了解學習內容,提升制定計劃的能力。
2.方式循環(huán)化
“自制護目鏡”活動的改進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兩個思考維度——思考改進的原因、思考材料的增減替換,并用紅筆標注,旨在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嘗試再設計,學生親歷“再設計”的循環(huán)過程,從而感受設計與制作的魅力。
3.專家參與化
專家的介入能很好地解決學生的疑惑,讓學習活動更持久。專家可以是家長、教師,也可以是有經驗的人,更可以是學生自己的好朋友。“蠶寶寶觀察日志”的“準備篇”里特意提示學生在養(yǎng)蠶前可請教有經驗的養(yǎng)蠶人或查閱相關資料,以更好地了解養(yǎng)蠶的正確方法,為后續(xù)開展養(yǎng)蠶活動打牢基礎。專家會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觀察,有效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概念。
4.成果顯現(xiàn)化
顯現(xiàn)的產品、海報、演奏視頻、報告、介紹會、比賽等都是成果。使用“蠶寶寶觀察日志”時就借助了線上軟件如小黑板、微信打卡等程序,學生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或者遇到的困難發(fā)布到線上互動平臺上,全年級的學生和家長都可以看到并實現(xiàn)互相交流和評價。同伴的點贊和點評能夠高效地推動學生學習的持久性。
二、內容層次化,架構科學概念
(一)統(tǒng)整單元,提煉概念
在設計學習內容前,依據課標和教師參考用書明確了學生需要達成的概念認知,在不偏離單元主體概念和指向的大概念的基礎上自行編排和設計相應的學習內容。
(二)真實問題,指向概念
真實問題的設定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階段,只有真實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驅使其自主長時探究,引發(fā)學生對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如“蠶的一生”一課就是基于“助學本”的證據素材,圍繞一個大的核心問題“我們用了什么研究方法觀察到蠶一生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展開交流,建構生命周期模型。
(三)搭建支架,發(fā)展概念
中年級學生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加以點撥和支持,如此,學生才能深入地認識其規(guī)律。因此在“蠶的一生”這節(jié)課中,筆者借助“助學本”輔之以下支架,建構蠶的生命周期模型。
1.觀察記錄支架
“助學本”提供了完整、連貫、系統(tǒng)的記錄,提供了多樣化的觀察方法,如視頻、照片、畫圖、記錄表、日記、美篇等。
2.信息整理支架
借助“探秘卡”“分享卡”,整理蠶的生長變化過程,計算蠶各階段經歷的天數(shù)。提取有效信息,讓證據可尋,從證據中找共性、找規(guī)律。
3.語言對話支架
提供關鍵問題,如,我們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蠶的一生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學生分享經驗,他人產生共鳴或者提出不同見解,都可以讓思維沸騰。
4.成果可視支架
小打卡、圖片、視頻、圖畫、文字、數(shù)據,讓思維可視化,幫助學生展示自己的記錄。
(四)遞進活動,厘清概念
遞進式的活動支撐著科學概念進階式發(fā)展。每一個活動的設計都是建立在上一個活動的基礎上,邏輯思維循序漸進地從表象到本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蠶寶寶觀察日志”中我們將飼養(yǎng)活動按蠶寶寶從“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四個時期整理成一個整體的觀察內容,時間持續(xù)兩個月,手冊上提供的關鍵性提示可指導學生科學的規(guī)劃觀察活動。特別是在每個關鍵的觀察節(jié)點上,再輔以針對性的觀察指導,細致整體觀察,更能幫助學生厘清概念層級。
三、評價多元化,推進思維進程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習評價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及其存在的問題,鑒定學習的質量水平。評價和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相輔相成。評價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一)主體多元化,互動家校溝通
“助學本”的評價主體不再是以教師為主,而是增設“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多個板塊,其中“家長評價”的設置使學生活動不再孤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邀請父母對自我的學習進行跟蹤、評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遇到困難學會求助身邊的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參與學習全過程。家長主動參與,與學生進行互動式學習,更能加深彼此的了解,更好地促進有效的學習。
(二)方式多樣化,調節(jié)彈性時空
1.評價前置
前置的評價表可以讓學生在實踐前就已知評價標準,為后續(xù)的制作和再設計活動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前置的評價在工程技術類學習內容方面很適用,可以減少活動的調控,讓學生自主管控、主動調整,在反思和改進中提高思維能力。
2.量規(guī)細致
量規(guī)是一個評分程序或指南,列出了學生表現(xiàn)的特定標準,描述了在這些標準上的不同表現(xiàn)等級。在“秋天的音樂會”中,可以看到筆者將分值設置成三個等級,內容設置為六個方面(如表2)。每一項評價內容都有非常精準的定位和劃分,學生可以對照自己和同伴的行為自行判定結果,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自我反思,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索、創(chuàng)造和合作。
3.提問+回答
除了以上表格式的評價表外,在具體的某個維度的描述上還采用“提問+回答”的組合模式進行評價。如“我們的過山車”中,學生已經經歷一輪“設計→制作→評價”的過程后,用語言表述,用文字記錄,將思維呈現(xiàn),發(fā)展科學思維。
(三)維度多極化,關注4C能力
當下4C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助學本”的評價關注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溝通能力。如“蠶寶寶觀察日志”評價內容關注兩個方面:觀察記錄內容、新的問題;評價情感態(tài)度關注三個方面:堅持、細致、創(chuàng)新。工程類“助學本”評價主要集中在設計圖、成果效果、外觀及工藝、制作成本等方面的評價,也會有調控性的評價維度,如“分工合作”“專注于堅持”等。同時會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增減一些評價維度,如“秋天的音樂會”就增加“演奏”這一評價維度,能夠很好地發(fā)展學生態(tài)度嚴謹、注重細節(jié)、反復實踐的工程思維和科學核心素養(yǎng),也是提升學生自我認知與調節(jié)能力的手段。
(四)成果公開化,卷入真實思維
“運動的小車”需要做出一個符合要求的小車,學生帶上各自的小車對照評價指標即可完成評價。評價的指標在一開始就達成了一致,對于公開的成果就不會產生異議。成果具有真實性,思維就具有真實性,思維卷入越深度,學生的認知策略也將前進一步。
通過筆者的實踐研究,注重模式系統(tǒng)化、內容層次化、評價多元化的“助學本”,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內驅力,使其逐步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幫助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有依據地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促使學生有效建構概念,推進思維進程,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同時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渠道更加豐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