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璐
(遼寧大學,遼寧沈陽 110136)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將新媒體與高校工作相結合[1]。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一直處在主流意識發(fā)展的最前沿,而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的重要意義就是牢牢抓住思想引領這個根本任務,同廣大青年一起緊跟時代發(fā)展,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新媒體給當前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zhàn)。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做好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掌握高校廣大青年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動權、話語權十分重要。
高校是國家人才的聚集地,是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后備力量的重要場所,肩負著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重大使命。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普及,新媒體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也日趨明顯。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數字技術不僅更新速度快、內容全、涉及縱深廣,而且信息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更便捷。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力大等特征,傳播方式也從過去的被動單向轉為主動多元,高校青年群體在新媒體時代也呈現(xiàn)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2021 年8 月27 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第48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統(tǒng)計結果顯示,截至2021 年6 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11 億人。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1.0%[1]。碎片化信息對高校青年群體影響較大,因為以快捷簡便的方式接收碎片化信息,并不利于大學生全面掌握知識。海量信息在社會閱歷并不豐富的大學生面前就變得不易鑒別,如果不加把控,大學生極易被碎片化不良信息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能輕松實現(xiàn)現(xiàn)實與虛擬的交互轉換。在虛擬背景下,他們通過短視頻平臺、微博、微信等相互交流,非常便捷。大學生正處在踏入社會前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他們多追求自由時尚,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他們可以相對不受束縛地展示個性、表達情感,體驗比現(xiàn)實生活中更強烈的滿足感和獲得感。如此個性化的新媒體環(huán)境也具有潛移默化的力量,在多元化的媒體網絡空間,信息品質良莠不齊,特別是一些西方思潮通過網絡傳播,使一些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在人生關鍵環(huán)節(jié)產生困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造成了不良影響。
共青團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共青團始終堅持“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聚焦“國之大者”,主動擔當盡責,努力在大事、難事面前彰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3]。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團屬新媒體應主動出擊,運用好新媒體平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
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我們帶來了諸多便利,高校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等通信設備就能實現(xiàn)大部分信息獲取和交流,同時將思想政治工作變得更加信息化、多樣化。搭建團屬新媒體平臺,能夠最廣泛地凝聚高校青年,結合高校專業(yè)特色及大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展開宣傳,不僅能夠吸引廣大高校青年的關注,同時能保證大學生獲取準確全面的信息,使共青團工作通過新媒體平臺做縱深方向的延伸,提高信息廣度。高校共青團工作者通過團屬新媒體平臺與廣大青年學生溝通交流,在短時間內了解大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和看法,維護廣大青年的權益,真正做到了有熱度、有溫度、有深度。
在各類媒體平臺層出不窮的時代,團屬媒體更應在廣大高校青年經常瀏覽的平臺上搶占網絡空間。很多高校團委已經分別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青年聚集較多的平臺上注冊了賬號,并發(fā)布了很多優(yōu)質的內容。以多元化的宣傳方式,將時代主旋律有效融入團屬宣傳工作中,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媒體矩陣,切實將宣傳內容與大學生成長成才聯(lián)系起來,有針對性地解決廣大青年的難點熱點問題,拓寬團屬媒體的宣傳格局。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高校利用團屬媒體平臺,組織各類線上活動,成立青年突擊隊,為祖國祝福加油,發(fā)出倡議和呼吁,對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展現(xiàn)大學生愛國情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媒體為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送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作為高校宣傳工作人員,應緊跟時代步伐,掌握新媒體相關的專業(yè)技術。聚焦共青團主責主業(yè),離不開思想引領,做好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十分必要。因此,培養(yǎng)一支具備政治素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和專業(yè)技術的團屬媒體隊伍十分必要。一方面,要增加相關技術培訓,培養(yǎng)專門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對新媒體工作的認識,及時監(jiān)測動態(tài),使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充分融合,真正發(fā)揮融媒體的優(yōu)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給我們帶來的沖擊,我國始終積極應對,努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家競爭力,而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增強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tǒng)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盵4]因此,如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高校青年的文化自信,減少西方文化對當今高校青年的沖擊,筑牢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宣傳陣地,是高校團屬媒體需要面對的重大挑戰(zhàn)。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具有重要意義。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各類新媒體平臺已成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因此,高校團組織應有效利用新媒體,做好團學工作。
將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與新媒體有機融合,需要做到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契合青年,工作理念也應由單向度的政策理論輸出向交互式、服務型轉變。新媒體時代賦予青年自主表達和個性展示的空間,傾聽青年的心聲,用心維護青年權益,真正做青年的知心人、熱心人和引路人。工作理念也應從理論灌輸轉向深入人心,將服務學生成長成才作為真正目標,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和多樣化需求,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實現(xiàn)團屬媒體的思想引領和服務育人功能。此外,高校共青團在開展工作時,可以通過塑造擬人化的團屬虛擬角色,打造其動畫形象,建立校園文化標識系統(tǒng),使之深入大學生內心,打造青年想聽、愛看、能學的團屬媒體平臺。
共青團要始終引導廣大青年跟黨走,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展開宣傳。高校共青團應找準切入點,在一些重大時間節(jié)點,以有效載體凝聚青年,不斷提升引領能力。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團組織要重視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工作,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力和引領力,不斷擴大紅色地帶、改變黑色地帶、轉化灰色地帶[5]。高校共青團工作者應深入挖掘和鑒別符合高校青年需求的信息,用主流價值觀引領大學生,做好高校思政信息的采集人和把關人。
在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者應創(chuàng)新思想引領的工作思路,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團中央組織的“青年大學習”為例,每季一個主題,每期一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開展教育,還有答題互動環(huán)節(jié),內容和形式均新穎活潑?!扒嗄暝谀睦铮瑘F組織就建在哪里”,高校團組織應推進新媒體資源整合,加大新媒體平臺開發(fā)和產出力度,拓寬宣傳渠道,在大學生常瀏覽的媒體上建立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在線下開展活動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線上宣傳方式和傳播途徑,創(chuàng)作產出高質量的新媒體作品,擴大團屬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激發(fā)廣大青年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團結廣大青年,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