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常山縣育才小學(xué) 陳 正
在上課前2分鐘,我播放了雅尼在紫禁城音樂會上的一首竹笛主奏的《夜鶯》。我播放的是音頻版。這首純音樂還有一個女高音版本的,但是我更喜歡這首竹笛版,感覺竹笛的聲音與夜鶯簡直無差別,好像更符合東方人追求樂曲旋律和意境的審美特點。
“今天呀,我先來給大家講一個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里的故事?!蔽蚁葘懴隆啊读凝S志異》 清朝 蒲松齡”,這樣開始是因為以往的幾節(jié)課,都是孩子們先讀,今天有必要換換花樣。
“好!”孩子們的熱烈反應(yīng)在我意料中。
我有意識地把嗓子變得沙啞些,模仿出一點點單田芳的評書味:
話說有一個鄉(xiāng)下人運了梨在街上賣,他的梨又甜又香,可是價錢賣得很貴。一個衣衫襤褸的道士向他討梨吃,卻遭叱喝和責(zé)罵。道士說:“你一車的梨子好幾百個,我只想要討一個吃,對你來說,也沒有太大損失,你生氣啥?”就這樣,這個道士一直纏著鄉(xiāng)下人,連旁觀的人也勸賣梨的人挑一個壞梨給道士,打發(fā)這個道士走,可是鄉(xiāng)下人怎么也不肯。
旁邊店鋪里的一個伙計,聽見外面吵鬧得太不像話,怕影響做生意,就掏錢買了一個梨給道士,道士謝了他,對圍在那里的人說:“我們出家人是不會吝嗇的,這里有好梨,來來來,讓我拿出來請大家吃。”有人就問:“你既然已經(jīng)有梨,為什么剛才不拿自己的出來吃?”道士說:“我必須用這個梨核來作種!于是他捧住梨大口吃光了,把梨核捏在手里,從肩頭取下一把鐵鏟……”
故事講到這里,我停下來,出示了這句話:
坎地深數(shù)寸納之,而覆以土。
讓孩子先讀一次,然后讓他們來猜猜這句話什么意思。
孩子們是一臉茫然?,F(xiàn)在的孩子,知道梨怎么種出來的,估計不多。
“大家想想在學(xué)校的菜地實踐,當(dāng)時我們種玉米的時候,第一步是做什么?然后再來讀兩次!”我做了提醒。
讀了兩次后,寧曉慧說:“是說這個道士挖了一個幾寸深的洞,然后把梨核放進(jìn)去,再蓋上土!”
“和我們種玉米一樣,也是先挖坑把種子埋進(jìn)去。寧曉慧,你猜猜,這個‘坎地’是什么意思?”我追問。
寧曉慧想了一會兒,說:“是挖地!”
“很好,孩子,我們從整句話上理解,覺得應(yīng)該是這個意思。那么我們就來查查字典,看看‘坎’字有沒有‘挖’的意思呢?”
“嘩啦啦……”一陣翻字典聲過后,大家都說沒有,寧曉慧也紅了臉。
“寧曉慧是對的。老師也是這樣理解這個字的,也去查了字典,也一樣發(fā)現(xiàn)沒有這個解釋。我又去翻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還是沒有發(fā)現(xiàn)。我就在懷疑,自己是不是理解錯了?!蔽铱纯磳帟曰?,接著說,“然后我上了‘在線新華字典’這個網(wǎng)站,有了這個發(fā)現(xiàn),請大家讀一讀。”
坎 kǎn【動】掘坑,挖洞;坎垣入之,戍者不知也。——《新唐書·吳少誠傳》
學(xué)生一起讀了這句話,恍然大悟,寧曉慧呢,則如釋重負(fù)。
“我覺得讀小古文,有時候還是要一字都不放過的,特別是自己平時生疏的字。需要使用到工具書的時候,紙質(zhì)的書要查一查,網(wǎng)絡(luò)資料也要查一查。”我這樣做了總結(jié),然后引出下一個話題,“我們種下玉米種子后,馬上做了什么?”
“澆水!”孩子們齊聲回答。
“那我們看道士如何澆水?”我出示下句。
向市人索湯沃灌,好事者于臨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
孩子們自己讀了兩次,大概明白了:“道士向市集上的人們要水,有個人在路邊店里要了沸騰的水,道士接過來澆在上面!”
“讀小古文有時要不求甚解,比如這個‘沸沈’,大家猜測應(yīng)該是‘沸騰的水’的意思,那‘沸’肯定是‘沸騰的’意思,‘沈’你們又是怎么猜到是‘水’的意思?”我叩問一下。
“‘沈’字是三點水偏旁?!焙⒆觽凖R聲說。
“猜得對!”我出示,“‘在線新華字典’顯示:沈的基本字義有三個,一是‘汁’,二是沈陽市的簡稱,三是人的姓氏。”
“如果是你在旁邊,看到了道士居然拿沸騰的水澆灌,你會怎么說?”
“道士道士,你這樣是要把種子燙死的!”
“這個道士有病吧?澆水應(yīng)該用冷水,怎么會用熱水呢?”
“哎哎,別急,咱們看看再說!”
“各有各的說法,如果這些說法同時展現(xiàn),是一個怎么樣的場景?我們來演一演!我就演道士,你們都是群眾演員,記得,你得說話!”我虛擬著接過一碗水,故意大聲說著,“啊,原來是一碗沸騰的水,且待我把它澆灌下去!”
孩子們呢,有的對著我喊,有的和旁邊的人說,有的對著我指指點點。但是我們什么都沒有聽清楚,因為實在吵鬧得像在市集上。
萬目攢視,見有勾萌出,漸大;俄成樹,枝葉扶蘇;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樹。
我接著出示下文,孩子們馬上讀起來,“倏”這個字不認(rèn)識,馬上去查字典了,明白了是表示一瞬間的意思。
“大家都盯著看,看見先長出了萌芽,漸漸變大了。過了一會兒就長成了大樹,枝葉茂盛。一瞬間就開花了,一瞬間就長出果實了,又大又香,果實累累!”
“意思是明白了,可是卻沒有讀好!想想,剛才你們不都說種子要死的,現(xiàn)在呢?你們都是古代人,可沒有現(xiàn)代人這么見多識廣,所以看見這個場景,你會怎么想?可以用怎么樣的朗讀技巧表現(xiàn)你的內(nèi)心?小組討論出方法,再讀讀練練!”
陳玉涵小組討論發(fā)現(xiàn)——表情上應(yīng)該越來越夸張。
邱紫馨小組討論發(fā)現(xiàn)——聲音上應(yīng)該越來越響亮。
劉志啟做了朗讀示范:
“萬目攢視,見有勾萌出,漸大。”劉志啟輕聲朗誦,眼睛盯著地上,好像真的看見了種子發(fā)芽,語氣中包含著驚訝。接著劉志啟眼睛平視前方,驚奇地念著:“俄成樹,枝葉扶蘇;”然后劉志啟仰視上方,聲音洪亮,無比驚喜地喊著:“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樹。”他還右手上指,仿佛他看見了果實就掛在那里。
“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選擇一句,趕緊寫下來!”此時,小練筆變得順理成章。
徐陳飛寫道:
種子竟然發(fā)芽了。種子外表的殼被撕開了,從里面鉆出了嫩芽,嫩芽的顏色是淡黃色的,稍微帶點青色。芽的頂端向上伸,尖尖的,看上去嫩嫩的,這就是芽頭。芽頭正在向上用力“探索”。
我點評:“鉆出”“撕開”“向上伸”“用力探索”等動詞,是擬人寫法,很生動!
胡萌菲寫道:
種子里的小葉子似的芽離開了本來的位置,離外面近了,有兩顆已經(jīng)鉆出了泥土,本來是合攏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展開了,中間還有一個小芽。我還發(fā)現(xiàn)每根芽的葉子都有兩片,看著毛茸茸的,像一個愛心的形狀。
我點評:“鉆出”“合攏”“展開”等動詞,是擬人寫法,“像一個愛心的形狀”是比喻寫法!
我出示原文的片段:
坎地深數(shù)寸納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湯沃灌,好事者于臨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萬目攢視,見有勾萌出,漸大;俄成樹,枝葉扶蘇;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樹。道士乃即樹頭摘賜觀者,頃刻向盡。
我說:“類似這樣表演一個神奇本領(lǐng)的場景,你們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一定看過。現(xiàn)在請你們仔細(xì)回想一下相關(guān)的片段,小組合作,討論討論表現(xiàn)這些情景的時候,鏡頭是怎么分配運用的?”
小組討論達(dá)成了共識:鏡頭先對準(zhǔn)主角拍他的一部分分動作,然后鏡頭對準(zhǔn)觀眾拍攝他們的表情動作;接著鏡頭又回來對準(zhǔn)主角拍他接下來的動作,最后鏡頭又對準(zhǔn)觀眾拍攝他們的表情動作。如此往復(fù)兩三次。
我總結(jié)成“主角→觀眾→主角→觀眾”的模式,寫在黑板上。
接著,我提出了這樣融合了寫作支架的要求:
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來重點寫一寫這棵梨樹的變化,但是別忘記邊上還有很多觀眾,按照“主角→觀眾→主角→觀眾”的模板,用“表情+語言”等手法,寫寫他們的變化,把這樣一個神奇的場面寫生動。
有了前面的表演性朗讀,孩子們寫作比較順利。
王奕然的作品:
道士拿到梨子后,雙手捧著,快速地吃完了梨,把梨核放在手心,解開背在背上的鋤頭,在大街上原地挖了一個好幾寸深的洞,把核放在坑里,用鋤頭把旁邊的浮土扒過來蓋在梨核上。旁邊圍觀的人漸漸多起來了,嘰嘰喳喳地互相討論著。道士向旁邊的人要一碗水,茶館的老板熱情地拎來一壺剛燒開的水。道士接過水壺,看了看還在冒著熱氣的壺嘴,微微一笑,就向小坑倒過去。旁邊賣燒餅的大伯小聲嘀咕:“這道士怕是傻了吧?這滾燙的水能夠讓種子發(fā)芽,我就和他一起去做道士了!”沒想到土坑裂開一條縫,鉆出一個小小的芽頭,接著就像喝了神奇藥水一樣,“噌噌噌”往上長,一下子長成了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不一會兒又開出了幾百朵雪白的花,盛開的花朵不一會兒就凋謝,長出一個個小果子,小果子又吹氣球一般長成了黃澄澄的大梨。旁觀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嘴巴張得能夠塞進(jìn)一頭大象。道士找來一條板凳,爬上樹梢把梨一個個摘下來扔給圍觀者。一位賣餛飩的大媽咬了一口,大喊:“又甜又解渴,好吃好吃!”不一會兒,樹上的梨都被大家吃完了。
宋楊的作品:
道士雙手捧梨,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得滿嘴滿手都是汁水。吃完,他雙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用手在嘴上抹了抹,接著從嘴里吐出種子,反手拿出鋤頭,挖了一個小坑,把種子放入,在旁邊的小土堆上隨手抓了幾把,蓋在小坑上。然后拍拍手,站起來,作了一個揖,說:“不知哪位好心人愿意給一碗水,給種子澆灌一下?”那個賣梨的人從身后端出一碗冒著熱氣的開水,笑嘻嘻地說:“早給您準(zhǔn)備好了!”道士看了看賣梨人那皮笑肉不笑的臉,接過水,往小坑緩緩澆了下去。圍觀的人議論起來“這開水能給種子澆嗎?”“這種子還不燙死?”“這道士腦子短路,還是怎么了?”只見道士抖抖手,把碗里剩下的幾滴水也滴入小坑,微笑著看著小坑。大家的目光也集中到地上。地上裂開了縫,只聽“咻”的一聲,小芽鉆出了地面。小芽晃了晃,好像在好奇地打量這個世界,然后一抖,“噌噌”向上生長,嫩桿變粗變長變色,成了碗口粗的樹干。原來的小丫,不斷分叉,分叉,又分叉,長成了有力的枝丫,每個枝丫上都長滿了綠葉。葉子之間,一朵朵梨花綻放,就像給樹上降了一層厚厚的雪。接著“雪”都同時消失了,一個個梨越長越大,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把樹枝都壓彎了,飄出一陣陣濃郁的甜香。圍觀的人都驚訝地合不攏嘴。道士一揮手,一個個梨又飛進(jìn)了圍觀的“吃瓜群眾”嘴里。
寫作交流完畢,我讓孩子們看了一個電影片段,是愛德華·諾頓主演的《魔術(shù)師》,這部電影中,魔術(shù)師往花盆里丟了一粒種子,瞬間生枝發(fā)芽,還結(jié)了果實。
還是小組討論:“小古文故事和電影片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小組討論的結(jié)果:相同之處是都使用了種子,都有快速生長的情節(jié),都有把果子給觀眾吃的情節(jié);不同之處有,人物換成了外國人,場景換到了劇院,梨子換成了橘子。
“老師,外國人是怎么知道這個中國古代小說情節(jié)的?”李晨逸弱弱地問。
“我們來看看‘百度百科’里關(guān)于《聊齋志異》的介紹?!蔽医又鍪?。
《聊齋志異》,清朝蒲松齡(公元1640年-1715年)著。《聊齋志異》將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高度,一問世,就風(fēng)行天下。早在一百多年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單篇外語譯文。據(jù)學(xué)者研究,目前《聊齋志異》有英、德、法等二十多種各國外語譯本。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世紀(jì)20年代起至今,有一百多部影視劇根據(jù)本書改編拍攝。
我還是問李晨逸:“讀了這段資料,你想到了什么?”
李晨逸有所悟:“會不會是《聊齋志異》翻譯到國外后,被這位導(dǎo)演讀到了,就改編到他的電影里去了?”
我暫時沒有回答,說:“今天有兩個電影片段!”孩子們頓時興奮起來。平時的課堂我們一般都是只看一個視頻。
“來看看2017年上映的電影《妖貓傳》中的這一段,導(dǎo)演是陳凱歌。”我播放的片段,是電影中詩人白居易和來自日本的空海和尚走在長安大街上,看見變戲法的人把種子當(dāng)場種在土中,澆了些水,瞬間種子發(fā)芽,很快秧子爬滿木架,開花結(jié)果,最終長出了很多大西瓜……
孩子們交頭接耳:“這個雖然把橘子換成了西瓜,但其他簡直一模一樣!”
“老師在備課的時候,還發(fā)現(xiàn)一個更有意思的故事,來看看這個故事?!?/p>
徐光種瓜
吳時有徐光者,嘗行術(shù)于市里。從人乞瓜,其主勿與。便索瓜瓣,杖地種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實。乃取食之。因賜觀者。鬻者反視所出賣,皆亡耗矣。
——〔東晉〕干寶《搜神記》
“哦!兩個故事好像,情節(jié)簡直一模一樣!”孩子們剛讀完,就發(fā)出了感慨!
“再來看作者介紹!”
《搜神記》作者是東晉的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干寶(生卒年不詳)。本書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jié)簡單,設(shè)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如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等許多傳奇、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我先把開課時雅尼的純音樂《夜鶯》換成視頻版,介紹說:“這首曲子《夜鶯》是希臘作曲家雅尼作的。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于安徒生創(chuàng)作的童話。在這個童話中,一只不起眼的夜鶯的歌聲讓中國皇帝為之落淚,然而失去了自由的夜鶯不能自由地歌唱,于是悄悄地離開了。當(dāng)皇帝重病的時候,夜鶯回來為皇帝歌唱。這是安徒生童話中唯一以中國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故事?!?/p>
我接著總結(jié)說:“這個故事,我想可能是在東晉時候被干寶創(chuàng)作出來,當(dāng)然也可能之前已經(jīng)在民間口頭流傳,在千年流傳中不斷豐富,在一千三百多年后被蒲松齡加工定稿在《聊齋志異》中,然后隨著翻譯走出國門,走到外國去,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個個電影片段,又走回到我們眼前。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原原本本繼承是一種方式,加以改編、重創(chuàng)也是一種方式。而我們平時要多多閱讀這些優(yōu)秀的古典作品,說不定會在中國的文藝作品中看到他們的身影,說不定還會在外國的文藝作品,比如電影、電視劇中看到類似的情景。那時,我們肯定有一種——”
“見到老朋友的喜悅!”這句話我說過很多遍,孩子們已經(jīng)能接上了。
“老師,我讀懂了,干寶故事中,賣西瓜人的瓜都沒有了;那賣梨的人,結(jié)果又怎么樣了?”
“自己去查原文看?!蔽覜]有回答,還是想引著孩子們自己去看看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