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驅動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產(chǎn)生的要素考察*

2022-02-03 21:15:34唐培蘭王春輝
關鍵詞:學院機構國家

唐培蘭, 王春輝

(1.北京語言大學 語言科學院/中國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2.首都師范大學 國際文化學院/語言治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一、引 言

1883年成立的法語聯(lián)盟(Alliances Fran?aises)被公認為是第一個旨在對外族人傳播語言文化的專門機構。此后,各國相繼效仿,如意大利但丁協(xié)會(1889年)、德國巴格達宣傳學院(1909年)和德國學院(1923年)、日本國際文化振興會(1934年)、英國文化委員會(1934年)、保加利亞文化中心(1936年)等。進入21世紀,中國于2004年設立孔子學院,烏克蘭在2017年設立烏克蘭學院,墨西哥于2020年設立塞薩爾查韋斯數(shù)字學院。帕斯卡利迪斯認為建設專門機構傳播語言文化已經(jīng)成為各國“文化政策的必要組成部分”,是許多國家的“標配”(1)G.Paschalidis.Exporting national culture:histories of Cultural Institutes abroa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9,(15).。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際上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共設立了(過)約260個此類機構。李宇明將這些具有語言傳播功能的國際文化機構統(tǒng)稱為“國際語言傳播機構”(2)該術語由李宇明教授于2020年11月22日首屆國際中文教育智庫聯(lián)盟會議上首次提出。,本文采納這一術語。

國際上,語言傳播機構被界定為文化機構(Cultural Institutes),主要被政治、文化、外交學者重視,研究視角偏重政策和文化,也涉及機構的歷史和職能。學者們認為,文化機構是國家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3)J.R.Vaughan.A Certain Idea of Britain’:British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Middle East,1945-57[J].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2005,(2);T.Kessel.Cultural promotion and imperialism:the Dante Alighieri Society and the British Council contesting the Mediterranean in the 1930s[D].University of Amsterdam,2011;李宇明,唐培蘭.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發(fā)展歷史與趨勢[J].世界漢語教學,2022,(1).,文化機構不僅有效促進了國家/民族語言文化的世界傳播,并以語言文化為載體,促進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貿(mào)易,幫助國家獲得經(jīng)濟紅利;(4)D.Lien,S.Ghosh.& S.Yamarik.Does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mpact international travel to China? A panel data analysis[J].Applied Economics,2014,(17);D.Lien,& M.Lo.Economic Impacts of Cultural Institutes[J].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7,(64).改善國家的負面形象,建設國家品牌,促進旅游和國際交往;(5)O.Zakharova.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stitutes for Culture:The Case Study of the French (Institut Francais) and Russian (Russian Centre of Science and Culture) Cultural Centres[D].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2017.從而提升軟實力,助力構建和諧國際關系。(6)F.Hartig.Chinese Public Diplomacy:The rise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M].Routledge:London,2015.國內(nèi)相關研究起步較晚,顧毓英等最早介紹歌德學院的基本情況(7)顧毓英.西德歌德學院的電教設備簡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79,(2).,趙云中在介紹俄語傳播時也提及普希金俄語學院等機構(8)趙云中.俄語的傳播和俄語的價值[J].國外外語教學,1979,(1).??鬃訉W院成立后,國內(nèi)相關研究逐漸增多,研究重點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機構概貌介紹,介紹機構的成立背景與過程、宗旨與目標、組織模式、運營機制、資金來源等;二是機構的語言文化傳播工作,考察機構的語言傳播、語言教育、語言推廣和文化傳播的政策、傳播模式、方式、途徑及成效;三是研究機構外交和軟實力功能,探討實現(xiàn)方式和成效;四是針對孔子學院的質量評估研究。已有研究對進一步開展相關探索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但也有些不足:一是從研究內(nèi)容上來看,主要關注歷史久、影響力大、爭議性較強機構的運作和語言傳播實踐;二是研究內(nèi)容同質性較強;三是孔子學院的對比研究,旨在為孔院的發(fā)展提供相互借鑒參考;四是研究對象較為局限,其中英國文化委員會、孔子學院、法語聯(lián)盟的研究成果最多,(9)T.Johnson.Mandarin and Mandarins Rethinking cultural diplomacy in Britain and China[D].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2017:14.相當一部分機構文獻非常少,如巴拉斯學院、希臘文化基金會、國際葡萄牙語學院等;五是“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群”的整體研究非常少,目前只有李宇明、唐培蘭系統(tǒng)梳理了機構群的歷史與發(fā)展趨勢(10)李宇明,唐培蘭.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發(fā)展歷史與趨勢[J].世界漢語教學,2022,(1).;六是無論是單個機構研究,還是機構對比研究都沒有系統(tǒng)性闡述或者比較機構成立的驅動要素。而這最后一點正是本文嘗試解決的問題。研究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群)產(chǎn)生的驅動要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關機構的發(fā)展理念與目標。比如受民族身份危機驅動成立的機構,更重視對僑民僑胞的語言文化教育,而受國家形象建設驅動設立的機構,更重視與外國友人聯(lián)系,通過語言文化活動建設積極的國家形象。同時,了解驅動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產(chǎn)生的要素,還可幫助預判哪種類型的國家將會成立以何為主要目標的語言傳播機構。

通過整理和研讀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本文認為,驅動各國或地區(qū)建設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的要素至少涉及以下3個:危機情形、潛在利益和國家競爭。

二、驅動要素之一:危機情形

當面臨某些危機情形時,有的國家主體通過建立語言傳播機構來抑制情況繼續(xù)惡化。很多機構的設立都是由危機驅動,比如英國文化委員會(British Council)。英國雖然贏得一戰(zhàn)的勝利,但是在自治地民族獨立運動興起、經(jīng)濟大蕭條、歐洲各國競爭愈強、美國崛起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英國在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等多方面都逐漸失去傳統(tǒng)優(yōu)勢。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外部環(huán)境是即將爆發(fā)的戰(zhàn)爭、納粹和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宣傳,以及激烈的經(jīng)濟競爭,上述因素反映在語言傳播的國際競爭中,英國也意識到了危機。這就最終促使英國設立了英國文化委員會。

危機情形可以細分為5個次類:政治危機、形象危機、民族身份危機、語言地位危機和語言生存危機。

(一)政治危機

法語聯(lián)盟的成立與法國的政治危機緊密相關。1815年滑鐵盧戰(zhàn)役失敗,法國喪失了在西歐的霸權地位,1870年普法戰(zhàn)爭失利又加速了法國國際地位的下滑。(11)曹德明.國外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6:134.德國“竭力拉攏俄國,討好英國,籠絡奧匈和意大利”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12)連玉鑾,張運城.普法戰(zhàn)爭以后歐洲格局的重組[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1).另一方面,當時正值資本主義逐步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海外殖民地成為歐洲列強爭奪的焦點。法國、英國和意大利之間因突尼斯土地所有權產(chǎn)生了不少糾紛。1881年,法國強制囊括突尼斯為“保護國”(13)1881年5月12日由法蘭西共和國代表與突尼斯穆罕默德·阿斯-薩迪克簽署《巴爾杜條約》(The Bardo Treaty),將突尼斯置于法國駐地總督的控制之下。,將其作為殖民地管理?;舳髡J為,法語聯(lián)盟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是幫助法國政府鞏固在突尼斯的統(tǒng)治,防止英國、意大利及其他國家對突尼斯的滲透。(14)J.R.Horne.Global culture fronts:the Alliance Francaise and the cultural propaganda of the Free French[J].European Review of History:Revue européenne d'histoire,2018,(2).因此,法語聯(lián)盟最開始是一個“殖民機構”(colonial institution),是“法國為對殖民地進行道德征服而建立的,企圖通過文化力量來達到地緣政治目的”。法語聯(lián)盟是在法國面臨政治危機的背景下設立的,也開啟了國家通過強化語言文化傳播來支持其國際政治地位的先河。

政治危機也是驅動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最終建立的重要因素。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在戰(zhàn)爭期間最重要的機構“國際文化振興會”的活動暫停。美國結束對日占領后,日本國內(nèi)有很多重建文化交流機構的呼吁,國際文化振興會分別于1958年和1962年兩次建議政府出資成立國際交流基金會,開展文化交流,但是當時的日本政府都以發(fā)展經(jīng)濟為由拒絕。(15)U.Vyas.Soft power in Japan-China relations:state,sub-state and non-state relations[M].Routledge:London,2011:104.前國際交流基金會主席小倉和夫指出:“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危機,尤其是日美關系走低,是成立國際交流基金的直接原因?!?16)O.Kazuo.Japan’s Postwar Cultural Diplomacy,past and Present [EB/OL].https://www.academia.edu/11514034/Japans_Cultural_Diplomacy_Past_and_Present.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jīng)濟強國,經(jīng)濟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國和歐洲的警惕;時任外相福田赳夫1971年出訪歐洲時,歐洲外交官對日本崛起可能帶來的軍事擴張表達了擔憂。(17)U.Vyas.Soft power in Japan-China relations:state,sub-state and non-state relations[M].Routledge:London,2011:80.另一方面,美國開始壓制日本的發(fā)展。接連發(fā)生的“尼克松沖擊”讓日本意識到日美之間存在嚴重的溝通危機。1971年,日本文化事務局提出建立“日美文化中心”(Japan-U.S.Cultural Center)的提議,以此緩和日美關系。同一時期,亞洲普遍對日本持負面態(tài)度?!杜f金山對日和平條約》實施后,日本以“賠償外交”的方式重返亞洲,獲得東南亞龐大的市場、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但因經(jīng)濟剝削問題而與東南亞國家摩擦增多,非常不受歡迎,(18)董丞濤.新世紀日本的湄公河外交[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直至70年代,時任首相田中角榮訪問東南亞時發(fā)生了反日游行。戰(zhàn)后日本過于依賴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70年代,逐漸失去美國的支持后,導致日本在國際上孤立無援。掣肘的國際局勢迫使日本正視戰(zhàn)后初期忽略國際形象構建與國際關系維護所產(chǎn)生的負面后果。一方面,日本急需重新贏得美國信任,消除歐美疑慮;另一方面,日本也需要安撫亞洲的消極情緒。(19)市瀬俊介.國際交流基金の日本語教育政策転換について―「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の構築をめぐって―[J].神戸國際大學紀要.2012,(82).因此,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成立初期便設立了服務日本“構建日本維護和平的形象”的文化外交理念。

(二)形象危機

在國家/機構面臨國際形象危機時,國家主體也會通過建設國際語言傳播機構來加強國際交流,緩和國際關系。形象危機是驅動日本國際文化振興會成立的重要因素。1934年為改善1931年侵占中國東北后急劇惡化的日本形象,日本外務省效仿歐洲國家,成立了國際文化振興會(20)1972年與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合并。,通過講座、展覽、人員交流等方式,在海外推廣日本文化、擴大日本影響力,(21)S.Atsushi.Activities and Discourses o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in Modern Japan:the making of KBS (Kokusai Bunka Shinko Kai),1934~53[J].Journal of Global Media Studies,2011,(8).在日占區(qū)則進行大規(guī)模的日語教育活動。

形象危機也包括機構形象。在某些情況下,當舊語言傳播機構不被傳播對象信任時,其語言文化傳播工作就難以開展。在形象和信譽危機的驅動下,機構可能通過更名、重組等方式,試圖重獲信任,比如德國的情形。歌德學院(Gothe Insitut)成立于1951年,但事實上它是脫胎于1923年成立的德國學院(Deutsche Akademie)。德國學院是為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德國被國際孤立的政治現(xiàn)狀而設立的,目的是“恢復德國嚴重受損的國際形象”,重建“德國聲望”。(22)張帆,王紅梅.文化的力量:德國歌德學院的歷史和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11).德國學院旨在“為世界所有公民提供德語”,集語言教學、文化活動、教材開發(fā)和教師培訓為一體。1932年,為慶祝歌德逝世100周年,在德國學院內(nèi)部下設“歌德學院”,負責教材開發(fā)和教師培訓。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歌德學院每年能夠吸引大約600~800名德語外國教師參加培訓。當時德國學院秘書長弗朗茨·蒂爾費爾德極力主張“文化政策與政治宣傳分開”,但由于德國學院的影響力增大逐漸受到政府重視,1941年希特勒將其認定為官方機構(23)T.Kessel.Cultural promotion and imperialism:the Dante Alighieri Society and the British Council contesting the Mediterranean in the 1930s[D].University of Amsterdam,2011:18.。官方化后的德國學院,規(guī)模迅速擴展,遍布歐洲遠及美洲,1943年后“不再僅從事德語教學,而是更多地對駐在國直接施加政治影響”,服務納粹政權(24)曹德明.國外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6:179.。服務納粹政權具體指的是,“灌輸和單方面宣傳納粹意識形態(tài)框定的‘官方德國文化’,表面以語言教學為主,實際上教學的材料和內(nèi)容則是有毒的‘納粹文化’”(25)郭原奇.德國對外文化政策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51.。以納粹德國對波蘭的做法為例,納粹認為“波蘭人是天生的劣等民族,他們只能做不宜受良好教育的粗笨的下層勞動者”。因此,波蘭人不允許學習波蘭語,而要學習德語。納粹以此希望“改變波蘭兒童的學習內(nèi)容和文化基因,成為德國精神的未來俘虜”(26)郭原奇.德國對外文化政策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51.。戰(zhàn)爭期間的語言傳播,被認為是政治宣傳的載體,從而失去了普遍的國際信任。1945年德國學院被美國強制關閉,這是二戰(zhàn)期間唯一一家被關閉的文化機構。值得留意的是,德國學院原本是為“重建德國聲望”,但其后期工作卻進一步損害了德國的國際形象與聲望。二戰(zhàn)后,為了再次恢復德國形象,歌德學院由此重建,其核心宗旨是“重新贏得外國的好感與信任”(27)張帆,王紅梅.文化的力量:德國歌德學院的歷史和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11).。

(三)民族身份危機

語言往往是民族身份的象征,當民族身份受到威脅的時候,一些國家會通過建立語言傳播機構,通過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來標榜和保護民族身份,從而起到團結民族和為民族爭取更有利地位的作用。2020年剛設立的塞薩爾查韋斯數(shù)字學院(César Chávez Digital Institute)就是在美國發(fā)生針對西班牙裔的種族歧視事件后催生的。種族歧視一直是美國社會最大的矛盾之一,雖然20世紀中葉美國從法律上已經(jīng)正式廢除種族歧視,但社會上對其他有色人種的歧視仍然顯著,種族分層繼續(xù)存在于就業(yè)、居住、教育、貸款和政府治理中。美國ABC新聞2007年的調(diào)查顯示,大約十分之一的人承認對西班牙裔人有種族偏見。(28)[EB/OL].https://abcnews.go.com/images/US/1048a1Hispanics.pdf.但這些持續(xù)存在的種族矛盾并未導致語言傳播機構的設立,直到2019年8月美國德克薩斯州埃爾帕索沃爾瑪槍擊案的發(fā)生。該事件是現(xiàn)代美國歷史上針對拉丁裔移民最致命的槍擊案,死亡23人,另有23人受傷。墨西哥外交部確認,該槍擊案中有8名墨西哥公民喪生,7名墨西哥公民受傷。槍擊案在整個美洲大陸引起極大反響,墨西哥總統(tǒng)安德烈斯·曼努埃爾·洛佩斯·奧夫拉多爾公開向美國和墨西哥人的遇難者家屬表示哀悼;墨西哥政府加緊在當年提出設立語言學院的倡議,作為針對美國種族主義的應對措施之一,要“通過語言賦予其北美公民和西班牙裔人權力”(29)[EB/OL].https://fronterasdesk.org/content/1671961/mexico-opens-c-sar-ch-vez-institute-promote-spanish-us-canada.,2020年塞薩爾查韋斯數(shù)字學院正式投入運行。

“民族身份”的范圍是廣義的,維護僑民僑胞的民族認同感也可歸入此類。但丁協(xié)會(SocietDante Alighieri)在1889年誕生時,也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當時意大利與奧匈帝國爭奪半島北部講意大利語的地區(qū),意大利內(nèi)部很多民眾為了“追求美好生活”,紛紛移民(30)R.D.Méndez.La Societ Dante Alighieri En Espaa Durante Los Aos Del Fascismo Italiano (1922~1945) [J].Historia 1,2013.。但丁協(xié)會就主要是為了“防止意大利海外移民被‘日耳曼化’”,旨在加強對海外僑民的“國有化”教育而成立的。(31)T.Kessel.Cultural promotion and imperialism:the Dante Alighieri Society and the British Council contesting the Mediterranean in the 1930s[D].University of Amsterdam,2011:38;僅僅面向僑民或本國人民開展的語言教學和文化維持活動,并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對“外”傳播,而是在國境之(內(nèi))外的對本民族的“內(nèi)部普及”,是20世紀之前“國家身份”(nation identity)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反同化民族主義政治”(anti-assimilationalist nationalist politics):旨在防止外籍或同語言社區(qū)融入外國。除了意大利(反“日耳曼化”),德國(維持僑民的“德國性”,反對“匈牙利化”)、希臘(反對“保加利亞化”)、愛爾蘭(反對“英語化”)都有相同體現(xiàn)。

(四)語言地位危機

語言的強弱與語言所屬社團的強弱盛衰呈正相關(32)李宇明.語言的強國與強國語言[N].光明日報,2004-07-28(006);王春輝.當代世界的語言格局[J].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6,(4).。國家強盛,語言地位會緩緩提升,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是如果國家衰敗,語言地位就可能迅速下降。隨著國家地位的驟然下降,除了政治危機,語言地位危機也迅速凸顯。2007年俄羅斯世界基金會(Russiky Mir Foundation)的建立就緣起于俄語在蘇聯(lián)解體后伴隨出現(xiàn)的地位危機。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聯(lián)邦面臨著嚴峻的國內(nèi)外挑戰(zhàn),國際上西方國家在軍事、政治、經(jīng)濟上不斷擠壓俄羅斯的空間,國內(nèi)分裂活動不斷。俄語地位也迅速下降。1968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世界已有近5億人通曉俄語(其中包括約1億5千萬俄羅斯人,而且全蘇境內(nèi)的2億5千萬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俄語);俄語在科學、國際事務中具有與英語媲美的地位。從傳播程度講,俄語在世界通用語中占第三位。”(33)趙云中.俄語的傳播和俄語的價值[J].國外外語教學,1979,(1).蘇聯(lián)解體后,國際上對俄語感興趣的人數(shù)日趨下降,從世界整體情況來看,俄語的地位被英語、法語甚至西班牙語所超越。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出臺“去俄羅斯化”政策,俄語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大眾傳媒領域都受到排擠,其基本盤被嚴重削弱。許華認為后蘇聯(lián)時代各個國家對俄語的態(tài)度主要分為尊重、接受和抵制三種。(34)許華.俄語傳播與俄羅斯軟實力[J].對外傳播,2013,(1).“尊重”態(tài)度如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承認俄語的官方地位;“接受”態(tài)度如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摩爾多瓦等國只承認俄語的“族際交際語”地位;“排擠”態(tài)度如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等國“抵制”俄語,將其看作一門外語。俄通社估計,如果不干預,到2025年,世界范圍內(nèi)說俄語人數(shù)將減少50%,屆時俄語將喪失世界性語言的地位。(35)曹德明.國外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6:357.在俄語地位危機的驅動下,俄羅斯出臺了諸多相關語言政策,要通過在境外推廣俄語及俄羅斯文化樹立俄羅斯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36)周朝虹.當代俄羅斯語言政策研究(1991~2015)[D].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37~42.2007年俄羅斯世界基金會及2008年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海外同胞和國際人道主義合作聯(lián)邦機構等的設立,俄語地位危機都是重要的驅動力。

荷蘭語語言聯(lián)盟(Nederlandse Taalunie)也屬于此類。如今,荷蘭語是荷蘭、蘇里南的官方語言,也是比利時的官方語言之一,使用者主要分布于荷蘭、比利時、南非、蘇里南、加勒比海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等地。17世紀荷蘭曾經(jīng)在海外擁有40多個殖民地,荷蘭語也曾經(jīng)流行于阿魯巴、圣馬丁等加勒比島國,亞洲的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以及日本,非洲的剛果等國家。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和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近30年來,世界各地荷蘭語區(qū)受到英語的影響非常大。在重要的科技、經(jīng)濟、創(chuàng)新和教育等領域,荷蘭語都有一定程度的危機感。荷蘭語功能日漸喪失,逐漸退化為“社交活動中的一種交際手段而已”,被認為是“對于荷蘭語作為母語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一個巨大損失”。(37)王奕瑤.荷蘭面向拉美地區(qū)的語言文化傳播戰(zhàn)略[J].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2016,(1).在這種危機產(chǎn)生的大環(huán)境下,荷蘭語語言聯(lián)盟應運而生。荷蘭語語言聯(lián)盟是荷蘭、蘇里南、比利時的弗萊芒區(qū)政府三方共同出資建設,共同協(xié)調(diào)語言標準,共同制定語言政策的三方協(xié)調(diào)機制。荷蘭語語言聯(lián)盟的例子說明,在語言地位危機影響下,使用同一種語言的國家,可能聯(lián)合起來共同建設機構。如果說建立法盟是政治危機決定的,那么在法國地位相對下降后,法國加大對法語傳播的支持,法語國家共同設立法語國家組織(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則也主要是受法語地位危機的驅動。(38)17~19世紀法語在歐洲有絕對優(yōu)勢地位,法語是“紳士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化精英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0世紀下半葉,法語作為通用語言的使用開始減少。由于歷史原因,它在某些國際職能中仍然存在,但法語作為外語的習得普遍在下降”(Wright 2016:136~139)。S.Wright.French:The Rise and Fall of a Prestige Lingua Franca,In: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Planning[M].Palgrave Macmillan,London,2016.

(五)語言生存危機

在一些情況下,瀕臨滅絕的語言,如果母語國足夠重視和強大,迫于語言生存的危機,也可能會建立專門機構在國內(nèi)外傳播該語言,蓋爾聯(lián)盟(Conradh na Gaeilge)就是最好的例子。蓋爾聯(lián)盟成立于1893年,旨在為蓋爾語創(chuàng)造更多生存空間。在此前兩百年間,蓋爾語就一直受到英語的嚴重威脅。到了16世紀末,蓋爾語已經(jīng)失去優(yōu)勢地位。1600年至1800年間,英語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不僅成為愛爾蘭大約一半人口的日常交流語言,也逐漸成為地位和權力的象征。1801年,愛爾蘭和英國聯(lián)合,建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19世紀開始,天主教會越來越多地轉向英語,學校也越來越忽視蓋爾語;到19世紀中葉,講蓋爾語的人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社會上的雙語制開始向英語轉移。(39)J.Edwards.Irish: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1984,(5).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展示了蓋爾語地位的變化,1781年人口普查的分析表明,“在19世紀前10年出生在愛爾蘭的人中,至少有45%的人是在講蓋爾語的情況下長大的”(40)G.Fitzgerald.Estimates for baronies on minimum level of Irish among successive decennial cohorts:1771~1781 to 1861~1871[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Irish Academy,1984,(84).。一百年后,1891年的數(shù)據(jù)表明“只有3.5%的人是在蓋爾語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41)R.Hindley.The Death of the Irish Language:A Qualified Obituary[M].London:Routledge.1990:15~19.。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瀕危語言地圖集認為蓋爾語屬于“絕對瀕臨滅絕”。為了保護蓋爾語,愛爾蘭政府和社會做了很多努力,1876年,保護愛爾蘭語協(xié)會(Preservation of the Irish Language)成立,1880年又成立了蓋爾語協(xié)會(Gaelic Union),該機構是蓋爾聯(lián)盟的前身。蓋爾聯(lián)盟成立的第一個目標是保護蓋爾語,特別是在選擇說英語的愛爾蘭人中。從蓋爾聯(lián)盟成立的宗旨來看,最開始成立時它是一個民族性的語言維持機構,而非國際語言傳播機構。但在發(fā)展過程中,蓋爾聯(lián)盟的目標有了較大的變化,其語言傳播地域范圍從國內(nèi)擴展到國際,其輻射人群范圍從愛爾蘭人擴展到其他民族?,F(xiàn)在該機構的宗旨是“代表蓋爾語和蓋爾語社區(qū),在愛爾蘭和全世界推廣該語言”(42)[EB/OL].https://www.cnag.ie/en/info/conradh-na-gaeilge/what-does-conradh-na-gaeilge-do.html.。蓋爾聯(lián)盟在全球設有近200個分支機構,在愛爾蘭通過開設蓋爾語中心(Irish-language Centre)等多種方式傳播蓋爾語。

三、驅動要素之二:潛在利益

潛在利益驅動是指國家主體希望通過建設語言傳播機構來實現(xiàn)某些可能的目標(比如提升國家軟實力),至少包括維持與建構民族身份與認同、建設良好的國家形象等。

(一)民族身份認同的維持與建構

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了英語的世界傳播,引起了全球范圍內(nèi)對新帝國主義、新殖民主義的討論。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否因全球化而處于危險之中成為亟需回答的問題。亨廷頓堅持認為“全球化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威脅”,將會導致“(特定)文化主導和文化同質化”。(43)R.J.Holton.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M].Red Globe Press,1998:163.但是福山駁斥了這個觀點,他認為“雖然經(jīng)濟和社會的某些方面可能會受到(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影響,但同時,通信技術讓不同的國家更清楚地看到彼此,意識到他們的文化價值觀非常不同”(44)F.Fukuyama.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A Discussion with Dr.Francis Fukuyama,in Merrill Lynch Forum:Globalization,1998,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oocities.org/rpallais/Fukuyama.htm.。然而全球化對非中心文化產(chǎn)生的壓制性影響顯然是客觀存在的。很多學者認為,全球化威脅到國家認同的基礎,全球化促進了世界性的身份,而不是加強了對地方或國家社區(qū)的認同(45)E.Hobsbawm.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U.Beck.Cosmopolitan Vision[M].Cambridge:Polity,2006.;因此,維護同質的國家身份變得越來越困難(46)G.Ariely.The nexus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A view from below[J].Ethnicities,2019,(5).。比如,由于過度重視英語,阿拉伯語在沙特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阿語是古蘭經(jīng)和伊斯蘭信仰的語言,威薩爾認為“阿語地位下降將會危害穆斯林身份的表達”(47)A.A.Wissal.Arabic Language in a Globalized World:Observations from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J].Arab World English Journal,2014,(3) .。保護民族文化、維護民族認同受到各國重視,建設國際語言傳播機構就是應對措施之一。語言傳播機構可以幫助建設想象共同體,維持并加強在海外僑民僑胞的語言文化身份認同,如菲律賓黎剎中心(Sentro Rizal)。該中心依據(jù)《2009年國家文化遺產(chǎn)法案》設立,主要目標是“在全世界推廣菲律賓藝術、文化和語言”(48)[EB/OL].https://ncca.gov.ph/sentro-rizal-3/about-us/.。此外,該中心還旨在“維護海外菲律賓族裔的民族意識以及對菲律賓語言和文化的認同感”。孟加拉學院(Bangala Academy)、海外蒙古人理事會(Хилийн чанад дахь Монголчуудын з?вл?л)、馬耳他藝術協(xié)會(Arts Council Malta)等機構也都是如此。

提升民族身份,不僅是一國之內(nèi)民族的專利,在國際語言傳播機構創(chuàng)設歷史中,散居民族也可能加入此行列。全球化背景下,各個行為體之間的互動頻繁超越國界。在新技術和網(wǎng)絡的影響下,原本分散的群體被聚合的可能性增大;邊緣群體擁有了更大的發(fā)言權(49)R.Robertson.Glocalization: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In:Featherstone,M.,Lash,S.and Robertson,R.,Eds.,Global Modernities,Sage Publications,London,1995:25~44.。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同一民族,能夠進行跨國活動,“他們的聯(lián)系不是基于地緣政治邊界的地理公民身份,而是基于共同文化和經(jīng)驗”(50)A.Appadurai,and K.Stenou.Sustainable pluralism and the future of belonging.In UNESCO World Culture Report:Cultural Diversity,Conflict and Pluralism[R].Paris:UNESCO Publishing,2000:111~127.。2017年不依托國家主體的歐洲羅姆人藝術與文化中心(The European Roma Institute for Arts and Culture)成立,這是一個旨在通過羅姆民族語言和文化傳播來提高歐洲1200萬羅姆人的民族自信與社會地位的民族機構。

提高民族地位的機構可能與政治動機相關。2002年加泰羅尼亞政府主導建設了拉蒙魯爾學院(Institute Ramon Lull)(51)名義上,拉蒙魯爾學院隸屬于加泰羅尼亞政府、巴利阿里群島政府和巴塞羅那市議會,事實上加泰羅尼亞政府擁有最大控制權。,該機構旨在向世界推廣加泰羅尼亞語言文化,目前該機構通過與外國大學簽署協(xié)議,在全世界140多個國家開設了分支。加泰羅尼亞地區(qū)是西班牙的富裕地區(qū),2008年金融危機后,多次希望獨立,2017年發(fā)生過獨立公投。可以說,拉蒙魯爾學院的設立是加泰羅尼亞人尋找政治獨立的“語言表達”,希望通過傳播加泰羅尼亞語,提高加泰羅尼亞人(而非西班牙人)的民族身份認同。

(二)國家形象建設

國家形象建設(Building National Image)是“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整體形象,涵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維度”(52)Y.Fan.Branding the nation: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J].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2010,(2).,是“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自我認知和他國認知共同構建的聲望”(53)K.E.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2).。國家形象建設的目的是確保特定國家在目標受眾中獲得良好的聲譽(54)S.Anholt.Competitive Identity:The New Brand Management for Nations,Cities and Regions[M].Houndsmills,United Kingdom:Palgrave Macmillan,2007;C.Bell.Branding New Zealand:The national green-wash[J].British Review of New Zealand Studies,2005,(15).,在政治學者看來,這是一種強大的政治工具,可顯著提高軟實力。如果一個國家擁有積極、正面的國家品牌,不僅可以帶來經(jīng)濟收益,還可以使該國的產(chǎn)品和國家形象更有吸引力,(55)J.Gnoth.Leveraging export brands through a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02,(4).促進社會發(fā)展。學者們普遍認同,英國文化委員會、歌德學院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等機構是推動國家形象建設的重要力量,(56)K.Brett,and Schaefer,T.Formalizing the American Brand:The Case for the Us Culture,Language,and Soft-Power Institutes[J].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vol.15,no.2,2019:124~33.有吸引力的國家形象與國家軟實力密切相關。

在分析孔子學院設立的初衷時,很多學者也指出了建構中國形象的驅動作用。(57)當然,這僅是孔子學院創(chuàng)立的因素之一,其他更多因素的考量可參考王春輝.孔子學院三思[J].國際教育交流,2020,(126).比如劉程認為設立孔院最重要的外在動因是“樹立中國的國家形象”(58)C.Liu.A Review of Overseas Research on Confucius Institutes to Inform Future Development[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11, (1).,管秀蘭肯定建設孔院是為了“贏得國際聲譽、獲得全球信任”(59)管秀蘭.孔子學院給中國形象出彩[N],中國教育報,2016-04-22.,通過建設“現(xiàn)代的、有文化吸引力的中國形象”來應對“中國威脅論”。(60)W.Bolewski,and C.M.Rietig.The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s new diplomacy[J].The Whitehead Journal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8,(2).在很多機構的章程中,“國家形象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目標,比如奧地利學院在其章程中寫道,“將奧地利作為一個創(chuàng)新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展示”(61)Y.Smits,C.Daubeuf,and P.Kern.European Cultural Institutes Abroad[R].2016:38.[EB/OL].https://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STUD/2016/563418/IPOL_STU(2016)563418_EN.pdf.;愛沙尼亞學院在其章程中明確愛沙尼亞學院的目的是“盡可能廣泛地介紹愛沙尼亞及其文化”(62)Eesti Instituuti.Eesti Instituuti Phikiri [R],2021.[EB/OL].https://estinst.ee/wp-content/uploads/2019/09/EESTIINSTITUUDIPOHIKIRI2017.pdf.。

四、驅動要素之三:國家競爭

除了緊迫的危機情形和潛在利益,國家主體間的競爭行為也是促進國際語言傳播機構設立的重要驅動要素。2010年美國國務院支持設立的美國文化中心(American Cultural Center)就是很好的例子。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迅速崛起,尤其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之后,中美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而文化領域的競爭則出現(xiàn)得更早。美國是全球設立孔子學院分支最多的國家(2019年之前),孔子學院的迅速擴展引起了美國政界的不安。2010年,美國試圖在中國拓展其公共外交中心——美國空間(American Space),因不符合外交原則,并未成功。(63)2010年之前,美國在中國設有5個美國空間進行公共外交,分別位于北京、成都、上海、沈陽和廣州的使領館內(nèi)部。美國空間已有百年歷史,是為支持美國外交政策,而在其他國家設立的互動中心,包含美國中心(American Centers)、美國角(American Corners)、雙邊中心(Binational Centers)等不同類型。2011年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的報告強調(diào),“美國對中國的公共外交影響力嚴重赤字”,表現(xiàn)在:“中國在美國開設70個孔子學院,而美國在中國目前只有5個美國中心。”(64)US Senate.Another U.S.Deficit-China and America-Diplomac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R].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2011.https://www.foreign.senate.gov/publications/ download/another-us-deficit-china-and-america-public-diplomacy-in-the-age-of-the-internet.為了改變公共外交的逆差,美國參議院建議增加資金,增加美國文化中心的數(shù)量,希望數(shù)量與孔院持平。美國多次列舉孔子學院在美國的發(fā)展,加強建立美國文化中心計劃的合法性。(65)Lien,D.and P.Tang.Let’s play tic-tac-toe:Confucius Institutes versus American Cultural Centres [J].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DOI:10.1080/20954816,2021.1920194.美國文化中心就是在此背景下建立的,是在文化領域內(nèi)國家競爭行為的影響下,美國采取的模仿行為。美國文化中心項目于2010年正式提出,是為中國民眾更好地了解美國及其文化、社會、政府、語言、法律、經(jīng)濟體系和價值觀,而在中國大學建立的互動空間。美國文化中心并非美國國務院首創(chuàng),在2010年前,一些美國大學就已經(jīng)與中國大學合辦了一些中心,但當時政府參與有限;2010年后,大部分中心成為受美國政府資助的“新”美國文化中心。新中心的受眾以中國大學生為主,還對其他機構/組織、學院和人員開放。中心以組織主題演講、互動、藝術表演、展覽等多樣文化活動,以期增強中美民間交流。2010年至今,最多時在中國共有24個中心。

文化領域的國家競爭行為往往產(chǎn)生國家模仿行為,即借鑒、模仿對方以此維護國家利益。波波維奇等認為,各個國家先后建立起語言傳播機構,是國家行為的相互模仿。(66)M.Popovic,K.J.Erin,and M.Juraj.Charm Offensive or Offensive Charm? An Analysis of Russian and Chinese Cultural Institutes Abroad[J].Europe-Asia Studies,2020,(9).本文認為,國家競爭是驅動語言傳播機構設立的要素,而國家模仿行為是國家應對競爭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英國文化委員會的設立,也是國家競爭驅動下產(chǎn)生的國家模仿行為。二戰(zhàn)前夕,在世界語言文化競賽中,英國強烈意識到需要加強海外語言文化的傳播。1934年西德尼·喬治·韋斯特發(fā)現(xiàn),在葡萄牙的庫巴“英語教學完全不受重視”,而法國、德國、意大利卻有專門機構在那里傳播語言和文化。(67)曹德明.國外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6:94.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的成立也是如此。趙云中這樣形容俄羅斯機構的成立過程,“蘇聯(lián)當局看到,專門的語言傳播機構對于在世界范圍內(nèi)宣傳和推廣俄語是十分重要的。它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遠遠落后于法國、英國、美國、兩個德國,它仿效法國的‘法語協(xié)會’、英國的‘大不列顛英語協(xié)會’、西德的‘歌德學院’等語言傳播機構”(68)趙云中.俄語的傳播和俄語的價值[J].國外外語教學,1979,(1).,1967年成立了國際俄羅斯語言與文學教師聯(lián)合會,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也隨后成立。俄語傳播機構的設立可以說是俄國在英語競爭驅動下采取的模仿性應對。

帕斯卡利迪斯指出了文化機構的“同質性”(homogeneity)特點(69)G.Paschalidis.Exporting national culture:histories of Cultural Institutes abroa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9,(15).,基茲拉里和福塞基通過對比英國文化委員會、法國學院、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瑞典學院和希臘文化基金會等6個機構,得出結論:“文化機構不斷相互復制”,這種復制和同質性“并非僅限于‘三大機構’(即英國文化委員會、法國學院、歌德學院)之間,而是從三大集團擴散至其他同類機構?!?70)D.Kizlari,and K.Fouseki .The mechanics of cultural diplomacy:a comparative case study.analysis from the European context[J].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2018,(2).各個機構的活動、管理體制等都非常相似。政策研究領域用“政策擴散理論”(Policy Diffusion Theory)這一術語來說明國家采用新政策的決定同時受到內(nèi)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響的現(xiàn)象??疾旄鱾€機構的成立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國家建立語言傳播機構的理由之一是“法國英國等國都建立了語言文化機構”;意大利文化學院是仿照法國學院成立的;德國學院是仿照法語聯(lián)盟成立的。中國設立孔子學院時,也援引其他國家的機構實例,為建立同類機構作合法性注解,“我國在借鑒英國、法國、德國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jīng)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孔子學院?!?71)[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12/05/c_1210009045.htm.

五、結 語

本文提出驅動國際語言傳播機構設立的三大要素,分別是危機情形、潛在利益和國家競爭,而機構設立的根本目標是維護國家利益。其中,“危機情形”是最強動力,包括政治危機、形象危機、語言地位危機、語言生存危機和民族身份危機5類,其出發(fā)點是抑制情況惡化,法國是最早設立語言傳播機構的國家,其驅動力主要是危機?!皾撛诶妗泵枋鰢以O立語言傳播機構來幫助提升軟實力、建設國家形象、維持民族身份與認同的情形;“國家競爭”是同儕壓力,在語言文化傳播的國際競爭中,各個國家不甘落后;而建設機構的可能性條件是機構的低成本運營。危機情形和潛在利益都是國家主體的個體認知,國家交往中產(chǎn)生的競爭則是比較行為。危機情形和潛在利益之間有因果關系,危險化解之后,就會成為國家的機會;后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前者的目的和解決方案。

正如驅動語言傳播的要素是多重的(72)李宇明.什么力量在推動語言傳播?[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1,(2).,建立語言傳播機構也往往并非單一力量驅動,而是有主要驅動要素和次要驅動要素之分;大多數(shù)機構的設立也往往是多種驅動要素的復合作用。危機情形是促進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的直接推動力,其中可能伴隨著國家競爭行為產(chǎn)生的模仿,成立時間較早的機構,如法語聯(lián)盟、德國學院等其驅動力往往更為集中,法語聯(lián)盟主要是危機驅動的,特別是法國,作為先驅,早期幾乎不存在模仿與借鑒。隨著歷史發(fā)展,特別是二戰(zhàn)后,國家競爭、國家形象建設成為設立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的重要驅動要素。即使在沒有迫切危機的情況下,國家主體也可能通過建設國際語言傳播機構來實現(xiàn)某些潛在的利益,這一過程也通常伴隨著國家競爭。

除了上文已經(jīng)提到的一些機構,最新成立的烏克蘭學院(Ukrainian Institute)就是多種因素復合推動的典型例子,其中政治危機是主要驅動要素,潛在利益(國家形象建設)是次要推動力。在2014年烏克蘭沖突之前,烏克蘭并未設立專門機構,僅在海外使領館內(nèi)設有文化和信息中心(Culture and Information Center)。當烏克蘭外部面臨軍事威脅時,國內(nèi)也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公民抗議,要求社會變革。政府、民間都在尋找改造國家的方法。另一方面,已有調(diào)查研究證明,“簡單化、意識形態(tài)化、扭曲的烏克蘭文化形象”仍然在烏克蘭國內(nèi)外流傳;“戰(zhàn)爭、俄羅斯和貧困”是3個最普遍的當外國人聯(lián)想到烏克蘭的關鍵詞。(73)Ukrainian Institute.Strategy Ukrainian Institute for 2020-2024[R].[EB/OL].http://ui.org.ua/page3761102.html.烏克蘭政府意識到該國缺乏國家形象建設的制度和工具。2017年,烏克蘭政府正式提出建設烏克蘭學院的倡議,該機構旨在提高世界對烏克蘭的了解,并發(fā)展與其他國家的文化聯(lián)系。設立烏克蘭學院表明了烏克蘭“在艱難時期向世界發(fā)出烏克蘭聲音的強烈愿望”。內(nèi)閣文件明確(74)[EB/OL].https://www.kmu.gov.ua/npas/250094619.,烏克蘭學院旨在“保護國家的利益,并在國外樹立烏克蘭的積極形象”,通過“展示和宣傳烏克蘭在世界上的形象,促進烏克蘭的國際交流和融入世界文化空間,在國外推廣烏克蘭語言和文化產(chǎn)品,傳播有關科學、教育和旅游的信息?!?/p>

此外,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的產(chǎn)生還需要一個重要條件,即:建設語言傳播機構的低成本(75)該觀點受連大祥教授的建議與啟發(fā),特此感謝。,為國際語言傳播制度化的世界擴散提供了可能性。二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給各個國家?guī)砹瞬豢赏旎氐膿p失,也嚴重影響了戰(zhàn)后各國的資金分配。二戰(zhàn)后,隨著全球化加深,各個國家一方面要著手恢復本國的經(jīng)濟,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維持并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與增強軍備、發(fā)展先進武器等硬實力方法相比,設立語言傳播機構的成本非常小,包含租用地址、派遣語言教師、贈送圖書資料、組織文化活動。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只要認可語言傳播的價值,即可付諸實踐。甚至一些國家只是在使領館內(nèi)部增設了國家文化中心,成本更低。

在討論國際語言傳播機構產(chǎn)生的驅動要素時,還有一些情況需要后續(xù)研究。首先,由于缺乏足夠的材料,一些語言傳播機構尚難以確定驅動其成立的要素,比如意大利文化學院。其次,大多數(shù)語言傳播機構成立并非單一要素驅動,需要逐個分析單個機構,研究其主要驅動要素和次要驅動要素,并深入研究與其目標和發(fā)展方向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歸類相同要素(如語言生存危機感)驅動而產(chǎn)生的機構,研究其特征、共性,對未來預判哪些國家將設立新機構有一定參考性。最后,本文提出的三大驅動要素的適用性如何,尚需結合更多機構成立的歷史資料來進一步驗證和調(diào)整。

猜你喜歡
學院機構國家
初等教育學院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倉股前20名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一周機構凈減倉股前20名
學院掠影
獨立學院高等數(shù)學教學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
昆山市| 茂名市| 布拖县| 崇礼县| 黄梅县| 新乡县| 大安市| 名山县| 方正县| 团风县| 天柱县| 乌恰县| 都江堰市| 齐齐哈尔市| 桂平市| 涪陵区| 嘉义县| 阿克陶县| 酒泉市| 紫阳县| 富民县| 西林县| 安徽省| 沁水县| 江孜县| 海阳市| 正蓝旗| 白水县| 偃师市| 乐东| 如东县| 永善县| 普兰店市| 石狮市| 建阳市| 嘉黎县| 肃北| 阿合奇县| 九龙城区| 元江|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