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悅
【摘要】 我國翻譯界關(guān)于“信達雅”研究由來已久,對于“信達雅”含義的解讀也是層出不窮。本文選取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中部分語段為例,以嚴復信達雅三字原則為依據(jù),簡述“信、達、雅”原則形成的時代背景及含義,探究中國文學作品的英譯。
【關(guān)鍵詞】 信達雅;文學翻譯;風格再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5-0107-03
一、嚴復與“信、達、雅”原則
中國的翻譯研究古來有之,關(guān)于對翻譯的討論也從未停止。清末民初社會動蕩,有識之士寄希望于變法以開啟民智、救亡圖存。政治的動蕩激發(fā)出大量的文學靈感,西方先進思想和知識不斷涌入,翻譯家在其中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個時期的翻譯家首推嚴復。通觀中外文學翻譯史,可以看出文學翻譯往往會帶有很強的目的取向。信達雅三字原則并非一種嚴格的翻譯標準提出,而是嚴復在其親身翻譯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翻譯方法,經(jīng)過后來的諸多翻譯家在實踐中亦或是語言學家在對其方法的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可以遵循的指導價值,進而逐漸演變?yōu)榱讼到y(tǒng)的翻譯原則。在談及嚴復的翻譯理念時,不能死板僵化的去解讀,因為究其根本,信達雅翻譯原則的提出是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反過來是為了服務于實踐的。
(一)信達雅提出的時代背景
嚴復譯《天演論》,意在向國人宣傳西方思想,喚起民眾共鳴,借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改革主張,達到宣傳改革的目的。1989年《天演論》木刻本出版后,國內(nèi)又先后出版了三十多種版本,很多讀者都深受震撼,產(chǎn)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短煅菡摗啡绱孙L靡乃至于成為一種社會思潮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原作的觀點和內(nèi)容,實際上更多的是因為嚴復作為譯者對原作取舍得當,講解通俗以及語言優(yōu)美。
單從譯本內(nèi)容的角度來說,嚴復沒有選擇直接翻譯原文,而是在編譯的基礎上,對原文本的內(nèi)容加以評論。從讀者的接受角度來看,“信達雅”翻譯標準中的“信”在更忠于原文還是讀者的問題上,嚴復選擇了后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意識形態(tài)與譯者的詩學主張對其翻譯實踐的影響制約貫穿翻譯過程的始終。[1]譯文為了讓當時的讀者群——士人群體所能接受,采用了桐城派優(yōu)美的駢文,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當時的社會心理。在語言上,譯本節(jié)奏上音韻婉轉(zhuǎn),內(nèi)容上提倡變革的主張振聾發(fā)聵,引起社會激烈的反響。這也從側(cè)面說明了,譯者翻譯水平的高低和翻譯策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會影響到譯作的質(zhì)量。
(二)信達雅的基本含義
信,指的是忠實原文,卻又不拘泥于原文的字詞或句式結(jié)構(gòu)。一名合格的譯者,應當認識到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對源文本的整體、準確把握是至關(guān)重要的,翻譯文學作品時尤其如此。譯者起到的作用不該僅僅是機械的轉(zhuǎn)述,更要敏銳的體會文本所承載的感情基調(diào)和語言內(nèi)涵。
翻譯,是為了打破語言的障礙,因而信要放在第一位。要想做到信,不光是要還原本意,還要還原其風格,做到文章當雅則雅,當俗則俗?!皣缽偷摹拧小覍崱暮x,還與‘達’的意義重疊?!拧汀_’兩者組成了一個意義的整體”[2]。中英兩種語言,無論是在成因還是發(fā)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在英漢互譯時,不僅要考慮到對文本內(nèi)容的忠實翻譯,還要考慮到譯文是否符合讀者習慣。只有首先做到了“信”,才能轉(zhuǎn)向“達”的層面。先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文章內(nèi)容才能隨之感受其中傳達的感情和精神。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仍然是原文的語言形式,過于強調(diào)形式往往會導致可讀性的缺失。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原文的內(nèi)容是非常重要的[3],“雅”在譯學界長期飽受爭議,學者們對其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十分明確,那就是翻譯中“雅”的形成絕不僅僅是文字游戲,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文章變得晦澀難懂,讀者閱讀文章時也是一頭霧水。好的譯文從來是深入淺出。雅從某種程度來講,是傳承并服務于信的。
二、信達雅在文學翻譯中應用的可能性
中西文學翻譯史大都經(jīng)歷了一個使用本土大眾的語言來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過程。這種翻譯趨勢不僅豐富了民族語言,還提高了民族語言的地位。[4]文學翻譯就是把用一種語言創(chuàng)作的包含一定社會生活映像的文學作品盡可能完好無損地移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的社會活動,使讀者在讀譯文時也能夠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悟、感動和美的享受。[5]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翻譯始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時期受到西方先進制度和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有志之士掀起了主張向西方學習的熱潮。在這一時期,文學翻譯始終被視為是革新民族觀念的重要手段。在翻譯理論方面,無論是“信順”之爭文還是“神似”“化境”說的提出,近代以來中國翻譯理論始終圍繞著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標準而展開。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主要體現(xiàn)在譯者能夠保持原作的語言風格,再現(xiàn)原作的藝術(shù)形象。在擺脫語法和詞匯的限制,保留原文承載信息的前提下,忠實地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
散文,作為一類極富特色的文學體裁,以其優(yōu)美的語言和風格的多元,在充分抒發(fā)作者的真情實感的同時,也能夠使得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6]散文取材也很廣泛,遣詞靈活。因此在翻譯散文作品時,要求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不能簡單停留在字詞的層面,而是要上升到篇章的層面,了解文本的寫作背景。這就是為什么譯者總是優(yōu)先考慮保留原文的風格,因為翻譯的目的就是讓讀不懂原文的讀者能夠理解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如果譯文的風格與原文不一致,就不能給讀者帶來原文的美,就很難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信——選詞層面
例1: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
譯文:We entered 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ice buying a ticket, father saw to my luggage. There was quite a bit of luggage and he had to bargain with the porter over the fee.[7]
例2: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得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譯文:I was then such a smart aleck that I frowned upon the way father was haggling and was on the barge of chipping in a few words when the bargain was finally clinched.[8]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篇,作者使用精練的語言,文筆細膩縝密,善用口語化的表達,讀來有一種娓娓道來、親切婉轉(zhuǎn)的感覺,字里行間也飽含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護。作者的用詞都很簡單,因此張培基先生在翻譯時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力求用詞簡潔,刪減得當?!靶≠M”也稱“小賬”,通常指的是顧客在規(guī)定的應付價款之外,另外付給服務人員的賞錢,英文中的對應表達是tip。而原文中的“小費”指的并不是規(guī)定價格之外另付的賞錢,因為不能用tip而是譯為了fee。作者表述我那時候真是聰明得過分時很明顯是在說反話,實則暗諷自己。翻譯時若要將這一語氣展現(xiàn)出來“聰明”二字便不可直譯。這句話譯為I was then such a smart aleck,smart aleck的意思“自認為是什么都懂的人”。同理“總覺得他說話不太漂亮”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作者認為父親不太會講價錢,要將這一含義翻譯翻譯出來,因而不宜直譯。
(二)達——句子結(jié)構(gòu)層面
達,意味著譯文要明白易懂的同時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特點。當一對一的忠實翻譯不能滿足翻譯要求甚至會造成邏輯混亂和意象模糊的時候,就要尋求一種可以使讀者清楚流暢明白的翻譯策略。譯者是處于原文和譯文之間的“中間人”角色,在翻譯過程中應盡量貼近原作的風味。
例3:他姓差,名不多。
譯文: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 which altogether mean“About the same”.
在譯文中,張培基對“差不多先生”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采取了音譯加注釋法,通過增譯的方法不僅使得譯文讀者知其音,明其意,不影響讀者的閱讀思路和體驗。增譯法——顧名思義,是指從原文出發(fā),根據(jù)原文邏輯、句法、修辭等的需要,在譯文中適當?shù)卦黾右恍┍匾恼Z言信息[9]。
(三)雅——散文風格的再現(xiàn)
例4: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10]
譯文: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11]
這句話中包含的主語有三個:祖母,父親,我。作者運用三個竹節(jié)式的短句接連講述了三件事:祖母的去世,父親的卸任,以及我跟隨父親回家奔喪。中文善用短句、竹節(jié)句、流水句,而英文多長句;中文是意合語言,中國人說話時很少使用沒有含義的虛詞,因為即便是把詞語簡單堆砌排列在一起,即便沒有指明邏輯關(guān)系,講話者和聽話人都能明白對方要表達的意思。而英文是形合語,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要靠連詞連接。張培基在處理這句翻譯時,沒有按照原本的順序翻譯,將“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提到句首翻譯,采取了先總述再分述的原則,將句子切分為三句話。這符合英文先表態(tài)后事實的語言規(guī)律。作為審美的主體,譯者應該懂得如何使得漢語中竹竿式的句子轉(zhuǎn)化為英語葡萄串似的結(jié)構(gòu)。這也是形合和意合意識的一種具體化表現(xiàn)。盡管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職責不是創(chuàng)作,但是譯文的形成是綜合原作的寫作風格和譯者的翻譯風格,通過選詞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出譯者的水平。
例5: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譯文: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匆匆》是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開篇第一句通過寫燕子去了又來,楊柳枯了又青,桃花謝了又開,來對比人生之路只能向前而無法循環(huán)往復,語言間流露出對于時間不會倒流的感慨和無奈。原文運用排比句式加強語氣,為達形似,譯文也采用了相同的句式結(jié)構(gòu)?!癐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是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名句,譯文仿照這一句式,以if從句開頭,增加韻律美。在詞匯的選擇和句法的銜接中也不難體會到張培基先生的用心。平行結(jié)構(gòu)的使用使得文本內(nèi)容冗雜重復,在正式的文體中使用較少。但是文學作品英語的翻譯過程中,如果忽略了文體結(jié)構(gòu)問題的處理,就會使譯文讀者難以理解和把握原文的美感。若要兩者兼得,就要分析原文的文本風格特征,使用讓讀者可以接受理解的地道的表達,同時符合原文的風格特征。
與其他文學題材不同,散文英譯的過程中譯者要更注重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中間精神的相似而不是形式的對等。換言之,當譯文形式和原文本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有所沖突時,譯者可以通過調(diào)整翻譯順序改變譯文的形式,舍棄形式上的對等,以保證不失掉原文的美感。散文翻譯以其獨具特色的體裁形式以及承載的審美內(nèi)涵,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譯者的再創(chuàng)作。譯者要致力于傳達原作的思想內(nèi)涵。最大限度上實現(xiàn)譯作的美學價值。
三、結(jié)語
文學作品風格多樣,翻譯時譯者需要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融入譯文中。這個過程是譯者的審美再現(xiàn),通過分析推理、消除模糊概念。在對上述的例證分析中不難看出,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信”和“達”是應達到的基本要求,“雅”是更高層次的目標。能否對源文本清晰準確的解讀是翻譯實踐能否順利進展的關(guān)鍵。其次在實踐的過程中,考驗著譯者對于源語和目的語這兩種不同語言的熟練掌握程度。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傳達出文學作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秀娟.意識形態(tài)對嚴復翻譯《天演論》的影響及成因探析[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20,(5):127.
[2]呂世生.嚴復“信達雅”與“非正法”翻譯的社會歷史統(tǒng)一性解讀[J].外國語,2017,(40):74.
[3]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57.
[5]謝天振.中西翻譯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1.
[6]王璐.散文風格再現(xiàn)的策略研究——以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中的文本為例[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03):78-80.
[7]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1[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51.
[8]許淼.高低語境文化論下現(xiàn)代散文英譯研究[D].西華大學,2018.
[9]黃忠廉.翻譯方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7-56.
[10]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1[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47.
[11]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1[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