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師慧
(合肥市金湖中學 安徽合肥 230000)
所謂綜合性學習,指的是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課堂理論知識的傳授之外,讓語文教學更為廣泛地參與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社會生活中去,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社會,對課堂、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是舉足輕重的一環(huán)。其設置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遵循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也符合課程目標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出臺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設計初中階段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時要考慮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建議。綜合性學習意義重大,值得廣大語文教師將其作為日常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進行深入解讀、分類整合,科學合理地開發(fā)與利用,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滿足個體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主張用相對少的時間、精力和其他相關投入達到較高程度的教學效果,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社會性發(fā)展。這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要求不謀而合。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有效教學的相關研究學者開始重點關注教學對象(即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地位;九十年代,有效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了對綜合性能力培養(yǎng)的關注程度,并把教學情境引入有效教學研究,主張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與世界的聯系與互動。我們強調初中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學習,也正著眼于此。
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每冊書都會編排2個或3個,且符合課標中對于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其主題眾多,多貼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如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一個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有朋自遠方來”,活動主要有“交友之道”與“展示自我”,旨在讓學生既能正確認識交友之道,又能夠通過自我展示迅速建立起新的人際關系;而九年級下冊教材中最后一個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歲月如歌”,主要活動是全班同學一起制作“畢業(yè)紀念冊”,為三年的初中生活畫下圓滿的句號。
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往往與教材中的課文一脈相承。如七年級上冊“少年正是讀書時”就與本單元的單元主題相照應;七年級下冊“天下國家”也與本單元的單元主題相照應。
在具體的活動設置中,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如七年級上冊“少年正是讀書時”中主要設置的活動是通過對個人閱讀情況的自查,研究出屬于自己的讀書策略。
在城市學校,學校的教學設備已經十分完善,我校作為“電子書包”試點,有著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但對于綜合性學習,師生的關注度不夠。
一次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往往需要準備、實施、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呈現在課堂中至少要兩個課時。在一學期課時有限的情況下,迫于應試的壓力,教師和學生都會輕視綜合性學習,教師往往會自己整合教材資源,完全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查找與收集資源,違背了課標中“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這一實施建議。
目前,綜合性學習的評價往往以紙筆測驗的形式進行,缺少過程性考核,這樣就讓教師無法有效把控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要想提高綜合性學習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資源進行利用、開發(fā)與整合。
其一,對語文課本中的教學資源進行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與聽說讀寫不可分割,應建立在充分理解語文課文的基礎上。如教師在教學小說單元或開展名著閱讀時讓學生學習制作情節(jié)梳理圖或人物卡片,為綜合性學習“走進小說天地”的教學打下基礎,同時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獨特的理解。
其二,對“電子書包”等網絡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在“互聯網+”的學習環(huán)境下,“電子書包”已進入七年級課堂,授課教師與學生可以手持平板,實現多種形式的教學互動。網絡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可以為綜合性學習板塊的教學提供音視頻、文字、圖像等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形式與評價形式。這種更為直觀的教學模式,可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其三,對其他學科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與利用。筆者認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僅僅要關注語文教學,還要在教學中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尤其是其他人文學科的知識。利用學科的交互性,如在“身邊的文化遺產”和“天下國家”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歷史和政治學科的角度感受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提高政治覺悟與政治素養(yǎng)。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在正確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應該積極合理地開發(fā)并利用有效資源,開展多樣靈活的教學活動,從而開啟學生語文學習的心智,提高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質量。
一方面,教師要對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總體性指導。例如,針對七年級下冊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孝親敬老月”活動,為期一個月,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整合書本中便于實施的教學活動,如查找、分享孝親敬老故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制作相關主題的黑板報以強調合作精神,同時展現學生的策劃、組織等能力;開展貼近現實生活的孝親敬老活動,增強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布置相關主題寫作任務,將聽說讀寫真正關聯起來;等等。
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對每一項活動的方案進行具體的規(guī)劃,對不同的活動小組進行專項指導。如在設計黑板報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就黑板報的文字、圖畫內容對學生進行精準指導,使黑板報更具宣傳意義。
總之,教師一定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每一次綜合性學習內容自我消化后再以統領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這樣方能體現綜合性學習的真實意義。
綜合性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是多樣靈活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選擇成果匯報的方式,如報告式呈現、作品式呈現、口述式呈現等。
教師也要提前對各種成果展示進行指導。如報告式呈現,每個活動小組是否分工明確,小組成員是否體現自己的價值,都是需要教師去統籌安排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嚴謹工作、團結合作的治學態(tài)度??谑鍪匠尸F,可以采取演講、辯論、情景劇等方式,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打磨與指導,力求完美呈現。若能夠錄制影像,對師生的共同成長更是一份珍貴的記錄。
總之,單一的、形式上的書面成果展示不應該成為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的主流,多樣化的成果展示才是彰顯綜合性學習真正意義與價值的正確方式。
“少年正是讀書時”出自教材的第四單元。此前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從不同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此節(jié)綜合性學習旨在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活動和任務環(huán)節(jié)設置了填寫調查問卷活動、小組分享調查問卷結果活動,并補充了有關機構公布的國民閱讀指標數據以及名家談讀書的文字片段。
在具體的活動中,教材采用文字表達的方式進行反饋評價,如以“讀書計劃”“讀書建議”“讀書之樂”等為話題進行寫作。而筆者從綜合性學習的開發(fā)與利用角度,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設置適合本班學生學情的讀書計劃與讀書建議,以期真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筆者組織學生填寫課本上的個人閱讀狀況調查問卷,以“電子書包”為媒介收集全班46名學生的個人問卷,并對調查問卷的部分結果進行了整合與篩選,在信息技術教師的幫助下得到了以下四張圖表(見圖1、圖2、圖3和表1):
圖1 學生每日閱讀時間統計圖
圖2 學生每年閱讀量統計圖
圖3 學生閱讀圖書類別統計圖
表1 學生課外閱讀習慣調查統計表
以上四張圖表分別呈現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每年讀書數量、喜歡的圖書類別以及閱讀習慣等情況。把這四張圖表通過“電子書包”反饋給學生,這樣的結果呈現,使他們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從而引發(fā)他們的思考。基于學生的互動發(fā)言,筆者對本班的調查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本班大多數學生平均每天花在課外閱讀上的時間為30分鐘至60分鐘;每年閱讀量以3~5本居多;讀書的興趣點集中在科普作品和歷史著作;通過聯系自身來理解書中內容、在讀后與朋友分享閱讀經驗、在書上做圈點批注的學生較多,而通過查閱資料弄清不理解的內容和專門記讀書筆記的學生很少。
可見,本班學生基本上都有課外閱讀的經驗和習慣。但是,在課外閱讀中存在一些問題亟須教師引導和糾正。
1.課外閱讀的時間保持在40分鐘左右,并且將精讀與跳讀相結合、速度與慢讀相結合、完整的時間與零散的時間相結合,保證思維的連貫性與完整性。
2.課外閱讀以名著為例,最少應讀完每冊語文課書中推薦的兩部名著,保證一定的閱讀量。
3.學生除言情小說、漫畫等快餐式閱讀外,對科普作品和歷史著作興趣較大,對于傳記、軍事讀物等興趣較小,可以增加綜合類雜志報紙的閱讀量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4.學生讀書時有不良習慣。首先是對于書中一些不理解的問題往往會忽略,不主動查閱資料,其次是專門利用筆記本做筆記的學生很少,且大部分筆記是一些形式上的摘抄,沒有意義,這些都需要教師進行引導。
基于以上調查情況,筆者制訂了一份適應本班學生閱讀能力的閱讀計劃。即閱讀計劃從一學期、一個月到一周、每天,精細計劃閱讀量,保證閱讀質量。以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西游記》為例:前者計劃四周讀完,一周閱讀2篇或3篇;后者計劃13周讀完,一周讀7章回左右。將閱讀計劃納入每晚的語文作業(yè),同時準備讀書本,每天記錄,教師查閱。
此外,教師每周制作一份閱讀練習小卷,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高效讀書、做筆記。還可以與班級圖書館管理員協商,每周從學校圖書館借多種類型的書,讓學生利用課余與午休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
本文闡述了綜合性學習在教材中的體現,分析了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并以“少年正是讀書時”教學實踐為例,探究了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筆者期待綜合性學習真正融入初中語文課堂,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