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報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v觀教育大師們,從孔子“不遷怒,不貳過”的“好學”觀,到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學教育觀,再到魯迅的“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的啟蒙觀,都在實踐著教育之立德樹人的根本大任。
關鍵詞:立德樹人 孔子 蔡元培 魯迅 教育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為教師定下了教育之道,告誡我們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明明德”,是“親民”,是“止于至善”,其核心思想就是立德樹人??v觀教育大師們,孔子的教育觀和君子觀、魯迅的啟蒙觀、蔡元培的大學理念,究其根本都是在踐行立德樹人之大任。
一、孔子的教育觀:養(yǎng)成君子之德
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p>
繼承與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鬃邮俏覈糯谝晃徽嬲饬x上的教育家,他為后人提供的儒家思想及教育理念,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基石的重要組成部分。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的典籍,生動地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舉止,尤其是孔子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和教學語錄?!墩撜Z》第一篇就是《學而》篇,《學而》一上來就點明了孔子教育教學的方法、態(tài)度、目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段簡明扼要地指出了人的一生要不斷地學習,并且把所學時時用于生活實踐當中;不斷地實踐所學就會感到快樂;持續(xù)快樂地“學而時習之”,就會達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從而成為君子。換言之,“學而時習之”是成為君子的必由之路。當學問達到一定程度時,即使他人不了解我們,甚至誤解我們,我們也能做到不生氣,不辯解,不怨恨,這其實就是君子的境界。學習和時時實踐所學與養(yǎng)成君子之德之間有著明顯的遞進關系,甚至是因果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時,對青年也提出了時時實踐所學的要求,他要求青年知行合一,做一個實干家。他告誡青年,學到的東西,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上,也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去實踐所學,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這其實就是“學而時習之”的真正含義。
我們需要進一步理解孔子所言的“學”究竟指的是什么,孔子自己給出了答案?!墩撜Z》記載,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笨鬃訉τ诤脤W者的最高評價是:“不遷怒,不貳過。”簡言之,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是在獲得知識之后升華人格,達到“不遷怒,不貳過”的境界。知識和品格應該成正比,品格應該隨著知識的提升而提升,簡言之,孔子認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品行的匱乏,獲得知識是為了養(yǎng)成高尚的品格,學習的終極目的是人人成為“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當我們做到“人不知而不慍”時,遇事自然就會做到“不遷怒,不貳過”。但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做起來并不容易,需要一個漫長的“學而時習之”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自省的品德,多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是否阻礙了自己的進步,多自我教育,遇事就會多體諒別人,就有可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正如木心所言:“所謂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都是為了自我教育服務的?!?/p>
“學而時習之”之后,我們打開了眼界,并逐漸獲得自省意識和自我教育意識,這是一個“修己”的過程。當這個“修己”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有可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不遷怒,不貳過”,“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開篇《學而》這一段話,揭示出孔子最重要的教育觀,也為后世的教育者們指明了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態(tài)度和方向:教學生學,教學生實踐所學,教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并逐漸養(yǎng)成君子之德?!敖處熞獑拘讶说臐撛诘谋举|,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道德?!苯膛c學的過程,就是養(yǎng)成君子之德的過程,養(yǎng)成君子之德之后才能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能做一個正直的公民,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動因。
二、魯迅的啟蒙之思:探究理想人性
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中指出:“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梁啟超所說的“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指的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不相融于五四運動前后那個激蕩變革的大時代而感到不足,這時,有志之士開始反思傳統(tǒng)文化的局限性,開始探索新文化的變革方向。這是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zhàn)和考驗,“如果一個傳統(tǒng)還有活力,如果它夠開放并且具備創(chuàng)造力,它應該能夠對現(xiàn)代的重要議題做出開創(chuàng)性的回應”。
事實證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足夠開放,足夠有活力,一直在對各個時代的重大議題做出“開創(chuàng)性的回應”,而孔子所言的“一以貫之”的“道”,就是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能夠“回應”時代的前提和根本。回到教育問題上來,立德樹人就是“一以貫之”的教育之道。任何時代,立德樹人都是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和終極目標。
1915年,青年陳獨秀于上海創(chuàng)辦了被后世稱為“近代第一刊”的雜志《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新文化運動最初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批判傳統(tǒng)文化的浪潮,魯迅也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控訴傳統(tǒng)文化吃人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但其實,這篇小說與《論語》第一篇《學而》所表達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自省,然后立人?!犊袢巳沼洝防锟袢藦念^到尾的心路歷程就是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反省自己的過程,終于醒悟自己也“吃過人”,并在小說結尾發(fā)出“救救孩子”的吶喊。傳統(tǒng)文化以開放之姿結合著時代議題,回應著當代中國所面臨的重大時代問題,魯迅用他特有的先鋒表達方式回應著孔子的立德樹人理念,同時,《狂人日記》作為白話小說的先鋒,開啟了現(xiàn)代文學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歷程?!犊袢巳沼洝防锍尸F(xiàn)出的自省精神和“救救孩子”的立人精神,成為后世文學的精神指引。巴金、老舍、丁玲、曹禺、張愛玲等,都以自己的方式呼應著魯迅所開啟的啟蒙與立人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想傳統(tǒng)。
魯迅本名周樹人,盡其一生都在做著立德樹人的事業(yè),是一個有著大情懷的作家。1902年,21歲的魯迅去日本留學,探尋中國病弱的根源,找尋救亡圖存之道。據(jù)留日同鄉(xiāng)許壽裳回憶,魯迅在日本時常常和友人探討三個問題: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1906年3月,魯迅在仙臺醫(yī)專教室里經歷幻燈片事件:中國人為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人抓住,準備砍首示眾,無論是中間被綁的示眾者還是周圍的看客,都顯出同樣麻木的臉色。至此,魯迅終于明白,目前中國最急迫的事不是器物制造,也不是制度改革,而是國人精神的覺醒,即魯迅所謂的“第一要著,是在于改變他們的精神”,即改變國人的精神,啟蒙國人的思想,否則,“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脽羝录碳ち怂P于理想人性的長久而深入的思考,就此告別藤野先生,棄醫(yī)從文,走上用文藝改變人的思想、喚醒人的精神的啟蒙之路。在《阿Q正傳》俄文版的序言里,魯迅感慨:“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魂靈,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墻里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xiàn)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里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睋Q言之,魯迅寫阿Q,不是為了挖苦誰、嘲諷誰、影射誰,而是想探索人的魂靈,想打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隔膜,想探索人們覺醒并走出高墻的勇氣與力量。阿Q臨終的瞬間覺醒太珍貴,看見如狼般看客的眼睛連成一氣要吞噬他的靈魂,此時的阿Q終于意識到被欺辱的皮囊之下還有靈魂的存在。祥林嫂死前也曾追問過靈魂的有無,那是她想和死去的兒子相見。孔乙己的結局我們不得而知,不知道他有沒有最后的覺醒。魯迅寫出這些沉默的人,希望引起看客的注意,能從他人身上反思自己,覺醒后走出高墻??v觀魯迅的作品,從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開始直到生命最后翻譯的果戈理小說《死魂靈》,他都在努力用文藝追問人性的劣根性,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探尋靈魂的覺醒及理想人性之所在。
一次病后醒來,魯迅說:“熟識的墻壁,壁端的棱線,熟識的書堆,堆邊未訂的畫集,外面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我存在著,我在生活,我將生活下去,我開始覺得自己更切實了,我有動作的欲望?!濒斞冈诒本┐髮W、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大學擔任過教師,他深深知道大學教師對于青年的啟蒙職責之所在:“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辈殚嗶斞傅臅偶?,看他給學生許廣平的回信,能看到他一再提及青年要有活力和韌勁,要走出麻木的境界,要能感受到苦痛,要聯(lián)合戰(zhàn)線,要擺脫奴隸的心,不能木然,要有可燃燒的勇氣和可點燃的火種。他希望我們是螢火,即使微弱而渺小,也要努力發(fā)出光來。他像一名勇敢的小卒,力圖盡一己之力喚醒國人,在沒有路的地方闖出路來,與黑暗作戰(zhàn),與荊棘作戰(zhàn),死前說下“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正是繼承了《論語》所弘揚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立德樹人與大學精神——兼談蔡元培的大學理念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焙喲灾叩冉逃仨毎蚜⒌聵淙撕徒逃虒W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隨后,在2017年10月18日的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边@個講話更加明確地指出了教育方針之立德樹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培養(yǎng)高品質的青年。雅斯貝爾斯把大學教育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學習知識,二是參與思考,三是把前兩個層次轉化為日常生活,轉化為無法言說的引導個人精神前行的力量。大學教育應同時具備這三個層面,而第三個層面是大學精神之根本所在。
追溯現(xiàn)代大學精神,我們可以回到蔡元培執(zhí)掌北京大學的時代,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的那個風云時代。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開始推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他在北京大學歡迎會上對大學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幾點要求:一是樸素,一是靜穆。這正與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脈相承,《論語》里孔子有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辈淘喟堰@句話的理念總結成四個字“樸素靜穆”。孔子言及學生顏回時又講:“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就是樸素的典范。奢侈放縱會損害德行的培養(yǎng),會妨礙學業(yè)的精進,樸素成就君子?!办o穆”是指希望學生養(yǎng)成蹈厲之精神,養(yǎng)成浩然之氣,不然容易成為狂躁之士。做學問要頭腦冷靜,“敏于事而慎于言”,沉淀自己專心學問,以至“修業(yè)而進德,任事而成功”。隨后,蔡元培又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再一次強調品德的重要性,向北大學生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礪德行,三是敬愛師友?!氨Фㄗ谥肌笔侵干洗髮W不為其他,只為養(yǎng)成高深的學問和健全的人格。“砥礪德行”是指要磨煉意志,養(yǎng)成好的德行,這樣學問才能精進,而德行的養(yǎng)成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倍熬磹蹘熡选笔且粋€學生最基本的素養(yǎng),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誠信朋友、友愛同學,正如孔子所言,“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綜上所述,我們能看出蔡元培所看重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關于德行的養(yǎng)成,與孔子的“好學”理念一脈相承,這也是蔡元培所提倡的大學精神之所在。
若干年后,北大教授錢理群指出了北大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當年蔡元培的北大教育理念遙相呼應,引人深思。錢理群在回復一封學生的來信時說:一些青年為什么工具化、淺薄化與老化,根本問題在于沒有精神的信念,沒有信仰與追求,“因此,現(xiàn)代的中國最迫切的是‘文化的重建’,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價值觀、理想、信念與信仰的重建”。換言之,我們培養(yǎng)出了會做題、會考試的學生,這些學生成績很高,順利畢業(yè),但一旦進入社會,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綜合能力差,甚至品德低下,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們在應試教育階段忽視了立德樹人教育,于是出現(xiàn)了精神危機。事實證明,立德樹人必須是教育的重心所在,這才是其根本任務。
葉圣陶先生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蔽覀儌鞯朗跇I(yè)解惑的根本要歸結到品德教育上來,而這一切都要求教師自己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切實記住魯迅的話:“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參考文獻:
[1] 陳丹青整理,木心著.文學回憶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杜維明.儒家傳統(tǒng)與啟蒙心態(tài)[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
[3]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1.
[4]魯迅.魯迅全集(雜文卷·下)[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5]魯迅.魯迅全集(詩歌散文卷)[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6]蔡元培等.大學精神[M]. 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2.
基金項目: 本文系自治區(qū)普通高校教改項目《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課程思政改革研究(2019YLJG12)階段成果
作 者: 夏雨,?伊犁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