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嬌 趙文煥
【摘要】 《雨中的貓》中存在大量的隱喻,每個人、每件物都有其內涵意義。本文以海明威《雨中的貓》為語料,從場景設定、人物角色和其他意象為切入點,以兩性關系為突破口,分析其中的隱喻內涵,探索海明威對女性意識覺醒和自我救贖的看法。
【關鍵詞】 《雨中的貓》;隱喻;女性意識;冰山理論;兩性關系
隱喻不是偉大詩人的創(chuàng)新,而是人類正常認知世界的方式,是人類所有思維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語言之中。[1]《雨中的貓》是海明威早期代表作,故事以主婦與丈夫、旅店老板及旅店侍女的對話展開,講述了美國主婦在雨中遇見一只貓,想要對其施以援手卻遭失敗的故事。海明威小說中運用“冰山理論”闡述事件的起始發(fā)展和結尾而不作細節(jié)的充分論述,文章題目以“雨中的貓”為題而不是類似“覺醒的美國女人”來引起讀者遐想和思考。這種方式用到了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冰山呈現(xiàn)出來我們能看到的那部分是表面現(xiàn)象,而藏在底下的不為人知的更大部分才是真正的“自我”。樸素、直敘的言語給予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讓讀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主動去填充水面那看不見的空白[2]。本文從概念隱喻學視角,以作品中環(huán)境、角色和意象為切入點,對《雨中的貓》中的概念隱喻展開探索。
一、海明威與《雨中的貓》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在20世紀文壇極負盛名,他文筆簡練、語言風格樸實,在歐美文學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队曛械呢垺穭?chuàng)作于1923年,是海明威為數(shù)不多的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當時西方女性意識的覺醒催生了婦女運動的興起。這部作品也反映了海明威有意識地思考婦女覺醒、表達其態(tài)度,和對女性因不滿現(xiàn)狀做出努力卻無力改變現(xiàn)狀表示的同情。作家在小說中以主婦和貓的境遇作為女性生存的隱喻角度,將“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和女性自我救贖”的主題含蓄地表現(xiàn)出來。
《雨中的貓》講述了一對美國夫婦在意大利一家小旅館里所發(fā)生的故事:
陰雨天氣,被困在旅館的主婦及其丈夫打發(fā)著時間,丈夫躺在床上看書本,妻子望向窗外,發(fā)現(xiàn)雨中的一只貓。由于對貓及其自身境遇的共情,妻子試圖冒雨救貓……救貓不得和丈夫產(chǎn)生對話,丈夫反應卻冷淡不耐煩,妻子產(chǎn)生了一系列精神和情緒上的變化……這時旅館老板派人送來一只貓,故事到這就完結了,卻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想。在這個故事中,看似尋常的貓卻是全文的線索,主婦與丈夫、旅店老板和侍女之間的對話和行為都有著各自的隱喻。
二、概念隱喻與《雨中的貓》
長期以來,隱喻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的熱門話題。相較于國內,國外對隱喻的研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西方國家。20世紀80年代前,隱喻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或修辭手段。直到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概念隱喻理論,才將隱喻研究帶入認知語言學領域,實現(xiàn)了對隱喻的認知研究的轉變,為隱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啟示。近年來,概念隱喻研究在文學作品分析中興起,并逐漸向其他學科交叉,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趨勢?!队曛械呢垺分刑N含大量隱喻,對其隱喻的分析有助于轉換對事物認知的方式,促進對故事隱含意義的理解。
作者對文學作品的敘述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人的情感和體悟也通過寫作方式來傳達。隱喻作為寫作方式的一種被作家廣泛使用,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使人能夠以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這是人類對事物及自身最原始、最通俗的理解。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把概念隱喻分為本體隱喻、結構隱喻和方位隱喻[3]。“概念隱喻”理論認為人對自然體驗的不同使得人類思維方式有了差異。[4]因為人類對事物的理解,是對其他相似事物的認知開始,再進行意義的延伸和投射,從而達到對事物的新的理解。所以事物之間特別是相似事物之間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事物蘊含著對另一事物的深層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思維方式也發(fā)生改變。海明威《雨中的貓》中也大量使用了概念隱喻:雨的概念隱喻、貓的概念隱喻、花園與房間的概念隱喻、人物角色的概念隱喻等。這些意象都有其獨特概念隱喻上的意義,同時讀者的感情和生活經(jīng)驗對故事的隱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另一方面,概念隱喻這種手段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給故事以一種耐人尋味的神秘感,使讀者由表及里思考作品表面背后所隱藏的寓意,給人以啟發(fā),增強了文學效果。
(一)場景設定
對于海明威冰山式的敘事手法,讀者的關注點不應只停留在情節(jié)上,而應著眼于環(huán)境所襯托的氛圍和事物的蘊含意義等潛在因素,這些成分往往是讀者理解文字外延意義和作者所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的關鍵。環(huán)境因素在故事中雖然通常是一種隱性的特征,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往往注意的是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特征,卻忽視了環(huán)境的鋪墊和渲染作用。在《雨中的貓》里,環(huán)境首先奠定了全文的基調,側面反映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命運。
故事開篇淫雨霏霏,兩個被雨困在房間的美國人百無聊賴地打發(fā)著時間,房間對面的公園里沒有晴好天氣時的人來人往和鮮艷色彩,只有在雨中閃閃發(fā)光的戰(zhàn)爭紀念碑和水坑里的積水;海水裹挾著雨水不知疲倦地一遍遍沖過來又返回去;汽車也開走了,廣場上空無一人。壓抑的氣氛為全文奠定了悲涼的基調,這些意象隱喻了主人公內心孤獨的境地和迷茫的狀態(tài),為后文女主人公想要沖破傳統(tǒng)束縛和尋求自我做了鋪墊。女主身處的房間一方面隱喻的是躲避雨的外在物質寄托,另一方面卻是困住其對外面美好世界向往的牢籠,而窗外的花園恰巧隱喻的是女主內心真切渴望到達的美好世界。無形的、難以理解的、復雜的抽象概念是植根于我們對有形的、為人熟知的、簡單的具體概念的把握,它來自我們在生活中對人、日常用品、可見可聞的行為和事件所產(chǎn)生的基本經(jīng)驗。[5]而故事開篇描述的這樣的場景描述恰是戰(zhàn)后大多數(shù)美國年輕人內心空虛的真實寫照。他們既厭惡戰(zhàn)爭,又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內心感到失落、惆悵、空虛[6],這也是為何他們被稱為“迷惘的一代”。
(二)人物角色
人物角色作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他意象一樣也蘊含著大量的隱喻。人物角色的外貌、行為、話語等通常映射的是人對這些外在表現(xiàn)的認知和理解,所以對于人物角色在故事中所隱含的深層意義的理解,有助于讀者對故事整體情節(jié)和作者深層思想的把握。
故事開頭介紹這對夫妻的周圍都是陌生人,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的孤立狀態(tài)也就暗示了丈夫是妻子心靈上的寄托和依靠。然而,這個依靠卻不能倚靠,他不懂妻子內心的真實需求。妻子產(chǎn)生的抱怨,他冷漠應和;妻子提出的要求,他敷衍以對甚至大聲呵斥。然而丈夫越是冷漠回應,妻子內心的渴望就越是強烈。她不甘被支配和被給予,而是勇于爭取,勇于表達內心渴望:她想要自己喜歡的發(fā)型、想要貓和新衣服,想有自己的銀器用餐……這些內心的渴望早已暗藏。伴隨著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在憤懣對抗中即將爆發(fā),卻因丈夫的一聲“閉嘴”又重歸死寂。
美國妻子和旅店侍女所隱喻的是女性作為傳統(tǒng)社會里男性的附屬品,其地位低下,缺少話語權,凡事以丈夫為中心。二者和傳統(tǒng)社會里男性附屬品在概念上具有相似性,使雙方可以進行意義上的投射。然而美國妻子是覺醒的新女性,她敢于表達訴求,這些訴求是當時女性渴望兩性平等的一個縮影。隨著女性運動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覺醒,她們勇于打破社會觀念的束縛,力圖打破充當男性附屬品的命運;她們拒絕男性的幫助,力圖實現(xiàn)自我獨立;她們力爭話語權,力圖實現(xiàn)社會地位和性別平等。與之相反,旅店侍女則是傳統(tǒng)女性的代表,依舊是隱喻意義上的“附屬品”,海明威在作品中并未對其作過多描述,只是從她對老板的順從和對美國妻子的服務等側面予以表現(xiàn)??梢酝茰y她未經(jīng)女性運動的洗禮,所以不懂如何抗爭,如何為自己爭取話語權,以及如何表達內心渴望。她只是一味順從老板的命令。在雨中尋貓時,她為美國主婦撐傘,在美國主婦尋貓未果時,她聽從老板的吩咐為主婦送來貓。她只是順從,也不懂美國妻子的訴求和抗爭,甚至聽到美國妻子說尋貓時笑了,自然也無法理解她這樣做的緣由。然而,無論是新女性還是傳統(tǒng)女性,無論她們有沒有為自己爭奪權利,都由于父權社會里男性權力的根深蒂固,導致所有的掙扎和訴求終成徒勞。
美國丈夫所隱喻的是父權社會里男性的絕對權威。男性的主體意識讓他在得知妻子想要捉貓時,自然而然產(chǎn)生讓他自己去捉的舉動,這也是其展現(xiàn)男性擔當和責任的表現(xiàn)。然而他們愛護欣賞自己的女人,卻不允許她們有過多的需求。所以當妻子提出要留長發(fā),他說他就喜歡她現(xiàn)在的樣子;妻子要銀器、新衣服,他卻讓她閉嘴,一下打破了妻子的幻想。他們漠視女性需求,認為女人的需求要以討好迎合他們?yōu)榍疤?,不容其他多余的不切實際的想法。這種父權社會的絕對權威暗示的是失去平衡的兩性關系,以及一方對另一方的絕對統(tǒng)治。
旅店老板具有雙重的隱喻特征,一方面是上帝的象征,他讓侍女為美國妻子撐傘,自己為美國妻子鞠躬,讓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受尊重。他滿足女主的訴求,最終送了她一只貓;而另一方面他象征的卻是阻礙女性尋求兩性對等的約束——他滿足女性訴求卻不是滿足其真正訴求,這兩重身份都指向同一個目的——弱化女性意識和打壓女性主體地位。他溫和謙恭,尊重愛護女性,女主在整個故事中一方面感受到丈夫的冷漠,另一方面又感受到老板的溫暖,美國太太喜歡他。不論顧客抱怨什么,他總是一副洗耳恭聽的態(tài)度,她喜歡他這一點。她喜歡他的高雅舉止。她喜歡他樂意為她效勞的姿態(tài)。她喜歡他身為一店之主的那種感覺。她喜歡他那張上了年紀、神情滯重的臉,還有那一雙大手。[7]但女主只是被這些浮于表面的假象所吸引,老板其實不懂她內心的真實訴求,或者根本不想給予她,不然也就不會在故事的結尾命人送去大玳瑁貓,而不是她先前想要拯救的那只雨中的貓。而送給女主大玳瑁貓的行為也使女主的努力變得毫無意義。所以當女主決定掙脫束縛改變女性地位,尋求內心真實渴望時,一方面受來自丈夫的顯性打壓,一方面受來自旅店老板的隱性打壓,這也暗示了女性掙脫傳統(tǒng)桎梏、傳統(tǒng)地位和傳統(tǒng)角色的道路困難重重。
(三)雨和貓
雨拍打棕櫚樹的場景在文中一共提到兩處:“下雨天,雨水從棕櫚樹上往下滴”和“現(xiàn)在天已經(jīng)很黑,雨依然在打著棕櫚樹?!眱烧呦嗪魬罢甙l(fā)生在妻子抗爭之前,后者發(fā)生在提出訴求遭失敗之后,兩處都意指無論女性有沒有抗爭,都將在男性的絕對權威下面臨失敗的最終命運。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8]貓在雨中的遭遇,也暗示了女主及其丈夫的關系。雨象征著男性的絕對權威,勢不可擋,女主則象征的是貓,沒有反抗的余地,只能尋求庇佑。所以當女主憑窗眺望發(fā)現(xiàn)這只雨中貓時,她用“可憐的貓咪”來稱呼它,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自憐。貓所處的境地正是女主的境地,貓的孤立無援也是女主內心無處寄托的狀態(tài)。貓躲避雨暗示女性試圖逃離約束,打破兩性不對等。她們迷惘、彷徨,都渴望從困境中掙脫。因此女主冒雨也要去救貓,她拒絕丈夫的幫助,想要自己去救,也是出于對自己的一種救贖。她的女性意識那時已經(jīng)覺醒。那么貓是否存在,由前分析可知貓是女主內心真實所需,是內心想要實現(xiàn)兩性對等,自我救贖的一種渴望,這種渴望在20世紀初女性運動剛剛興起,美國仍處于父權社會的背景下無法得到發(fā)聲,更別說滿足了,所以貓是不存在的。
三、結語
《雨中的貓》和海明威其他小說一樣,以一貫簡練的敘事風格描述了旅館里發(fā)生的故事。通過概念隱喻化的人物、事物和角色,呈現(xiàn)多樣化的人物性格,戛然而止的結尾也和其他小說一樣發(fā)人深省。海明威本人也曾說他的作品是建筑,至于如何裝飾,那是讀者的事。他的高明之處在于所論述的文字只占一小部分,但同時不會讓讀者失去另外大部分的感受。《雨中的貓》和海明威其他小說也有不同之處,他一改之前以硬漢為主角的風格,以女性為主角,通過敘述其外在話語行為,映射其變化的內心活動。對于女性意識的覺醒,海明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雨中的貓》里,女主做出抗爭,所做的努力最終歸于失敗,也是海明威自己內心上的一種迷惘。他一方面欣賞女性覺醒,對女性的遭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認為女性不宜太過強硬,力圖打造良好和諧的兩性關系。這種矛盾恰恰反映了戰(zhàn)后美國新一代年輕人在價值觀上的迷惘,以及對重塑新價值觀的渴望。
參考文獻:
[1][5]趙維森.隱喻文化學[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11,41.
[2]何晴霞,詹悅蘭.海明威短篇小說敘事中“冰山原則”的運用及其藝術效果[J].語文建設,2014,(35):50-51.
[3][8]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邵欽瑜,馮蕾.“概念隱喻”理論興起的動因[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6):68-72.
[6]支亞琴.“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淺析海明威小說的社會根源[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3,35(S2):114.
[7](美)歐內斯特·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說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8:71.
作者簡介:
楊鳳嬌,第一作者,女,土家族,重慶人,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
趙文煥,通訊作者,男,漢族,江蘇鹽城人,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