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于,劉學文,劉明君,張坤,卓麗霞
1.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血液內科,內蒙古包頭 014030;2.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血液內科,內蒙古包頭 014010
原發(fā)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enia purpura,ITP)是臨床上因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引起的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與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紊亂有關[1-3]。ITP 成人發(fā)病率為5/10萬~10/10 萬,60 歲以上老年人是高發(fā)群體,育齡期女性略高于同年齡組男性[4]。因其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表現(xiàn)與治療效果各不相同[5]。ITP 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出現(xiàn)瘀點、瘀斑、紫癜,口腔血皰,甚至出現(xiàn)視物模糊、眼底出血等癥狀[6-8]。約有半數(shù)ITP 患者會出現(xiàn)疲乏狀態(tài),部分患者會合并記憶力減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9]。HPA 是血小板膜糖蛋白上的特異性抗原表位,其基因呈現(xiàn)高度多態(tài)性[10],誘導內部隱性表位暴露,巨噬細胞識別后上調刺激分子,引起一系列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血小板,巨核細胞計數(shù)增高及生長、成熟障礙,致使血小板不足而引起ITP。臨床分析HPA 與ITP 相關性的研究較多,對ITP 治療后HPA 的表達的研究較少。故本研究選取2020 年11 月—2021 年11 月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和包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ITP患者57 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形態(tài)學角度分析罹患ITP 時的巨核細胞(megakaryocyte,MK)的變化,并經艾曲波帕治療后,觀察HPA 的表達及對療效的預測作用,為臨床醫(yī)師提供診治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ITP 患者57 例(ITP 組),另選取同期正常者56 名(正常組)。ITP 組男21 例,女36例,平均年齡(52.87±3.36)歲。正常組男22 例,女34 例,平均年齡(53.04±3.40)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成人ITP 的診斷標準[4]:至少連續(xù)2 次血常規(guī)檢查顯示PLT 計數(shù)減少,外周血涂片鏡檢血細胞形態(tài)幾乎正常。PLT 計數(shù)<100×109/L;患者皮膚出現(xiàn)瘀斑、出血點或臟器及黏膜發(fā)生出血等;MK 計數(shù)正常或增加,伴成熟障礙;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者;先天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者;具有精神類疾病或溝通有障礙者。
1.3.1 治療方法 口服艾曲波帕(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70387),25 mg/d,依據(jù)病情及PLT 調整藥物口服劑量。
1.3.2 觀察方法 使用巨核細胞流式檢測抗體試劑,選取BM 取材、染色、涂片良好的標本進行MK 標化記數(shù)。在涂片體尾交接處按順序用油鏡分類20~40個MK,對>40 個MK 或<20 個MK 者根據(jù)其實際數(shù)目計算。巨核細胞分類包含原幼、顆粒、裸核、產板4型,并計算各型所占比例。采用定量積分、統(tǒng)計方法對MK 退行性變、顆粒及胞漿進行分析。
1.3.3 HPA 采集 ①儀器:使用ELISA 抗HPA 試劑和加樣板,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陰性對照選擇自身抗體陰性(人源),陽性對照選擇抗血小板抗體IgG陽性(人源)。②方法:取患者1.2~2.0 mL 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離心處理并分離富血小板血漿,磷酸鹽緩沖液、吐溫緩沖液按1∶10 稀釋血漿,并取出30 μl 血漿加入樣板反應區(qū),封蓋在18~25 ℃下溫育(期間需滴入25 μl 異硫氰酸熒光素標記的抗人球蛋白)30 min,避光操作,沖洗反應膜片,浸泡5 min,用吸水紙吸干載片水分,與二抗相應區(qū)域完全接觸,再次重復溫育-浸泡-吸水等操作,蓋玻片嵌入載片。最后顯微鏡下觀察熒光強度,并比較陰、陽性結果。
①統(tǒng)計ITP 組、正常組MK 計數(shù)及形態(tài)分類情況。形態(tài)分類包含原幼型、顆粒型、產板型、裸核型。②符合短期有效率評定標準[11],包括完全反應、有效、激素依賴和無效。完全反應:沒有出血,治療后PLT 計數(shù)≥100×109/L;有效:沒有出血,治療后PLT 計數(shù)≥30×109/L,提升2 倍基礎PLT 數(shù)量;激素依賴:防止出血,持續(xù)用藥使PLT 計數(shù)≥30×109/L;無效:發(fā)生出血,治療后PLT 計數(shù)<30×109/L 或未能提升2 倍基礎PLT 數(shù)量。療效評估需測定2 次,且應間隔7 d 以上。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ITP 組原幼型及顆粒型MK 計數(shù)均高于正常組,產板型MK 計數(shù)低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MK 分類結果對比[(),個/1.5×3.0 cm]
表1 兩組MK 分類結果對比[(),個/1.5×3.0 cm]
ITP 組胞漿量、退行性變量高于正常組,顆粒量(伴有成熟障礙)低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MK 定量積分結果對比 [(),個/1.5×3.0 cm]
表2 兩組MK 定量積分結果對比 [(),個/1.5×3.0 cm]
顆粒型MK 敏感度、特異度為96.30%、60.00%,AUC 面積為0.913;原幼型MK 敏感度、特異度為94.74%、60.00%,AUC 面積為0.908;產板型MK 敏感度、特異度為94.34%、63.64%,AUC 面積為0.902;顆粒量敏感度、特異度為91.07%、62.50%,AUC 面積為0.893;退行性變量敏感度、特異度為88.89%、57.14%,AUC 面積為0.862;細胞漿量敏感度、特異度為88.67%、60.00%,AUC 面積為0.858。MK 形態(tài)學診斷ITP 的ROC 曲線,見圖1。
圖1 MK 形態(tài)學診斷ITP 的ROC 曲線
HPA>1∶10 組短期有效率(100.00%)高于<1∶10組(90.00%)、1∶10 組(89.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ITP 患者不同HPA 的短期有效率對比
ITP 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ITP 患者MK 常處于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礙情況,故巨核細胞形態(tài)學變化是診斷ITP 的重要指標之一[12]。
本研究中ITP 組原幼型巨核細胞MK 計數(shù)(12.15±1.30)個/1.5×3.0 cm 高于正常組,顆粒型MK計數(shù)(69.78±14.07)個/1.5×3.0 cm 高于正常組,產板型MK 計數(shù)(9.70±7.15)個/1.5×3.0 cm 低于正常組(P<0.001)。ITP 組胞漿量(2.39±0.52)個/1.5×3.0 cm高于正常組,退行性變量(1.42±0.43)個/1.5×3.0 cm高于正常組,顆粒量(伴有成熟障礙)(1.88±0.17)個/1.5×3.0 cm 低于正常組(P<0.001)。顆粒型MK、原幼型MK、產板型MK、顆粒量、退行性變量、細胞漿量的AUC 面積分別為0.913、0.908、0.902、0.893、0.862、0.858。說明通過MK 形態(tài)學變化診斷ITP 具有重要意義。ITP 患者MK 計數(shù)、胞漿量及退行性變量明顯增加,顆粒量減少并伴有成熟障礙,主要因祖細胞受淋巴細胞產生的白介素和單核-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FS)等活性物質的調控作用。加之自身抗體介導增加PLT 破壞,使巨核細胞出現(xiàn)生長、成熟障礙,致使PLT 計數(shù)降低。周紅琳等[13]研究中PITP 組原幼型MK 計數(shù)(44.13±59.79)個/1.5×3.0 cm、顆粒型MK 計數(shù)(48.84±85.26)個/1.5×3.0 cm 均高于正常組(5.78±1.00)、(53.49±10.77)個/1.5×3.0 cm,產板型MK計數(shù)(3.52±6.48)個/1.5×3.0 cm低于正常組(36.87±11.25)個/1.5×3.0 cm(P<0.05),裸核型(9.62±11.06)個/1.5×3.0 cm 與正常組(10.76±4.17)個/1.5×3.0 cm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伴有巨核細胞成熟障礙。說明巨核細胞可診斷不同類型的ITP。
本研究中HPA>1∶10 組短期有效率(100.00%)高于HPA<1∶10 組(90.00%)、1∶10 組(89.29%)(P<0.05)。說明HPA 陽性率高的患者經艾曲波帕治療后,治療效果良好。因艾曲波帕是口服TPO 受體激動劑[14],與血小板生成素受體(MPL)跨膜區(qū)H499殘基結合,加速MK 增殖分裂,產生并釋放大量功能正常的血小板至外周循環(huán)[15-16]。諸多臨床試驗反應率高達80%左右,且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適宜長期應用。黃月婷[17]使用艾曲波帕治療75 例成人ITP 患者,起始劑量分別為25 mg/d、50 mg/d、后續(xù)根據(jù)PLT 水平增至75 mg/d,治療后首次PLT≥30×109/L的中位時間是14 d,54.67%患者在14 d內起效。說明艾曲波帕起效快。治療總有效率為81.33%,32.00%的患者持續(xù)用藥≥6 個月仍有效,其中10 例患者停藥后≥6個月PLT仍維持>30×109/L。說明艾曲波帕持續(xù)用藥效果更佳。50 mg/d 或75 mg/d 組療效均高于25 mg/d,既往TPO 用藥史、血小板抗體表達、巨核細胞數(shù)不影響藥物療效。多數(shù)患者停藥后PLT 維持時間較短。說明既往用藥史不影響艾曲波帕治療效果,但需考慮長期用藥以維持PLT 水平。González-López TJ 等[18]給予老年ITP 患者艾曲泊帕治療,治療總緩解率為82%,治療3 個月及6 個月時的總緩解率分別為72%及61%,安全性較高。綜合各項研究表明艾曲波帕起效快,HPA>1:10 患者的治療效果更佳,同時不受用藥史及治療史影響,安全性高,但需長期用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骨髓巨核細胞形態(tài)學變化可有效診斷ITP,ITP 患者服用艾曲波帕治療后,促進巨核細胞增殖、成熟,增加血小板計數(shù),且HPA>1:10 患者的療效更佳。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未進行不同治療方式對比,未來可增加樣本量、不同治療方式的療效進行對比,為正確診療ITP 及預后效果提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