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梅
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其中,第一篇課文就是典型的小古文《楊氏之子》,節(jié)選自《世說新語》,主要講述了楊氏之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聰明故事。
一、大意解讀:基于障礙性詞語的理解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全文僅有55個字,情節(jié)也相對簡單,三兩句話就將一個充滿智慧而又風趣幽默的故事講述得很清楚,屬于典型的微型結構的故事性文章,再加上編者恰到好處的注釋,雖然是古文,卻并不難理解。
縱觀整篇課文,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最難以理解的就是課文中的“詣”字,雖然編者已經(jīng)進行了注釋,為“拜訪”之意,學生也能夠借助具體的課文情境進行聯(lián)系與理解,但這樣的注釋,解釋得相對單一?!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詣”字有更加詳細的解釋:“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到某個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庇纱司筒浑y發(fā)現(xiàn),課文中這個并沒有出場的楊氏,絕非等閑之輩,應該是德高望重之人,最起碼也是孔君平所尊敬的人,而且孔家和楊家也有著較為密切的往來,否則就與課文中“乃呼兒出”這樣的描述背道而馳,因此課文中楊氏之子知曉對方之“姓”,也就再正常不過了。與此同時,課文中描寫孔君平根據(jù)小孩拿出楊梅,而利用其姓氏來開玩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實這樣的行為,也是由于關系較為密切,想借機來試探一下故事中的這位楊氏之子究竟“甚聰惠”到了什么程度。
二、中心探尋:基于核心點主題的體會
從課文的內(nèi)容來看,這位楊氏之子究竟“甚聰惠”在什么地方呢?結合課文內(nèi)容,我們不妨從這幾個維度展開解讀。
第一,善于傾聽。會聽是一個人的能力體現(xiàn),在聽中能迅速理解語言中的主要意思,已經(jīng)是聰明的一種體現(xiàn),而課文中這位楊氏之子還能聽出極具思維含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能夠聽出別人的“話中之話”??拙綇臈蠲放c楊氏的“楊”為同一個字的特點中,取笑楊梅是楊氏家族的水果,就這樣被楊氏之子一下子捕捉到位,才有了后面的精彩“反擊”。
第二,思維迅捷。面對孔君平的玩笑,楊氏之子并沒有打愣,也沒有延遲,而是在對方話音未落之際,就迅速作出了回應,這說明他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不僅聽懂、理解了孔君平的玩笑話,也已經(jīng)根據(jù)其思維序列,想出了對應之策,這從課文中“應聲答曰”中的“應聲”可以看出,展現(xiàn)了楊氏之子在思維上的迅捷且精準。
第三,策略高明。對于開玩笑,很多人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人面對別人的玩笑,無言以對,只能一臉傻笑;有的人則是惱羞成怒,暴跳如雷……很顯然,這樣的方式都有失身份,而最佳的方式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怎么開“我”的玩笑,“我”就用怎樣的方式去作用于你。從這一點來看,小小年紀的楊氏之子一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足見其運用的方法之高明。
三、多維解讀:基于個性化體悟的內(nèi)蘊擴展
課文中的“惠”字,是一個典型的通假字,指“慧”,但在這篇課文中,我們不能將其理解為“慧”,而需要積極探尋其所包含的其他意蘊,如善良、有禮、仁愛、……因此,對于這篇課文中楊氏之子形象的感知與理解,我們就是要感受其在回應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教養(yǎng)。
首先,父親不在,面對來客,楊氏之子能夠主動拿出家中的水果加以招待,足見其熱情的待客之禮。從課文中“為設果,果有楊梅”,也可以推理出楊氏之子拿出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水果,而是水果之中有一種水果叫楊梅。由此也可以看出楊氏之子不僅熱情,懂得待客之禮,也非常大方,可以看出平時肯定經(jīng)過了父親的有效調(diào)教。其次,從楊氏之子回應孔君平的“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來看,楊氏之子并沒有以直接、粗暴、肯定的方式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在前面加上了“未聞”,使自己所說的這句話以假定的方式呈現(xiàn),這就更加昭示著雖然是在回擊,但一直都保持了對客人的尊敬,話說得得體而大方,既有效地回應了孔君平的玩笑,同時也沒有失去半分禮節(jié),真正做到了有禮有節(jié),顯示出了教養(yǎng)之高。
四、統(tǒng)整聯(lián)系:基于多重性文本的認知延續(xù)
對于《世說新語》而言,很多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四年級中就曾經(jīng)閱讀過同樣選自于《世說新語》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就構成一個文本系列群。的確,《世說新語》中專門有一個主題,描寫古時候小孩子聰明的故事,教師在解讀這篇《楊氏之子》時,不妨將自己的解讀視角從一篇課文拓展到一個系列,借助兩篇、多篇,甚至是一組類群文本,在探尋共性特征和辨析異性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解讀的維度。如將這兩篇課文統(tǒng)整起來,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這兩篇課文講述的都是小孩子聰明的故事,但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聰明特點是精彩各異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主要體現(xiàn)了王戎有自己的判斷,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沒有隨波逐流,堅信自己的判斷,這是思維認知的篤定性;而這篇《楊氏之子》則是體現(xiàn)了思維的精準性、針對性和迅捷性,展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聰明質(zhì)態(tài)。與此同時,由于故事內(nèi)容的不同,作者對兩位孩童的表現(xiàn)和形象特點所運用的描寫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锻跞植蝗〉琅岳睢纷髡咧饕柚谌宋锏膭幼鱽砻鑼?。解讀和教學時,教師都需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中捕捉這些動作背后所蘊藏的用意;而《楊氏之子》則是運用了對話的寫作方式,所以教學的重點,就需要找準人物的對話語言聯(lián)系緊密的內(nèi)在邏輯,從而探尋和解構人物對話過程中包含的價值意蘊,從而與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深入對話。
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相機拓展《世說新語》中其他描寫小孩子聰明的小故事,一方面拓展和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源,另一方面則是為夯實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提供支撐。教師還可以拓展補充另一篇“小兒不摘李”的故事《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而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騿栔?,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比嗽唬骸笆纴y,此無主?!痹唬骸袄鏌o主,吾心獨無主乎?”
由此,教師就可以繼續(xù)以辨析異同的思維方式來解讀,從而引導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這一獨特的文化符號進行感知,讓學生形成有效的認知收獲。
五、活動架構:基于解讀類成果的流程設置
基于這樣的認知,教學這篇課文怎樣才能將教師的解讀讓學生吸收與理解呢?首要原則就是在閱讀中進行體悟,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之下進行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將摸索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而不是攙著學生、扶著學生,要完完全全做好一個向?qū)У墓ぷ?。教師將自己鉆研文本形成的解讀收獲,以貼近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原始經(jīng)驗的方式傾吐出來,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實實在在的閱讀和思考過程,從中獲取信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課文中的注釋進行,而對于楊氏之子的聰明之處,則是將更多的權利和空間讓給學生,鼓勵學生在細致閱讀中積極思考,感受楊氏之子的聰明之處和內(nèi)在教養(yǎng)。閱讀教學不能僅僅讓學生“讀”,讀是為了更好地寫,實實在在地寫,也能更好地推動學生的“讀”。正如張?zhí)锶粝壬f:“寫,是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要義。”教師在深入解讀、充分引導的基礎上,將寫有效地嵌入到文本之中,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故事續(xù)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所見到過的“精彩”反擊,讓學生在講述好整體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能夠關注人物對話時的思維。
從教學實踐來看,這樣的解讀不僅契合了教材課文和文言原文的意蘊,還貼近了學生的認知需求,取得了較好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安徽桐城市北街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
305650033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