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峰
(曲阜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山東 曲阜 273165)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yōu)楣P畫,象形變?yōu)橄笳?,?fù)雜變?yōu)楹唵?;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1](P8032)。本文所說的“古文字”主要是指秦統(tǒng)一文字之前的文字,也包括秦代及漢初保留有先秦文字特點的文字材料。它是從遠古時期最簡單的圖像和花紋產(chǎn)生出來的,是對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原始性的、形象化的記錄。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釋林·自序》中指出:“中國古文字中的某些象形字和會意字,往往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會活動的實際情況,可見文字的本身也是很珍貴的史料?!盵2](P5)古文字與原始先民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guān),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是中華文化的基因,亦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并不斷繁榮發(fā)展的根本。李學(xué)勤在《細說漢字·序二》中指出:“了解漢字不僅可以使大家更準(zhǔn)確地使用漢字,還能夠增進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體會認識。一種文字的形成,總是和特定的文化分不開的。有的研究者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音、義,獲得了大量文化史的信息?!盵3](P3)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在先秦時期,祭祀禮儀、祭祀制度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古文字的產(chǎn)生、形成階段正是上古祭祀文化的奠基期,它們在時間段上可能會有一定重疊。二者同為華夏早期文明的重要載體,它們所反映的初民的生產(chǎn)、生活等文化內(nèi)容,必然會帶有共同的時代印記與文化因子。因此,借助甲骨文、金文等文獻材料,從古文字的角度來審視古代祭祀文化,或許是一個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與此同時,古文字中所反映的祭祀禮儀方式以及上古時期的祭祀文化,已沉淀為一種集體意識與文化基因,對后世的祭祀活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那么,曾在中華大地上廣泛流行的燒香祭祀,是否也能從相關(guān)古文字中窺探出其文化演進的印痕呢?燒香祭祀與上古祭祀禮儀又有著怎樣的深層文化關(guān)聯(lián)呢?有鑒于此,本文擬以“尞”“祡”“帝”“香”等古文字為例,結(jié)合前人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從字形構(gòu)造、字義解讀入手,闡述古文字與祭祀禮儀的雙向互動關(guān)系,并分析它們與燒香祭祀的淵源流變。
文字是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最生動的載體。一種文字發(fā)明、演變過程越是漫長,它所反映的這些方面的內(nèi)容就越深刻。有學(xué)者指出,“有了文字,中外古今的人類實踐的各種經(jīng)驗都可以成為大腦加工的原料”[4](P153)。漢語古文字同樣是先民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集中反映。晚商殷墟甲骨文一向被視為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代表了殷商時期的成熟文明。從“尞”“燎”“祡”的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構(gòu)造、字義蘊含來看,它們均與當(dāng)時的祭祀文化密切相關(guān),也對后世的燒香祭祀儀式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可以視為是燒香祭祀的遠源。
“尞”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十分豐富,說明它在殷商時代是一個常用字,同時也說明“尞”字可能表述的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燃燒概念,而是與當(dāng)時的祭祀文化有關(guān)。這也從古代字書的解釋中得到了驗證。《說文解字·火部》:“尞,柴祭天也。從火從眘。眘,古文慎字,祭天所以慎也。”段玉裁注:“《示部》祡下曰:‘燒柴尞祭天也?!堑}、尞二篆為轉(zhuǎn)注也。燒柴而祭謂之祡,亦謂之尞,亦謂之禉,禉祡祭天神?!吨芏Y》燎字當(dāng)作禉尞。凡祡尞作柴燎者,皆誤字?!盵6](P485)盡管許慎、段玉裁的觀點略有出入,但二人均指出“尞”的意思是燒柴祭天。王國維亦指出,甲骨文中的“尞”字,“從木在火上,燔柴之意也”[5](P1466)。同時,在甲骨卜辭中,“尞”字也經(jīng)常用為祭名。由此可以推斷,“尞”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和最初本義應(yīng)是燒柴祭天。因此,到了西周王室禮樂文明成熟時期,篆文中的“”字又添加了部件“(日)”,以突出焚燒柴堆祭祀天神的含義。在傳抄的古文字中,“”字的右邊部件為“”,該部件象征祭壇或祭祀活動。這也為“尞”表“燒柴祭天”義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從造字方法來看,“燎”為形聲字,形旁“火”表意,聲旁“尞”標(biāo)音。“燎”字的甲骨文與“尞”相同,它的金文形體是在下部有“火”的甲骨文基礎(chǔ)上演進而來的。其小篆字形作“”,這是因為“尞”的字形在演化中發(fā)生訛變,其內(nèi)部的“火”部件不太明顯,影響了它的表意功能,所以再加“火”部。
《說文解字·火部》:“燎,放火也。從火尞聲?!倍斡癫米ⅲ骸按伺c尞義別?!侗P庚》曰:‘若火之燎于原?!洞笱拧吩唬骸俗鯒?,民所燎矣。’箋云:‘人熂燎除其旁草。’《小雅》:‘燎之方揚。’箋云:‘火田曰燎。’玄應(yīng)引《說文》有‘火田為燎’。《王制》曰:‘昆蟲未蟄,不以火田。’”[6](P488)許慎、段玉裁均認為,“燎”“尞”二字表意有別,“尞”的本義是燒柴祭天,屬于一種祭祀行為;“燎”的本義則是放火燒田,屬于一種耕作行為。我們認為,“尞”“燎”實為一字,只是出現(xiàn)的時間有先后之別,“尞”是本字,“燎”則是“尞”的分化派生字,它們均表示上古時期的燒柴祭天儀式。因此,《甲骨文詁林》中直接將“燎”釋為古“尞”字,在引用羅振玉、王襄、王國維等人的解釋時,也都是以“尞”字為例來加以說明的[5](P1466)。
在先秦典籍中,關(guān)于燎祭的記載數(shù)見不鮮?!秴问洗呵铩ぜ径罚骸澳嗣谋O(jiān)收秩薪柴,以供寢廟及百祀之薪燎?!备哒T注:“燎者,積聚柴薪,置璧與牲于上而燎之,升其煙氣?!盵7](P174)《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潤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何休注:“燎者,取俎上七體與其珪寶,在辨中,置于柴上燒之?!盵8](P2263)由此可見,燎祭同甲骨卜辭中的尞祭一樣,都是把玉帛、犧牲置放在柴堆上,焚燒祭天。
《甲骨文字典》指出:“柴、祡一字,故燒柴祭曰祡。卜辭或用為祡?!盵9](P20-21)“祡”字的甲骨文字形也形象地說明了束薪燔燒以祭祀天神的含義?!墩f文解字·示部》:“祡,燒祡焚燎以祭天神。從示此聲?!队輹吩唬骸劣卺纷冢}。’”段玉裁注:“《釋天》曰:‘祭天曰燔柴?!都婪ā吩唬骸懿裼谔?,祭天也?!缎⒔?jīng)說》曰:‘封乎泰山,考績祡尞?!督继厣吩唬骸熳舆m四方,先祡?!ⅲ骸奖叵褥懿?,有事于上帝?!盵6](P4)前文還提到,段玉裁在解釋“尞”字時認為“祡、尞二篆為轉(zhuǎn)注”,即它們是互為轉(zhuǎn)注的同義字??梢姡暗}”“柴”與“尞”“燎”一樣,都是表示上古時期的燒柴祭天儀式。
在先秦典籍中,有關(guān)祡(柴)祭的記載亦不乏其例?!渡袝に吹洹罚骸皻q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義》引馬融云:“祭時積柴,加牲其上而燔之?!盵10](P127)這里是說,舜在接受堯的禪讓后,到東方巡視,到達泰山,舉行了柴祭?!渡袝の涑伞罚骸霸饺眨?,柴望,大告武成?!笨装矅鴤鳎骸办懿窠继?,望祀山川,先祖后郊,自近始?!盵10](P184)蔡沈《書集傳》:“燔柴祭天,望祀山川,以告武功之成。”這就是西周早期何尊銘文所記錄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笨梢?,武王克商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也需要通過祡(柴)祭的方式來告祭于天?!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凹捞煸混懿??!毙蠒m疏:“然則祭天之禮,積柴以實牲體、玉帛而燔之,使煙氣之臭上達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p>
綜上所述,從造字理據(jù)和原初本義來看,“尞”“祡”等字都是用作祭天行為的專門祭名,具體來說,就是上古時期的燒柴祭天儀式。這一時期的先民們相信天帝主宰一切,凌駕于地祇和人鬼之上,他不僅主管人間萬事萬物的吉兇禍福,也掌控著地上的山川河流等神祇。因此,先民們就通過尞祭這一儀式來祭祀天帝,祈求庇佑,并以此表達對天帝的頂禮膜拜之情。所謂“尞祭”,亦稱“燎祭”“祡祭”“柴祭”“燔祭”“燎柴”“燔柴”等,就是將牲體、玉器放在柴堆上焚燒。烈火熊熊燃燒,煙氣飄向空中,仿佛使者一般,能把祭拜者的心愿傳達上天,亦即借助這一儀式而與上帝互通消息??梢?,先民尞祭的祭祀理念是:通過焚燒牲體等祭品揮發(fā)出來的、帶有香味的煙氣來與神靈溝通,或為報恩,或為佑福。后世的燒香祭祀則主要是通過燃燒線香等香料,使香之煙氣飄向空中,以與神靈溝通。不難看出,在祭祀理念、儀式特征等方面,燒香祭祀與上古時期的尞祭均有相通之處,從這一意義上說,我們將尞祭視為是燒香祭祀的遠源。
沃爾夫?qū)ゎ櫛蛑赋觯骸埃〒P·阿斯曼發(fā)展出)一個國家的存在需要群體通過其文字形成共同的集體記憶和政治認同的觀念。必須記住什么和必須忘記什么不僅僅關(guān)乎一個國家的存續(xù),更關(guān)乎其發(fā)展和福祉。歷史或歷史書寫是現(xiàn)代人對過去存在的重建,它需要一定的紀(jì)念形式,諸如節(jié)日、儀式、重復(fù)等?!盵11](序言,PXIV)上文中與尞祭相關(guān)的古文字就是關(guān)于遠古祭祀歷史的記錄,并通過重復(fù)的儀式,一次次被豐富,被肯定,被固化。至西周時期,已制定出成熟的禮樂文明制度。《周禮》共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個部分,構(gòu)建出包含有宇宙四時的完備的祭祀模式。這時,祭祀天帝的禮儀統(tǒng)稱為“禋祀”。古文字的形成與發(fā)展,既受到自然現(xiàn)象的啟迪,亦與社會生活的積累密不可分,同時,先民思維水平的日益提高也會影響到文字的演變。遠古時期的尞祭經(jīng)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到西周時期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在當(dāng)時的古文字中亦有體現(xiàn)。
這里把“禋”“槱”放在一起論述,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因為在文字構(gòu)形上,它們都有類似的構(gòu)件;二是因為在字義釋讀上,它們都是指燔柴而祭。
就目前所見的甲骨文中,尚未發(fā)現(xiàn)“禋”和“槱”,這兩個字最早出現(xiàn)在金文中?!暗殹弊郑谖髦苤衅诘氖穳ΡP中寫作“”,在春秋晚期的蔡侯盤中寫作“”;在傳抄古文字中寫作“”,表示精致的潔祀。“槱”字,在小篆中寫作“”“”;在傳抄的古文字中寫作“”。從兩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可以看出,它們均有類似柴木的構(gòu)件出現(xiàn)在字體中。
《說文解字·示部》:“禋,潔祀也。一曰精意以享為禋。從示垔聲?!倍斡癫米ⅲ骸暗?,潔祀也。韋昭注《周語》同?!夺屧b》:‘禋,祭也。’孫炎曰:‘潔敬之祭也?!鞅咀鳌疂崱?,依《玉篇》作‘絜’?!盵6](P3)可見,“禋”的本義是指祭名,意為潔凈的祭祀?!墩f文解字·木部》:“槱,積火燎之也。從木從火,酉聲?!对姟吩唬骸街畼┲!吨芏Y》:‘以槱燎祠司中、司命。’”段玉裁注:“槱,積木燎之也?!尽鞅咀鳌稹?,今依《玉篇》《五經(jīng)文字》正?!盵6](P272)可見,“槱”的本義也是祭名,意為聚積干柴焚燒。
在先秦典籍中,亦不乏禋祀的記載?!吨芏Y·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fēng)師、雨師。”鄭玄注:“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wù)?。槱,積也。《詩》曰:‘芃芃棫樸,薪之槱之?!虢苑e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賈公彥疏:“此祀天神之三禮,以尊卑先后為次,謂歆神始也……(周人)尚臭者,取煙氣之臭聞于天。引之者,證煙義也?!盵12](P757)從鄭玄的注解來看,《周禮》中的禋祀、實柴、槱燎雖然名稱不同、祭祀的對象有異,但祭祀方法卻是相同的。三祀均以燔燎升煙的方式來祭祀諸神:先堆積木柴,再于柴中放置牲體、玉帛等,然后燃燒而使煙氣上升,天神聞到煙氣,就算享用了?!抖Y記·祭法》:“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笨追f達疏:“‘燔柴于泰壇’者,謂積薪于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于天也?!盵13](P1588)可見,禋祀與燔柴、燎祭等基本一致,都是通過柴火燃燒產(chǎn)生的煙氣來和上天溝通。
《說文解字·丄部》:“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從丄朿聲?!倍斡癫米ⅲ骸暗郏B也。見《春秋元命苞》《春秋運斗樞》?!睹姽视?xùn)傳》曰:‘審諦如帝?!盵6](P2)這里是說帝為最高稱謂,是君王統(tǒng)治天下的稱號。我們認為,“帝”的本義是一種古老的祭禮,是“禘”的初文。禘祭最初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岸E”由祭天而引申為天帝之“帝”,又引申為帝王之稱號?!墩f文解字·示部》:“禘,諦祭也。從示帝聲?!吨芏Y》曰:‘五歲一禘?!倍斡癫米ⅲ骸啊堆圆俊吩唬骸B者,審也。’諦祭者,祭之審諦者也……諦有三:有時諦,有殷禘,有大禘。”[6](P5)
總之,無論是“尞/燎”“祡/柴”,還是“禋/槱”“帝/諦”,從其構(gòu)字理據(jù)和造字本義來說,都與先秦時期的祭祀文化密切相關(guān),均表示燒柴祭天儀式,它們之間只有細微的區(qū)別。正如嚴一萍所說:“按帝與尞、祡為一系,祡為束薪焚于示前,燎為交互植薪而焚,帝者以架插薪而祭天也。三者不同處,僅在積薪之方式與范圍?!盵5](P1082)從甲骨卜辭中的尞祭,到西周時期的禋祀,都是焚柴升煙,以氣聞達,并多在戶外高曠處進行。雖然《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爾雅》等典籍中關(guān)于祭天禮儀的記載有所不同,但在祭祀理念、儀式規(guī)則上卻大同小異,并且日趨規(guī)范嚴密。同時,它們“通過其文字形成共同的集體記憶”,對后世燒香祭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通過上文的簡要描述,可以看出,尞祭、禋祀等焚燒的對象主要是柴木、牲體和玉帛等。漢代之后,柴木、玉帛等逐漸被香料所替代,這樣一來,就產(chǎn)生了類似于燒香的祭祀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說,香料介入到祭祀活動中來,會對燒香祭祀的形成起到直接催化的作用。
《甲骨文詁林》《甲骨文字典》均未收錄“香”字。劉釗主編的《新甲骨文編》則收錄了“香”的甲骨文,它們分別是:“”“”“”“”[14](P436)。從“”的字形來看,它由“”“”和一些零星的散點“”三個構(gòu)件合成。其中,“”是麥的本字,“”表示口,指示性符號“”則表示面食的氣息。該字的造字本義是表示糧食加熱后香氣升騰的怡人氣味?!跋恪弊衷诮鹞闹袑懽鳌啊?,與甲骨文字形一脈相承,基本沒有變化。在小篆中寫作“”,則將下部構(gòu)件“口”變?yōu)椤案省保酝怀鑫兜赖母侍稹?/p>
《說文解字·香部》:“香,芳也。從黍從甘。《春秋傳》曰:‘黍稷馨香?!蚕阒畬俳詮南恪!痹S慎認為,“香”是會意字,其字形用兩個構(gòu)件“黍”“甘”會合成意,表示糧食味道甘美。段玉裁注:“《艸部》曰:‘芳,艸香也。’芳謂艸,香則泛言之。《大雅》曰:‘其香始升。’”[6](P333)段玉裁并不是完全贊同許慎的觀點,他認為,“芳”的意思是草木植物散發(fā)的香味,“香”則是香味的泛稱,并不專指糧食的香氣。
在上古時期,火具有特別神圣的意義。因火而引發(fā)的自然燃燒現(xiàn)象,曾引起了先民的強烈關(guān)注,并由此發(fā)明了火?;鸬陌l(fā)明不僅改變了原始先民的飲食和生活,而且還能幫助他們抵御寒冷和野獸的侵襲。因此,他們也通過焚燒柴木、牲體和玉帛的方式來祭祀上帝,表達自己虔誠的態(tài)度。如上所述,鄭玄等人在注解“燔柴”“禋祀”時,一再提到“周人尚臭”“取煙氣之臭聞于天”,這里的“臭”實際上就是“香”。也就是說,在時人心目中,燔燒柴木、牲體時所發(fā)出的香氣與蒸制谷物所發(fā)出的香味有類似之處,因此,段玉裁才說“香則泛言之”。從這個角度來說,燒香祭祀和燒柴祭天的確是一脈相承的。
漢代之后,祭祀活動大多改用草木香料,制為細香,將之點燃,用以祭祀先祖或神靈。在西漢時期,隨著張騫鑿空西域通道,西域香料開始大量傳入中原地域,祭祀時燔燒的材料也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有些學(xué)者認為焚香始于漢代。相傳為西漢焦延壽所撰的《易林》就說:“秦失嘉居,河伯為怪;還其御(應(yīng)為‘銜’)璧,神怒不佑;織組無文,燒香不芬?!盵15](P185)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焚香始于漢”條云:“……又按,《漢武帝故事》亦云:‘昆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宮。金人者,皆長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燒香禮拜。’然則焚香自漢已然矣?!盵16](P5)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土,更是對燒香儀式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此之后,燒香祭祀逐漸流行開來,并從皇室貴族之家進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乃至各種宗教場所,成為傳統(tǒng)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當(dāng)原始先民面對未知的自然、社會現(xiàn)象時,既有恐懼又有敬畏。而自然界中柴草等燃燒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青煙,使他們想到了一種與天對話的方式,這就是尞祭的最初來源。此時,尞祭的祭祀對象是上帝。在祭祀理念、儀式特征等方面,尞祭與燒香祭祀均有相通之處,可以視為是燒香祭祀的遠源。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制定了嚴密的禮樂制度,設(shè)立了禋祀祭天的典制,此時,“香”“煙”通靈的祭祀理念已深入人心,這就為后世燒香祭祀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隨著祭祀用料的改變,香料開始在漢代介入到祭祀活動中來,它對燒香祭祀的形成起到了直接催化的作用。魏晉之后,燒香祭祀逐漸流傳開來,遍布于祭祀天地、神靈、祖宗、圣賢的各種活動中,有些儀式、風(fēng)俗還沿襲至今。
文字的產(chǎn)生是一個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biāo)志,中華古文字的起源則標(biāo)志著中華文明的成熟。它是宇宙間的自然現(xiàn)象和先民的社會生活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是上古時期先民智慧的結(jié)晶。作為初創(chuàng)時期的文字,正是由于其原始性、形象化、畫面感的特點,才能更直接地描摹出當(dāng)時文明的最本真狀態(tài)。通過上文對“尞”“祡”“帝”“香”等字的簡要分析,不難看出,古文字不僅是破譯古代社會生活的可靠材料,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同時,它也在歷史和文化的傳承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成為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的一個重要的“粘合劑”。
總之,本文從字形構(gòu)造、字義解讀入手,闡述了古文字與古代祭祀禮儀的雙向互動關(guān)系,厘清了它們與后世燒香祭祀的淵源流變。德國人類學(xué)家揚·阿斯曼指出:“在普遍意義上,文字首先是記憶內(nèi)容的一個符號系統(tǒng)。然后,在特殊意義上,文字才是語言符號自身?!盵11](P99)從這一意義上說,對古文字及祭祀禮儀進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祭祀文化的來龍去脈、發(fā)展演變;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我們喚醒民眾共同的文化記憶,激活中華民族精神基因。這也正是我們這一個案研究的目的與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