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歡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上海 200444)
思政工作評價是思政工作全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既是對上階段工作的檢驗,也是為下階段工作所做的鋪墊。沒有對思政工作的科學評價就難以正確做到加強和改進思政工作,從而提升新時代的思政工作質量。本文從理論預判、歷史評判和現實研判的三維視角來探討思政工作的評價問題,以期推動新時代的思政工作不斷向良性循環(huán)邁進。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理論上的清醒是做好實際工作的前提。在理論預判中把握思政工作評價規(guī)律,主要包括思政工作評價的根本原則、具體準則和常用的分析方法。
1.合規(guī)律性。其側重社會運行的客觀層面,指一項工作只有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才可能取得成效。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任一種社會形式。當然,社會規(guī)律也要通過人能動的實踐來實現,這涉及人與自然、社會和意識的三重關系,分別指向人的生產能力、人際關系和精神世界。思政工作要合規(guī)律就需要不斷促進工作對象生產能力提升、人際關系和諧和精神世界豐盈,且三方面是評價思政工作的統一體,缺少任何一方面都難說合乎規(guī)律。
2.合目的性。有兩種情形:一是先確定需要,后利用規(guī)律去滿足它;二是先根據規(guī)律確定能得到滿足的需要的類型和程度,再利用規(guī)律來滿足它。顯然第二種情形是合乎規(guī)律的目的論。人能認識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但由于人和動物存在明顯區(qū)別,規(guī)律的移植存在不適應性。每個人有不同的目的,經摩擦協調、沖突整合、抵消生長、內耗結余形成代表大多數人平均趨向的總目的。新時代思政工作評價根本上是看是否利于達成民族復興這個總目的。
3.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其源于社會規(guī)律性是在人有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的。割裂二者關聯必然使社會活動在偶然事件的無序堆積和消極自發(fā)的自然演化間搖擺。在二者統一中,人的外在性和內在性需實現雙向揚棄。以內在性為標尺揚棄外在性即揚棄客體中不符合主體需要的部分;以外在性為標尺揚棄內在性即揚棄主體中不符合客體本性的成分。思政工作評價最終要實現的是讓全部的思政工作處于合規(guī)律與合目的的交集范圍內。
1.生活感受度。人在生活中常不自覺地以自身感受作為評價事物好壞及其程度的標準。評價思政工作要把工作對象是否有好的感受作為凌駕于其生存發(fā)展條件改善之上的更重要指標。因為物質改善不必然帶給人好的感受。如何提升工作對象感受度:一是在當前感受度不降低的情況下提高未來預期實現度、二是在無法實現美好未來時改善其現實處境。同時由于感受性可部分被人為制造,社會可通過宣傳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塑造決定人的感受度的觀念。
2.歷史趨勢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的確有其偶然性,但每個歷史階段的出現又有其必然性,既然出現,而且對于那個具體條件和時代而言必有其出現的理由。不同階段可能有不同歷史趨勢。衡量是否符合特定階段歷史趨勢的標準是此階段內大多數人的所想所愿。歷史趨勢是有可能人為塑造的,因為人心一定程度上在特定情形下是可以被塑造的。解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是評價新時代思政工作是否符合歷史趨勢性的具體準則之一。
3.社會進步化。社會進步的價值判斷通常以人的目的性存在為前提。說某事具有社會進步性,其實是在表達此事更靠近言說者的目的了。只可惜整個人類至今還難以達成共同目的。即使出于利益妥協的需要,表面上達成了某一目的,也未必是真心所愿,往往不會完全按此目的行事。“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什么社會性動物會在意所屬物種的整體權益”。[1]164但一個群體在某一時段內是可以有自身特定目的的。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思政工作若是符合了這個目的就體現了社會進步化。
1.階級分析法。新時代評價思政工作仍堅持此法絕非思想僵化,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中,可背后卻潛藏著一刻也不曾停息的人際和群體間的暗戰(zhàn)與互斗。在由關系構成的世界上,你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某些人實現自身利益的阻礙。即使你不主動挑事,也不排除遭人算計?;仡櫲祟惏l(fā)展史,從自然生存狀態(tài)到關系生存狀態(tài)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各自為生存而戰(zhàn)。到了階級社會,個人觀念和言行既首先表明他本身,同時也是他所在階級訴求的反映。人的行為總有立場,評價思政工作要看工作者是否站穩(wěn)了黨和人民的立場,且不能把人民空洞化,要把它體現在具體的人身上。當前思政工作主要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策略來做,同時盡力防止其向敵我矛盾轉化。辨別的方法主要看對象的訴求是否是對現存社會根本制度的敵視,要分析對象的立場是自我生成還是他人鼓動,時刻保持警醒和清醒。
2.全面分析法。人通常只能用縱向變幻和橫向互聯等方法去接近全面。同時人還可以以理性為基礎通過推理或想象嫁接起甚至未必在感知范圍內的事物的關聯??v向看,人做事均在具體的歷史情形中,這是評價的基點,但又不能把視野僅限于此,因為工作的影響既可能是當時的,也可能是長遠的。有些工作的成效可能隨時間推移而慢慢消逝,而有些工作的成效當時未必看得出,但隨時間的流逝而開始慢慢顯現了。橫向看,各種歷史事件和社會工作因人聯系的緊密而相互影響加深。某些工作,從小范圍看處理得似有道理,但從大范圍看又未必,而有些工作則反之。思政工作評價的困難之一正在于評價者有時無法看清工作者謀求的是暫時成果還是長久效果,注重的是一地得失還是全局成敗,或在時空區(qū)隔的四個象限內兼而有之。時空的復雜性要求人作全面的分析,時刻注重在矛盾中尋求平衡。
3.客觀分析法。人是主客觀混合物,且因比其他動物更高的智商使人主觀性成分尤其大,加之受特定情形中的情緒干擾和自我中心思維的影響,實事求是說易行難。甚至可以說,人正因為會思考、有智慧、精神世界較發(fā)達,事實上時刻都受主觀主義、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等的影響,或更準確地說,人在接受精神意識正確指引的同時,也會受其干擾,一不留神就易導致主客觀不符。加之人易受自我中心觀念的影響,往往難以做到從客觀實際出發(fā)。需知,“我們對之有證據的東西和我們實際上相信的東西之間有一道鴻溝,填滿這道鴻溝的東西來自思想者背景中的價值和興趣”。[2]244同時,客觀所含內容也是無限的,全面深刻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更是無限的,人難以全部獲悉事物中存在的所有客觀因素,只能在自己所知基礎上給出判斷,所謂客觀在認知意義上也變成片面客觀了,而這是否還是真客觀,且客觀究竟指什么?不同人也有不同解讀。生活中人常把多數人的行為界定為客觀合理的,因為其在決定著現實的主要面相。而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嗎?在此意義上,所謂客觀分析不過是綜合平衡的主觀過程。
要做到思想上的堅定和理論上的清醒,除了自身加強理論學習外,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善于從過往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深化認知,既認識思政工作評價的特殊性又認識其復雜性。
1.深化思政工作歷史評價的客觀性。評價思政工作需要對人生活的歷史條件和工作完成的具體情形給予客觀呈現。思政工作成功與否往往是工作者和其所處時代共同作用的結果,成功中各自的貢獻或失敗中分別的責任如何劃分要客觀審視。人物的歷史性和事件的具體性使得對人與事結合的工作評價只能置于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來審視,離開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只能陷入主觀唯心主義泥潭和形而上學桎梏。思政工作評價必須堅持歷史性原則,堅守了當時的歷史性,也就增強了工作評價的客觀性。離開了客觀歷史性必然陷入主觀隨意化。
2.深化思政工作歷史評價的科學性。思政工作是人通過事來教育轉化人,且事也都是因人而起,它只是思政工作者達成目的的手段。要堅持思政工作者是人而非真理化身的常識性判斷。人的能力尤其影響其發(fā)揮的情緒因素變化充滿較大不確定性,因此越來越好或越來越差未必是人工作的常態(tài)。要不因人一時的卓越而頂禮膜拜,也不因其偶爾的差錯而刻意貶低,時刻注意堅守評價的錨點。科學性的內涵是客觀性的某種延伸。堅持歷史評價的科學性原則對于評價思政工作的啟示是:要正確看待思政工作者個人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3.深化思政工作歷史評價的辯證性。橫向要拓展,既看到思政工作對當事人的影響,又看到其對不涉事其中的其他人的潛在影響。其實不少思政工作的目的并不主要在它局部一地的本身效果,而是更看重在更大范圍乃至全社會的示范帶動效應??v向要深邃,既看到思政工作一時顯在的外表及它可能給人的直接觀感,也看到其潛藏的深意及它可能給人的間接體悟及長久反應。同時,劃分和簡化歷史是一種常見的思維習慣,但這種選擇性截取和主觀性抽象易割裂歷史過程的普遍聯系,導致碎片化和空洞化,甚至可能陷入虛無主義誤區(qū)。
4.深化思政工作歷史評價的史鑒性?!霸诼L的過去以及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必須有重復和相似之處,人們才能從過去中吸取經驗教訓。正是由于有許多重復和相似之處,歷史才能給我們某種關于過去的說明和關于現在的解釋。這樣,我們的選擇至少能部分地得到指引”。[3]425思政工作者難免犯錯,尤其非動機和非態(tài)度性錯誤。社會機制的復雜性和外在因素的難掌控性使其即便動機良好和態(tài)度端正,也可能產生非預期效果。更何況工作對象的重點人群——青少年本身雖可塑性較強,但也意味著其變化性較大,工作成效潛藏反復性。
1.人多種欲念的無序競爭使解釋歷史變得困難。人時常想同時擁有未必能分出等級次序的多種東西,且每種欲念都可實現向著好壞兩個方向上的引導。它們持續(xù)涌動,既合作又競爭,都想主導人的大腦,人有時很難對此權衡和取舍,經常倍感糾結,意念時刻在換、行為不斷在變,人時常對此感到困惑,未必能給出合理解釋,甚至都說不清自己到底想什么及為何如此想?!爱斈慊剡^頭來從整體上看看你的人生,對于你的所作所為,很多是找不出什么理由的”。[4]70歷史變成人各種欲念相互競爭的歷史,這導致對思政工作評判充滿困難。
2.人對欲念的不完全掌控使言行充滿不確定性。欲念關乎人如何選擇自己的言行。但無節(jié)制和未實現的欲念也可能給人帶來麻煩?!澳切┯薮篮颓吠椎氖虑椋覀?yōu)楹蚊髦荒苋プ?,卻最終還是做了”。[5]1前言對欲念的掌控度決定人言行的基本樣態(tài)。掌控的欲念可以適當引導和調節(jié)言行。但人的思緒和意念并非大腦所能完全掌控,人時常控制不了自己去想、去說和去做一些事。思政工作是工作者和對象間想法、說法和做法的互動過程,以實現前者同化與統攝后者。在此意義上,人言行的不確定性使思政工作不完全可控。
3.人欲念的多變使其不能完全真正地了解自己?!叭藗兘洺龅竭@種情況,他們知道他們必須做什么,但是往往會由于受當前急迫的環(huán)境和情緒因素所左右而改變自己的行動”。[6]496人時常會百密一疏,甚至打亂原有計劃而貿然行動。環(huán)境變化促發(fā)的觀念轉變甚至毫無征兆的意念突變都會打破歷史的線性演進,使人即使處處謹小慎微,有時也難免意外的發(fā)生。在某種欲念驅使下,人明知某種行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可在某種特定環(huán)境下就是難以管控自己。可以說,人并不能做到時時處處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1.歷史解釋的困難性使人不能對思政工作因果律過度迷信。思政工作中的因果對應關系有很多無法嫁接的線索。“思維能力極大地擴展了人類能力,但如果錯誤使用,它也能是人不幸的根源”。[6]551真實關系未必都能看到,時常只是人主觀信念的勾連。也許人只是借助某種信念這種習慣性的心理聯想,去相信前后發(fā)生的兩件事存在因果關系。比如,某些工作對象思想覺悟提高了,或許是因為工作做得好,但也許根本就不是,它只是對象因社會現實的改變而獲得的新領悟,僅從結果不能確知原因。若一味強調必然聯系和既定規(guī)律,有時難免犯錯。
2.人言行的不確定性使得思政工作是場艱巨反復的持久戰(zhàn)。人時常有塑造他人以符合自己期待的沖動。思政工作的本質就是在思政工作者的努力下讓工作對象更符合黨的期待。但既然人的言行有不確定性,邏輯上就難以指望其對黨的理想一直堅守,對黨的主張貫徹始終。在柏拉圖的洞穴隱喻中,“那些了解真理、決心向他人傳播的人們時常會遭遇這樣的困境”。[2]39在此意義上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必要的準備來應對工作的反復性。人時常會創(chuàng)造與其意志不完全相符的歷史,而且事實上人的意志在多數歷史事實的結果評價中并不重要。
3.人不能完全認清自己警示其需對思政工作事實保持反思。人對自己的觀念和言行未必能給出確定性判斷,更難以完全做到對多人互動建構的思政工作事實給出確定性認定。人未必要懷疑一切,但要對所謂事實有反思意識。所謂某些思政工作未取得效果,或許只是不符合人的欲念,而多變的欲念時常以瞬間目的的形式呈現,也許它并不符合實際,因此未必能成為評價的事實依據。任何標榜“客觀”的人類研究通常有局限。而且歷史評價還存在悖論:當人以個人欲念為基準來分析歷史,歷史在整體上反而不易把握。
無論是理論規(guī)律的把握還是歷史認知的深化,做到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統一是以現實為導向的,即它仍然是為現實中分析和解決思政工作評價中出現的現實問題服務的。
1.評價標準還不夠明確。當前思政工作評價的導向是明確的,但保證評價導向始終正確的方式還不夠明確,特別是還沒有明確可操作的細化標準?,F實中往往是偏抽象、重價值、太質性的標準和正確要求多,而更具體、顯事實、可量化的標準和有效辦法少。
2.評價制度還不夠健全。目前對思政工作評價的措施散見于黨政相關文件和具體政策中。有些規(guī)定不全,甚至有沖突。各級組織多慣于布置工作,相對有意忽視或無意忽略了對其的評估。即便有,更重工作進度而非工作影響。加之評價思政工作其實是評價思政工作者,這在注重人際關系的社會中使得評價時常變得有所顧忌,喜歡對問題避重就輕,即便是必須談及的問題也喜歡用正向表述來呈現。
3.評價方式還不夠科學。堅持黨對思政工作評價的主導地位是堅持黨的思想和政治領導的必然要求,也是黨管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體現。但黨在評價思政工作時審慎聽取工作者單方面匯報,注重搜集對象的意見信息,賦予對象主體地位的做法仍需加強。當然黨對工作對象在評價思政工作時可能有的錯誤導向要及時給予糾正。同時,黨組織內并無專門負責考評思政工作的部門,其往往被納入對領導的履職考察中,忽視了工作對象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輿論評價。思政工作評價中的各要素還未形成有機統一、彼此協調和相互制約的完整體系。
4.評價邏輯還不夠合理。思政工作評價常委托調查機構實施,但真實調查結論易被層層修飾后上交。這種“證實偏誤”既滿足了調查雙方的利益合謀訴求,也較符合人的思維習慣,很難完全清除。
1.在導向正確下明晰評價標準。只有以評價導向正確為前提才能保證評價標準明晰后發(fā)揮正效應。要加強標準設計研究以守牢評價的正確導向,端正評價的科學思想。評價的本質是用黨的主張衡量思政工作,符合與否是性質問題,符合程度是量化問題。同時,黨的主張也要在與時俱進中接近真理。需知,符合的合理性與否取決于黨的主張的正確性。另外,思政工作評價標準還可分為若干層次:一個是根本標準,它是任何時間和所有空間思政工作評價都必須堅持的準則,具有統攝一切的基礎性和宏觀性的特征。另一個是具體標準,它是針對特定的思政工作必須遵循的準則,具有具體性和微觀性的特征。且在制定思政工作評價的具體標準時要把體現主觀性的價值標準和反映客觀性的事實標準結合起來。
2.在現實生活中健全評價制度。盡管說教是做好思政工作的重要方式,但不能僅限于此。即便傳授內容科學、說教方法得當,也仍有欠缺。因為即使對象觀念上接受,但行為上未必遵循。多數人是按自身界定的利益而非頭腦中的真理來行事的。所有人都要在社會上生存發(fā)展,要建立健全一套社會制度和流動機制。長期堅持的評價制度自然會衍生出塑造環(huán)境和營造文化的力量。人要體現自身社會價值,實現正當利益訴求,就需尊重這個社會或所在單位對其成員的評價制度。這樣的評價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思政工作成效。同時,評價制度要雙管齊下,讓思想觀念軟約束和規(guī)則制度硬約束共存,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制并行。
3.在主體選擇與方法采用上改進評價方式。在由誰來評價上,要落實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就是在評價中營造寬松、自由、民主的氛圍,寬容錯話、鼓勵真話,讓所有人或團體都敢于發(fā)聲,第三方機構像學術機構和人民團體一般專業(yè)性和相對獨立性兼具,易秉持科學客觀立場,在評價中要傾聽其意見。集中是在認真傾聽對象個人評價、參考社會機構評價、評估社會輿論評價,最后統一集中到黨這一權威組織評價上。在用什么方法來評價上,要合理借鑒實施評價相對科學和專業(yè)的先進經驗,吸收借鑒政策評估的相關做法,如成本收益法、前后對照法、專家大眾評價互補法、質性描述和數量分析結合法等。充分利用數據技術賦權來完善評價指標體系。
4.在前期少知與后期多知間理順評價邏輯。前后期以評價結論誕生為劃分標準。在前期,評價發(fā)起方不對評價結論做任何主觀性猜測、傾向性表態(tài)或暗示性授意。不讓評價結論利益相關方參與調查,盡量減少調查環(huán)節(jié),調查內容設計和實施調查的環(huán)境盡量防止調查對象知曉調查意圖。各級黨組織可嘗試組建負責評價的部門,使其與思政工作決策和執(zhí)行分離,在制度設計上直接向評價發(fā)起方負責。信息采集時,要保證能聽到各方各種聲音,做到言語和行為的匹配比對、事實與邏輯的分析求證,盡可能避免信息的截留和失真。在后期,除涉密要求外,所有評價信息要及時公開,接受工作對象和思政工作者的監(jiān)督,允許其提出相關異議,并予以合理的回應和恰當的解釋,讓評價結論經得起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