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徐方貴, 姜紅雙, 吳叢珊, 錢超
近些年來,甲狀腺癌是發(fā)病率最高的內分泌系統(tǒng)癌癥之一,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尤以甲狀腺乳頭狀癌(PTC)最為顯著[1]。但是PTC分化較好,惡性程度較低,大部分患者的預后良好,5年生存率通常高于97%[2]。高齡、腫瘤包膜和腺外侵犯、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已被證明是分化型甲狀腺癌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3]。文獻報道,PTC的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與其他惡性腫瘤不同,患者的年齡是PTC的獨立影響因素[4]。同時,甲狀腺癌是唯一將年齡納入分期標準的惡性腫瘤[5]。例如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JCC)分期系統(tǒng)在對包含PTC的分化型甲狀腺癌進行分期和確定風險度評分時,將患者年齡作為預后的影響因素之一,并作為制定進一步治療決策的依據(jù)。第8版AJCC/TNM甲狀腺癌分期系統(tǒng)與第7版相比,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將用于分期的節(jié)點年齡從45歲增加到55歲。然而,這個年齡節(jié)點的變化在臨床實踐中是否合理仍然存在爭議。本研究通過比較按兩個不同年齡節(jié)點(45歲和55歲)進行分層的PTC患者的臨床病理及術前甲狀腺彩超的特征,以期評估第8版AJCC分期系統(tǒng)的新年齡節(jié)點對PTC患者進行風險分層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y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27例PTC患者。納入標準:①經組織病理學診斷為PTC;②臨床及病理資料完整;③接受了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復發(fā)性PTC;②存在頸部手術史或放療史。本組127例患者中男36例,女91例。診斷年齡為(46.57±10.52)歲。按照第7版甲狀腺癌AJCC/TNM分期系統(tǒng)對127例患者進行pTNM分期,結果為Ⅰ期100例(78.7%),Ⅱ期4例(3.2%),Ⅲ期14例(11.0%),Ⅳ期9例(7.1%)。按照第8版甲狀腺癌AJCC/TNM分期系統(tǒng)對127例患者進行pTNM分期,結果為Ⅰ期112例(88.2%),Ⅱ期12例(9.4%),Ⅲ期2例(1.6%),Ⅳ期1例(0.8%)。本研究經本院的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根據(jù)PTC診斷時的年齡將所有患者按照兩個年齡節(jié)點(45歲和55歲)分為兩組:<45歲組53例,≥45歲組74例;<55歲組91例,≥55歲組36例。通過調閱病歷的方法獲取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包括患者性別、手術類型、pTNM分期、腫瘤分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等;由固定的兩名超聲醫(yī)師對其行甲狀腺超聲檢查,記錄結節(jié)大小、結節(jié)邊界、結節(jié)形狀、血流、微鈣化、縱橫比及甲狀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TI-RADS)分級情況。分別比較各組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和術前超聲特征的差異。
2.1 根據(jù)不同年齡節(jié)點分組后兩組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45歲組與<45歲組的pTNM分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5歲組與<55歲組pTNM分期、腫瘤分期及淋巴結轉移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根據(jù)不同年齡節(jié)點分組后兩組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例(%)]
2.2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45歲和≥55歲作為局部晚期PTC的危險因素 ≥45歲組發(fā)生局部晚期腫瘤(pT3+pT4)和淋巴結轉移(pN1)的風險與<45歲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5歲組發(fā)生局部晚期腫瘤(pT3+pT4)和淋巴結轉移(pN1)的風險明顯高于<55歲組(P<0.05),見表3。
表2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45歲作為局部晚期PTC的危險因素 [例(%)]
表3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55歲作為局部晚期PTC的危險因素
2.3 根據(jù)不同年齡節(jié)點分組后兩組患者術前甲狀腺彩超特點比較 根據(jù)不同年齡節(jié)點分組后,年長組(≥45歲和≥55歲)患者中存在腫塊形狀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楚、微鈣化、高血供及TI-RADS高等級的比例均高于年輕組(<45歲和<55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歲組的腫塊縱橫比≥1和腫瘤直徑<2 cm的比例高于<55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這兩項特征在≥45歲組與<45歲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根據(jù)不同年齡節(jié)點分組后兩組患者術前甲狀腺彩超特點比較 [例(%)]
甲狀腺癌AJCC/TNM分期系統(tǒng)主要用于預測患者預后風險,第8版甲狀腺癌AJCC/TNM分期系統(tǒng)的更新導致了大量PTC患者的分期降低,獲得了更好的風險分層,更能反映PTC較好的預后。分期系統(tǒng)的變化使PTC患者的危險分層更準確,使患者獲得更合理化的治療方案,避免對低?;颊卟捎眠^激的手術方式和術后治療。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提升其生活質量,使PTC患者的疾病管理策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6]。
腫瘤的大小、腺外侵犯(T分期)和淋巴結狀態(tài)(N分期)是PTC患者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7-9]。張帥等[10]通過比較年輕、中年和老年PTC患者發(fā)現(xiàn),年長組比中年組、年輕組的腫瘤更容易出現(xiàn)包膜和甲狀腺外侵犯,且年齡較大患者(45~65歲)比年輕患者更容易發(fā)生雙側頸部淋巴結轉移。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55歲組中pT3+pT4期患者的比例和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高于<55歲組,說明年長PTC患者的腫瘤侵襲性更強。本研究還觀察到,≥55歲組與<55歲組在pTNM分期、腫瘤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45歲組與<45歲組只在pTNM分期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腫瘤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將年齡節(jié)點定為55歲比45歲可以更有效地對PTC患者進行風險分層[11-12]。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年長組(≥45歲和≥55歲)患者中存在腫塊形狀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楚、微鈣化、高血供及TI-RADS高等級的比例均高于年輕組(<45歲和<55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盡管≥55歲組中小腫塊(直徑<2 cm)的比例更高,但是超聲的其他惡性特征更明顯。同時,病理提示年齡≥55歲組發(fā)生局部晚期腫瘤和淋巴結轉移的風險明顯高于<55歲組,進一步證實了年齡大的PTC患者的腫瘤更具有侵襲性,這與Meng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
年齡大的PTC患者的預后較差,但相關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13],可能的機制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年齡對PTC患者治療反應起決定性作用。年齡大小與鈉碘同向轉運體表達程度呈負相關,而鈉碘同向轉運體在131I的吸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4]。因此,老年人對131I治療反應性差,相應的預后就差。另一方面,隨著PTC患者年齡的增長,攜帶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突變基因的可能性也會明顯增加[15],而BRAF突變已被證明與PTC的高風險臨床病理特征有關[16]。
綜上所述,第8版甲狀腺癌AJCC/TNM分期系統(tǒng)將年齡節(jié)點定為55歲可以更好地對甲狀腺癌患者進行風險分層,有利于臨床醫(yī)生更準確地評估PTC患者的預后和疾病復發(fā)風險,從而制定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和后續(xù)管理策略,具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價值。但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無法獲得患者的無疾病生存期及總生存期相關資料,未來需進一步增加樣本量及隨訪時間,評估年齡與生存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