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爭飛
詩歌是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也是闡述心靈的一種載體,詩人需要具備熟練的藝術技巧,根據韻律、音節(jié)等要求,以豐富的情感將社會生活以及精神世界表現(xiàn)出來。詩歌中優(yōu)美的語言和美麗的意境令人感到愉悅,其實,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顆詩意的種子,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詩心是當前詩歌教學中非常重視的一大問題。因此,在高中語文的詩歌教學中,教師應還原詩歌真相,抓住詩歌本質,帶領學生直視生命意義,從而充分發(fā)揮詩歌的作用,幫助學生構建詩意人生。
詩歌中具有充沛的情感、優(yōu)美的語言,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審美愉悅,還應通過教學喚醒學生的詩心,使其領悟生命的真諦。詩歌中傳承了大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且還肩負著人格塑造的重任,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詩歌教育中,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整體感知比較多,對于細節(jié)的感悟非常少,還布置大量的鑒賞訓練題對詩歌進行肢解,這嚴重扼殺了詩歌的生命,也無法激發(fā)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這不僅害了學生,還毀了詩歌。詩心主要指的是詩人之心,能夠以詩的思維、情感善待萬物,并且以詩的審美培養(yǎng)良好的品格。在詩歌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詩心能夠提升其思維的敏捷性,在所感所思方面更加體察入微。同時,只有具備詩心、內心豐盈的人,才能夠在詩歌閱讀中,觸發(fā)其內心情緒波動,自然地進入到作者的特定情境當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并且還能夠使其心生向美。
詩心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一,豐富的情感。人是有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的,當心理產生變化的時候,就需要抒發(fā)情感,于是,便產生了詩。詩的情感包含許多種,而在當前,由于網絡的發(fā)達,以往的親情、愛情、家國情等各種情感體驗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淡漠,但是這種美好的情感是非常珍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學習詩歌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感受其中的不同情感,提升其審美力和鑒賞力。二,新穎的思維。詩歌鑒賞的關鍵便是詩歌中的形象,通過借助形象思維進行鑒賞,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其想象力。三,高尚的人格。通過詩歌學習,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其心靈,并逐漸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從而培養(yǎng)其形成高尚的人格[1]。四,樂觀的心態(tài)。擁有詩心的學生一定的陽光、積極的,而詩歌中蘊含著非常多的積極向上的內容,通過詩歌的熏陶,能夠對學生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增強其心理素質。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詩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指的是通過學習優(yōu)秀的詩歌,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養(yǎng)。與其它文學載體相比,詩歌中蘊含的情感更加豐富、語言更加優(yōu)美,這些比較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通過挖掘“詩教”資源,使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在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下積極主動地尋找真善美。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其中的情感美、自然美。
在高中語文《歸園田居》一文中,首先,挖掘情感美,詩歌中蘊含著獨特的情感美,給人一種身心愉悅的感覺,教師應充分利用詩歌的自身特點,滋潤學生的心靈、豐富其精神領域,這首詩歌主要描繪出了美好的田園風光,抒發(fā)作者歸隱之后的愉悅之情,并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一種厭惡。在詩歌開頭先是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寫出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以及對于黑暗官場的不滿,這兩句交代了作者不得已做官,以及之后歸隱田園的原因,這也從側面表達出了作者的正直以及出淤泥而不染。其次,挖掘自然美,古代詩人喜歡親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其中“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幾句,寫的是作者歸隱之后的生活,描繪出了一幅安詳的畫面,恰當地描寫出了農村的生活氣息,使美好的田園畫卷變得更加靈活,畫面也十分和諧統(tǒng)一,這里面的草屋、遠村、近煙、狗吠等一些平常的景物,在作者的點化之下,增添了許多情趣。詩歌中蘊含的情感美、自然美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完善學生的人格、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教師應充分挖掘詩教資源,為激發(fā)學生的詩心奠定良好的基礎[2]。
詩歌中比較鮮明的特征便是意境,想要使學生充分感受詩歌中的意境美,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詩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取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他人的幫助,借助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的,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需要結合教學目標以及情境問題進行綜合考慮,確保情境對學生的意義建構有積極作用,所以,對于在《歸園田居》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走進詩歌、產生共鳴[3]。比如,“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一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別進行齊讀、個讀,并互相評價朗讀的效果,之后,在學生反復朗讀文章之后,教師進行朗讀,并讓學生從中體會自己想要表達怎樣的情味。在朗讀完之后,教師提問:“我朗讀的版本和大家的有什么不一樣嗎?”學生通過分析與思考回答道:“老師的朗讀比較突出‘三十’這一詞?!苯處煟骸盀槭裁次視@個詞反復強調呢?”并引導學生觀看課本中該詞語的注釋,關于該詞有兩個解釋,一個為:“三十”應為“十三”;另一個為:虛指多年。之后出示有關研究,表明陶淵明只做了幾年的官,教師:“大家覺得反常嗎?為什么將幾年做官說成三十年呢,為什么在這里使用‘漫長’的詞語表達?”通過學生的思考與討論,最終得出結論,“三十”一詞表達了作者做官時漫長難捱的心情。通過引導學生對詩歌中比較普通且反常的詞語進行細細品味,最終發(fā)現(xiàn)其中的復雜情思。情境創(chuàng)設對于學生詩心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通過在朗讀品味中,由學生歸納出尋找詩味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4]。
詩歌中的情感、意象等最終都會回歸到語言上面,由于詩歌的旋律比較優(yōu)美,具有較強的音樂性,且語言十分簡練,朗讀起來十分上口,所以,只有通過反復品讀和吟誦,才能夠感詩入心,享受古詩詞的學習。同時,作者的思想情感主要是通過詩歌中的一些關鍵詞句來表達,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詩句的重點部分,反復進行品味,從而使其心靈得到詩意的升華。在本篇詩歌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比較反常的詞句進行品讀,并從中體味作者的真正情感,感受詩歌的意境,從而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比如,從局部來看,在品讀“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這一句時,其中有比較反常的一個地方,即農家不可能沒有塵雜,而在這里,作者這樣的表達則顯得有一些反常,通過仔細品味,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清靜以及閑暇舒適。在品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這一句時,通過結合后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這一句,則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矛盾,這里的反常之處也表明了作者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心態(tài)產生一定的變化[5]。從整篇詩歌來看,也存在一定的反常之處,此時,教師可以展示幾首有關隱逸的其它詩歌,例如王維的《竹里館》、常建的《宿王昌齡隱居》等,通過對比,能夠深入了解陶淵明隱逸詩歌的風格,并發(fā)現(xiàn)一些不同的地方,這些比較常見的隱逸詩歌通常表現(xiàn)的是冷僻的環(huán)境、孤寂的情調,而本詩歌中卻處處透漏出一種生活氣息,并且給人一種親切感,即使隱逸,也非常有煙火氣息,通過這里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歸隱不是單純地逃避,更是一種溫暖的回歸。在局部和整體的品讀中,學生能夠對詩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實現(xiàn)將詩內化為自身的良好品質與修養(yǎng)。
激發(fā)學生詩心在詩歌教學中非常重要,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力和鑒賞力,還能夠培養(yǎng)其形成高尚的人格,通過充分挖掘“詩教”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以詩教詩,反復品讀,豐富詩境,以詩歌滋潤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