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 基礎部,安徽 合肥 230001)
近年來,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被譽為“中國文化百科全書”的《紅樓夢》譯介及其相關研究再次成為研究熱點。在《紅樓夢》中,形象刻畫了清代中葉社會各階層生活的民俗風情,涵蓋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婚喪嫁娶、歲時節(jié)慶、社交禮儀、游藝娛樂等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幾乎遍及所有回目,[1]全面展現(xiàn)了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以及官民生存狀況。[2]從某種程度上說,翻譯《紅樓夢》就是翻譯中國文化。由于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使目的語讀者準確理解并接受小說中的民俗文化信息與內(nèi)涵,就需要對這些民俗文化進行跨文化闡釋。王寧將“跨文化闡釋”定義為“不必拘泥于字面上的忠實,而是更注重從文化的整體視角來考察如何準確地將一種語言中的文化現(xiàn)象在另一種語言中加以再現(xiàn),尤其是忠實地再現(xiàn)一種文化的風姿和全貌?!盵3]因此,在跨文化闡釋過程中,“翻譯”是語言層面的轉(zhuǎn)換,而“闡釋”則成為一種跨文化的解讀,它將源語文本語言所蘊含的衍生意義與文化內(nèi)涵清晰地展現(xiàn)在另一語言環(huán)境中的讀者面前,對翻譯起到必要的補充和呼應作用。[4]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跨文化闡釋不僅是不同地區(qū)、民族思想文化與文學藝術相互交流、促進、融合的一種有效策略,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建構存在、表達自我的有效途徑。因此,筆者認為,跨文化闡釋可以使源語中的文化內(nèi)涵得以“再現(xiàn)”,并在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語境和閱讀期待的基礎上被他們理解和接受。某種程度來說,譯文是譯者跨文化闡釋的具體表現(xiàn),而譯文的翻譯策略則體現(xiàn)了譯者的跨文化闡釋策略。[5]
本文以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閔福德(John Minford)合譯的《紅樓夢》譯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簡稱“霍譯本”)為研究語料,從跨文化闡釋視角考察其中對中國民俗文化信息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以期對民俗文化翻譯以及中國“文化走出去”有所啟示。
在眾多《紅樓夢》英譯本中,以霍譯本和楊譯本(楊憲益和戴乃迭合譯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最為有名。李燁、蔣煒依據(jù)目的語讀者接受理論,在江帆、劉朝暉、王麗耘、房蕓菲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霍譯本在英語國家的接受程度進行了系統(tǒng)歸納,認為霍譯本可接受性更強。在英語讀者眼里,相對于楊譯本中陌生的節(jié)俗文化、復雜的人物名稱與關系,霍譯本的處理方法更易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譯文的閱讀難度大大低于楊譯本。[6]
雖然霍譯本和楊譯本在傳播中國民族文化方面均有巨大的影響力和重要作用,但筆者認為,研究目的語讀者接受度更高的霍譯本中的民俗文化翻譯具有更強的研究意義與價值,通過對霍譯本中民俗文化跨文化闡釋的探討,可以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參考。
民俗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特征。單純的文本翻譯往往會使這些充滿異域特色的文化信息變得晦澀難懂,甚至造成文化誤讀?;糇g《紅樓夢》中,主要采用歸化、補償和改寫等方法對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詞語及表達進行跨文化闡釋,力圖使目的語讀者理解并接受“他者”文化內(nèi)涵。
1.歸化
歸化是處理跨文化翻譯時的常見方法,是指譯者不受源語語言文化表達習慣的局限和束縛,翻譯時選擇符合目的語讀者傾向的表達方式,把源語本土化,以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使他們收到和原文讀者相同的閱讀效果。
例1 ……去看社火花燈。[7]
譯:…to see the mummers and the coloured lanterns.[8]
例2 ……官媒拿了個庚帖來求親……[7]
譯:…an official marriage-broker came round here with all her credentials…[8]
“社火”是我國民間一種傳統(tǒng)的慶典活動,指在節(jié)日扮演各種雜戲、歌舞等以娛樂觀眾;而英國也有在年底假期表演“啞劇”的傳統(tǒng),“啞劇”演員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通過夸張、風趣的表演娛樂觀眾?!懊饺恕痹谥袊橐黾奕⒅衅鹬匾饔?,中國古時婚姻講究明媒正娶,即需要通過媒人牽線搭橋;而西方英語國家則更關注婚姻雙方的意愿。由于在英語文化中沒有對應的習俗表達,因此,霍克斯在例1、例2中使用英語讀者較為熟悉的“mummer”(啞劇演員)和“broker”(經(jīng)紀人)來進行闡釋,將“社火”和“媒人”的基本意思傳遞出來。
2.補償
歸化翻譯能讓譯文更加通順流暢,易為目的語讀者理解,但有時也會使譯文失去原文中的異域文化。如何在翻譯時兼顧作者意圖、源語內(nèi)涵和譯文的可接受性,補償不失為一種合適的翻譯方法。補償是指譯者通過增加解釋性的語言對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意象或表達進行闡釋,使譯文既能準確傳遞出原文的字面意義,又能忠實地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使得文化信息順利實現(xiàn)中英文意義上的溝通。
例3 ……忙上來打千兒請寶玉的安。[7]
譯:…h(huán)urried forward,dropped on his right knee,and touched his hand to the ground in the Manchu salute.[8]
例4 把他兩個的年庚八字寫在這兩個紙人身上……[7]
譯:…to write the eight symbols of her victims’ nativity—two for the year,two for the month,two for the day and two for the hour—on each of the human figures…[8]
“打千兒”是清朝滿族男子下對上請安時所通行的一種禮節(jié)?!鞍俗帧笔怯锰旄珊偷刂У陌藗€字表示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生辰八字”在漢族民俗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譯者對于“打千兒”“八字”這些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進行了補償式的跨文化闡釋。例3中,譯者通過詳細描述行禮的動作,向讀者生動地描繪了“打千兒”這一滿族禮儀。例4中,譯者詳細解釋了“生辰八字”。通過增加解釋性的表達將中國特有的民間習俗展現(xiàn)給目的語讀者,使讀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異域文化及內(nèi)涵。
3.改寫
當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民俗詞匯在英語中沒有對等表達,其意義也很難在不影響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補償時,為了保證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則可采用改寫方式,在保留原文文化特征與內(nèi)涵的基礎上對文化意象或術語進行“重構”闡釋,[9]不拘泥于原文語言與形式,使目的語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源語文化。
例5 ……去往鐵檻寺祭柩燒紙。[7]
譯:…to the Temple of the Iron Threshold outside the city to clean the family graves.[8]
例6 ……還有幾處僧尼廟的和尚姑子送了供尖兒,并壽星、紙馬、疏頭,并本宮星官、值年太歲、周歲換的鎖。[7]
譯:…and from the monks and nuns of various temples a token share of the day’s offerings accompanied by such other little gifts as the religious are wont to give on these occasions:little figures of Old Longevity,sacred colour-prints,offertory scrolls,talismans inscribed with his personal star guardian,and annually renewable lockets inscribed with the current year-star.[8]
中國古代節(jié)慶習俗講究禮節(jié),且復雜繁瑣,很難用簡單的語言將其一一展現(xiàn)給目的語讀者。例5描寫祭祀習俗的祭酒燒紙是指在清明祭祀先人時需要燒紙錢,再將祭酒(水)拋灑一圈,和掃墓一樣都是清明節(jié)的習俗;例6描寫的是給寶玉過生日,涉及壽星、紙馬、疏頭、本宮星官、值年太歲、周歲鎖等多種民間慶賀的物件與意象。在翻譯時,直譯難免使譯文晦澀難懂,若對上述眾多民俗文化意象一一解釋則會使譯文過于冗長、陌生,給受眾帶來巨大的閱讀負擔。而霍克斯在進行跨文化闡釋時,打破原有內(nèi)容形式進行了改寫,既保留了源語文化的主要特征,也兼顧了讀者的可接受性。
總體而言,霍克斯通過歸化、補償、改寫等翻譯方法盡可能將《紅樓夢》中所展現(xiàn)的民俗風情呈現(xiàn)在目的語讀者面前,確實是上佳之作。但作為非母語譯者,霍譯本中也難免有瑕疵,如:他將古代中國傳統(tǒng)的娛樂活動“抹骨牌”譯為西方的骨牌“dominos”。事實上,“抹骨牌”指的是用麻將、牌九、紙牌等博戲,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民間游戲,與西方多米諾骨牌并非同一類型的娛樂活動。此外,霍克斯將“菩薩”“成事在天”等翻譯成了基督教中的“Holy”“God disposes”,過度的歸化使得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信仰被迫成為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無法讓英語讀者感知到兩種文化本質(zhì)上的差異,從而造成文化誤讀。因此,跨文化闡釋,不僅要使譯文易為目的語讀者理解,更要將原文內(nèi)涵與作者意圖準確傳遞,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
霍克斯對于《紅樓夢》中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闡釋,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清代民俗風情清晰地展現(xiàn)在目的語讀者面前,不僅給源語文本帶來新的生命和活力,也為目的語讀者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窗口,同時為中華文化的翻譯與對外傳播帶來了有益的啟示。
1.跨文化闡釋是“自我”與“他者”融合的過程
翻譯,涉及“自我”與“他者”的轉(zhuǎn)換,但這一過程絕不僅僅是單純、機械的文本轉(zhuǎn)換,更是對文本內(nèi)在意義的詮釋與闡發(fā)。[10]跨文化闡釋對自我文化的詮釋可以使簡單線性翻譯未盡的意義與文化特質(zhì)得以“再現(xiàn)”,同時也需要兼顧譯文的“可接受性”,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語境和閱讀期待,使異域文化更容易融入目的語文化中。在此基礎上,才能使自我文化在他者文化的語境下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有效實現(xiàn)自我文化的詮釋與接受。
2.跨文化闡釋需要以傳播中華文化為中心
在當今英語強勢文化的大背景下,使中華文化在強勢文化語境下保持“文化主體性”,必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中華文化要素,使那些能夠體現(xiàn)中華文化核心要義、民族智慧和內(nèi)涵特質(zhì)的文化在目的語中得以再現(xiàn)。因此,跨文化闡釋需要以傳播中華文化為中心,促進中華文化與異質(zhì)文化和諧共生,從而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3.跨文化闡釋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譯者需要具備跨文化闡釋意愿??缥幕U釋意愿指譯者闡釋源文時主動投入的意向性心理狀態(tài),[5]而這種主動的心理意向和闡釋意愿則是跨文化闡釋得以實施和實現(xiàn)的重要基礎。其次,譯者主體性也影響著譯文跨文化闡釋的程度與效果。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不僅體現(xiàn)在譯者對翻譯文本的選擇及其所遵循的翻譯理念和翻譯取向上,同時,還需要充分關注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思維模式和閱讀期待,努力使譯文語言通順流暢,并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異域文化“過度”的陌生感,使譯文更具可讀性。此外,跨文化闡釋要求譯者具備深厚的知識儲備,深入理解“自我”與“他者”的語言與文化,才能在跨文化闡釋過程中將源語文化準確、恰當?shù)剡M行翻譯、轉(zhuǎn)換,使目的語語言通順流暢地表現(xiàn)源語文化,順利實現(xiàn)文化交流。
4.跨文化闡釋需要把握限度
一方面,要尊重和平衡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既不能過度歸化,也不能一味異化,[11]需要采用恰當、適度的翻譯策略進行跨文化闡釋。另一方面,跨文化闡釋要求譯者突破原文字面上的局限,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對源語文化進行理解與闡釋,但這種闡釋并不是任意的、過度的,需要在尊重原文意義和作者初衷的基礎上,“忠實”地保留和傳遞源語文化的“風姿”與“全貌”。
霍克斯對《紅樓夢》中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闡釋為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參考與借鑒,其通過歸化、補償、改寫等方式努力傳遞源語文化,并產(chǎn)生了較好的效果與影響。作為一種“自我”與“他者”融合的過程,當前的跨文化闡釋式翻譯需要以傳播中華文化為中心,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本質(zhì)和核心在另一文化語境中再現(xiàn),賦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時,跨文化闡釋也對譯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譯者需要在跨文化闡釋意愿的基礎上,具備深厚的源語和目的語語言文化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在傳遞文化內(nèi)涵時考慮目的語的可接受性,并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恰當?shù)目缥幕U釋??梢哉f,在當前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跨文化闡釋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圍內(nèi)尋求跨文化理解與對話提供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