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黃海濤
(1.江蘇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上海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上海 200233)
2019年初,英國《自然》周刊發(fā)布了斯高帕斯數(shù)據(jù)庫(Scopus,當今世界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數(shù)據(jù)庫)關于過去兩年學術熱搜詞變化的統(tǒng)計結果。癌癥(cancer)、區(qū)塊鏈(blockchain)、大數(shù)據(jù)(bigdata)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依次排名前四,其中大數(shù)據(jù)從第六位躍升至第三位,而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名詞則是新入圍。與此同時,教育(education)一詞也首次進入熱搜詞榜單(1)趙斌、黃天元:《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與變革》,《復旦教育論壇》,2019年第4期。。人工智能和教育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特別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人工智能將極大地改變思政教育的模式。在思政教育者的具體工作中,人工智能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zhàn),促使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意無意、主動被動地進行轉(zhuǎn)向。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起源于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同時深受哲學、認知科學、神經(jīng)科學和經(jīng)濟學等學科的影響。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基于這樣一種假設進行的,即學習的每一個方面或智能的任何其他特征原則上都可以進行精確的描述,以至于可以制造出一臺機器來模擬它(2)Olaf Zawacki-Richter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 where are the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2019(10):1-28.。近年來,人們不斷嘗試研究如何讓機器使用語言,形成抽象和概念,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并改進自己。伴隨著各種質(zhì)疑和擔憂,人工智能在爭議中持續(xù)發(fā)展,時至今日,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增長的圖景。由此,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自2014年以來,歐盟、美國、日本和中國都紛紛發(fā)布了人工智能發(fā)展計劃,將發(fā)展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地區(qū))戰(zhàn)略。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已悄然深入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并且產(chǎn)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教育是與人工智能聯(lián)系較為密切的領域之一。為了走上人工智能發(fā)展的快車道,教育部于2018年發(fā)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3)吳玲玲、胡洪彬:《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模式創(chuàng)新》,《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8年第5期。。在此背景下,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生命線的思想政治工作,將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工智能發(fā)展的影響。當大學生思政教育與人工智能相遇會迸發(fā)出什么樣的火花,人工智能將會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哪些挑戰(zhàn)和機遇,我們?nèi)绾斡犹魬?zhàn),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取得實效,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思考。作為曾經(jīng)的網(wǎng)絡“難民”和“移民”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走進人工智能蓬勃發(fā)展的新時代,實現(xiàn)好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智能轉(zhuǎn)向,對切實引領好“人工智能原住民”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工智能作為多種技術的集群,在高等教育領域主要通過大數(shù)據(jù)、深度學習和強算力改變著教育教學方式,大學生思政教育也概莫能外。在線學習平臺、自動化評分系統(tǒng)、智能導師系統(tǒng)等逐漸走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可見,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著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本來面貌,智能思政——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樣態(tài)正在形成。這種新樣態(tài)讓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延展性發(fā)展和教育成效精細化提升成為可能。
1.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成為需求
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是基于學生的平均水平開展教育活動,關注的是學生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個性化服務。人工智能的到來正在改變這種狀況,它為學生提供了眾多的學習途徑,也使得教師能夠朝著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的目標邁進。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獨特的個體,他們成長和發(fā)展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只有遵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收到真正的效果。但實際工作中,教師大多是一對多,少則幾十,多則上百、幾百個學生,時間、精力、經(jīng)驗都難以保證,要做到全面了解、充分認識學生十分困難。多數(shù)教師只能照顧到特情學生,而對普通學生實行統(tǒng)一教育管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可能性,它的大數(shù)據(jù)、強算力可以幫助教師既掌握學生的共性特征,又能夠關注學生的個性變化;既了解學生實在的學習生活情況,又能夠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空間里學生的另一面;既把握當下學生的橫截面特點,又能進行縱向發(fā)展的觀測與比較。這些都為教師全面、細致、精確分析生情、學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人工智能通過強大的邏輯推演,有針對性地擬定個性化的學習教育方案,為教師的引領和指導工作提供參考。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發(fā)展需要,主動選擇學習內(nèi)容、學習深度和學習方式,構建新的學習生態(tài)(4)劉寧、夏克儉:《人工智能給高等教育帶來哪些改變?》,《高教探索》,2018年第5期。。
2.思政教師延展化發(fā)展成為必然
思政教育工作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標準——成為高素質(zhì)的“通才”。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思政理論知識和學生教育管理相關知識,還要具備組織協(xié)調(diào)、人際溝通、語言表達、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能力。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走進學生、貼近學生,贏得學生的信賴,教師關心學生、關愛學生、教育學生時才能有的放矢。在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情境中,為了達到教育目標,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及日?,嵥榈氖聞罩校嗍瞧S诒济?,無暇顧及自身的知識學習、素養(yǎng)能力提升(5)周良發(fā):《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變革》,《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9年第5期。,更有甚者產(chǎn)生了職業(yè)倦怠。這樣容易產(chǎn)生負性循環(huán)。人工智能為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希望,教師的延展性發(fā)展就成為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教師可以從繁瑣、簡單重復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由此,教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需要具備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和復雜溝通能力等人工智能所無法承擔的工作中去(6)武東生、郝博煒:《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年第3期。,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提升自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
3.教育成效精細化提升成為現(xiàn)實
思政教育中學生的進步更多源于學生自身深刻的社會性努力,其變化多是隱性的,因此教育成效的衡量和評估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傳統(tǒng)教育情境中,課堂上,教師很難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精確的過程評估,更談不上根據(jù)學生掌握的程度做出及時的調(diào)整;課后,教師也無法搜集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信息,無法捕捉學生行動中透露出來的思想變化情況,更談不上對眾多學生表現(xiàn)的信息進行梳理和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有針對性地予以教育、指導了。而隨著人工智能的到來,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收集學生的表情、動作、聲音、圖像等多種類型的數(shù)據(jù);教師還可以從學生圖書借閱、日常消費、文體活動、實踐服務、獎懲、科研成果、活動地點、網(wǎng)絡空間動態(tài)等等方面提取有效信息數(shù)據(jù),利用計算機智能算法計算出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知識水平和思想需求,為精準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jù)(7)周良發(fā):《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變革》,《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9年第5期。。另外,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功能還能通過對海量數(shù)據(jù)的高頻次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規(guī)律,有些規(guī)律也許就是新的發(fā)現(xiàn),這些新發(fā)現(xiàn)既是教育成果的體現(xiàn),又將為今后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許多思政工作者對蓬勃發(fā)展的人工智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在看到其對思政教育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可能存在的消極影響。
在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們傾向于將其分為兩類: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8)Olaf Zawacki-Richter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 where are the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2019(10):1-28.。弱人工智能主要解決特定的工作任務,專注于完成結構化、程序化的常規(guī)工作,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的精準性、一致性和速度,人類確實難以匹敵。強人工智能無限接近于人類的大腦,具有意識和感知覺,這被認為是對人類有威脅的。目前,與教育領域有關的人工智能以弱人工智能為主。弱人工智能在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社會化、領導能力、同理心、協(xié)作和溝通等方面較為薄弱(9)Olaf Zawacki-Richter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 where are the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2019(10):1-28.。也就是說,弱人工智能只具備科技屬性,并不具備社會屬性,它是執(zhí)行既定程序的一系列算法和動作,是不存在情緒的機器。弱人工智能無法理解人類的“言外之意”,不能辨別幸福、愉快、滿足等相似情感之間的差異,更不可能理解人類的理想、信念、價值和追求。這些薄弱之處使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作用發(fā)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是其在教育領域運用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存在爭議的主要聚焦點。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需要我們深入分析人工智能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可能帶來的問題。
1.削弱“人性”的傾向使思想政治工作缺少溫度
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與所有的教育活動一樣,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但它更關注人的意識、觀念,信仰、價值和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的核心要素(10)李忠軍:《“鑄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zhì)核心內(nèi)涵的探討》,《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年第10期。,具有實踐性、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性和社會性等特點(11)李敏:《論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的學理內(nèi)涵》,《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年第2期。。當前,弱人工智能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教育教學中集中在知識傳授方面,如通過自主在線學習平臺、課堂輔導系統(tǒng)等實現(xiàn)。但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感染學生、感動學生、感化學生,觸動學生的心靈,如此才能達到塑造人的目的。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以理服人,更需要以情感人。由于人工智能“人性”的缺失,在教育教學中,大學生與冷冰冰的數(shù)據(jù)、信息打交道,他們的感知覺被無形地阻隔了,很難觸摸到鮮活的事物,特別是體驗和感受師生間情感互動熏陶的機會變少了。盡管已經(jīng)能夠搜集、檢測學生課內(nèi)外學習生活數(shù)據(jù)和信息,但收集到的信息仍然是有限的,并不足以使教育者充分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生活變化和思想變化(12)趙斌、黃天元:《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與變革》,《復旦教育論壇》,2019年第4期。。這些輔助系統(tǒng)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對學生情感變化的體察,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師者人格的感召力量,可能失去思政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活的靈魂。
2.稀釋學習廣度和深度的傾向使思政工作缺少深度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技術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表面看起來,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機會,但實際上人們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均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從廣度來看,我們通過網(wǎng)絡搜索給自己畫了一個圈,被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不斷強化,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方寸天地。我們的視野和思維都被裹進一個“蠶繭”,被網(wǎng)絡推送的同類或相似信息填滿,按照精準的算法,我們再也接觸不到意料之外的信息。但這只是自己編織的大千世界,并且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即使意識到也難以掙脫這個緊緊的“蠶繭”。從深度來看,無限量的信息,似乎給人們提供了無限接近深奧學問的可能,但信息的膨脹,也讓人應接不暇。在快節(jié)奏的學習生活和不斷變化的場景中,人工智能為人們提供了傻瓜化、便捷化的條件,有機會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高效學習。然而,在零散和多變的空間中,人們很難深入地、系統(tǒng)地學習。現(xiàn)代社會中跳躍性、蜻蜓點水式的學習,結果大多導向了消化不良、一知半解。這種淺學習、快學習是一種瀏覽式、掃描式的學習,僅僅讓人們獲得了短暫的愉悅和滿足,其局限性在于造成了知識的表象化,使知識很難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邏輯性、完整性。久而久之,可能“知道分子”越來越多、而有思想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少(13)武東生、郝博煒:《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年第3期。。
3.消解學習自主性的傾向使思政工作缺乏寬度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的子領域,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14)Popenici, Stefan; Kerr, Sharon.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2017(11):1-13.。機器學習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學習者的主動性和思考加工過程。而對教育教學過程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積極探索能力至關重要,大學生思政教育更是如此。學生通過主動的投入和思維的深入加工,才能將豐富的信息在頭腦中進行分析和重構,形成有益的知識,并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升華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人工智能,學習者雖然可以占有豐富的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診斷和方案設計,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智能機器人擁有超大存儲量和計算力,學習者和教育者遇到問題,傾向于求助網(wǎng)絡和機器,傾向于那些所謂的“濃縮的精華”。人們逐漸習慣了這種學習模式,不知不覺中思考的投入在減少,思維的探究在減緩,因為面對現(xiàn)成的答案,很少有學習者再愿意經(jīng)歷艱難的思考過程,也很少能有機會體驗到“痛并快樂”的頓悟與喜悅。學習者雖然一直在進行信息的輸入,但主要調(diào)動的是感知和記憶,很少調(diào)動想象和思維。二是后臺的“讀者偏好”操作讓人工智能的最大優(yōu)勢——“寬學習”,異化成了“窄學習”,這種“窄學習”所提供的多是不證自明的信息,有可能使得學習者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和興趣,消解了學習者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變得越來越依賴機器,難以推動知識創(chuàng)新。
4.阻隔交往活動的傾向使思政工作缺少熱度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的教育活動一樣,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特殊的交往實踐活動,強調(diào)師生間圍繞思政教育內(nèi)容進行主體間平等的交流與對話(15)母小勇:《大學的哲學——人學視野中的大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頁。。而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需要知識的傳授,更注重通過言傳身教,師生、生生之間的人際互動和溝通,增進情感,培育良好的思想品格。當人工智能與思政教育結合,雖然教師和學生的交往活動仍在繼續(xù),甚至會因為有了各種學習、交流平臺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透過電磁波、無線信號,在豐富多彩的機器界面上,更加便捷地進行對話,大大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但這些智能系統(tǒng)和平臺也是看不見的墻壁和溝坎,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無形的隔斷,減少了教師與學生線下面對面互動交往的機會,可能導致師生間的交流和社會關系網(wǎng)逐漸淡化。師生間以機器為中介的交往雖然可以實現(xiàn)知識內(nèi)容的學習,但卻不能達到對生命意識、價值理念的省悟,也就不能促進作為交往主體的教師和學生自由的生成(16)王錕:《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理解韋伯的社會學思想》,《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當前,弱人工智能技術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領域的應用主要起到輔助的作用。未來,科學技術革命的浪潮在迭代更替中奔流向前,強人工智能的時代即將到來,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抓住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破解可能存在的困境與挑戰(zhàn),牢記立德樹人的初心,肩負起培養(yǎng)人、引領人、塑造人的使命。
1.以價值理性的彰顯確立正確的理念
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是現(xiàn)代社會科學話語的叢聚(17)母小勇:《大學的哲學——人學視野中的大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27頁。。人工智能技術是為人所用的手段和方式,屬于工具理性的視域,但要避免陷入工具主義、科學主義的窠臼。曾經(jīng)的人機大戰(zhàn)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了來自人工智能的威脅,確實值得人們警醒,但不能因噎廢食,故步自封。未來,人類還將創(chuàng)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科技奇跡。我們的普遍共識是科學技術本身并無善惡,關鍵是人類的價值理念導向何方。因此,思政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人工智能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結合,并不表明產(chǎn)生一種新的活動,更不能使思政教育從屬于人工智能,從而失去思政教育的本來立場。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主動擁抱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媒介,合理運用,使之為育人工作服務。思政教育就是用溫暖的理想去面對寒冷的現(xiàn)實,大學生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真正價值。不管是知識、能力、技能,還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都有可測量部分,也都有難以測量的部分。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克服“唯技術論”,始終以“人”為中心,立足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引領,涵養(yǎng)“大人格”,培養(yǎng)有知識素養(yǎng)、科學精神、豐富情感、價值辨識能力的大學生,努力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價值”。
2.以創(chuàng)造沖動的激發(fā)實現(xiàn)精神引領
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生命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柏格森(H. Bergson)認為,生命沖動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質(zhì)、萬物的根源(18)張傳開:《西方哲學通論(下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頁。?!吧臎_動”集中體現(xiàn)于創(chuàng)造的沖動。創(chuàng)造的沖動天然地潛藏于每個人生命之中,創(chuàng)造力是人類特有的區(qū)別于其他生命體或非生命體的標志。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是由基于價值追求與好奇心的“生命沖動”推動的“生命綿延”“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超越”過程(19)母小勇:《大學的哲學——人學視野中的大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頁。。大學生是最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這種創(chuàng)造力的覺知與發(fā)展既需要內(nèi)在自覺的調(diào)動,還需要外部力量的持續(xù)激發(fā)。人工智能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領域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師的手腳,讓教師從程式化、重復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大學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發(fā),致力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另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好學生創(chuàng)造沖動的作用方位,在紛繁復雜的思潮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革新中把好關,讓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去偽存真,引導大學生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角度,從人性關懷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以科學的態(tài)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努力消除科學技術至上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對人們的影響甚至某種控制(20)武東生、郝博煒:《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年第3期。。
3.以自主學習的喚醒激發(fā)活力
顯而易見,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人類原來從事的許多工作將會被智能機器或系統(tǒng)所替代,大眾對機器取代人的焦慮也時不時被提起。但縱觀歷次技術革命的發(fā)展歷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的幾率微乎其微。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讓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變得更加便捷,“一鍵解決”已經(jīng)變得理所當然,似乎人們不再需要搞懂那些艱深的知識,不再信奉艱苦的自我探索,不再積極投入和參與。正如前文所述,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們學習的主動性,給人們造成了一種“舒適”的假象,使得人們懶于動腦思考。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自主學習、積極思考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擺脫數(shù)據(jù)的牽引,明晰自己的價值定位,學會篩選、過濾和屏蔽信息,通過自主思考,主動探索自己需要的知識;指導學生學會“因?qū)W而疑,因疑而問,因問而論,因論而辯,因辯而評”(21)張楚廷、熊繼承:《大學的獨特性在哪里》,《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引導學生跟上時代的步伐,面向未來,實現(xiàn)人機和諧發(fā)展,成為高素質(zhì)、高適應力的新時代大學生。
4.以交往實踐的聯(lián)通促進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更接近于“成人之學”,其本質(zhì)具有交往性,交往實踐活動是大學生主體意識培育及發(fā)展的基礎和依托。大學生自我認識是建立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關于“我是什么”“某某之于我有什么意義”的主體意識建構,這與交往實踐密不可分(22)母小勇:《“大學的哲學”論綱——人學視野中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這種交往實踐以平等、尊重為基石,體現(xiàn)了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相互信任、相互認可、相互促進、相互幫助的教育情景和教育哲學;思政教育中有一方給予另一方引領、幫助、指導甚至要求,思政教育更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同一時空中生命成長與生活共存共享的過程,才可能實現(xiàn)“成人之學”的原始命題。如前所述,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這種交往實踐,降低了交往實踐的效果。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突破師生間的機器阻隔,利用機器和系統(tǒng)的優(yōu)勢,聯(lián)通并拓寬交往實踐的通道,實現(xiàn)教學相長。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還要指導學生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現(xiàn)實中,在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溝通的基礎上,學會人機溝通,對機器采取平等開放的態(tài)度,信任而不盲從,達到人與機器的有效互動。
未來已來,人工智能正以人類難以想象的速度向前發(fā)展??萍荚侔l(fā)達,人都不會退場(23)袁振國等:《“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筆談( 下)》,《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年第5期。。處在教育革新的新時期,作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做好迎接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準備,在人機共生共處的時代,充分發(fā)揮人類的思想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奔向未來社會的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