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qū)第一實驗小學 陳 平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其他教育家都十分重視教育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生活化資源的利用,通過有效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積極引進生活化教學資源,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1]。道德與法治學科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因為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時間的影響,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教師只能講授一些理論知識,缺乏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也沒有將生活化的資源利用在教學中,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加強對生活化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道德法治觀念的養(yǎng)成。
所謂的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教學中結合生活經驗。生活化教學具有幾個特點:首先,生活化教學需要考慮開放的時空條件,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發(fā)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以教師講授為主,所以受到時間和空間條件的制約,學生只能從固定的教材中獲得知識,學生學習到的知識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生活化的知識了解甚少,對于既定知識的用途也知之甚少。而生活化教學更多的是從生活實際入手,重在加強對生活化教學方式的利用,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課程講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貼近生活的實際素材,通過構建不同方式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去實際的生活中去探索知識,使教學的情景逐漸延伸至實際生活,學生學習到的知識范圍逐漸擴大,教學環(huán)境得到延伸,便于學生更好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識。其次,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教學內容多樣,能夠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教學需求,這種方式更加重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情感體驗,目的就是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生活具有復雜性,所以生活化教學也呈現出了多元性特點,只有多元化的學習才能將實際生活還原,為人們提供更加有益的生活指導[2]。再次,生活化教學具備真實的課堂情境,目前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務于生活,這個理念為課堂情景化教學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因此在學生的情景探索過程中,應該全面地加強對課程知識的掌握,通過合理利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真實。生活化教學方式利用在道德和法治教學中,需要構建真實的課堂情景,通過對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利用,逐漸將互聯網教學資源當作情境真實性教學的有效因素。最后,要想實現生活化教學,就要重視生活化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正面影響,為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將生活化方式利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首先,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正確認識生活,然后在熱愛生活的基礎上服務生活。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能感受社會文化和知識,從而積極探索生活實踐,通過主動地探究,逐漸實現自我綜合能力的提升。其次,生活化教學法的利用,能夠讓學生充分地將個體化的生活價值體現出來,讓學生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更好地明確人生的方向,發(fā)揮其對成長的作用。學校生活是小學生活的關鍵組成部分,教師需要積極的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對學生的發(fā)展方向進行引導,明白學習的樂趣,讓學生主動的投入到社會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中。接著,小學道德與法治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其來源于生活,也直接反映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小學生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離不開在生活實際中學習,畢竟單一的理論學習無法讓學生理解學習的價值,也無法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只有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方可讓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真諦,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最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從實際生活中而來,最終也會歸于生活,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生活,最終服務于社會生活。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讓教師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作用,積極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加強對生活化方式的利用,才能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念,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供支持。只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從生活的實際出發(fā),方可讓學生得到真正的成長,從而更好地服務生活。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設計中利用生活化方式,對于學生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作用。為確保教學目標設計的生活化,教師首先要加強新課導入,在課程中積極融入生活化內容,以便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領悟。教師能夠針對性的在目標中引入生活化內容,畢竟教學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指南,只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指導,合理引入教學資源,通過多媒體等方式在課堂上引入生活資源,展示與生活相關的圖片,導入新課內容,方可在教學中引起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學會進行自主探究[3]。比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愛心的傳遞》教學目標設置,需要引入生活化內容:(1)對于知識目標的設定,需要讓學生通過對社會實際的觀察,認識到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愛心事例,然后讓學生學會關愛他人,奉獻出自己的愛心;(2)在能力目標設定中,需要讓學生通過生活化知識學習,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友愛事件;(3)對于情感與價值觀目標的設定,需要讓學生認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認識到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社會關愛的支持。在課程開始階段,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先播放《愛的奉獻》歌曲,烘托充滿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主題歌曲引導下,積極思考課堂教學的內容,然后通過對教材內容和日常生活的理解,利用電子課件制作愛心故事,將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深刻地展示出來,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為了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可以設定一個攙扶老人通過馬路或者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等畫面,然后讓學生感悟這些問題和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還做過哪些幫助他人的事情?”“幫助他人你要注意什么?”等。在這個問題設置和回答中,可以使整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得到滿足,最后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處處體現愛,生活需要愛,‘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愛心的傳遞中會讓學生的精神得到升華。”等語言總結課程。
要想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就要積極促進學生的思想觀念的轉變與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生活化的實踐,實現課堂教學的目的。通過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僅可以實現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生活化實踐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其通過個人或者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開展實踐,然后根據詳細的實踐開展情況作出報告,課后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傳入班級群,讓學生通過相互合作積極地參與到生活實踐中。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鞏固課程內容,從而實現對生活實踐任務的滿足[4]。比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生命最寶貴》內容設計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思維導圖總結,整個知識構建包括“人類生命的獨特性”“人們對待生命的不同態(tài)度”“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內容,然后詳細對這幾部分內容進行細分。接著,根據“人們對待生命的不同態(tài)度”的內容設計時,可以充分結合生活實際,設定生活化的場景便于學生理解,比如:水中有一條小魚危在旦夕,不同的人對這條小魚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成年人的態(tài)度可能十分淡然,而小孩的態(tài)度就顯得十分在乎和關懷,針對不同人的不同態(tài)度,讓學生分析產生態(tài)度差異的原因,然后總結出來。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總結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實現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設計中,要充分利用生活化方式。教師要充分重視教學活動設計的針對性和新穎性,要保證在設計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便于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變得更加廣泛,從而更加合理地理解教學內容。比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我們是班級的主人》內容學習時,教師可以適當的設定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其在課堂上積極開展實踐,選出最佳方案。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習內容變化更加豐富,還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積極地促進學生和教師的交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老師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重視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利用,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對道德法治內容學習的興趣,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為了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課堂導入設計,使教學質量得到保證。因為優(yōu)秀的課堂導入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只有課堂導入設計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具體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課堂導入內容并不是十分理想,對于生活化場景的引入質量不高,這就導致整體的教學質量下降[5]。所以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就要積極地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充分利用身邊事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我的家在這里》內容教學時,對于課堂導入的設計,需要充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家庭成員,分析自己的家庭特點,然后讓學生經過討論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講解的知識,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充分實現知識和生命的密切結合,促進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為了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yōu)化,需要教師在授課時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活化,盡量不要提出針對性較低的問題,最大限度保證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教學過程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與探究能力。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該積極促進教學過程優(yōu)化,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然后根據課程內容適當引入生活實際案例,讓學生在實際案例的探究中促進問題解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道德與法治《四通八達的交通》,在講授“多樣的交通方式”內容時,需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教學過程中生活化教學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初步認識交通工具和社會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規(guī)劃意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出一些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對生活常識的掌握,讓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放學你們乘坐哪種交通方式回家?如果去旅游你們喜歡什么交通方式?”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小明一家打算去海南旅游,我們一起為他們設計一個旅游行程吧。”教師充分結合教材后,可以為學生提供從當地到海南的地圖和不同交通方式的速度圖表、故事文本等,將這些信息充分展現在多媒體上,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生思考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媽媽的意愿是乘船看大海,爸爸想節(jié)約成本,而小明想坐飛機”等這些愿望,讓學生深入思考,在生活化場景的思考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情況進行點評,最后評選出最優(yōu)方案,然后講解方案最優(yōu)的原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習的內容,促進對生活化案例的掌握,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具有開放性高、真實性強等特征,所以加強對生活化教學方式的利用,能夠保證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在生活化方式的引導下,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法律意識,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