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亮
【摘要】語文是一門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在塑造人格方面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黨的十八大就明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文字的表面意思,更要深入探究文字背后要傳遞給讀者核心價值觀,要學會用思想性藝術性皆美的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層層滲透地陶冶學生的情操,以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強化學生民族文化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文言文;民族文化;培養(yǎng)
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文化殿堂里一筆寶貴的財富,煥發(fā)出不竭的生命力,閃耀著文人墨客智慧的光芒。但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舊的教學方法,阻礙和限制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我們在講授文言文的時候,如何對學生民族文化的培養(yǎng)?筆者認為,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尤為重要的。如果沒有當時動蕩的社會、人民的疾苦,范仲淹怎么會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句。如果沒有歐陽修被貶滁州,就不會有《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的思想情懷,透著淡淡的憂傷、隱隱的哀愁,但是作者并沒有被憂傷所壓倒。
對學生來說,學習文言文,作為“例子”的應是詞語、句法、文化知識等。只有一課課學下來,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和古文化知識,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詞類活用的特點等,才能為“舉一反三”打下基礎。當然,對這些知識的積累也不能光靠死記硬背,必須在閱讀體味中積累。而積累的重點應放到詞語和古代文化知識上。又因為文言文是反映古代社會現(xiàn)實的,要想讀懂文言文,對涉及的古代社會生活的典章制度、禮儀習俗等方面的文化情況必須了解。而“古今語法的變化不如詞匯的變化那么大”(呂叔湘《語言的演變》),故句法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處無外乎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等。
如何對學生民族文化進行培養(yǎng)?筆者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多少人在興趣的強烈吸引下創(chuàng)造出人間奇跡來。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大多是枯燥,難懂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把文言文演變成一個形象生動的故事,讓學生很容易地了解到文章的梗概,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這樣教師教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投入。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活動應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教與學兩類活動在時間上具有共時性,并隨時產(chǎn)生交互作用。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積極能動的參與者。主體性教學是讓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中,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主動發(fā)展,這正是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體現(xiàn)。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圖、音、文交互的特點,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設計巧妙的情境,激發(fā)學生更強烈的參與意識,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開放的活動環(huán)境。這當然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要優(yōu)勝得多,更容易實現(xiàn)學生求知過程的“主動化”。
很多學生認為當今社會科技發(fā)達,文化領域、科技領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話文,對文言文學習無須去死記硬背,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學習文言文既可以了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歷史,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燈,培養(yǎng)優(yōu)秀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民族與文化》 作者:錢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08.01
2.《文言文教學教什么》 主編:王榮生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