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花,趙 提
(華東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南昌330013)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密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紀錄片走出國門,受到海外觀眾的好評。其中優(yōu)秀的字幕翻譯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紀錄片《大數據時代》是中國首部大數據產業(yè)題材紀錄片,該片主要講述了人們如何把大數據技術應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先進大數據技術為民造福。片中包含著獨特的漢語文化負載詞,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字幕翻譯,外國觀眾就很難感同身受,也就體會不到中華文化的精深所在。本文以國產紀錄片《大數據時代》為例,運用釋意理論對該紀錄片文化負載詞進行分析,淺析紀錄片中文化負載詞所采取的翻譯策略,以期給紀錄片字幕翻譯提供助益。
釋意理論是達尼卡·塞萊斯科維奇與瑪利亞娜·勒代雷提出的,釋意理論核心觀點為:“譯者應追求的不是語言單位的對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盵1]塞萊絲科維奇認為,釋意理論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稱之為“交際與釋意理論”[1]。因為研究對象不只局限在“語言”層面,更多是從“交際”的層面來對口譯行為進行研究的,并深入剖析口譯過程中“意義”是如何實現傳遞的。塞萊絲科維奇曾說:“翻譯首先是人類的交際行為。在自然的交際活動中,語言主要起工具的作用,因此翻譯的對象應該是信息內容的意義,而不是語言。”[2]在對翻譯本質的深度剖析的基礎之上,釋意理論的核心思想即口譯三角模型就誕生了,如圖1所示。分別為理解、脫離源語語言外殼和重新表達。理解是口譯的第一步,譯員不僅要明白講話者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講話人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第二步就是脫離源語語言外殼。所謂“脫殼”是指譯員脫離源語的符號形式,表達出來源語的主要內容。第三步為重新表達。在這個過程中譯員要考慮自己采用的意義能否準確地將源語源語信息呈現出來,能否準確將源語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呈現出來。
圖1 口譯三角模型
字幕翻譯就是在保留影視原聲的情況下將譯語疊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其本質就是原聲口語濃縮的書面譯文。在觀看紀錄片時觀眾接收到的信息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補充的結果,其中包括旁白、背景音樂、動作等等。因此字幕翻譯應該做到通俗易懂,這樣觀眾才能更好地理解具體的內容。針對其中的文化負載詞,譯員應在充分理解具體內容的基礎上采用合適的策略翻譯。
文化負載詞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3]奈達認為文化負載詞包括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語言文化負載詞、物質文化負載詞、宗教文化負載詞和社會文化負載詞五類。[4]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反映了某個語言地區(qū)的自然特征和地理,如“不到長城非好漢”。語言文化負載詞反映了某個語言的語法特征和音位特征,包括歇后語、諺語、習語等?!柏i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就屬于此類別。物質文化負載詞指某個語言文化群體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特點。比如:“衙門”“麻將”等。宗教文化負載詞反映了某一語言宗教文化特點。道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甚為深遠,因此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說法。社會文化負載詞反映了某一語言群體特定的習俗,如在中華文化里紅色代表喜事,但在西方國家里,紅色就是壞事的象征。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負載詞無疑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縮影。《大數據時代》屬于信息科技型紀錄片,主要講述大數據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片中出現的文化負載詞主要包括成語和習語。成語有四字成語和八字成語,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有故事,成語是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高度濃縮,不但言簡意賅,而且文化內涵豐富。第二類為俗語。俗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反復勞動實踐中的總結,都是勞動人民生活和各種經驗的總結,俗語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俗語也是中華文化負載詞中很獨特的一份子。對于譯員來說無論哪一種文化負載詞都是翻譯路上的攔路虎。譯員首先需要表達出其深層意義,同時要符合字幕翻譯的特點,再者要減少觀眾的理解困難,需要譯員把握這些因素之間的平衡。
翻譯不僅體現在語言層面,還體現在文化方面,因為語言本質上是文化的載體。中英巨大的語言文化差異會導致翻譯空缺現象,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應考慮以下原則:第一,源語言詞匯中的隱含意義應當轉換為非隱含意義;第二,詞匯意義比詞匯形式重要;第三,一定要考慮文化負載詞所處的外部語境。
1.意譯法
意譯是指將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做釋義性解釋,在轉換過程中不必過分拘泥于原文形式[5]。意譯強調各自文化體系的相對獨立性,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負載詞,在體現出本民族的語言特征的同時還能讓目的語觀眾產生跟原語觀眾同樣的聯想。
例1: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yè)模式正在悄然改變。
譯文: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model of living at the mercy of na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s quietly changing.
此句介紹了紀錄片《大數據時代》中人們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指導農業(yè)生產時出現的一個漢語成語,“靠天吃飯”。這個成語出自《兒女英雄傳》,指依靠自然條件來過日子。中國是世界上農業(yè)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農業(yè)“多元交匯,精耕細作”,是中華文化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最深厚根基,其悠久歷史與技術成就對世界農業(yè)的發(fā)展影響巨大。[6]擁有本民族文化背景知識的源語觀眾對這里的“天”很熟悉,但是目的語觀眾由于缺乏背景知識就會對這個文化負載詞感到很困惑。中國古時候農業(yè)文明發(fā)展先進,古代勞動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他們不能像現代人一樣可以利用現代大數據技術準確監(jiān)測利用天氣,只能被動地依賴大自然來生活。所以譯者絕不能簡單地把“天”翻譯為“heaven”,根據釋意理論先脫離語言外殼然后采取意譯的策略將“天”翻譯為“nature”,這樣不僅可以體現出本民族的語言特征,還能讓目的語觀眾產生跟源語觀眾一樣的效果。
例2: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礎。
譯文:Hunger breeds discontentment,food is the paramount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此句介紹了紀錄片《大數據時代》中人們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指導農業(yè)生產時出現的一個漢語成語,“民以食為天”。此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意思是人民以糧食為生存的根本。中國古時候農業(yè)文明發(fā)展先進,農業(yè)生產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擁有本民族文化背景知識的源語觀眾對這句話很熟悉,如果譯者把這句話簡單地翻譯為“people consider food as heaven”,目的語觀眾由于缺乏背景知識就會對這句話感到很困惑。所以譯者根據釋意理論先脫離語言外殼然后采取意譯的策略翻譯為“Hunger breeds discontentment”,這樣不僅可以體現出本民族的語言特征還能讓目的語觀眾理解這句話的核心意思。
2.直譯法
直譯,即按照源語的字面意思進行語義釋意。翻譯文化負載詞,直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語語言特色,但是直譯需要考慮不同觀眾的文化背景,確保譯文在保留特色的同時為聽眾所理解。
例3:讀懂抽象的醫(yī)學影像是每個醫(yī)生長期學習和實踐磨煉出的技能。這些經驗都是醫(yī)生的個人專屬技能。對于機器來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譯文:Reading abstract medical images is a skill that every doctor has learned and practiced for a long time.So,these are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doctors.For a machine,these experienc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ut not be expressed.
此句介紹了紀錄片《大數據時代》人們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醫(yī)學領域時出現的文化負載詞?!爸豢梢鈺豢裳詡鳌闭Z出《莊子·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币馑际侵荒苄念I神會,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如果翻譯為只能用心感受,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會讓目的語觀眾迷惑不解,而且字幕出現的時間有限,直譯比較符合觀眾的瞬時理解,達到特色文化有效輸出的目的。
例4:李勝團隊所付出的努力也將功虧一簣。
譯文:The efforts made by Li Sheng’s team will be just one step short of success.
此句介紹了紀錄片《大數據時代》中人們將大數據應用于防治自然災害時的一個成語。功虧一簣最早出自《尚書·旅獒》,比喻做一件事只差最后一點努力未能完成。根據釋意理論脫殼然后直譯為“be just one step short of success”可以幫助觀眾瞬時理解這個漢語文化負載詞,達到有效輸出文化的效果。
3.音譯加注法
由于兩種文化不同,會導致源語的某些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語中無法找到對應或類似的表達,這樣就會造成翻譯空缺現象。音譯加注即直接對源語表達進行音譯的同時加一些注釋,這樣可以保留源語的獨特文化特征,準確地傳達源語文化信息,又可以使觀眾更好地感受異國文化。由于字幕翻譯限制因素比較多,要注意加注的內容通俗易懂即可。
例5:這50畝稻田是他全家一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譯文:The 50 mu(a unit of area,1 mu is around equal to 666.667 square meters)rice field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for his family for a year.
此句介紹了紀錄片《大數據時代》中人們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農業(yè)生產時出現的一個特色單位詞?!爱€”是中國古代沿用至今的土地面積單位,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英語的面積單位并沒有這個說法,因此譯者翻譯時要注意區(qū)別。為了讓目的語觀眾可以有效理解,筆者把“畝”直接譯成漢語拼音“mu”,并在后面加注“a unit of area,1 mu is around equal to 666.667 square meters”,這種翻譯方法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獨特特征,又可以使觀眾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理解其深厚的意義。
例6:就在老劉擔心稻瘟病即將大規(guī)模爆發(fā)之前,他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譯文:Just before Lao Liu(Old Liu)was worried about the outbreak of rice blast,he welcomed a group of special guests.
這里的農民劉賓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在中國為了表達尊敬,或者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對上了年紀的人一般稱呼為老加姓氏,這里的老劉就是尊稱和拉近彼此距離的稱呼,但譯者翻譯之時要注意除了音譯成漢語拼音之外還要加注以便于目的語觀眾和源語言觀眾產生同樣的聯想。
4.增譯法
例7:我們所熟知的二十四節(jié)氣也是這種經驗數據所凝結而成的。
譯文:The 24 Solar Terms——a supplementary calendar established in ancient China for guiding farming work that we are familiar with are also condensed from this kind of empirical data.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勞作觀察中歸納總結的歷法,可以準確地表現出自然節(jié)律不同的變化,它不僅用于指導農耕生產,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也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二十四節(jié)氣是一個帶著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負載詞,利用釋意理論脫離語言外殼后將其翻譯為“The 24 Solar Terms”,因為目的語觀眾不能理解二十四節(jié)氣的內涵意義,所以譯者在后面增譯其是指導農業(yè)生產的歷法,這種做法可以讓目的語觀眾更好地理解二十四節(jié)氣的核心內涵所在,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
5.替代法
喬曾銳認為:“所謂翻譯,就是指從語義到文體用譯文語言中最貼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出原文傳出的信息?!盵7]紀錄片翻譯影響因素比較多,聲音、畫面、背景音樂等等都會對翻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不影響對字幕整體理解的情況下,譯者可以采用替代法,用目的語中最接近的自然對等語把原文內容表達出來。
例8:大數據正如錦囊妙計一般大顯神通。
譯文:Big data is just like a magic bullet that is showing its great worth.
“錦囊妙計”和“大顯神通”是兩個漢語文化負載詞,“錦囊妙計”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按箫@神通”出自《西游記》,是佛教語,指無所不能的力量,后指特別高超的本領。英語沒有漢語這樣的表達,但是英語中的“a magic bullet”指輕松解決問題的良方,“show its great worth”表現大數據的重要價值;這兩個英語表達在這里和“錦囊妙計”“大顯神通”有異曲同工之妙。根據釋意理論先理解再脫離語言外殼,采用替代法來實現等效表達,以便目的語觀眾迅速理解。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由于民族的文化積累與沉淀出現了許多帶有鮮明民族烙印的文化負載詞。而且每個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與歷史背景都有差異,因此紀錄片字幕翻譯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翻譯的時候會受到背景文化、影視畫面、不同觀眾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譯者在翻譯時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充分利用各種合適的翻譯策略把握翻譯的忠實性、準確性。根據釋意派理論,譯員翻譯和表達的對象不再是表面形式而是深入理解的深層意義。所以,譯員在翻譯時要盡力脫離掉源語言的外殼,進一步傳達其中真正的“意義”。在此理論的指導下,譯員對紀錄片字幕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時應在全面了解并掌握自身文化及目的語國家文化的基礎上,采取意譯法、直譯法、音譯加注、增譯法、替代法等適當的方法直達語言的深層“意義”,把準確信息呈現出來,譯員要充分考慮自己在翻譯之時遇到的多重因素,要找到翻譯的平衡點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