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敏 鄒濤
(重慶師范大學)
在符號學領域,一切都是符號。符號學是當今人文科學前沿理論思潮之一,該理論運用于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符號學的核心是研究符號的本質、發(fā)展規(guī)律和意義。符號是人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將人的精神意向附著于一定的事物,賦予其一定的意義,并形成對事物約定俗成的觀念及其在相對時空環(huán)境中的運用方式。符號的形態(tài)是多樣化的,無論是聲音、標識,還是一個概念、思想都可以被當作為符號,它們是信息傳播的媒介和載體,對信息具有承載和傳達的功能[1]??傊茏鳛槟骋皇挛飿酥镜?,都稱為符號。其中,著名的符號學專家索緒爾提出的符號學基本原理有能指和所指,這兩個尤其重要。
索緒爾把符號作為能指和所指的結合。能指是指符號能夠被我們的視覺所接收的感性體現(xiàn),蓮鶴方壺是由造型、紋飾、工藝等表現(xiàn)形式所組成的結構系統(tǒng),這些通過視覺觸覺可感知的部分屬于能指方面。所指則指符號指示的具體事物,即符號的象征含義,是事物的內在精神。索緒爾認為,只有能指和所指結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符號。而蓮鶴方壺正是如此的一種藝術符號形態(tài),它揭示出了崇文尚實的人文意象。對事物賦予一定的文化含義使其走向所指,就是符號化過程。本文從符號的構成分析蓮鶴方壺,不僅研究其造型、紋飾、工藝等所表達的意義,而且將存在的背景關系中解析具體的文化體系地位和區(qū)別于其他藝術載體的個性化特色。
蓮鶴方壺作為青銅器中的盛酒和盛水器,出土于1923年河南省新鄭縣李家樓鄭公大墓。該器物當時出土了一對,現(xiàn)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這兩件器物形狀相同,但大小略微有所差別。蓮鶴方壺這一藝術符號,融合了商、周傳統(tǒng)文化和晉、楚文化的精華,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方壺整體為方形,器形碩大、曲線優(yōu)美,壺上有一冠蓋,器身整體為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清新華麗,制作工藝精湛,是稀世珍品。
蓮鶴方壺所體現(xiàn)的這種多元化的文化元素,與當時鄭國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周宣王二十二年,王子友于鄭國,史稱鄭桓公,鄭桓公在公元773年,目睹了太多的皇室之事,感覺不久大難將至,于是詢問于太史伯,其后派其子公子掘突遷到東虢國和鄶國兩國之間。公元前771年,鄭桓公被犬戎所殺,桓公的兒子鄭武公為了保護周平王,把國都東移到了洛陽,史稱“東周”。鄭國也隨即遷到洛陽以東,在今河南新鄭建都。此后鄭國在第三代君王鄭莊公勵精求治下達到鼎盛,與齊國、衛(wèi)國、宋國等大國結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自第四代開始內亂,由于鄭國居于天下之中,因而成為各列國的要沖之地。楚、晉兩國都欲奪取位于要塞的鄭國,一時間鄭國成為眾矢之的,陷入了被動狀態(tài)。鄭國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中受到楚晉兩國文化的影響,并且在青銅器上也得以表現(xiàn),而蓮鶴方壺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能指是指符號本身被我們感官所接收,即符號的外在形式,也是事物的具體展現(xiàn),而蓮鶴方壺的藝術符號是由造型、紋飾、制作工藝技術等表現(xiàn)形式所組成的符號系統(tǒng),這些通過視覺符號可感知的部分就是其能指?,F(xiàn)分以論之:
由于蓮鶴方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由于該時期政治制度由原來的奴隸制開始轉向封建制度,這使得當時的青銅器在藝術形態(tài)、功能等方面也隨之發(fā)生改變。該時期青銅器突破商周時以祭祀為主的形式,褪去“禮”的功能,逐漸向生活實用品方向發(fā)展。政治制度的變化必然會影響文化審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獨立發(fā)展,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青銅器的造型與紋飾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從造型上來看,如圖1所示,壺身為扁方體,壺蓋上被鑄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圈雙層花瓣向四周擴張,花瓣上呈鏤空狀。蓮花瓣中央的蓋子上是一只站立的鶴,此鶴昂首展翅,翹首望向遠方,這種一花一鳥的搭配,設計巧妙,給人一種動靜結合的對比美,同時還可以體現(xiàn)出該時期社會欣欣向榮的精神風貌。壺頸兩側的龍形雙耳,給人一種“凌子云氣,入于深泉”的雄偉氣勢[2],使方壺極具生動性。兩角豎起,軀干起伏,鏤空鱗紋;在方壺的四面還各有一神獸,此獸頭部獸角彎曲,尾部上卷;圈足下有兩個卷尾獸,身作鱗紋,頭部轉為外側,有枝的形角。此外,襯托整個壺身的是卷尾獸,此獸與方壺上的裝飾的龍互相呼應,整體造型變化豐富,寓意突出。
圖1 蓮鶴方壺
紋飾是對大自然的寫實性塑造。蓮鶴方壺藝術符號器身遍布各種紋樣,這些豐富多彩的紋樣不僅造就了該藝術符號絢麗多彩的藝術形象,而且還反映了該時期青銅器藝術具有時代精神的藝術風格。蓮鶴方壺藝術符號的紋樣不僅豐富多樣,且寓意深遠,包含著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律動之美。這些紋樣主要分為蓮瓣紋、竊曲紋、蟠螭紋、鱗紋等紋飾,現(xiàn)分而論之:
1.蓮瓣紋
蓮瓣紋在春秋戰(zhàn)國多用于立體蓮瓣作壺蓋上的裝飾。我國以蓮花作為主題的裝飾題材大約始于周代,現(xiàn)存于美國舊金山的亞洲藝術博物館的西周晚期青銅器“梁其壺”,其壺蓋上一圈環(huán)形的立體環(huán)帶紋,頗似蓮瓣紋。湖北京山出土的春秋早期“曾仲游父壺”,其蓋子頂部也有類似的蓮花形狀的紋樣。由此可以看出,這種蓮花瓣圖案的紋樣裝飾,是從西周的環(huán)形立體花紋發(fā)展而來的新紋樣。到了中期,以河南新鄭蓮鶴方壺作為代表,達到鼎盛,壺蓋邊的雙層蓮瓣,花瓣形狀均勻排列,制作工藝細膩精致,可以說,這是該時期藝術審美的特有表現(xiàn)。
2.竊曲紋
蓮鶴方壺蓋緣上的竊曲紋是一種由兩端倒勾或“S”形線條構成的扁長圖形,在中央有目形紋,但不能完全脫離直線的形態(tài),從而使其具有正中圓、圓中有方的特征。這種紋飾在西周中期和晚期流行,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仍然在使用。
3.蟠螭紋
蓮鶴方壺器身長頸、垂腹和腹部裝飾有蟠螭紋,它們相互纏繞,不分主次,上下穿插,給人一種追求向上的動態(tài)平衡感。螭龍是一種張口、卷尾、無角的龍,是青銅時代最流行的一種裝飾圖案。青銅紋上的螭龍有的有角,有的沒有角,而大多數螭龍都是山神或神靈的化身。在青銅器上,以互相連接或重疊的螭紋裝飾于頸部或腹部。
4.鱗紋
蓮鶴方壺壺頸兩側的鱗紋,像魚鱗一樣整齊地排列著,也被稱為“魚鱗紋”,它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最早出現(xiàn)在商朝中后期,在西周后期到春秋期間流行。
這種曲線的排列方式,使人產生一種特有的韻律與動態(tài)美感,極具裝飾美和節(jié)奏美。
蓮鶴方壺不僅紋飾細膩新穎,而且制作工藝也卓越精湛。蓮鶴方壺是運用分鑄焊接法的工藝鑄造而成的,它不同于商周時期厚重莊嚴的風格,整體風格清新雅麗。所謂分鑄法,即分別將青銅器器物的各部分分鑄,用熔化后的金屬把每個部分的零件進行焊接[[3]。而蓮鶴方壺壺頂立鶴、雙龍耳及器身本體均采用分鑄法,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鑄造技術,同時也體現(xiàn)了當時青銅器上獸形的多元化趨勢。也正因為此,蓮鶴方壺被稱為“青銅時代的絕唱”,它說明鄭國的工業(yè)技術水平尤其是青銅器的鑄造水平,在當時是領先于其他國家的。
綜上,蓮鶴方壺作為新鄭彝器的代表,不僅造型設計精妙,制作工藝復雜,而且紋飾類型豐富,向我們展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青銅器的特征。蓮鶴方壺不僅融入中原文化特色,而且又有楚文化因素,它是當時社會歷史環(huán)境和人文藝術等多方面的共同影響下的產物,在日積月累的造物活動中,融合了多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思想觀念,逐漸創(chuàng)造的一件優(yōu)秀代表作品。
符號學認為,當某種形式準確表達出其屬性背后所代表的內涵時,其就成為一種設計詞語。蓮鶴方壺藝術符號的意義,在于它所表達出的信息不僅能引發(fā)人們心中的共鳴,而且使人能立刻聯(lián)想到更深層次的寓意;當人們要表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時,同樣會利用某種紋飾來表達。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自由、進取、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時代。周天子一統(tǒng)天下的號令已不復存在,各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也已經結束,各國在實行變法圖強的基礎下,人們的思想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也得到空前提高,個人奮斗意識增強,每個人都希望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成功,在這個時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逐漸擺脫了巫神色彩,而是逐漸賦予人性化色彩。青銅器的造型和圖飾也由殷商時期的怪異、神秘而逐漸呈寫實、溫順,更具生活化。楚地自古就崇尚浪漫,因而青銅器物也都具有流動的韻律美。體現(xiàn)出舒揚的美感。
蓮鶴方壺上裝飾的鶴,是一種象征和寄寓。眾所周知,鶴性情高雅,形態(tài)秀美,且雌雄相隨,步行規(guī)矩,具有很高的德性。所以在我國歷史文化中,不論是繪畫、刺繡、服飾,還是詩歌、小說、歌曲等,總把它比作吉祥、忠貞、長壽、仙雅的象征。它天性善鳴、健美、喜靜立,這種淡雅天然的優(yōu)良特性,被世人所重視,對其形象人格化,由此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鶴文化。如道教信徒把鶴看成是仙人的騏驥;文人雅士把鶴比作仁人君子;歸隱人士則把鶴作為自身清高的人格代表;而在大多數人們的心中,鶴是吉祥、圣潔、長壽的象征??梢娝乃囆g形象,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歷史上眾多出身和身份不同的人提煉、整理加工,并廣泛交融于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我國獨特的人文風俗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這種鶴文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一個國家的精神和個性。蓮花方壺的蓮蓋上的這一只仙鶴張開雙翼,仰頭長鳴,充滿了一種自由自在的氣息。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贊頌:“此鶴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躇滿志睥睨一切,踐踏傳統(tǒng)于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的飛翔”[4]。可見蓮上之鶴,不僅折射出了春秋時期青銅禮器的風格和趨向,而且還體現(xiàn)了鶴的人文意象由“巫神”轉向“自然物人格化”發(fā)展。
蓮鶴方壺中蓮花形狀以鏤空的花瓣出現(xiàn)在壺口蓋沿,雖作為輔助裝飾,但是在該壺整體的裝飾中具有重要的寓意。荷花素來受人愛戴,因其從泥塘中生長,所以便被人們認為是潔凈且不濯污泥的象征,這種生長環(huán)境使得蓮花被賦予了某種崇高的品格精神,從此被人們所稱頌贊美。早在《詩經》中,對蓮花記載到“山有扶蘇,隰有荷華”[5]。可見以蓮花來表達自己高潔的品德。東漢時期,蓮花在文學作品中是思念、愛念的象征。在漢代之后,從南朝一直到唐宋,蓮花逐漸成為文人墨客們抒發(fā)情感、表現(xiàn)個性的重要媒介。在蓮鶴方壺中,壺口沿部的蓮花和蓋中央的仙鶴相配,給人營造了一種吉祥美好的境界。如圖2所示,從蓮鶴方壺周身的裝飾可以看出,方壺本身的立式外形與周身器壁上攀爬的伏龍、伏獸自下而上,直到蓮花盛開,鶴舞飛翔,達到仙境,形成“升天”的立體圖像。由此,蓮鶴方壺上的蓮花圖案也因此成為當時人們創(chuàng)造仙境的一個標志。
圖2 蓮鶴方壺壺蓋頂部
蓮鶴方壺的藝術符號構成特征鮮明,內涵豐富、風格獨特,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它的能指與所指之所以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的藝術符號,主要體現(xiàn)在青銅器的形制、裝飾紋樣的構成變化,蓮花和仙鶴的形象更顯風韻,立鶴展翅、昂首鳴叫,具有生動的藝術效果,透露出時代的審美趣味;在造物上的美學思想,則一改殷商時期的怪異、神秘,向寫實、平和過渡轉化,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融合。綜上,蓮鶴方壺藝術符號代表著一種新的生活觀念和藝術理念,它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這既體現(xiàn)了春秋時代的青銅器美學思想的重大轉變,也體現(xiàn)了春秋大變革中百家爭鳴、力求解放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