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雪
歷史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意義不言而喻,對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歷史學科都是學生必修的課程。然而,隨著學生由初中步入高中,心理上、生理上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對同一問題的思考和探究也有了很大的不同。面對學生的這種變化,高中歷史課堂既要了解初中歷史知識的內容,又不能簡單重復。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銜接成為當前教師所關注的焦點。然而,初中歷史教材與高中歷史教材之間,在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評價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想做好教學銜接的確不易。但是,初中、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目標實施的,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妨將核心素養(yǎng)目標作為銜接點進行探究,以此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連貫性,推動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順利銜接。
一、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依據
(一)基礎性
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相比,知識比較淺顯,知識結構相對簡單。而高中歷史在課程結構和教學目標上都有升華。然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對歷史學習轉變態(tài)度,就要從基礎知識抓起,讓學生將基礎知識的學習進行對比,發(fā)現初高中教學要求的不同,從而進一步理解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步向高中歷史學習目標邁進,實現初中向高中的過渡。
(二)發(fā)展性
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相較于初中歷史而言有一定的梯度性,他們設計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都是圍繞學生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擁有了一定的基礎后而設立的。所以,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和目標是初中歷史教學的延伸與發(fā)展。為了能做好教學銜接,教師要分析初中生與高中生在心理發(fā)展方面的變化,并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fā)設計教學活動。相較于初中歷史教學活動而言,高中歷史教學過程會變得更加自主化,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課堂知識進行探究,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構建知識框架,繪制思維導圖將課堂知識以及歷史事件間的關系加以明確,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品質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所以,在核心素養(yǎng)下開展初高中教學銜接的前提是要保證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發(fā)展性,進而完成課程改革提出的教學要求。
(三)普及性
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可知,每個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并開展教學評價時要顧及每個學生的成長變化。一些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相對容易,他們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思維比較活躍,且對歷史事件以及史料的理解能做到清晰的認識,所以教師在引導這些學生進行學習時就相對容易,他們可以自行從初中成功過渡到高中階段。還有一些學生則不然,他們在學習歷史時就相對困難,理解能力差,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處于表面化,所以很難從初中階段向高中階段過渡,這時教師就要對這些學生進行深入的指導,幫助他們轉變思維,改善學習方法,從而跟上“大部隊”的節(jié)奏,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開展初高中教學銜接活動時要遵守普及性原則,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過渡到高中階段,進而促使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
二、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開展意義
(一)有利于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
隨著歷史教學內容、課程結構、教學目標的升級,歷史教學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將專業(yè)基礎知識得以把控,還要學會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控學生的心理變化,之后結合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將教學活動進行設計。他們需要在高一階段給學生布置學習單,從學習單的完成情況判斷學生是否對課堂知識進行理解,進而再一步步地調整教學活動和計劃。這就要求教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概括能力,要學會從學生的身上找到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安排。教師還要對比高中與初中歷史教學目標之間的差異,從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梢?,核心素養(yǎng)下開展初高中教學銜接活動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二)落實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而相對于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而言,這一目標更加明確和清晰。所以,教師在探索初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銜接時要從這一目標出發(fā),在備課、設計教學活動、開展教學評價多個環(huán)節(jié)中將這一目標加以落實,讓學生明顯體會到高中與初中歷史教學的不同,從而轉變自身的學習思維和方法,進一步將教學目標加以實現。
(三)滿足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需求
歷史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學習歷史不僅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學生在初中階段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歷史思維還比較欠缺,所以初中階段的歷史內容相對簡單,歷史教學具有基礎性和通識性。而學生在步入高中后,無論在理解能力還是思維拓展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所以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相較于初中階段而言就變得復雜,以通史加專題的模式突出微觀與宏觀之間的結合,幫助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下有效探索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滿足了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成長和歷練。
三、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有效開展
(一)唯物史觀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銜接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與發(fā)展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學生只有掌握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后,才能運用這一規(guī)律解釋當前的一些社會現象,從而加深對人類發(fā)展的認識,并實現知識的遷移,做到學以致用。教師在開展教學銜接時要注意結合初中階段唯物史觀的開展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盛唐氣象”這一課時,初中教師會讓學生思考唐朝出現盛世繁榮的原因,邊總結邊整理答案,從而在實際教學中提出唯物史觀的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從歷史現象中總結出歷史規(guī)律,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充滿好奇,并學會運用歷史事件得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相比于初中教學而言,高中課堂教學就變得相對有深度,在學習“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課時,筆者對初中歷史中相關知識點進行了搜集和分析,得出初中歷史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后,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就做了升級,首先給學生播放《貞觀長歌》視頻剪輯,讓學生了解大唐時期的繁榮局面。之后,筆者讓學生自行將唐朝的盛世與其他的朝代以及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做比較,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相比于初中階段而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并且學生在高中階段能學習運用唯物史觀解釋當前的社會問題,做到了知識的遷移。可見,高中歷史相較于初中歷史教學深度得到了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體現。
(二)時空觀念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銜接
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指讓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能對歷史事件形成正確的認識、分析和判斷,樹立一定思維的過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能利用時空術語和表達方式將史事加以描述,并闡明清楚即可。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不僅要能運用時空觀念將史事表達清楚,還要學會運用時空觀念探究和解決歷史問題,找到史事之間的關聯,洞悉歷史事件的復雜面貌。例如,在學習“秦統一中國”一課時,初中歷史課堂中學生只要做到能清晰地將秦統一六國的時間以及空間闡述完整即可,并對其中的原因和成果做出總結。這就達到了初中階段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的。而在高中階段學習“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自主對秦統一六國的經過進行梳理,鞏固初中階段的時空觀念,而本課的重點是要分析秦朝采取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討論秦朝速亡的原因及對秦朝速亡的認識。本課讓學生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去分析秦朝從建立到滅亡的來龍去脈,不僅落實了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yǎng),也從分析問題中培養(yǎng)了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
(三)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銜接
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在初中歷史學習中,教師只要讓學生在史料的學習中總結歷史觀點,并能運用歷史史料判斷歷史事件的真?zhèn)渭纯?。到了高中階段,這一教學目標就無法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學生除了運用歷史史料作出正確的判斷之外,還要學會運用歷史史料對歷史事件進行論述,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此發(fā)展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一課時,初中歷史課本為學生展示了以下史料:“起義總部由蔣翊武任革命軍臨時總司令……按照搜獲的名冊搜捕革命黨人”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發(fā)展情況,與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史料不同的是,高中歷史教材中給學生展示了民主革命興起的史料:“民主革命思潮的興起,遭到主張君主立憲……建立獨立、民主、自由的‘中華共和國’”并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為什么會在民主革命思潮興起后,發(fā)表這樣的言論。學生對這些史料進行研讀,并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梢?,相比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史料應用更加深刻,目的是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評價歷史事件,而不是簡簡單單地闡述歷史事實。所以高中歷史更加傾向于史料的驗證以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而讓學生能在史料的學習中樹立辯證思維和歷史思想,能更加全面地認識事情發(fā)展的動向,以此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
(四)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銜接
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在初中階段教師只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可以解釋史事的原委即可,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歷史事件。而對高中生而言,以上的目標還遠遠不夠,他們不僅要從史料中悟出歷史規(guī)律,還要從史料中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進而在層層遞進中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在今后的發(fā)展中能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最后,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得到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注意其中的關系,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以學習“五四運動”一課為例,初中學習的重點在了解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原因、經過、結果,通過學習,能在特定的時空觀念下解釋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這一點,初、高中教材中表述基本一致,初中學習中不作為重點,高中學習中卻是重點。高中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利用初中學習的五四運動的原因、經過解釋五四運動的性質,進而闡釋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深遠影響。這樣的教學設計,既可以喚醒學生初中的歷史知識積累,又凸顯高中教學的重點,于無聲處落實了歷史解釋素養(yǎng),同時做到初高中教學的無縫銜接。
(五)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銜接
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歷史教學的重點,也是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重要體現。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注重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此體現歷史教學育人的目的。在初中階段,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標準為學生能從史料、史事以及歷史人物身上進行學習,從而樹立愛國主義情感。而對高中生而言,學生不僅要對歷史事件做出評論,還要從歷史中總結教訓,并從多個方面看待問題,運用歷史手段解決現實問題,進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活動時,教師應結合初中與高中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改善,讓學生體會二者的不同。例如,在學習“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課時,初中生就當前的社會變化進行了總結,并抒發(fā)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初中歷史階段的教學中可以看到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僅僅是對學生的認知以及愛國主義進行培養(yǎng),對現實問題并未進行評論與分析。而在高中階段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時,筆者讓學生除了對我國的發(fā)展進行總結之外,還要對自己的學業(yè)進行規(guī)劃,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努力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梢?,相較于初中歷史課堂中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而言,高中歷史教學中更強調了學生對現實問題的看法,體現學生從觀念和思維上的升華。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開展初高中教學銜接活動對學生、教師而言都有一定好處。對學生而言,能實現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進而消除學習焦慮,適應高中教學環(huán)境,實現更高的學習目標。對教師而言,能準確地從學生的反饋中作出及時的判斷,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方案,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達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所以初高中教學銜接這一問題值得教師重視且加以探究,并努力做好有效銜接,幫助學生順利適應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迎接一個個新的挑戰(zhàn)。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