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匯波
摘 要 學生寫作需運用素材,但積累簡單機械,素材理解淺表化,不會用、用不好的問題突出。素材須是理解的、能用的,應在深度學習視野下進行分類、整理與運用。分類促進對素材內容的深度認識,可從主題上分,還可從寫作活動需求、表現(xiàn)形式及認知價值上分?!皢栴}素材”具有深度認知價值,是不可或缺的素材類型。素材整理為寫作運用,細化整理需素材結構化、積累活動化、活動高階性。素材積累的運用,需有“兩個轉換”、關聯(lián)尋繹及強化思辨等積極策略。
關鍵詞 素材積累 關鍵能力 寫作教學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與淺層學習相對的,是“主動的、批判性的學習方式,強調理解性的學習、批判性的高階思維、主動的知識建構、有效的知識遷移及真實問題的解決”。[1]深度學習的素材積累應“具有挑戰(zhàn)性”,是個體“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所積累的素材是理解的,可運用的,“不是表層的、淺層的”機械抄錄記憶。[2]素材積累需在深度學習的視野下做好分類、整理及運用,以解決素材積累的存在問題。
近幾年的中高考命題,主要是主題或議題性思考與表達,學生素材積累主要是簡單主題分類,如勤學、勵志、愛國等,分類流于表面化。需從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出發(fā)創(chuàng)新分類,確立新的分類維度,以促進對素材內容的深度認識。
1.以寫作需要分類:素材內容覆蓋案例與寫作知識
狹義的寫作素材,常指案例性素材與名言警句;廣義的寫作素材,指完成寫作活動所有支持性要素,涵括所需語言、案例及寫作經驗、方法策略。寫作活動,既需案例性表現(xiàn)的素材,又需支持文章構架等完成寫作過程的方法或原理。從寫作活動需要上分類素材,構建完備的素材內容,素材積累可全方位滿足寫作活動需求。
積累素材,易出現(xiàn)盯住典型案例而忽略其他類型素材的偏差。寫作所需,并非只有幾則案例素材供堆砌鋪排,完整的素材體系構建才能多維度支持完成寫作活動。
2.以表達形式分類:語言素材與案例素材
語言素材。語言素材,一般指常用的詞匯及語句。語言素材有突出表現(xiàn)特定主題認識、情感傾向、作者個性及寫作風格的作用,如體現(xiàn)青年學生理想與朝氣的“追逐理想”“宏圖大志”“鴻鵠之志”“鵬程萬里”“孜孜以求”等詞語,體現(xiàn)抗疫或面對困難擔當與責任的“逆行”“主動請纓”“義無反顧”“毅然”等詞語。寫作語言素材,覆蓋學生生活、時代生活,把個人發(fā)展與國家、社會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朝氣、正氣,充滿大局觀、正能量,顯示出勃勃生機及積極進取精神,顯示社會發(fā)展的希望及力量。
案例素材。案例性素材較常見的是典型事例。如名人勤學苦學成功的勵志性案例、英雄為國為社會勇于犧牲的案例等。案例敘述一般需有清楚的人物交代、事件要點及意義揭示等內容,意蘊完整豐富,便于寫作時抽取與多維運用。
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所涉主題,較為全面地覆蓋了考生發(fā)展應有的思考與實踐。積累寫作所需的主題性案例素材,需較有針對性地積累。從青年生活看,有青春、勵志、學習、勞動等;從社會熱點、焦點看,有抗疫、戍邊、科技強國等;從時間上看,有歷史文化素材,如古代、近現(xiàn)代名人故事,可促使學生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意識形態(tài)看,有國家情懷、紅色文化,還有反映中國人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民族文化等內容。
3.以認知需要分類:正面素材與“問題素材”
正面素材為大家所熟知,無需贅述。寫作活動需有大量表明正面觀點的典型素材以支持觀點,但如不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不解決具體問題,易流于浮泛與口號化。“問題素材”就成為寫作素材的重要內容?!皢栴}素材”有利于表現(xiàn)學生關注現(xiàn)實,促進在寫作中解決問題,實現(xiàn)深度認知。
社會發(fā)展中客觀存在著某些問題,部分問題也是學生的問題,如“葛優(yōu)躺”“宅男宅女”“躺平”“佛系”等社會生活中的高頻用詞,從中可以看出一些社會現(xiàn)象與存在的問題。須注意的是,關注“問題素材”應注意學生的能力,即是學生思考范圍內的,學生能解決的。超越學生視角的“問題素材”,是學生寫作中不能解決的,可能讓寫作陷入困境,這是素材積累時需注意規(guī)避的。
素材整理,并不是簡單地塞給學生一堆材料,或是學生摘錄抄寫材料,就是完成素材整理,就能在寫作中用好。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學習須有主動性,如新課標所提出的“有探索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興趣,能主動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薄霸谡磉^程中,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嘗試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關問題”。[1]37素材積累需以寫作任務激活整理活動的細節(jié),追求意義性整理過程。
1.素材內容結構化
近幾年的高考命題素材主題有勞動、責任擔當、奉獻、愛國、青春等,因而素材積累主題需要能結構性覆蓋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大主題則由多個小主題素材構成,能多維度地表現(xiàn)主題。如“愛國”主題的寫作涉及的素材,由科研、社會、國防等幾個方面內容構成:“石墨烯天才”曹原放棄國外優(yōu)厚待遇,投身于祖國的科學研究;“90后”抗疫醫(yī)護工作者主動請纓,毅然逆行;戍邊戰(zhàn)士為國防事業(yè)的奉獻與犧牲精神等。
每一類、每一則素材之后,需標注出“內涵闡釋”“主題歸納”“適合寫作話題”等欄目,并寫上具體內容,便于寫作時提取使用。如“主題歸納”,素材整理依寫作需求做寫作主題或話題性分析,并進行分類與歸并,主題性素材集中成塊。
2.素材整理運用化
現(xiàn)代資訊條件為素材整理提供了更多形式,如航天科技素材,涉及航天人及航天事業(yè)背后的奉獻者,是年度寫作的重要主題,整理活動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有的教師采用視頻方式,每天播放一集央視“開講啦”視頻內容,要求學生做記錄、分析,討論素材內涵、主題分類,討論適用寫作命題等。
常見的素材整理本有摘錄本、鑒賞本及運用本三種形式。下面三種整理本的比較,可見使用“運用本”積累模式最能促進寫作。
3.活動高階化
素材整理,是盯著終點的寫作任務而為的。積累成功的素材,可具體表現(xiàn)為:寫作時熟悉素材的主題、內涵,能依寫作任務即時判斷與選擇合適素材;寫作素材中有熟知的表達模式、句式,適合相應的命題任務及交際情境;素材內在邏輯清晰,促進寫作時順利表達,如案例一,段落主題內容的表達,能快速沿“中心句→單個素材展開或幾個素材疊加表現(xiàn)→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結論”順序展開,完整、流暢、有序。
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學提出理解、記憶、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六個步驟的認知活動,后三種為高階認知,可用之于素材整理活動,以提升素材整理活動的層次。
完成素材整理,不等于寫作時能運用。寫作素材積累于平時,與實現(xiàn)寫作的當下情境有距離,運用時需突出其邏輯關聯(lián),實現(xiàn)“有效的知識遷移解決真實問題”的深度學習意義。案例素材是寫作素材運用的重點,本節(jié)主要闡述案例素材運用的“兩個轉換”、主題關聯(lián)及突出邏輯性等策略。
1.“兩個轉換”:從“他素材”到解決具體問題
學生運用素材的困難,是“缺乏激活記憶,進行思維、梳理和信息的轉化”。[3]寫作運用之前,素材是獨立的靜態(tài)存在,是“他思考”“他材料”,寫作運用素材需完成“兩個轉換”。
下面“勤奮與成功”主題寫作片斷中,前兩個事例素材為課文素材或歷史文化名人素材。后一個句子主題表現(xiàn)為“勤奮”,既是一個學習生活素材,同時具備表現(xiàn)觀點或解決問題的意義。
庖丁為求解牛之道的孜孜以求;徐霞客為探幽尋秘,跋山涉水的漫漫步履;我們?yōu)椴回撋厝A,夜以繼日的奮筆疾書。
第一重轉換,從“他材料”轉換為命題寫作的主題性材料。片斷中的兩個素材均從“他思考”“他材料”轉換為“勤奮與成功”的當下寫作主題表現(xiàn)所需的材料。
第二重轉換是從主題素材到解決問題材料的轉換。三個主題性素材的排列,從庖丁、徐霞客的勤奮案例到“我們”的表現(xiàn),推出“我們”要“不負韶華夜以繼日奮筆疾書”,轉換中表現(xiàn)“我們需勤奮”的觀點,從而完成寫作任務。
2.意義關聯(lián):素材運用的關鍵
寫作使用素材,素材須能與具體寫作構成緊密的內在關聯(lián),滿足提升文章內涵的需求。本小點闡述以主題關聯(lián)為例。
素材寫作時要針對命題主題,“對有關素材進行剪裁、加工,選取主干,去粗存精,進行定向敘述,并且要深入挖掘”,找出關聯(lián)性。[4]關聯(lián)性,一是指素材主題與寫作任務、主題或議題適配,二是指組合使用的幾個素材間的關聯(lián),應是同一主題。
3.表現(xiàn)邏輯性:提升素材的思辨性表現(xiàn)力
寫作以案例素材鋪排,論證觀點或解決問題,是類比推理,本質上是不完全歸納,主觀色彩強烈,就邏輯思維而言,得出結論并不嚴謹。因而,寫作的素材運用,須突出邏輯性,突出素材與寫作任務的融合。
寫作需運用素材,素材積累成就寫作,但要注意的是,素材積累只為限定條件的考試或課堂寫作,功利性突出,有其局限性,不能成為寫作教學的常態(tài)。日常性寫作及素材積累,應持深度學習的批判性態(tài)度,積極拓展探索范圍,關注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讓素材積累活動更具積極的學習意義。
[1]楊玉琴.深度學習是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J],基礎教育課程,2018(6):16-18.
[2]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3]榮維東.解決學生寫作素材缺乏的路徑[J],中學語文教學,2017(7):32-38.
[4]王學華.裁剪妙處非刀尺——高考作文經典素材的運用技巧[J],中學語文,2017(10)36-38.
[作者通聯(lián):福建惠安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