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嵐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fā)展變遷,逐步建立成為今天的傳統文化體系,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高校思政教育本質和形式上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有很多的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基礎,這是幾千年農耕文明、民間工藝、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沉淀,具有重要的文化教化和思想教育價值,因此,要充分發(fā)揮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高校作為高等教育開展的重要陣地,思政教育工作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尤其在世界經濟與文化發(fā)展形勢日益變化的背景下,高校學生容易受多元化文化和網絡空間的輿論影響,強化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顯得尤為必要,因此,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勢在必行。本文首先交代了研究基于的背景與研究目的,闡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指出了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的價值,分析了存在的問題,針對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科學的對策。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等院校;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8 — 0037 — 04
中華文明經過幾千年的遷徙與演變,才形成了今天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系統,是塑造中國國民人格的關鍵基礎,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更要重視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理念影響高校大學生,提高其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1]。廣大高校要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重視其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發(fā)揮對學生的正向影響,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強化文化引導和價值觀教育,積極開展文化傳承實踐活動,為培養(yǎng)具備全面素養(yǎng)的高校畢業(yè)生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實現高校預定的育人目標。
當代高校思政教育受到現代文化沖擊明顯,尤其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與博弈,導致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面臨著比較迷茫的情況,一些不良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潮不斷在大學校園中肆虐,大學生攀比心理嚴重,甚至出現很多學生貸網貸的案例。部分學生沉迷網絡,與現實脫軌,與同學關系冷漠,毫不關心國家時事,與父母關系不和諧,這些都是考驗高校思政教育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就要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傳統文化承載著民族的記憶和歷史的沉淀,作為中華兒女,不能被西方文化沖擊靈魂,要豐富精神世界,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建立社會責任感。高校要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可以放在思政教育體系中的內容,探索出一條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道路。高校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重要的價值理念,引導學生文化自覺,恢復大學生文化自信,填補其精神世界,用誠信、樂觀、民主、和諧、敬業(yè)等思想給大學生正向的引導。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是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的關鍵,也是提高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徑,為提升國家軟實力奠定基礎。
高等院校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關鍵場所,思政教育課程及教學內容的安排要考慮到傳統文化理念的融入和運用,思政教育涉及到傳統文化中諸多板塊,傳統文化就是思政教育的源泉,供教育過程吸收足夠多的理論和價值觀念。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其發(fā)展廣度和深度都是獲得中國民眾與世界各國認可的,而且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可謂是與日俱增,獲得了更多的青睞和肯定,有很多國外友人因為傳統文化的吸引選擇到中國來接受高等教育和生活工作,可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品味和挖掘的東西[2]。高校思政教育要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折射點,一些典型案例和典故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使學生在文化中受到熏陶。
(一)講誠信
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基石,誠實守信、真誠待人、言行一致,不能弄虛作假,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這也是發(fā)揚社會新風尚的關鍵。
(二)仁愛之心
儒家思想中“博學、仁愛”是基本的原則和理念,人們要具備仁愛之心,教育也要以愛為基礎,教師對學生要有愛心,要關心愛護學生,學生在愛里成長,自然價值觀念不會偏頗。人要常懷感恩之心,要以仁愛回饋社會和國家,由此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互動模式,子女贍養(yǎng)老人、家長愛護孩子,這也是傳統文化中家風和社會風氣的首要要求[3]。
(三)重視民生
我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就是重視民生,因為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革命勝利最終的權力歸屬于人民,我國十分重視民本思想,人民始終被擺在中心位置。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是國家發(fā)展的關鍵,要銘記歷史是廣大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一些福祉都是為了人民所謀,要始終將人民的生活放在重要節(jié)點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是國家的重要使命。
(四)崇尚和平團結
崇尚和平與團結又可以稱為“尚和合”,愛好和平,喜好和諧,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理念,人要善良,要注重天人合一,要尊重大自然,家庭要和睦,國家之間也要和平共處,友好往來。正如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理論。
(五)尊崇正義與公平
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公平與正義,且正義的行為永遠受人愛戴和尊敬,就像2020年初,那些醫(yī)務工作者奔赴抗疫前線,他們舍生忘死、廢寢忘食,他們是白衣天使,更是無名英雄。正所謂“平凡造就偉大”,在這些日常秩序運行中,誕生了很多的英雄人物感動我們,這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
(六)求大同存小異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個國家都遵循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每個國家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形態(tài),但是最終的發(fā)展目標都是為人民追求幸福,促進國家繁榮發(fā)展、秩序穩(wěn)定。各民族也是如此,中國高校思政教育要善于利用這種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告訴大學生,要尊重別人的差異,尊重其民族習慣。當今世界還存在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需要各個國家攜起手來用對話解決矛盾[4]。
(一)有助于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在一起對雙方都是有利的,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內容中包含很多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如道德禮儀教育、價值觀教育等等,我國被稱為禮儀之邦,重禮儀、崇尚和諧,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與這些內容息息相關。傳統文化包含有育人的成分,會產生一種引導的積極作用,這與高校的思政教育異曲同工,只不過內涵與外延范圍不同而已。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國已經積淀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內容,形成了一套獨有的道德體系,從個人言行到家庭倫理風氣,乃至國家文明,我國傳統文化形態(tài)與西方的文化截然不同,崇尚團結、注重公平與誠信,講究信譽,崇尚正義,不以追求利益為主。西方現代文化給我國文化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西方商業(yè)模式席卷全球,導致高校中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越來越忽視,想要改善這種局面,就要引導中國文化個性建設,高校思政要立足于傳統文化,將其作為根基,厚植思政教育的主題思想。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開拓進取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依靠的是千萬中華兒女的辛苦奮斗和苦心經營,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勇敢的抗爭和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世界格局呈現出動蕩不安的局面,我國正在發(fā)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教育至關重要,因為高校畢業(yè)生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主要力量,是創(chuàng)造新社會的強者,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提高其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這是他們開拓進取獲得人生價值、促進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因此,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應該作為教育的重點,培養(yǎng)大學生的進取精神也是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結合的重要部分,要貫徹馬克思列寧主義重要思想,使其認識到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看到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明確自己的職業(yè)方向,不受西方文化侵襲,成長為有主見、有思想、有內涵的新一代接班人[5]。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無論是誰,首先要有正確的三觀,正確看待這個世界,正視身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傳統文化不僅體現在具體的實物上,還體現在人們的精神內涵方面,這對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來說十分重要。儒家思想理論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能強加到別人身上;孟子曾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要有理想和抱負,要有節(jié)氣和風骨;荀子也提出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積累的力量是巨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挖掘這些文化理念,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言行。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學校要為學生制定制度,約束學生的行為。將一些傳統文化經典文章作為教學的素材,如《禮記》《左傳》《論語》《孟子》《中庸》等,還有經典的文學作品都可以作為教育素材,鼓勵其多閱讀,多學習,使其形成謙遜有禮的品格[6]。
(四)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目前,我國高校比較重視對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現階段思政教育開展實際情況來分析,開展的思政教育比較積極,但是學生參與度不是很高,部分學生認為思政教育是一種相對空洞的教育,參與積極性較差,且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難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不足,要從浩瀚的傳統文化中找到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思想政治教育要與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構建高校思政教育科學體系,進而提高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水平。
(一)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fā)展,使西方文化和文明快速涌入我國,且網絡對現代青年人的影響十分明顯,已經滲透到本土文化中,導致很多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不夠了解,對本土文化認識淺顯。很多高校大學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喜歡過外國的節(jié)日,如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等,卻對于本國的傳統節(jié)日不夠重視,如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而且個別學生追求享樂主義,攀比心理嚴重,拜金主義明顯,盲目追求個性,言行舉止不符合一名當代健康大學生的標準,文化素養(yǎng)亟待提升,綜合能力有待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資源,但是學生文化自覺性較差,內化程度較低。
(二)高校思政教育受文化自信缺失影響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走到今天,屬于我國的文化自信不知在何時卻丟失了,因此,高校教育要注意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尤其是針對傳統文化更要建立起這種自信。部分大學生更崇尚西方國家所謂的民主自由,殊不知這種自由建立在一些無章無法和不安全的前提下,部分大學生對于本國文化缺乏自信,這也是阻礙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原因。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環(huán)境下,人們會懷疑自己國家文化的真實性和影響力,思政教育的本質是塑造精神世界,如果大學生精神世界出現空洞,那么會影響其價值觀念的樹立,影響其理想信念的確立。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導致思政教育面臨著迷茫,這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文化交流變質導致思政教育效果難以提高
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也是各國文化發(fā)展和交融的關鍵,但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念,對于文化交流的認識不夠全面,例如針對一些不良思潮的輸入,高校大學生要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能夠辨別是非黑白?,F在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盛行,社會主流文化逐漸被一些快餐文化侵襲,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從表象看,信息在快速交互傳遞,但是我們很難在紛繁冗雜的信息中篩選出一些有益于個人成長的健康信息,甚至在瀏覽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慢慢沉溺于這些毫無價值的信息和數據中,形成信息繭蛹效應,作繭自縛,不利于個體發(fā)展。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不應該是侵略式的,部分大學生缺乏甄別能力,很多不良思想影響其對未來生涯的規(guī)劃[7]。因此,國家要建立本土文化強勢的主導權力,高校思政教育也要堅定立場,明確方向,謹防不良思潮的影響。
(四)高校思政教育缺失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高校思政教育依賴于良好的內外部環(huán)境,現階段,功利主義思想充斥于各個領域,包括網絡,很多人過分看重金錢的作用,對于理想和抱負態(tài)度淡漠,甚至將畢業(yè)后賺得盆滿缽滿作為人生目標,這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要在優(yōu)質的環(huán)境和背景下進行,高等教育不能變得功利化,要明確高校的育人目標,重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質,完善其人格。大學生要在浮躁的社會風氣下沉下心來,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斗,樹立自己的職業(yè)理想,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主見,對事情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獨特但不極端,逐漸成為一名具備綜合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
(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文化認識中
高校思政教育中要融入傳統文化的精髓,要以文化認知為基礎,使學生掌握本土文化中的重點內容。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經濟發(fā)展方向、地理自然環(huán)境、民眾生活習慣、民族文化類型等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種包容性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大學生要明確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樹立一種文化自信[8]。高校要以課程思政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對文化教育資源進行積極的整合和利用,借助于一些典故故事來解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作為中國人,大學生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本土文化形態(tài),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習慣和民族風俗,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高校要利用傳統文化形態(tài),對學生開展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一個開放、健康、和諧的環(huán)境下成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
(二)強化思政課程體系建設
高校思政教育要構建課程體系建設,尤其與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時,要建立密切聯系的渠道,課程要體現出師生之間的互動,要挖掘傳統文化的內容,更新思政教育素材,完善思政課程體系設置,建立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模式,講解古代史與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引用經典案例和典故故事,講解愛國主義故事和英雄事跡等,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8]。開展“思修”教育時,引入傳統文化典故,如臥薪嘗膽,學習發(fā)憤圖強不放棄的品格,強化堅持的重要意義,學習在戰(zhàn)爭年代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跡等等,這些都是思政教育課程中應該增加的優(yōu)質內容,其作用不言而喻,將傳統文化融入進去,有助于完善思政課程體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開展傳統文化思政教育實踐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的有機結合離不開實踐活動的開展,高校要善于定期組織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新理念,寓教于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學生的精神層面可以得到提升,多元化的文化形態(tài)提高了學生的體驗感受,學生在參加活動中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價值,感受到我國發(fā)展至今歷經的滄桑巨變。主要的實踐活動包括參觀博物館、參觀紀念館,參加一些傳統文化工藝制作大賽、計算機設計大賽、節(jié)日廣告宣傳設計大賽等等,這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同時,使其看到我國發(fā)展的“中國速度”?!皾h服”近些年十分流行,但是很多年輕人將其狹隘地理解為一種服裝文化,這其實是對漢代文化的誤解,高校可以廣泛征集短視頻、紀錄片、微電影、文章等作品,使學生深入了解漢代的文化,通過漢服,繼而了解到漢代的一些社會制度,社會管理模式等等,進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和文化觀念[9]。
(四)借助新媒體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結合過程中要發(fā)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借助于新媒體可以實現信息數據的快速傳遞,例如微博、微信、公眾平臺、QQ群、短視頻平臺、博客、微信群等等,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共享。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利用新媒體布置學習任務,通過線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答疑解惑,還可以及時獲得學生的學習成果反饋,師生互動更加頻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新媒體還可以實現海量信息的傳播和共享,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習變得更加簡單和靈活,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觀看文章、思政教育資料等等,通過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獲得更多信息。大學生對新媒體的運用比較頻繁和熟練,因此,思政教育采用這種模式,他們更容易接受,且效果較好,有助于豐富教育資源,學生還可以隨時隨地下載一些視頻課程,反復觀摩鞏固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的切實開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融入,要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就要從多個角度入手,強化思政課程建設,以文化認知為基礎,使學生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國際地位得到了明顯提升,中國文化形態(tài)在世界上擁躉甚眾,這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當代大學生要擁有這種文化自信,要認識到中華民族歷經千年積淀下的傳統文化是不會被短暫波動的文化形態(tài)打敗的,而且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至關重要,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
〔參 考 文 獻〕
[1]張睿.傳統禮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0).
[2]安麗梅.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邏輯理路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2):97-101.
[3]魏曉紅.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文教資料,2020(09):69-70,73.
[4]袁媛.文化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目標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40(10);187-188.
[5]唐立軍.我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聯性耦合分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
2021(02).
[6]劉佳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成都:西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9.
[7]李曉彤.探究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中外交流,2019(11):69.
[8]丁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立德樹人——兼談課程思政[J].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8(04):44-48.
[9]倪皓.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