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
關鍵詞:朱熹德育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建設
朱熹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古代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集大成者,是理學思想的奠基者。朱熹將其一生都奉獻給了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從事教育工作長達五十余年,他所參與編著的教育類書籍和相關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依然被推崇??傮w來說,朱熹主張的一系列德育思想不但對當時的社會規(guī)范起到了指引作用,而且在不斷推進民族振興的今天依然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大學生是祖國和社會未來的希望,因此如何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代高校建設的主要任務。立足傳統(tǒng),展望未來,我們應該堅持不斷地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以朱熹德育思想中的珍貴理念指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從而更好地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推進教育實踐,促進教育發(fā)展,為全社會培育有用的大學生人才。
一、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朱熹德育思想的哲學基礎深刻,學術理念豐富,其思想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傳統(tǒng)儒學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二程”思想的啟發(fā)。古代統(tǒng)治者比較重視對人民進行一定的道德教化,這主要是源于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影響。朱熹所發(fā)展出的一系列德育思想體系正是對儒家文化的高度重視。朱熹德育思想最主要的理論來源是孔子的“仁義”觀和孟子的“性善論”,他也一直堅持將“仁義”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主要方法,堅持孔子的價值準則要求,并在《論語集注》中強調:“仁者,愛之理?!痹谶M行“仁義”論述的時候,儒家文化一直主張要重視個人的高度自覺,即將忠誠和仁義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主要準則。朱熹對于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表示高度肯定,強調仁義、理智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品德。朱熹將儒家文化中的義利觀進行整合,立足于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義利和人自身需求的區(qū)別在于:如果獲得利益是為了其他人,那么便稱為“天理”,如果僅僅是為了自己牟利,那么就屬于個人的私欲了。同時,作為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對于德育教育的理解和認知與孔子基本一致,即道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分層次、分階段地實施。他認為可以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以禮儀的形式落實德育教育,同時也可以將抽象的理念思想貫徹在教育著作中,在明確的“知”以后再進行“行”的教育,這些都是朱熹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每個人的年齡不同和生理特征不同,朱熹將德育教育劃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并根據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的德育教育。在他看來,“小學”階段的學生本身不具備完善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所以需要遵循老師的要求。而到了“大學”階段,學生就能夠明白仁義、義理等理念的基本要求,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和自我的管理了。
更進一步地來看,朱熹的德育思想理念和他的哲學主張是密不可分的,他關于“天理”的理解和認知正是他哲學觀點的頂峰。張載、程顥和程頤曾經提出過關于人性的“二重論”,朱熹以此為理論基礎將其進一步細化,其理論基礎就是“理一分殊”,即天地之間只存在唯一一個最終的真理,也就是天理。在朱熹看來:宇宙的本質就是“天理”,“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這個所謂的“理”是無處不在的。對于客觀唯心主義的倡導者而言,“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朱熹以此為基礎,在他的德育思想中進一步深化并提出了“理一分殊”的觀點,將這種“理”和世俗生活中的“性”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具體來說,“理一”指的是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存在,“分殊”指的則是世間萬物的多樣性和區(qū)別,朱熹的德育思想就是從道德層面闡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正所謂“未有這事,先有這理”,我們可以將朱熹主張的“理”理解成一種具體的道德觀念,“理一分殊”正是服務于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即在君臣、父子這種倫理綱常出現以前就已經有了相對應的道德關系,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所有倫理綱常都起源于這個始終存在的“理”。朱熹在他的德育思想中將這種“理”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并且不斷證實它的權威性和重要性,教育人們在生活中以“理”為思想指導,以“理”為衡量一個人是非好惡的主要標準。
朱熹的德育思想具有非常鮮明的實踐指向性,他認為具體的德育教育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踐。朱熹主張“先知后行”,“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雖然朱熹一再強調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但他更加希望將學習得到的真理落實到實踐之中,只有在具體的德育實踐中才能夠驗證“知”的效果,即“行”是對“知”進行驗證的重要標準。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朱熹提出:“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誠不誠,只看做不做如何?!敝挥姓嬲@樣做了,才是“知至意誠”,只有行動才能夠對“知之”的成果給予衡量。在當時,朱熹的德育思想是對心學權威的沖擊和挑戰(zhàn),他的理念體現了對于德育教育客觀規(guī)律的堅持,對于實踐在德育教育中地位的肯定,這屬實是難能可貴的。
朱熹的德育思想具有非常堅實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在繼承儒家思想和諸位先賢的理念的基礎之上,朱熹還對現實生活和社會文化進行了長期的、全方位的、客觀的考察和總結,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和意義的德育思想,并受到后世的廣泛推崇。從宏觀角度來看,朱熹認為教育者應該堅持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受教育者則應該身體力行地堅持“三綱五?!钡葌惱硪?guī)范;從微觀角度來看,教育者需要遵守格物致知、修身正心等規(guī)范要求,受教育者則需要踐行“三從四德”等理念。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朱熹主張的德育思想內容豐富、路徑明確,涵蓋了從國家到個人等多重維度,具有嚴密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
朱熹的德育思想還要求引導和防范并行。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對受教育者以引導為主,突破保守的傳統(tǒng)教育的限制,幫助受教育者自發(fā)地、主動地將相關的德育規(guī)范轉變?yōu)樽约旱男惺略瓌t,而不是一味對他人服從。只有對自己嚴格要求,才能夠成功地將“理”完成內化,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德育的要求;如果不能明白“理義”的本質,不能從內心出發(fā)真正地想這樣做,只是聽從教師的要求機械地遵循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那么即使所作所為看上去符合要求,也沒有達到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傮w來說,朱熹德育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在道德行為等方面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并用此指導實踐。
二、朱熹德育思想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朱熹的德育思想從南宋時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以儒家思想、理學思想等為基礎,重新塑造了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將圣賢的理想人格作為追求,是對培育圣賢的教育方法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這不但在南宋時期發(fā)揮了重要的教化作用,而且到了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過去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目標都是為社會和國家輸送德才兼具的優(yōu)秀人才,承擔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教化工作。在這一基礎上,充分學習朱熹德育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和觀點,有助于推動廣大高校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建構教育目的,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更好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
第一,有助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不斷優(yōu)化。在朱熹的德育思想體系中,“德教為先”的理念貫穿其中,這也是他始終倡導的核心思想。他將德育教育置于育人工作的第一位,強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這對于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十分重大。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修養(yǎng)和競爭力開始成為大學生們的共識,德育教育的相關理念逐漸被邊緣化。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教育強則國強。這強烈要求各大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將德育教育放在規(guī)劃的首位,為其他專業(yè)素養(yǎng)的教育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保證學生在專業(yè)素養(yǎng)強、技術能力硬的同時,還要具備高度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縱觀朱熹的德育思想,我們不難發(fā)現他非常重視建設書院的環(huán)境,如樹木景觀、匾額名言等,為學生營造了一定的學習氛圍。當代高校在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可以將教育落到每一個細節(jié)處,潤物細無聲地傳播教育思想。如圖書館建設時,要選擇具有傳統(tǒng)文化意蘊的書籍,定期開展經典國學閱讀交流會,對道德素養(yǎng)高的學生進行模范表彰等,不斷激勵他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與之相對應的是,高校還應該完善考評制度和評價機制,堅持德育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的考評同時進行,并劃定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標準,避免學生出現“偏科”的現象。學校要立足于不同學生的共性和個體差異,在完善考察德育能力和實踐成果的同時,還可以督促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競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德育學習能力。
第二,有助于為各大高校構建層次分明的教育目標。朱熹的德育思想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析了一定的德育目標,為當時書院的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也是進行教學效果評價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對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構建還不完善,所謂“目標分層”,可以理解為朱熹德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或者“循序漸進”,即立足于實踐,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安排不同的發(fā)展目標,從而保證不同情況的學生都能夠在自身的基礎上獲得提升。針對不同年齡階層的學生,朱熹提出了不一樣的德育目標: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不具備過高的理解能力,但這一時期又是“大學”的基礎,因此他教導這一時期的學生主要“學其事”,如“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等簡單的行為規(guī)范,盡可能地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育;等到了“大學”階段,教育的主要目標就變成了“學其理”“明其德”“止于善”,即這一時期的學生需要逐漸去理解人性和倫理,學習并弘揚好的品德,努力做到“極善”。小學時期和大學時期的學習內容相比,具有先后、輕重、緩急的差異,兩個時期的教育目標也各有不同,層層遞進,共同服務于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培育,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學習這樣的教育模式。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立德樹人,其中囊括了思想政治、道德品德、心理健康等很多方面的內容。但客觀現實卻是: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理解水平、文化素養(yǎng)、道德價值觀等方面都不盡相同,這就導致大學生的教育效果存在差異。因此,設置一定的分層目標有助于教師全面考慮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而有針對性地對他們加強指導,引導他們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層次分明的教育目標里蘊含了朱熹德育思想中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兼具了一定的全面性和特殊性,能夠充分激發(fā)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興趣,推進他們在不同的受教育階段都能夠獲取相應的知識和能力。
第三,有助于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價值觀。朱熹曾在他的德育思想理念中指出,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形成雄心壯志?,F階段,我國的主流思想理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做到“內心向善”,不斷用其鼓舞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導自己的前進方向。理想信念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推進民族建設的精髓,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朱熹德育思想中的自我修養(yǎng)、居敬持志等核心觀點為出發(fā)點,持續(xù)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樹立牢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努力。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存在種種誘惑消磨我們的個人意志,阻撓我們前進,而朱熹曾提出“克己內省”等德育理念,即不斷提醒自己、約束自己,從而對個人行為進行規(guī)范,保證德育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這正是我們需要積極吸取的經驗。各大高校在進行當代思想政治的時候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不斷向著進步的方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全面認識和了解自己的道德、行為,持續(xù)內省和反思,做到政治教育的持之以恒。當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以后,要主動將其應用到實踐之中,做到“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全面結合。要幫助學生依托實踐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持續(xù)深化對當代思想政治理念的認知。
三、結語
朱熹的德育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理一分殊”和“知行合一”等理念為重點,包括為人處世、勵志修身、睦親齊家等多重內容,全面而充分地折射出了我國從古至今道德教育的主要特點,有利于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提升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而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立足于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深入研究朱熹德育思想的理論閃光點,充分挖掘其中的精神內涵,將其運用于高校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群體培育優(yōu)秀的道德素養(yǎng),完善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提升個人的實踐能力,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