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情是一種能力,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體驗過程。教師可以在不同課程中,運用采訪寫作、合作學習、體驗實踐、辯論交流、共情互助等手段和方式,連通課堂與生活,豐富人物故事,讓學生深度體驗過程,讓品德培養(yǎng)與教育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
關(guān)鍵詞:課堂生活;共情能力;同理心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0-0019-03
引? 言
所謂共情,即在人際交往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1]。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明確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共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共同的核心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生活中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摩擦、隔閡、矛盾,往往
因彼此間缺乏“推己及人”的立場而產(chǎn)生。如果學生能從他人的角度和立場看待問題、處理矛盾,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就能化解,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更加和諧友好[2]。對此,各科教師可以利用不同形式,靈活設(shè)計不同的教育教學活動,以此來達到培養(yǎng)學生共情能力的目的。
一、采訪寫作,在課堂與生活連通中共情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以“關(guān)心他人”為主題的課文,
這是激發(fā)學生共情的好素材。例如,《淺水洼里的小魚》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條小魚被困在淺水洼里,因為在乎每條小魚的感受,他一條一條地撿起小魚,用力地把它們?nèi)踊卮蠛!!秾⑿谋刃摹分v述了一位阿姨為“我”的奶奶推門和母親寬容了扎針不熟練的實習護士并給予她鼓勵的事例……這些課文因為那份美好的共情而特別動人。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挖掘此類文本蘊含的“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主旨思想,引導(dǎo)學生討論交流,深化學生認知。教師可以這樣引導(dǎo)學生:“如果課文中的小男孩和‘我’的母親沒有推己及人的共情意識,事情將會變成怎樣?”在討論和交流中,學生進一步明白:“小男孩以一顆稚嫩的童心體會到困在淺水洼里小魚的痛苦,才會不放棄任何一條小魚,用力地把一條條小魚扔回大海。小男孩對生命的呵護正是源自‘為小魚想一想’的樸素而動人的想法。同樣,‘我’的母親因為換位思考,才體會到實習護士的緊張和剛參加工作的不容易,才能忍住疼痛一次次鼓勵實習護士放輕松扎針。正是因為他們‘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心性讓事情有了美好的結(jié)局,讓對方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友愛?!?/p>
當然,這樣的認知還僅僅是“紙上談兵”,如何讓課堂的主旨內(nèi)涵與學生的生活相互連通?教師可采取采訪寫作的方式來達到此目的。采訪,要與人交談,彼此的交談傳遞著情感;寫作,能沉淀思考,固化認知。學生采訪身邊人,了解身邊事,再以寫作的形式記錄下來與同學分享,能有效地連通課堂與生活[3]。
例如,教學完《將心比心》一課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后作業(yè):采訪記錄生活中你的家人、親戚、朋友遇到的將心比心的事例。有個學生采訪的是自己的爺爺。爺爺說乘坐公交車時,常有年輕人讓座,但他經(jīng)常對年輕人說自己身體還很硬朗,而年輕人上了一天班很辛苦,所以總是真誠地謝絕年輕人的讓座。還有一個學生采訪自己的媽媽,媽媽說平時經(jīng)常照顧?quán)従?,下班時幫忙帶點蔬菜,過年時也會送一塊年糕給他們。媽媽并不因為鄰居經(jīng)常吵架影響自己休息而有所厭煩。學生通過采訪才知道,原來媽媽是因為體諒鄰居家庭生活困難,他們情緒不佳,經(jīng)常吵架也在所難免。媽媽體諒鄰居的難處,換來了和諧的鄰里關(guān)系。這位學生說:“自己平時很厭煩鄰居吵架,但采訪了媽媽后,才知道鄰居很不容易,媽媽在自己心目中更偉大了。”
如果說課堂上的故事與情感在課堂學習時還“沉睡”在課本上,那么在經(jīng)歷采訪寫作后,學生慢慢將課堂上的小男孩、“我”的母親等形象與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人物相對應(yīng),自己的爺爺、媽媽仿佛就是文中的“我”的母親,文本的形象在生活中真實生動起來。
二、小組合作,在互相理解中共情
合作學習是個人行為和集體行為相結(jié)合的典范。這種模式把個人行為變成了集體智慧的一部分,淡化了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對立關(guān)系[4]。在合作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小組成員在相互了解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相互包容的伙伴關(guān)系。因此,小組合作是增進學生共情認識的有效途徑,其實質(zhì)是不斷強化學生對共情的認識。
比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探究活動就有很多,有的是一段材料,有的是一道題,要求學生在廣泛收集材料或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chǔ)上,得出一個結(jié)論。對于這些探究問題的處理,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實地考察、網(wǎng)上檢索等方式得出相關(guān)結(jié)論,讓每位組員認識到自己在小組中的重要地位,產(chǎn)生獲得認同和重視的強烈需求,從而創(chuàng)造達成共情認識的有效平臺。
三、體驗實踐,在深度體會中共情
體驗實踐是讓學生學會共情的重要手段之一[5]。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學會與人相處”的主題內(nèi)容更是不少。這些內(nèi)容也是引發(fā)學生共情的極佳素材。例如,在“當沖突發(fā)生”這節(jié)課中,教師設(shè)計了如下場景:“當你正看電視看得入迷,好朋友邀你一起玩橡皮筋,你不想去。好朋友生氣了,說下次不愿意和你一起玩。遇到這樣的情況應(yīng)該如何處理?”教師可根據(jù)教材提供的情境,設(shè)計逐層遞進的活動環(huán)節(jié):試一試換角度想問題(觀看課件議感受),猜一猜對方想什么(小品表演深感悟),換一換角度看別人(教師采訪明道理)。學生在同桌討論、小組表演等體驗性、探究性活動中進行學習,其共情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但是,課堂上的情境畢竟是創(chuàng)設(shè)的,與實際生活仍有距離。引導(dǎo)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實踐,在認知沖突中不斷增強共情能力,并將共同情感轉(zhuǎn)化成實際行動,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6]。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結(jié)束后,筆者一般給學生布置實踐體驗型作業(yè)。例如,開展“今天我當家”活動,換位體驗父母的辛苦;開展“社區(qū)小小志愿者行動”,體驗社區(qū)服務(wù)人員的辛勞;開展“今天我失聲”活動,體驗無法用聲音表達的難處……
例如,在開展“今天我當家”體驗活動前,教師要事先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與家長協(xié)商,引導(dǎo)家長針對學生需改進之處設(shè)計相應(yīng)的體驗活動。小昊平時總是賴床,上學經(jīng)常遲到。在“今天我當家”體驗活動中,小昊媽媽特意扮演愛賴床的“兒子”,讓當“爸爸”的小昊叫起床。任憑已經(jīng)當上“爸爸”的小昊怎么催、怎么哄,媽媽扮演的“兒子”學著小昊平時的表現(xiàn),要么裝做沒聽見,要么干脆用被子蒙頭,就是不肯起床。而“爸爸”也很配合地催促著“兒子”:“同學已經(jīng)在樓下等了很久了,怎么還不快點起床?”急得要哭了的“爸爸”實在沒招了,只好搬來爺爺、奶奶當救兵,才總算把“兒子”從床上叫起來。在“今天我當家”的分享會上,小昊說到了當“爸爸”的辛苦,談到了自己平時賴床給媽媽帶來的困擾,說得情真意切。大概是對這次體驗的印象太深刻,小昊的賴床毛病真的改掉了。很多學生在類似“換角色體驗”實踐活動中受到觸動,將共情意識、共情情感慢慢轉(zhuǎn)變?yōu)橛幸庾R的共情行為。
四、辯論交流,在真實故事中共情
在培養(yǎng)學生共情能力的初始階段,教師常常需要引用發(fā)生在他人身上的真實事例。這些事例雖然真實,但不是學生熟悉的人與事。如何拉近學生與故事中人物的距離,讓文本中的故事真實起來,讓故事中蘊含的“為他人著想”的美好感動學生呢?筆者常用“辯論交流”的方法。在辯論交鋒、討論交流中,故事中的人物會慢慢變得真實起來。
例如,在班隊活動課中,圍繞“為他人著想”的主題,筆者讓學生分享收集的真實事例并展開辯論交流。筆者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報刊、書籍中了解的事例。當學生的情感有所觸動時,筆者就讓學生進入辯論交流環(huán)節(jié),將學生的感受引向深處。
有一次,一名學生分享了一篇報道,內(nèi)容是一位學生身患癌癥,因化療掉光了頭發(fā),而班級同學也理了光頭的感人故事。原來,有一位同學在新生體檢時檢出淋巴癌,他在家人及親友的鼓勵下與死神抗爭,生命得到延續(xù)。但是,他化療后掉光頭發(fā)回到學校,卻無法忍受他人異樣的眼光,沒有勇氣再回到學校學習。后來,班上陸續(xù)有同學理了光頭或小平頭,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該同學的支持和關(guān)愛。
故事講完后,教室里鴉雀無聲。筆者觀察到,學生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學生深受感動,表情凝重,一副入神的樣子;而有的學生則神情淡然。這樣的表現(xiàn)有些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經(jīng)過詢問筆者才明白,他們或覺得震撼,或感覺不大相信。的確,這個事例大大超出了學生平時所理解的“為他人著想”,理光頭的做法也超過了多數(shù)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這樣的“為他人著想”已經(jīng)不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基于實際行動的共情理解。于是筆者趁熱打鐵,立即增加了辯論交流環(huán)節(jié),以“你認為需要理光頭表達對患病同學的關(guān)愛嗎?”為主題組織學生展開熱烈討論。辯論伊始,持正方意見、認為需要理光頭表達關(guān)愛的小睿義正詞嚴地說:“說得好不如做得好。一百句關(guān)心的話也比不上理光頭這一行動來支持患病同學更為給力?!狈捶酱硇∧絼t立刻站起來指出:“關(guān)心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們認為能帶給患病同學溫暖的其他舉動也可以,不一定要通過理光頭這樣激烈的行動來表現(xiàn)。”雙方你來我往,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理越辯越明,觀點無論對與錯,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徹底敞開了心扉,表達了心聲。說著說著,仿佛患病的同學成為班級的一員,在大家的言談中慢慢真實起來。在辯論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暢談?wù)鎸嵪敕ǎ诮涣髦杏信鲎?、有吸收,真切地走近故事中的人與情,喚起更深的情感[7]。
五、共情互助,在角色互換中共情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共情互助,哪怕只是一個微小的舉動也是同理、共情,是美好品德的最佳實踐[8]。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已經(jīng)開始懂得體諒、關(guān)愛他人。
炎炎夏日是揮汗如雨的季節(jié),體育課堂更是讓學生接受著烈日考驗。偌大的校園內(nèi),陰涼處就那么幾處。由于本班學生年齡小,為了照顧他們,上課地點被安排在大榕樹下。高年級的學生有時會在太陽直射下上課。太陽炙烤著大地,也炙烤著操場上的學生。本班學生在樹蔭下上課,雖也燥熱,但有一片陰涼,確實緩解不少烈日的烘烤。隨著上課時間的流逝,經(jīng)常會看到有不少高年級的學生因堅持不住,而離開訓練隊伍。
一次課間,本班的小宇跑到體育教師面前,說:“老師,我們有個建議,我們班和其他班換一下上課場地?!斌w育教師還來不及回答,其他學生便附和著說:“是啊,其他班級天天在太陽底下訓練,肯定很熱?!倍嗝瓷屏嫉暮⒆觽儼?!他們有著一顆通透的真心,一顆為他人著想的真心。于是經(jīng)過協(xié)商,四個年級的學生輪流到樹蔭下上課,一起享受這一方陰涼。同情互助展現(xiàn)出學生成長的一面,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踐行著為他人著想、關(guān)愛他人的美好品德。
結(jié)? 語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边@是具有共情能力的最高境界。在教師有意識的培養(yǎng)下,學生在課堂上慢慢地從他人的故事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在體驗活動中一步步將情感轉(zhuǎn)化為實際行為。通過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學會了從另一個角度與人相處,真切地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yīng)是和諧、融洽、溫馨的。
[參考文獻]
李卓彬.教育,從同理心開始[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8(03):81-82.
鞏秀玲,張廣偉.淺談“同理心”在教育實踐中的應(yīng)用[J].山東教育,2018(31):15.
陳瓊英.愿以我心換君心 諸事同理亦同心[J].福建教育,2017(17):16-18.
陳云曉,安寶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共情教育[J].江蘇教育研究,2022(02):39-42.
莫惠春.論班主任工作中“共情”的運用[J].新課程導(dǎo)學,2020(07):53.
徐開明.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5(08):43-45.
湯金洪.共情能力:師生有效心理溝通的“金鑰匙”[J].天津教育,2010(11):31-32.
呂慶東.政治教師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12):56-57.
作者簡介:廖旭華(1982.10-),女,福建廈門人,任教于廈門市龍湫亭實驗學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獲廈門市“優(yōu)秀輔導(dǎo)員”、湖里區(qū)“優(yōu)秀教師”、湖里區(qū)“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