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斐 王繼強 黃向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世界各國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領域。以美國、英國、德國為代表的世界發(fā)達國家,早在20 世紀就意識到高等教育在世界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性,重視加強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從國家層面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其中,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大力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并讓其與政治、經濟等重要國家利益及戰(zhàn)略發(fā)展密切結合,不僅給美國國內帶來了可觀的短期利益,也收獲了投資于其他國家的遠期回報。隨著大國競爭的日益加劇,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被作為發(fā)達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家擴大文化交流和提升綜合國力的主要途徑,是實現國家利益的有力工具。
進入21世紀,通過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以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以及高校的綜合競爭力和全球知名度,越來越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的普遍提升需求和共同發(fā)展趨勢。諸如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級著名高校,通過較早起步的教育國際化,積累了大量優(yōu)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提高了其在全球范圍內的知名度,深化了國際科研合作,增強了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聯合培養(yǎng),促進了學校和學科建設在國際層面上獲得高度認同,進而有力促進了相應國家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高??梢?,高校肩負著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國家公共外交的有益手段,實施開放包容、合作互補的國際化教育發(fā)展模式,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效果,促進拔尖創(chuàng)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對推動“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雙一流”建設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決策,有利于我國緊跟國際高等教育發(fā)展腳步,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核心載體之一,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需求。隨著“雙一流”建設的開展,國際化教學與交流合作,已經成為諸多高校的年度工作目標;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廣度和深度,日益成為評價高?!半p一流”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高校在通過國際化教學促進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引入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提供留學資助項目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近年來國際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不少高校的國際化教學也顯現出國際化教育定位不明確、本土國際化教學水平需提高、國際化特色人才人數待增長等不足。
本文通過加強本土教育國際化,結合“引進來”和“走出去”策略,構建互惠國際化教育聯盟的角度,探究“雙一流”建設中的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以期為促進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知識、擁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化高水平特色型人才的長期穩(wěn)定培養(yǎng)提供有益參考,服務于高?!半p一流”建設。
一方面,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以高校為主的人員流動、項目合作、平臺建設等關鍵形式的雙向合作與交流的過程。著名學者簡·奈特(Jane Knight)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是把高校的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功能提升到國際或跨文化的層面。
另一方面,盡管在國際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擁有了很多機遇,然而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也與之并存,比如不可避免會涉及教育理念、師生觀念、教學評價等多元文化差異。美國著名學者哈若瑞(Mrenda J.Harari)也認為國際化不僅限于師生國際交流和學校社區(qū)服務等活動,還應當包括超越本土的發(fā)展理念并內化為院校的組織文化與精神氣質。
因此,本文從建設國際化校園、開設國際化課程、開展國際化項目合作、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四個方面出發(fā),探索“雙一流”建設中的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力圖培養(yǎng)出不僅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具有很強問題解決能力、充滿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的高層次專業(yè)人才,而且具備國際視野、掌握國際知識、擁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化特色型人才。如下圖所示。
隨著我國國際化教育的發(fā)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然而,目前國內多數高校為留學生設立國際教育學院,實行集中化管理和教學。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學生,盡管與中國學生同處一所校園,往往也沒有與中國學生進行深入、廣泛地互動和交流。這無疑既不利于留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也有礙于中國國際化教學水平的提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為我國的國際化教育起步晚于部分歐美國家,目前來我國留學的學生大都來源于非英語母語國家。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漢語學習熱潮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全球范圍內形成,這對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化教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推廣漢語的同時,國內高校一方面繼續(xù)開展英語教學和中英雙語教學,另一方面紛紛加強小語種學習,減少語言障礙對文化交流產生的不利影響。但是,語言障礙無疑仍舊是中國學生“走出去”和外國學生“走進來”的重要阻礙,是我國高校國際化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阻力之一。
因此,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水平,有必要在加強多國語言教學的基礎上,打造能夠同時掌握專業(yè)課教學能力和多國外語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為中外學生提供更多自由交流和接受多元文化的機會,營造國際化文化交流、學術交流氛圍,培養(yǎng)國際化精神氣質,提升國際化文化內涵,使得校園成為多種文化并存且深度融合的場所,將學校建設成為國內外師生宜居宜學、樂居樂學的國際化校園,提供全方位、深入、持久的國際化人才成長環(huán)境。
通過建設國際化校園,高校在服務國家政策的同時,能夠有效增強辦學實力,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對推進高校自身的“雙一流”建設,為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發(fā)揮重要作用。
當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通過引進高水平國際化教材,開設雙語課程,聘請外國專家開設講座、短學期課程等方式,增加國際化授課分量,提升教學質量。這些方式對促進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學生的培養(yǎng)和高?!半p一流”建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國際化授課的增多和深入,相關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例如,國外教材涉及的應用背景可能與授課學生所在專業(yè)不盡一致,雙語授課教師可能對跨文化背景了解不夠,外國專家的授課風格可能不易讓國內學生及時適應,等等。為此,筆者對國際化授課給出一些建議,希望有利于高校培養(yǎng)高水平國際化人才。
(1)高校從學生培養(yǎng)方案中選定適合開展雙語教學的課程,建設雙語教學團隊,對引進的國際化教材進行本土化修訂,并邀請外國專家對雙語課程進行客觀點評和科學指導。
(2)高校根據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全球范圍發(fā)布國際化授課需求信息,挑選合適的外國專家來華開設學術講座和短學期課程,并為他們配備具有相近專業(yè)背景的中方助教。在授課之前雙方合作備課,促進外國專家了解授課學生的前期基礎,根據學生專業(yè)側重、班級構成特點等確定教學形式和組織教學活動。
(3)中外教師合作建設國內國外同步課堂、國際化線上課程等,根據培養(yǎng)計劃、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國際化社會需求,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吸納國內外優(yōu)秀教學資源,借鑒國內外先進教學方法,建設國際化教學團隊,打造具有學科特色的國際化一流同步課堂、線上精品課程等,切實提高國際化教學水平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
通過國際化項目合作促進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是目前被眾多高校采用的國際化辦學方式之一,對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別合適。依托于國際化合作項目,國內外雙方高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性更強、內容更具體,比較容易獲得雙方都滿意的成效。例如,中國留學基金委資助的出國留學項目,在促進學生到國外系統(tǒng)地學習先進知識和技術、增強實踐動手能力、提高獨立性方面都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部分高校在與國外相關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之后,面向本校學生設立留學項目,供滿足有關要求的學生申請,開展本科畢業(yè)設計、研究生科研課題的國內外雙導師制人才培養(yǎng);出于研究生導師的課題研究需要,部分學生由導師科研項目資助,出國交流學習,與國外專家共同探討、攻克科研問題,不僅有利于促成高水平的國際合作,也有助于我國科研成果的轉化與對外傳播,學生也逐漸成為學有所成的高素質人才。
目前,高校采用較多的基于國際化項目合作的人才培養(yǎng)形式包括面向本科生的“3+1”模式、面向本碩直通車的“2+2+1”模式、面向碩士生的“1+1+0.5”模式,其他類型的留學項目一般留學時間也以1 年為主。對于部分學生而言,1 年的留學時間相對較長。因此建議基于國際化項目合作的人才培養(yǎng)形式,對不同專業(yè)和不同需求的學生采用不同留學時長的彈性培養(yǎng)形式。例如,可以先指定留學期限為半年,然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導師要求、雙方學校的需求,將留學期限延長到1年、1年半或者2年。
針對部分學生出到國外出現不適應感以及回國后與之前學習、科研工作銜接不順暢等問題,高校可以采取導師或有關教師陪同短期訪學的方式,以促進學生適應國外環(huán)境,與國外導師協(xié)調學生的培養(yǎng)內容,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
“雙一流”建設不僅要注重國內需求,而且要放眼國際水平與需求。通過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培養(yǎng)既服務于國內發(fā)展又具有全球眼光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以更好地服務于我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
高校在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的過程中,有必要拓寬思路,不妨邀請國內外相關的高校、學會、企業(yè)等加入實驗室的共同建設,開展開放性合作,促進特色型發(fā)展,建成合作伙伴群,構建互惠國際化教育聯盟。通過創(chuàng)設互動良好的實驗室環(huán)境,使其科研交流與合作能夠順暢開展,促進國內外學生、學者、企業(yè)技術人員互學所長、優(yōu)勢互補,加速科研成果的孵化與轉化,更好地服務社會。
依托于國際聯合實驗室,學生可以擁有與國外高校面對面交流,全面了解本學科本專業(yè)所處的國內外地位,以及到企業(yè)開展嵌入式學習等機會,學生融入多元文化群體的能力將得以大大提高,其團隊協(xié)作意識和綜合能力也得以增強。
本文從建設國際化校園、開設國際化課程、開展國際化項目合作、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四個方面,探究“雙一流”建設中的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建議營造國內外師生宜居宜學、樂居樂學的國際化校園,打造具有學科特色的國際化一流課程,開設導師短期陪同式彈性留學合作項目,締結高校、學會、企業(yè)共建的互惠國際化教育聯盟等,實現國際化高水平特色型人才的長期穩(wěn)定培養(yǎng),促進我國高?!半p一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