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小婷(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鱸鄉(xiāng)幼兒園)
2021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從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兩方面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了規(guī)范和引導。此項指導意見并沒有要求幼兒園另外增加專門的幼小銜接課程,而是依然堅持以游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珍視幼兒游戲活動的獨特價值。《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學習科學的核心是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陳鶴琴先生說過:“讓大自然、大社會成為孩子們的鮮活教材?!痹谝咔檫@個特殊階段,幼兒在班級自然角利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玉米發(fā)芽實驗,經歷了遇到問題、嘗試協商解決問題、不斷螺旋上升的學習過程。這種學習的方式和思考的狀態(tài)與《指導意見》中對幼小銜接課程開展的根本目標不謀而合。基于此,筆者把大班滲透幼小銜接課程中的科學活動探究策略總結為以下五部曲。
多多趁教師不注意,把玉米棒放在了裝滿水的透明玻璃花瓶里,沒過幾天,驚奇的一幕發(fā)生了:玉米棒的底部長出了細細長長的白色須,而玉米棒的周圍則長出了一棵棵綠色的小苗,把整個玉米棒包裹起來,像是給黃黃的玉米棒穿了一條綠色的草裙。幼兒們十分驚奇:“整個玉米棒可以這樣長須呀?”他們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大部分幼兒對玉米長須的過程知之甚少,他們說出了自己的疑惑與猜測:為什么就最底下的玉米長須,而上面的玉米粒不長須?其中有少數平時跟著家里老人生活的幼兒說玉米長須需要水。
興趣是注意、是關心,是自我關聯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是幼兒進行探究活動的出發(fā)點。幼兒的興趣從何而來?本文中幼兒探究玉米的興趣就來自一次偶然的玉米水培行為。教師抓住了這一偶發(fā)事件,切實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開展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玉米科學探究活動,落實了為幼兒入小學做準備的任務。教師追隨著幼兒關于玉米長須的問題與興趣,引導他們進一步發(fā)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保持他們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熱情,支持幼兒觀察玉米,比較、探究、記錄玉米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條件下的生長情況,增加幼兒關于植物長須、生長的新經驗。
幼兒們知道我們自然角要玉米長須后,十分興奮。凱凱說:“我們可以種在牛奶盒里,像我們以前種大蒜那樣!”一旁的志遠說:“不行不行,牛奶盒太小了,我們可以種在奶粉罐里,像我們種多肉一樣!”陽陽說:“我們可以種在雪碧瓶里,像我們種小白菜一樣!”他們討論得十分熱烈,最后,大家來到老師身邊問:“老師,我們把玉米種在哪里呀?”“那要看你們打算怎么種?!薄罢麄€種!”“一粒一粒也要種!”幼兒們紛紛回答。
《指南》指出:要和幼兒共同制定調查計劃,討論調查對象、步驟和方法,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在玉米種植前的調查與討論,是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出發(fā),通過繪畫記錄的方式梳理已有經驗,為接下來的玉米發(fā)芽實驗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在此案例中,教師為了征集大家的意見,以自制調查表的形式,請幼兒們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經過調查、投票,發(fā)現他們想把玉米種在土里和水里,還想嘗試單粒種和整個種。至于種在哪種容器里,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每種容器的大小,覺得單粒的可以種在小容器里,比如牛奶盒中、瓶子中;整個的玉米需要大一些的容器,他們打算回家找找有什么廢舊容器比較合適。最后,幼兒們決定試種在洗衣液瓶子改裝的花盆里。他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同伴面前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能用繪畫等方式進行表征。在此過程中,幼兒們開始思考我們的資源收集箱中的哪些廢舊物品可以變成種植玉米的容器。他們比較容器的大小、深淺,同時計劃著玉米的多種種植方式(整個、半個、掰成玉米粒)以及可以種在多種環(huán)境中(土、水、石、沙等),主動性、自主性、探究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一天,有幼兒經過自然角的時候,聞到了陣陣臭味。貝貝和玥玥上前檢查這股臭味到底是哪里發(fā)出來的。貝貝捏緊鼻子露出一副嫌棄的表情,原來是單粒水培的玉米種子腐爛發(fā)出的陣陣臭味。玉米種子為什么會腐爛了呢?大家開始猜測。貝貝說:“可能是我昨天在家休息,沒有給它們換水?!薄澳菫槭裁醇t薯沒有腐爛掉?昨天也沒有人給它換水呀!”雯雯說。其他幼兒點頭表示贊同。他們帶著這個問題找到了班里的保育員劉阿姨,劉阿姨告訴他們:可能是因為最近天氣太好了,裝玉米粒的塑料盒每天都被太陽曬一整個下午,玉米粒一直浸泡在溫暖的水中,悶壞了!大家半信半疑,等到中午,貝貝跑到走廊上去摸裝玉米粒的盒子,盒子果然被曬得很燙,她馬上跑回來告訴大家:“阿姨說得沒錯,那個裝玉米粒的盒子都燙手了,玉米粒是被熱死的!”第二天一早,貝貝把腐爛掉的玉米粒倒掉了,重新放入新的玉米粒,并且加入水后,把這盆水培玉米粒搬到了沒有陽光的一面。
《指導意見》指出,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課程主要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實施,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吨改稀分赋觯航處熞С钟變鹤园l(fā)的觀察活動,對其發(fā)現表示贊賞;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并設法驗證。在本次觀察中,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出玉米粒腐爛發(fā)臭的問題并且引導幼兒思考引起玉米粒腐爛發(fā)臭的原因;幼兒通過猜測、請教長輩、親身驗證等方法探究玉米粒腐爛的原因,并且找到了他們現階段認為的答案:是陽光直射的原因。其實,我們知道引起玉米粒腐爛的原因可能不止這一個,水過多也會使得玉米粒得不到空氣,引起腐爛,但是,我們應該跟隨幼兒發(fā)展的腳步,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觀察和發(fā)現,從而獲得屬于自己的新經驗。
距離把黃色種植盒的玉米苗放入暗箱里已經過去10 天,志遠仔細觀察著一直被放在暗箱里的玉米苗:“老師你看,暗箱中的玉米苗,葉子顏色黃黃的,好像長得沒有外面的玉米苗好!”“除了葉子顏色黃黃的,你還有別的發(fā)現嗎?”我追問?!斑€有,它的葉子是往下的,外面的玉米苗的葉子都是豎起來的!”“這是為什么呢?”我追問。一凡說:“因為它被關起來了,不開心!”“因為它曬不到太陽!”依斐說?!耙驗闆]有人給它澆水?!毕┱f?!拔颐刻於冀o它澆水了!”一凡說?!昂⒆觽?,那你們接下來想怎么做呢?”“我覺得還是把它從這個暗箱里拿到外面來,和其他的玉米苗放在一起吧!”一凡出主意。這個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贊同。
在此案例中,幼兒們?yōu)樽尠迪渲械挠衩酌缰匦戮`放活力,進行了一場推理。《指南》指出:要支持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體驗合作探究和發(fā)現的樂趣。幼兒在每天的觀察與記錄中,發(fā)現了被放入暗箱的玉米苗產生了一些變化,觀察玉米苗的外形、顏色等特征,判斷玉米苗在暗箱里生長得不好。經過猜測、討論,他們覺得可能是因為孤獨、缺少陽光、被疏于照顧等因素造成的,最后決定把這棵玉米苗從暗箱里移出來,讓它和其他玉米待在一起。并且,每天都會有人來照顧它,把它搬到有太陽的地方,給它澆足夠的水。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比較放在暗箱里的玉米苗和外面的玉米苗在形狀、顏色上的區(qū)別,并且鼓勵他們大膽猜測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并積極找到解決的辦法。幼兒在想辦法幫助玉米苗更好地生長的過程中,也激發(fā)了關愛動植物的情感,觀察力、判斷力、思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也充分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
隨著一棵棵玉米苗成功地被移栽到更開闊的土壤里,我們班的玉米發(fā)芽實驗也進入了尾聲。幼兒們在這段時間里,用心觀察玉米發(fā)芽生長過程,發(fā)現影響其發(fā)芽的各種因素,并積極想辦法解決發(fā)芽過程中的種種問題,養(yǎng)成了每天觀察、發(fā)現、記錄玉米發(fā)芽情況的好習慣。教師也定期請他們翻閱、整理自己的觀察記錄表,并用打洞機打洞后,用細麻繩穿起來,形成了一本本專屬于自己的玉米觀察記錄本。這些記錄本不只是記載了玉米苗的生長變化情況,更是一本幼兒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記錄手冊,是他們運用多種感官探索、發(fā)現、體驗、交往而后獲得的經驗積累手冊。他們還在記錄表上標注哪些方法、做法更適宜玉米發(fā)芽,為今后更深入的植物探究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教師在幼兒探究玉米發(fā)芽的過程中,一直以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營造適宜的心理氛圍,鼓勵幼兒熱情嘗試、大膽提問、敢于出錯,并在幼兒有需要的時候提供適宜的意見、材料和工具的支持,幫助幼兒深入探究并獲得新經驗。幼兒天生好奇好問、樂于探究,通過玉米發(fā)芽實驗,在動手動腦的探究過程中進一步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提升了科學探究能力,獲得了適宜的科學知識,積累了多種科學經驗。幼兒不僅在活動中獲得了科學方面的經驗,也培養(yǎng)了生活樂趣、親近自然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意識,對幼兒做事的堅持性和責任感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yǎng),更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學習做了自然有效的科學銜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