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秦漢官文書裝具

2022-09-28 01:34:34汪桂海
出土文獻(xiàn)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韬?/a>漢簡簡牘

汪桂海

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

秦統(tǒng)一以后,為了適應(yīng)治理天下的需要,結(jié)合中央集權(quán)的官僚制度,制定了一套文書制度。漢承秦制,這套文書制度進(jìn)一步完善,史稱漢代以文書治天下。文書成為秦漢時期國家行政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圍繞文書行政,漢代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例如文書的起草、封緘、收發(fā)、傳遞、處理、頒布、整理存檔等。在文書的封緘、傳遞環(huán)節(jié),出于加強(qiáng)保密、保護(hù)以及標(biāo)識文書緊急級別的需要,通常將文書檔案密封或臨時存放在某種裝具中。從傳世和出土文獻(xiàn)的記載看,官府文書所用裝具大致有囊橐和笥兩類。笥的檔次有高低之別,最普遍的為竹笥,個別情況下專用葦笥,高檔次的則用漆木笥(漆笥)。對于囊橐,學(xué)界有所討論。(1)汪桂海: 《漢代官文書制度》,桂林: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2—133頁;馬怡: 《皂囊與漢簡所見皂緯書》,《文史》2004年第4輯。對于裝盛文書的竹笥和漆笥等,之前限于材料,較少受到關(guān)注。本文綜合有關(guān)簡牘資料和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遺存,對秦漢以囊橐和笥(竹笥、漆木笥)存放或封緘官文書的事實予以揭示,以期完整展現(xiàn)秦漢時期官文書制度的一個側(cè)面。

囊橐

秦漢凡極重要極特殊的官文書必盛以囊、橐,然后在囊、橐之外施檢約束。囊與橐都是口袋,但有所區(qū)別。囊有底,一端開口;橐無底,兩端開口。

首先,皇帝的詔書以囊、橐盛之?!稘h書·外戚·孝成趙皇后傳》記載:“中黃門田客持詔記,盛綠綈方底,封御史中丞印?!鳖佔⒃疲骸胺降?,盛書囊?!蹦曳Q方底,知其底被縫制成方形?!稘h舊儀》說,璽書皆盛以白素里的青布囊,囊的“兩端無縫,尺一板中約署”。又《后漢書·公孫瓚傳》記載,袁紹“矯刻金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袁紹以皇帝的規(guī)格下達(dá)文書命令,所下稱詔書,盛以皂囊,則漢代詔書當(dāng)以皂囊盛之。

《漢書·趙充國傳》說:“(張)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shù)十年?!贝碎耶?dāng)為盛裝詔書之用。敦煌懸泉置出土漢簡中也有關(guān)于詔書盛以橐的簡文:

(1) 皇帝橐書一封,賜敦煌太守,元平元年十一月癸丑夜幾少半時,懸泉驛騎傳受萬年驛騎廣宗,到夜半少時,付平望驛騎……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Ⅴ1612④∶11A)

此簡是一份郵書記錄,記錄了一件文書經(jīng)由懸泉置的傳遞情況。從簡文可知,所傳遞的文書是皇帝下達(dá)給敦煌太守的詔書,該詔書是封裝在橐中的。

不僅詔書,臣下上奏皇帝的章奏文書亦以囊橐封裝。《漢書·東方朔傳》提到文帝“集上書囊以為殿帷”?!稏|觀漢記》也說漢代“舊制,上書以青布素里封書,不中式不得上”。這應(yīng)當(dāng)是一般的上奏文書,都用青布囊。若上書言密事,則必須用皂囊?!丢殧唷吩疲骸胺舱卤斫詥⒎?,其言秘事得皂囊盛。”《漢官儀》有同樣的記載。(2)《后漢書》卷六○下《蔡邕傳》李賢注、卷七三《公孫瓚傳》李賢注并引《漢官儀》曰:“凡章表皆啟封,其言密事得皂囊。”(北京: 中華書局,1965年,第2000、2361頁)又《后漢書·蔡邕傳》說,光和元年,妖異數(shù)見,靈帝特詔蔡邕密陳政事得失,要求“以皂囊封上”。漢代臣民的章奏文書在奏呈皇帝之前,一般要先由尚書啟封,“言秘事”“密陳政事”的章奏既然性質(zhì)屬于機(jī)密,當(dāng)然不能在上呈給皇帝之前由尚書啟封。其必以皂囊封上的原因,顯然是為了識別方便,便于和其他章奏文書區(qū)別開。邊郡奏報朝廷的緊急軍情文書則盛以赤白囊,《漢書·丙吉傳》稱邊郡遇敵寇入侵時,向朝廷告急求援,由“驛騎持赤白囊”向中央報告。

官府往來文書有的也要封裝以囊、橐?!侗碧脮n》卷七七引《汝南先賢傳》云:“汝南令有記書囊,表里六尺?!奔词且蛔C。出土簡牘也提供了不少相關(guān)材料。例如:

(2) 南書一封,居延丞印,橐一,詣橐他候官。

(《居延漢簡釋文合?!?14·86A)

(《居延新簡》EPT49∶29)

(4) 東第一封橐一,驛馬行。西界封書張史印,十二月廿七日甲子,晝漏上水十五刻起,徒商名。永初元年十二月廿七日,夜參下餔分盡時,縣(懸)泉驛徒吾就付萬年驛。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ⅥF13C②∶10A)

(5) 入西皂布緯書一封,大司徒印章,詣府。緯完,賜……從事宋掾一封,封破,詣府。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Ⅱ0114②∶89)

(6) 入東軍書一封。皂繒緯,完,平望候上王路四門。始建國二年九月戊子,日蚤(早)食時,萬年亭驛騎張同受臨泉亭長陽。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Ⅱ0115①∶59A)

(7) 出綠緯書一封,西域都護(hù)上,詣行在所公車司馬以聞,綠緯孤與缊檢皆完,緯長丈一尺。元始五年三月丁卯日入時,遮要馬醫(yī)王竟、奴鐵柱付縣(懸)泉佐馬賞。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Ⅱ0114②∶206)

(8) 入西皂布緯書二封,大司徒□□□□□□□。蒲封□□□□□□□□□□……緯破。一護(hù)羌校尉□□□□□□。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Ⅱ0114②∶275)

(9) 入東綠緯書一封,敦煌長上詣公車。元始五年二月甲子旦平旦受遮要奴鐵柱,即時使御羌行。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Ⅱ0114②∶165)

以上數(shù)簡皆屬于郵驛機(jī)構(gòu)的文書傳遞記錄,所傳遞的文書有章奏文書,如簡(6)所記錄的“軍書”一封,是敦煌中部都尉屬下的平望候上奏“王路四門”的章奏文書。據(jù)《漢書·王莽傳》,始建國元年,改漢之公車司馬曰王路四門,知此簡屬于王莽統(tǒng)治時期。簡(7)提到的即是西域都護(hù)上奏皇帝的文書,要求“詣行在所公車司馬以聞”;簡(9)云“上詣公車”,所說的是敦煌長上奏皇帝的文書。

有官府往來文書,如簡(2)所說的為居延丞給橐他候官的文書,簡(3)所說的是移送大將軍的文書,簡(5)提到的當(dāng)為大司徒下達(dá)給敦煌太守府的文書,等等。

此八枚簡都提到文書的封裝形式,有橐、皂布緯、皂繒緯、綠緯等?!熬暋保x為“幃”?!墩f文》巾部:“幃,囊也。從巾,韋聲。”《集韻》微韻:“幃,囊也?!薄段倪x》卷三二屈平《離騷經(jīng)》:“蘇糞壤以充幃兮?!崩钌谱ⅲ骸皫^之幐。幐,香囊也。”知簡文所說的“緯”即為書囊。(3)馬怡: 《皂囊與漢簡所見皂緯書》,《文史》2004年第4輯。

關(guān)于囊、橐的形制與封緘方法,王國維認(rèn)為,書囊之形“當(dāng)略如今之捎馬袋,故兩頭有物則可擔(dān),其小者可帶,亦與幐之制合也”。(4)王國維: 《簡牘檢署考》,《云窗叢刻》,羅振玉輯,仿古香齋本于日本京都影印本。王獻(xiàn)唐認(rèn)為“略如后世信筒,左右裹疊,中間為縫,入牘之后,折其上下兩端,覆于縫上,中加以檢,適壓囊之兩端、中縫。檢有繩道,約繩束之;亦有印槽,以印泥封署。如此則中縫、兩端為檢所壓,外人無從啟拆,啟則繩、泥變動矣”。(5)王獻(xiàn)唐: 《臨淄封泥文字?jǐn)⒛俊罚瑵?jì)南: 山東省立圖書館,1936年。勞榦認(rèn)為,書囊長方形,“上下有底,縫在正中,及二端對折,縫藏于內(nèi)不可見,施檢之處即在囊外”。(6)勞榦: 《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居延漢簡考證》,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氖?,1960年,第2頁。

懸泉簡有一條云:“綠緯,綖滿署,皆完,緯兩端各長二尺。”(7)該簡編號為0112②∶79,見胡平生、張德芳: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第一○七號簡注引,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9頁。該條簡文的標(biāo)點,馬怡《皂囊與漢簡所見皂緯書》一文征引時有修改,今據(jù)馬怡文所引。馬怡據(jù)此簡以及上引簡(6)等,認(rèn)為漢代的書囊兩端有長帶,便于背負(fù)和綁縛?!敖灐睘椤熬€”的異體字,見《集韻》線韻。簡文中的“綖”,指將裝盛文書的書囊與木檢捆扎在一起并加封的系繩。用“綠緯”來裝盛文書可能是表示文書的某種等級,或與其重要性或機(jī)密度有關(guān)。(8)馬怡: 《皂囊與漢簡所見皂緯書》,《文史》2004年第4輯。所言甚是。

結(jié)合簡牘與史書所說的這些情況,可以知道當(dāng)時封裝文書所用的囊、橐樣式很多。首先,就用料的質(zhì)地而言,有布、繒。其次,顏色有青、皂、綠、赤、白。書囊顏色的不同,是表示所裝盛文書的重要性、緊急程度不同。

囊橐用絹帛、厚繒、布等紡織品制作,這些材料埋藏于地下,早已腐爛,加上簡冊的自然擾動,很容易破碎,難以完好地保留下來。目前,僅在個別出土官文書簡牘上發(fā)現(xiàn)了此類絲織物的殘留。例如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青島市文物保護(hù)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黃島區(qū)博物館,對土山屯墓群部分區(qū)域進(jìn)行了發(fā)掘,其中,在編號M147西漢墓葬中,墓主左腿部有一件竹笥,內(nèi)有書寫有上計文書和名謁等內(nèi)容的木牘,部分木牘包裹著一層絲織品。(9)青島市文物保護(hù)考古研究所、黃島區(qū)博物館: 《山東青島土山屯墓群四號封土與墓葬的發(fā)掘》,《考古學(xué)報》2019年第3期。以秦漢官文書常放置于囊橐的習(xí)慣推斷,此類絲織品很有可能是盛放文書的囊橐殘存。

笥(竹笥、葦笥、漆笥)

笥是用竹篾編織的方形或長方形箱子?!逗鬂h書·張宗傳》李賢注:“笥以竹為之。鄭玄注《禮記》云:‘圓曰簞,方曰笥。’”

笥又稱篋。《說文》:“匧,藏也。從匚,夾聲。篋,匧或從竹?!薄墩f文句讀》:“匧,一曰笥也?!币蚱涠嘁灾耋幙?,故字從竹。《莊子》:“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背尚⑹瑁骸昂D,箱也?!薄稄V韻》:“篋,箱篋也?!边@說明,篋作為一種竹編的箱子,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得到普遍使用,可以用來盛放各種大小適宜的物品,也被官府用作存放文書的裝具。

漢代用笥(篋)放置文書,見于史書記載,例如:

《漢書·賈誼傳》:“俗吏之所務(wù),在于刀筆筐篋?!鳖亷煿抛ⅲ骸暗端韵鲿???鸷D所以盛書。”

《漢書·張安世傳》:“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為郎。用善書給事尚書,精力于職,休沐未嘗出。上行幸河?xùn)|,嘗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唯安世識之,具作其事。后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上奇其材,擢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

《后漢書·劉盆子傳》:“(赤眉軍樊)崇等欲立帝,求軍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與茂及前西安侯劉孝最為近屬。崇等議曰:‘聞古天子將兵稱上將軍?!藭秊榉弧蠈④姟忠詢煽赵皿又?,遂于鄭北設(shè)壇場,祠城陽景王。諸三老、從事皆大會陛下,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盆子最幼,后探得符,諸將乃皆稱臣拜。”

《后漢書·張宗傳》:“鄧禹西征,定河?xùn)|,宗詣禹自歸。禹聞宗素多權(quán)謀,乃表為偏將軍。禹軍到栒邑,赤眉大眾且至,禹以栒邑不足守,欲引師進(jìn)就堅城,而眾人多畏賊追,憚為后拒。禹乃書諸將名于竹簡,署其前后,亂著笥中,令各探之。宗獨不肯探,曰:‘死生有命,張宗豈辭難就逸乎!’……遂留為后拒。”

《風(fēng)俗通義·怪神》“世間多有亡人魄持其家語聲氣,所說良是”條:“又買李幼一頭牛,本券在書篋中?!?/p>

按,這五條材料說的篋笥都是用來存放文書的?!顿Z誼傳》所謂“俗吏之所務(wù),在于刀筆筐篋”者,筆用于書寫,刀即削刀,用來削去簡牘上面的書寫錯誤。筆和削刀是當(dāng)時官府小吏的標(biāo)配,所以被稱為刀筆吏??鸷D則是小吏在官府辦理公務(wù)時的另一件標(biāo)配,用來存放待處理和剛處理完畢的文書。《張安世傳》之“亡書三篋”,應(yīng)該是漢武帝巡幸途中攜帶的裝盛于篋笥之中等待批閱或已經(jīng)批閱的章奏文書?!讹L(fēng)俗通義》記載說把買牛券存放于書篋中,券是文書的一種,這也是以笥為文書裝具的證明?!逗鬂h書·劉盆子傳》《張宗傳》兩條材料所描述的事件情形皆與今之抓鬮或抽簽相同,即在無法確定承擔(dān)某職位或某重任的人選時,將某職位或某符號書寫于簡札,令相關(guān)人員伸手探取,中者為人選。簡札置于笥內(nèi),應(yīng)該是沿襲當(dāng)時將文書放置于笥內(nèi)的習(xí)慣。

出土簡牘中有關(guān)笥的記載也不少,但所記載的各類篋笥大多數(shù)是用于存放食品、衣物以及其他日常用品,(10)例如湖北江陵鳳凰山9號、10號、167號漢墓,江蘇邗江胡場5號漢墓,江蘇揚(yáng)州平山養(yǎng)殖場漢墓,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等墓葬出土的遣冊或木楬上題署的木笥或竹笥,基本都是放置隨葬的食品、果蔬、衣物和日常用品的。居延、敦煌等邊塞出土屯戍文書記錄的笥,也往往和炊帚、杯、樽、盤、羊脯、狗肴、肉脩、腸等并列,無疑也是用來放置日常衣食類生活用品的容器。但也有個別的材料顯示是用于放置官文書。如張家山漢簡《奏讞書》一八,該奏讞書原有篇題作“南郡卒史蓋廬、摯田叚(假)、卒史瞗復(fù)攸等獄簿”,是秦始皇二十七年的一件獄案,里面提到“御史書以廿七年二月壬辰到南郡守府,即下,甲午到蓋廬等治所”,又說“御史下書別居它笥”。下達(dá)給南郡郡守并轉(zhuǎn)下給卒史蓋廬的御史書,是要求覆審該案的一份文書。奏讞書還提到與案情有關(guān)的兩份新黔首名籍,這些新黔首是被征發(fā)前往鎮(zhèn)壓蒼梧利鄉(xiāng)反叛的,兩次鎮(zhèn)壓都失敗,被征發(fā)的新黔首不戰(zhàn)而退,逃入山中?,F(xiàn)在需要確認(rèn)這些退逃的新黔首名單,但這兩次征發(fā)的新黔首名單和第三次的名單“居一笥中者,不署前后發(fā),毋章,雜不智(知)”,即全都放在同一個竹笥內(nèi),混在一起分不清,而當(dāng)時的經(jīng)手人逃往在外,無法確認(rèn)到底應(yīng)該抓捕哪些人。該案件里提到的兩組文書,一組是御史下達(dá)的文書,一組是征發(fā)的新黔首名籍,這些文書都放置在竹笥內(nèi),這是秦漢時期以笥放置官文書的確切史料。

西北屯戍簡牘中也有這方面的記載,如:

札五通,凡九通,以篋封,遣鄣卒杜霸持詣□

(《居延漢簡釋文合?!?·25)

狗三枚大小 故黑墨小杯九 書篋一

故大杯五缺故 寫婁一封

(《居延漢簡釋文合?!?9·13B)

黨私使丹持計篋財用助譚,送到邑中,往來三日。

(《居延新簡》EPT20∶14)

(《肩水金關(guān)漢簡〔貳〕》73EJT24∶322)

以上四枚簡,都出土于漢代居延邊塞遺址,前三枚出土于甲渠候官遺址,后一枚出土于肩水金關(guān)遺址。簡3·25明確記載甲渠候官以篋封緘九份文書,派鄣卒杜霸親手送達(dá)某地;多份文書封緘在一起,由一人傳遞,目的地很有可能是居延都尉府。簡89·13正背兩面都書寫文字,是一份物品清單,大部分是杯盤一類,但也有“大葦篋一”“書篋一”,大葦篋未知是否用于放置文書,書篋則無疑是放置文書的裝具。簡EPT20∶14“計篋”應(yīng)該是盛放上計簿籍文書的裝具。最后一簡記錄了“笥一合”,同時記錄了“素案一”,應(yīng)該同屬于官府處理文書所需要的辦公家具和用品,其中的笥應(yīng)是放置待處理或待發(fā)送的文書。

以上這些笥應(yīng)該都是以竹篾編織的竹笥。漢代還使用一種葦笥放置官文書。晉司馬彪《續(xù)漢書·五行志一》記載:

靈帝建寧中,京都長者皆以葦方笥為妝具,下士盡然。時有識者竊言: 葦方笥,郡國讞篋也;今珍用之,此天下人皆當(dāng)有罪讞于理官也。到光和三年癸丑赦令詔書,吏民依黨禁錮者赦除之,有不見文,他以類比疑者讞。于是諸有黨郡皆讞廷尉,人名悉入方笥中。(11)《續(xù)漢書·五行志一》,見《后漢書》,第3271—3272頁。這條記載又見于應(yīng)劭撰,王利器校注: 《風(fēng)俗通義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1年,第568頁。

這個記載表明,漢代郡國向朝廷呈送奏讞書時,通常將奏讞書裝盛在蘆葦篾編織的方笥之中,而且似乎這種方笥就是專用來存放奏讞書,大概取其治惡之意。漢人的信仰世界里,蘆葦擰成的繩索可以用來捉鬼、束縛惡鬼。(12)《風(fēng)俗通義》卷八《祀典》“桃梗 葦茭 畫虎”條:“謹(jǐn)按: 《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zhí)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zhí)以食虎?!谑强h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皆追效于前事,冀以衛(wèi)兇也?!币姂?yīng)劭撰,王利器校注: 《風(fēng)俗通義校注》,第367頁。葦笥大約也被認(rèn)為有制服犯罪的預(yù)想功能。

葦笥的使用亦見于居延邊塞文書:

(《居延漢簡釋文合?!?21·34)

(《居延新簡》EPT59∶284)

簡521·34出土于A8破城子,為甲渠候官治所。簡EPT59∶284出土于A35大灣,為肩水都尉治所。這兩枚簡所提到的葦笥,具體用途為何,簡文殘缺,不甚清楚。其用于放置文書特別是爰書一類司法文書的可能性比較大。

笥除了以竹、木、葦之類的篾條編織外,也有木笥。湖北云夢大墳頭1號漢墓木牘上記載隨葬品內(nèi)有“木笥二”“竹笥大二”,(13)李均明、何雙全編: 《散見簡牘合輯》,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3—54頁。其中的木笥應(yīng)是用木板加工而成的笥。這種笥未經(jīng)髹漆,較為簡單。髹漆的木笥為漆笥。漆木笥放置官文書未見于史書記載,但在考古發(fā)現(xiàn)的官文書裝具中有這種漆木笥。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先秦秦漢時期文物中,有竹笥之類的器物,馬王堆漢墓中曾出土過盛放食品和服飾的竹笥和存放帛書的漆奩(漆笥)。但存放簡牘官文書的竹笥、漆笥則少有完整出土的。目前只有如下數(shù)例相關(guān)發(fā)現(xiàn):

1. 湖南龍山里耶戰(zhàn)國至秦古井出土竹篾編織器

里耶古井出土的簡牘屬秦時縣一級政府的部分檔案,內(nèi)容包括政令、各級政府之間的往來公文、司法文書、吏員簿、物資(含罰沒財產(chǎn))登記和轉(zhuǎn)運(yùn)、里程書等。與文書檔案同時出土的還有各類廢棄物,其中包含竹木屑和竹篾編織器(圖1)。(1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處、龍山縣文物管理所: 《湖南龍山里耶戰(zhàn)國——秦代古城一號井發(fā)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竹木屑很可能是加工竹簡木牘過程中所產(chǎn)生,竹篾編織器不知道是不是曾被用作文書處理過程中放置文書的竹笥。

圖1 里耶城址塘2出土的竹編(1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里耶發(fā)掘報告》,長沙: 岳麓書社,2006年,彩版六十一。

2. 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竹笥

1973年,在湖北省江陵紀(jì)南城鳳凰山發(fā)掘了三座漢墓,共出土竹簡428枚,木牘9枚。其中10號墓是西漢文帝至景帝時期的墓葬,該墓邊箱的一件竹笥內(nèi)出土木尺1把、石硯1件、木牘6方、竹簡170多枚。竹笥長方形,由上蓋和底箱合成,用細(xì)竹片編成“人”字形紋兩層,周邊夾厚竹片加固。竹笥出土?xí)r已變形。簡牘內(nèi)容主要是鄉(xiāng)里行政機(jī)構(gòu)的文書,涉及算賦、田租、貸種、芻藁等方面,還有一些是隨葬器物的清單和租佃契約等。(16)長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員訓(xùn)練班: 《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6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北京: 中華書局 ,2012年,第89頁。該竹笥顯然是墓主生前常用來放置鄉(xiāng)里賦役租稅等官府簿籍文書以及書寫文書的筆墨硯等用品的裝具。

3. 青島土山屯西漢墓竹笥

青島土山屯M147西漢墓出土的木牘中,兩枚為空白木牘(M147∶25-2、M147∶25-5),兩枚為“名謁”(M147∶25-3、M147∶25-4),另有六枚為“上計”文書性質(zhì)的文書牘。這些木牘和書刀、雙管毛筆、板研盒、硯刷等書寫用具一起,都放置于一件竹笥內(nèi),竹笥呈長方扁箱狀,用寬0.5厘米左右的竹條或葦條以“人”字形編法編成(圖2、3)。長約50厘米,寬約20厘米,高約20厘米。(17)青島市文物保護(hù)考古研究所、黃島區(qū)博物館: 《山東青島土山屯墓群四號封土與墓葬的發(fā)掘》,《考古學(xué)報》2019年第3期。該竹(葦)笥顯然也是墓主生前常用來放置官府簿籍文書以及筆墨硯等用品的裝具。

圖2 青島土山屯西漢墓M147竹笥出土?xí)r的狀態(tài)(18)青島市考古研究所: 《青島土山屯墓群考古發(fā)掘獲重要新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祭臺、“人”字形槨頂?shù)戎匾z跡,出土溫明、玉席和遣冊、公文木牘等珍貴文物》,《中國文物報》2017年12月22日。

M147出土竹笥(M147∶7)25. 木牘 26. 環(huán)首鐵書刀 27. 木條 28. 雙管毛筆 29. 板研 30、43. 木梳 31—33. 木篦34—37. 角質(zhì)發(fā)簪 38. 漆刷 39. 三角狀木器 40—42. 角器 44. 尖狀木器 54. 漆紗織物圖3 青島土山屯西漢墓M147竹笥及木牘、筆硯出土?xí)r的狀態(tài)(線圖)(19)青島市文物保護(hù)考古研究所、黃島區(qū)博物館: 《山東青島土山屯墓群四號封土與墓葬的發(fā)掘》,《考古學(xué)報》2019年第3期。

4.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存放官文書的漆木笥、竹笥

2015年7月,江西南昌西漢?;韬顒①R墓主槨室的文書檔案庫出土了5200余枚簡牘(包含殘斷簡牘)。根據(jù)初步報道:

簡牘原放置在四個漆笥中,漆笥大部分已腐朽,底部以織物承托,出土?xí)r仍可見部分織物與竹編織物的殘片。竹簡放置在三個漆笥內(nèi),最小的存簡一組,200余枚,最大的存簡三組,4000余枚,其余1000余枚放置于另一漆笥中。竹簡各卷之間雜有部分木牘。公文奏牘被單獨放在一個漆笥內(nèi)?!?jīng)初步判斷,竹簡基本屬于古代書籍,另有 500余枚竹簡與昌邑王國、海昏侯國的行政事務(wù)和禮儀等有關(guān)。木牘 60余件,內(nèi)容除書籍外,另有公文書。(20)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江西南昌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簡牘》,《文物》2018年第11期。

圖4 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竹簡及漆笥殘片(2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編: 《五色炫曜: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4頁。

圖5 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竹簡及漆笥殘片(2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編: 《五色炫曜: 南昌漢代?;韬顕脊懦晒?,第185頁。

圖6 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存放竹簡的漆笥殘塊(2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江西南昌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竹簡室內(nèi)清理保護(hù)》,《文物》2020年第6期,圖九“漆盒殘塊”。

圖7 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昌邑九年漆笥殘塊(24)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江西南昌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竹簡室內(nèi)清理保護(hù)》,《文物》2020年第6期,圖九“漆盒殘塊”。

圖8 江蘇揚(yáng)州西湖鄉(xiāng)胡場一號漢墓“鮑一笥”漆笥(25)轉(zhuǎn)引自夏華清、管理: 《海昏侯墓出土木笥淺議》,《第二屆出土木漆器保護(hù)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根據(jù)發(fā)掘報告披露的信息,海昏侯墓出土的官文書竹簡和木牘都放置在漆笥內(nèi)。漢代,漆器比較昂貴,主要在貴族階層流行。?;韬钅狗胖梦臅啝┑钠狍哟蠖嘈鄩?,從殘存的塊狀漆皮看,這些存放書籍簡冊的漆笥都是表髹黑漆,里髹紅漆,和漢代外黑內(nèi)紅的髹漆風(fēng)格一致(參見圖4—6)。另外,目前有關(guān)海昏侯墓的發(fā)掘或室內(nèi)清理簡報,對出土漆笥或漆笥殘塊所使用名稱不一致,或稱漆箱,(26)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江西南昌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竹簡室內(nèi)清理保護(hù)》,《文物》2020年第6期。或稱漆盒,(27)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竹簡室內(nèi)清理保護(hù)》,《文物》2020年第6期,第23頁,圖九標(biāo)注?;蚍Q漆笥(漆木笥)。(28)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簡牘》,《文物》2018年第11期;夏華清、管理: 《?;韬钅钩鐾聊倔訙\議》,《第二屆出土木漆器保護(hù)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江漢考古》2019年增刊。同出的其他漆笥殘片外表上用朱漆書寫有“私府髹木笥一合,用漆一斗一升六籥,丹臾、丑布、財用、工牢,并直九百六十一。昌邑九年造,卅合”,共五行三十七字(參見圖7)。依據(jù)漆書可知,“昌邑九年”制造的此類裝具稱髹漆木笥。如前文所說,笥的本義指竹篾編制的器物,西漢漆器流行,類似于竹笥的漆器也以笥為名,稱漆笥或漆木笥。(29)夏華清、管理: 《?;韬钅钩鐾聊倔訙\議》,《第二屆出土木漆器保護(hù)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這些漆笥的形狀應(yīng)該與馬王堆漆奩相差不大,長方形,盝頂,漢代的漆木笥大多呈現(xiàn)此種形制(參見圖8)。只不過,?;韬钅钩鐾疗狍邮谴娣糯罅亢唭缘模粫耨R王堆漆奩那樣將內(nèi)部空間分隔為多個格子。

另據(jù)發(fā)掘報告,存放簡牘文書的漆笥“底部以織物承托,出土?xí)r仍可見部分織物與竹編織物的殘片”,說明漆笥外部原來以絲織物包裹,并放置于竹笥之內(nèi)(參圖9、10)。也就是說,?;韬钅沟奈臅啝┎皇侵苯臃胖迷谥耋觾?nèi),而是先放置在精美的漆笥內(nèi),再用絲織品包裹漆笥,然后再放置在竹笥內(nèi),層層保護(hù),一則說明墓主及其家人對這些從昌邑國時期保存下來的文書的愛護(hù)和重視,二則說明?;韬罡畻l件優(yōu)渥,能夠同時采用多種裝具層層加強(qiáng)保護(hù)。

圖9 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存放竹簡的竹笥遺存(30)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竹簡室內(nèi)清理保護(hù)》,《文物》2020年第6期,圖七“竹笥”。

圖10 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存放竹簡的竹笥遺存(3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江西南昌西漢?;韬顒①R墓出土竹簡室內(nèi)清理保護(hù)》,《文物》2020年第6期,圖八“竹笥”。

漢代官府使用囊、竹笥、漆笥存放或密封文書,在畫像石中有形象而直觀的反映。山東沂南漢墓前室東、西、南三壁橫額上雕刻了一幅場面宏大的圖像,里面有車馬,很多人跪拜于地上,發(fā)掘者命名為“祭祀圖”,至今沿用未改,被當(dāng)作漢代葬禮吊唁場面。揚(yáng)之水先生細(xì)審圖像,發(fā)現(xiàn)這是一幅畫面連續(xù)的上計圖,雖中間有分隔,而內(nèi)容連綿相屬。畫面以官府建筑為中心,所有人物于左右兩側(cè)分布,表現(xiàn)上計吏在司徒府庭院內(nèi)面朝司徒跪拜上計的場面。門兩邊對設(shè)幾案,上置卷起的上計文書。尚未輪到上呈計簿的郡國上計吏仍依次跪拜在庭院中,各自的身后或左右擺放著篋笥和囊,囊和篋笥均加以封檢(參圖11—13)。篋

圖11 沂南漢墓前室西壁橫額畫像 中的上計竹笥、漆笥(32)蔣英炬主編: 《中國畫像石全集》第1卷《山東漢畫像石》,濟(jì)南: 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00年,第137頁。

圖13 沂南漢墓前室南壁橫額畫像中的上計竹笥、漆笥、囊(34)蔣英炬主編: 《中國畫像石全集》第1卷《山東漢畫像石》,第139頁。

笥內(nèi)放置計簿,稱計篋(笥)。囊應(yīng)為密封上奏文書的書囊。(35)揚(yáng)之水: 《沂南畫像石墓所見漢故事考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6期。揚(yáng)之水的這一發(fā)現(xiàn)很正確,很有價值,確認(rèn)并增加了一幅反映漢代上計場景的重要圖像。沂南漢墓畫像中的篋笥明顯分兩種,應(yīng)為竹笥、漆笥(或木笥)。這和文獻(xiàn)中對于囊、竹笥、漆笥放置文書的記載相吻合,也和考古發(fā)現(xiàn)的囊或竹笥、漆笥殘片可以相互印證。

上計類簿籍文書放置于笥,這在里耶秦簡中有不少材料可以證明:

1. 卅四年

遷陵課

笥 8-906

2. 卅五年當(dāng)計

券出入笥

具此中(正) 8-1200

3. 倉曹

廿九年

當(dāng)計出入

券 甲

笥 8-1201

4. 廷金布

□治笥 8-1776

5. ……

九月群往來

書已事倉曹

□笥 8-1777(36)以上五枚簽牌,皆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里耶秦簡(壹)》,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2年。

6. 元年少

內(nèi)金錢

日治笥 9-27

7. 卅四年十月以

盡四月事曹

已事笥 9-981

8. 卅三年十月

以盡五月吏

曹以事

笥 9-1132

11. 廿七年已事

笥 (正)

…… (背) 9-1879

12. 都鄉(xiāng)

笥 9-2312

13. 遷陵廷尉

曹卅一年卅二年

期會已事笥 9-2313(37)以上八枚簽牌,皆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里耶秦簡(貳)》,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7年。

圖14 里耶秦簡9-2313(簽牌)(3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里耶秦簡(貳)》,圖版第250頁。

上面這13條秦簡資料,均書寫在簽牌上,時間從秦始皇二十七年到秦二世元年。這些材料一致表明,秦遷陵縣廷接收和處理過的各類文書簿籍,都存放在竹笥中,或按月存放于一笥,或數(shù)月存放于一笥,或一年為一笥,或兩年為一笥,并無一定之規(guī)。之所以如此,當(dāng)與各類文書簿籍的數(shù)量有關(guān),數(shù)量多者,自然一月一笥,數(shù)量少者則數(shù)月乃至一年兩年為一笥。簡8-1201“甲笥”二字說明,同類文書如果較多,一笥不足以容納,則備多個竹笥,按照甲乙丙丁編號。此類文書大多已經(jīng)處理過,分門別類存放于竹笥,反映了官府機(jī)構(gòu)的文書檔案保管制度。保存文書檔案,目的是為了在事后需要之時可以回查,可以核對。各笥皆系掛簽牌,上書相應(yīng)的年月和類別,正是為了方便保管和查找。(39)已公布的里耶秦簡中關(guān)于笥的材料當(dāng)然不止這些,其他材料記載的笥或者確認(rèn)是用來裝盛其他物品,或者無法確認(rèn)與文書簿籍有關(guān),此處均不予征引。里耶古井出土簡牘的年代都是秦,早于漢代。晚于漢代的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中也有相同的材料,根據(jù)考古報告,在一期地層出土一枚封檢,上面墨書“長沙安成(城)錄簿笥”,(40)《長沙走馬樓二十二號井發(fā)掘報告》,見走馬樓簡牘整理組編著: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9年,上冊第44頁。本條材料承崔啟龍博士惠示,特此致謝!這說明該封檢原來是用于封緘安城縣向長沙郡呈送上計賬簿的竹笥。也就是說,安城縣向長沙郡呈送的上計簿籍,是放置于竹笥內(nèi)并封起來的,這和秦漢時期一脈相承。

秦漢時期,發(fā)生毆打或斗殺等刑事案件后,處理案件的官吏需要按照一定程序?qū)κ芎φ邆麆葑髟敿?xì)記錄,這種記錄文書稱“爰書”。根據(jù)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除了爰書外,當(dāng)時還用木俑來標(biāo)注受害者相應(yīng)部位的傷情,作為給傷人者量刑的重要依據(jù),比爰書更為直觀。長沙五一廣場1號窖內(nèi)出土1件東漢木俑,材質(zhì)為杉木,保存較好。木俑身上有幾處墨跡: 后腦勺左側(cè)為“□誧豫人”,左耳部、左耳部右上、右肩胛骨、尾椎、左臀、左髀外側(cè)均為“創(chuàng)一所”三字,凡六處。這類木俑是首次發(fā)現(xiàn)。根據(jù)同出的東漢簡牘記載,該件木俑應(yīng)即簡牘中所說的“象人”(或作“像人”“豫人”),是標(biāo)注受害者創(chuàng)傷位置和程度的木俑(如J1③∶218)。處理案件的官吏向上呈報記錄檢驗結(jié)果的爰書時,連同標(biāo)示受傷身體部位的“象人”一并上報。(41)黃樸華、羅小華: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的“象人”》,《出土文獻(xiàn)》2020年第4期。據(jù)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在此類奏呈文書中通常有“象人、爰書一櫝”或“爰書、象人一讀”之類的話,例如:

延平元年十月乙巳朔八日壬子,兼獄史封、行丞事永叩頭死罪敢言之。

謹(jǐn)移案診男子劉郎大奴官為亭長董種所格殺爰書、象人一讀

(一二三 木兩行2010CWJ1①∶110)(42)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上海: 中西書局,2018年。

敢言之,謹(jǐn)移象人、爰書一櫝,章敢言之。

(九二九 木兩行2010CWJ1③∶ 264-83(43)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叁)》,上海: 中西書局,2019年。)

象人、爰書一櫝,敢言之

(一○九八 木兩行2010CWJ1③∶ 264-252 A面)

延平元年九月乙亥朔卅日甲辰兼行丞事弘兼獄史良叩頭死罪謹(jǐn)移象人、爰書一櫝,敢言之

(一八五四+三○八五+一○九八 木兩行 2010CWJ1③∶

266-186+ 284-213+264-252 A面)(44)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伍)》,上海: 中西書局,2021年。

“象人、爰書一櫝”“爰書、象人一讀”的“櫝”或“讀”,整理者認(rèn)為即“牘”字,“所謂‘爰書一牘’,就是指受害者傷勢被詳細(xì)記錄在一枚木牘上。與‘爰書一牘’一同上報的‘象人’則是驗傷報告的一種圖像表達(dá)。簡一二三中的‘爰書、象人一讀’,當(dāng)為‘象人、爰書一櫝’之訛”。(45)黃樸華、羅小華: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的“象人”》,《出土文獻(xiàn)》2020年第4期。這種解釋似乎并不很恰當(dāng)。迄今為止正式公布的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記錄傷情的爰書不止一例,皆書寫在常見的兩行之上,尚未見到書寫于木牘者。而且,這些書寫爰書的兩行往往不止一枚,與書寫“象人、爰書一櫝”的上行文書一樣,皆保存有編繩痕跡,應(yīng)該是編聯(lián)成冊的,不存在僅一方木牘的情況。(46)例如簡四三六(木兩行2010CWJ1③∶202-11)即是記錄亭、風(fēng)、出三人因斗毆而致死,官府查驗三人外傷情況的一份文書,簡四三六只是該文書中的一枚,另有簡四九三、簡六八六也是該文書中的零簡,這三枚簡都是兩行,不是木牘,且不止一枚,至少三枚。三枚簡上面都存有編繩痕跡,顯然原來是編聯(lián)成冊的。因此,以“牘”釋“櫝”或“讀”于義恐有未安。實際上,這里的“櫝”讀如本字,指木制的函匣、匱一類的收藏裝具?!墩f文》:“櫝(櫝),匱也。從木,聲?!薄墩撜Z·季氏》:“龜玉毀于櫝中?!焙侮套⒁R融亦曰:“櫝,匱也?!比缜拔乃觯瑵h代的官府文書交給郵驛傳遞之前,一般要用囊橐之類的裝具包裹起來。而從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反映的情況看,上呈爰書時,還需要連同木俑(象人)一起呈上。木俑是不規(guī)則且易磕碰破裂的物件,如果采用囊橐與簡冊一起裝盛,在遞送的過程中,木俑的四肢難免被磕碰掉。長沙五一廣場1號窖發(fā)現(xiàn)的這件木俑即已經(jīng)缺少雙臂,這大概也是其和廢棄的簡牘一起被丟棄于井窖內(nèi)的原因之一。出于穩(wěn)妥考慮,當(dāng)時凡是需要同時呈送爰書和象人時,通常將爰書與象人一起放置于櫝(木匣)內(nèi)。五一廣場東漢簡“象人、爰書一櫝”的記載,反映了當(dāng)時遞送文書時以木匣作為裝具裝盛象人和爰書的事實,豐富了對漢代官文書裝具的認(rèn)識。

以上綜合傳世文獻(xiàn)、出土簡牘的文字記載,以及考古所發(fā)現(xiàn)的實物,證明了秦漢時期以囊橐、竹笥、葦笥、漆木笥、櫝等作為官文書裝具的情況。從目前掌握的文字材料和出土實物看,秦漢官吏日常處理文書事務(wù)時,放置官文書的裝具以竹笥最為普遍。之所以如此,主要因為竹笥價廉易得,方便使用。因笥多以竹篾編織,故而字從竹。當(dāng)然,實際生活中,篋笥亦可以藤或灌木枝條編織,特別是無竹之地,此不待贅言者。漆笥貴重,使用者以王侯等身份高貴者為主。葦笥特別,大概多用于奏讞書的封緘和呈送。櫝則主要用于爰書和象人的存放與傳遞。

囊橐則主要用于文書傳遞,將文書封緘于囊橐之內(nèi),外施以封檢、封泥,傳遞過程中禁止打開。而沂南漢墓畫像石中囊和篋笥并陳的場景說明,和囊橐一樣,秦漢時期的篋笥也常用于上計文書的封緘和遞送。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戶律》:“民宅園戶籍、年細(xì)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謹(jǐn)副上縣廷,皆以篋若匣匱盛,緘閉,以令若丞、官嗇夫印封?!痹摋l律文明確規(guī)定,鄉(xiāng)里的人口和土地等各類簿籍都必須將副本上呈縣廷,縣廷應(yīng)將此類文書以篋或匣匱存放并封緘好,用縣或縣丞、官嗇夫的官印印封。眾所周知,按照秦漢時期的上計制度,所有統(tǒng)計材料需層層上報。各鄉(xiāng)上報給縣道邑,各縣道邑根據(jù)鄉(xiāng)呈送的簿籍進(jìn)行相關(guān)類項的統(tǒng)計,將統(tǒng)計結(jié)果編制為一份上計文書,該上計文書的副本上呈所屬郡國??M(jìn)而把各個縣道邑呈送來的材料進(jìn)行匯總,最終將本郡國的各類簿籍副本上呈朝廷。在逐級上呈時,應(yīng)該都使用篋或匣匱封緘、傳遞。本級官府保存的上計材料正本,亦當(dāng)依律用篋或匣匱封緘、保管,由縣令或縣丞、官嗇夫等印封?!抖曷闪睢匪f的篋或匣匱應(yīng)該就是考古發(fā)掘所見的竹笥和漆笥。

猜你喜歡
?;韬?/a>漢簡簡牘
讓甘肅簡牘“活”起來
秦簡牘專造字釋例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試論?;韬顒①R墓編鈕鐘的編列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48
《肩水金關(guān)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簡牘文獻(xiàn)中秦及漢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韬钅沟乃膫€“最”
江西南昌西漢?;韬钅钩鐾榴R蹄金
大眾考古(2015年12期)2015-06-26 08:53:24
世紀(jì)驚奇:“走馬樓簡牘”發(fā)現(xiàn)親歷記
大眾考古(2014年9期)2014-06-21 07:11:14
銀雀山漢簡兵書出土30年回眸與展望
軍事歷史(2002年1期)2002-08-16 07:33:00
交城县| 惠东县| 古浪县| 阳曲县| 谢通门县| 来安县| 柯坪县| 安溪县| 苍梧县| 大港区| 长丰县| 宜章县| 三都| 柘荣县| 闽侯县| 洛宁县| 涪陵区| 公安县| 绥滨县| 宁波市| 宝山区| 大厂| 大姚县| 左贡县| 普兰县| 孝感市| 赤峰市| 怀化市| 金平| 淄博市| 报价| 万盛区| 宁武县| 新泰市| 紫云| 铜山县| 濮阳县| 诸城市| 公主岭市| 调兵山市|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