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曲阜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曲阜 273165
教學小組,是當前國內各高校中“教研室”這一基本組織形式的前身,最初是由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侯外廬先生在北師大歷史系發(fā)起設立的。教學小組的設立,初衷在于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高校歷史教師對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及其規(guī)律進行重新闡釋,既是高校歷史教學與研究方面的重要改革舉措,也適應了當時國家改造知識分子思想體系的需要。從1950年開始,各教學小組在歷史系成立后,以集體備課、小組聽課、師生座談以及輔導課等形式開展日常教學活動,在當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為得到教育部認可的高校教學改革典型案例,其經驗被向全國高校推廣。本文試就教學小組設立的背景、運行機制、活動效果與社會影響等方面略作討論,以對其在新中國建立后高校教學改革史上的作用與影響有更清晰的認識。
自從1912年改名為北京(北平)高等師范學校以后,北師大逐步開始確立現代大學體制,在各種教學活動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因素,其中的“教員研究室”,可視為后來教學組織的雛形,“由主任或專任教員輪值主管,備學生之疑問,及研究學術之趨勢”(1)陳寶泉:《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報告》,琚鑫圭等:《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yè)教育師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92頁。。而在歷史系設立教學小組,則始于侯外廬先生20世紀50年代初擔任系主任的時期(2)白至德:《彰往知來——父親白壽彝的九十一年》,北京:工人出版社,2008年,第136-137頁。。這一教學組織因何設立?胡建華先生認為“主要原因是教師們感到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3)胡建華:《現代中國大學制度的原點:50年代初期的大學改革》,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61頁。按:胡先生在書中將北師大設立的中國通史教學小組寫作北大,不準確。,至于為什么“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以及為什么是設立教學小組的方式,胡先生并未論及。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直接促使侯外廬先生在歷史系設立教學小組的,應該是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所設立的互助學習小組,當時擔任侯外廬先生助手的劉淑娟對此事曾有過比較詳細的回憶(4)劉淑娟:《侯外廬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史學史研究》,1982年第3期。。教學小組之所以能夠設立,除了侯外廬先生的大力推動之外,一些新加入歷史系的教師有提高教學水平的愿望,在校學生對新知識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動作用。“剛解放時,同學否定了舊的東西,要求學習新理論的情緒極高,對于很多教師表示不滿,而教師自己也苦于不能掌握新的觀點、立場和方法,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感到苦悶,對前途缺乏信心?!本科湓?,“除掉教學上的技術因素外,不能掌握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處理研究史料,則是根本原因?!?5)佚名:《改進中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關于歷史系教學小組的調查報告)——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參考資料之一》,《光明日報》,1950年6月3日,第2版。
新中國成立伊始,改造師生的思想便成為大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在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在總結報告中指出,大學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加強“革命的政治學習”,其中最關鍵的則是“打通教員思想”(6)佚名:《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錢俊瑞副部長總結報告要點》,《人民日報》,1950年1月6日,第3版。。而在歷史教學中,一個迫切任務就是“改造舊的中國通史的思想和體系,建立起中國通史教學的新體系和新思想”(7)龔書鐸、瞿林東:《白壽彝先生的史學思想和治學道路》,《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因此,侯外廬先生推動設立的教學小組,雖然初衷是為教學改革服務,但就其實質來說,是為了適應當時國家改造知識分子思想體系的需要,亦即要使歷史系教師“掌握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處理研究史料”。
據北師大現存教務檔案,當時的歷史系共設立了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史學史、中國近代史四個教學小組(8)《北京師范大學1949-1950歷史系課程表·附注》,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檔案,1949-21。,它們在1949-1950學年的第二學期開始正式運行,在一年時間內便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中國通史教學小組是四個教學小組中成立最早的一個。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通史的教學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學內容也不完整,而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中的中國通史教學也基本上是空白,因此“中國通史教學小組”在1950年2月剛成立時的工作完全處于摸索狀態(tài)(9)張越:《白壽彝先生與新中國建立初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學史研究》,2020年第2期。。小組由白壽彝、陸懋德、張云波、陳述和劉淑娟五人組成,其中白壽彝擔任組長,陸懋德為副組長。教學小組所確定的教學法被稱為“小組教學法”。據現存教務檔案以及劉淑娟、何茲全、楊釗、龔書鐸等先生的回憶,中國通史教學小組的運作方式和具體做法大略可分以下幾方面。
首先,審查、討論并通過教學大綱。主講教師把所講授課程的內容、重點和進度提交給教學小組審查,通過集體討論和反復研究,豐富完善教學內容,并確定教材取舍。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保證教學內容和質量,二是為了改變教育理念與方法,逐步消除自由主義影響下的舊傳統(tǒng),促進教師的思想進步。當然,教學小組的運行,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順暢無礙的,對于集體討論的方式,大家有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也會擔心當面提意見會傷及感情。對此問題,侯外廬先生耐心引導,使老師們理解了建立教學小組的宗旨,以及新時期建立教師之間新關系的必要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教學小組的工作開始有了進展。小組內有了學術討論,對于不同的學術見解,比如奴隸社會問題等,大家能夠心平氣和地交換意見,既縮小了分歧,也沒出現“傷感情”的情況。
其次,小組聽課制度。為真正了解教學小組工作的效果,侯外廬先生經常深入課堂聽課,了解同學們對相關課程的反映情況。隨后,侯外廬、白壽彝等動員小組內各位授課教師互相聽課,取長補短。于是,教師的授課講稿基本做到了年年修改,如何茲全先生任教的魏晉南北朝史這一階段的講稿,幾年積累下來竟有一尺多高(10)何茲全:《愛國一書生·八十五自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61頁。。總的來說,小組聽課制度的施行,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同時也有利于相關課程的緊密銜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更換主講教師帶來的不適應,廣大學生受益良多。
再次,師生座談。在教學小組創(chuàng)立初期,侯外廬先生先后兩次組織“教學總結座談會”,主要包括問題解答與討論、教學情況檢查并提意見、大會檢討等環(huán)節(jié)。這兩次座談會,侯外廬先生都親自參加,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相對于此前師生長久不相往來的情況來說,這種形式的座談會確實有創(chuàng)新,也體現了時代精神,“是廣大師生思想進步的表現,也是大家共同學習和運用馬列主義的結果”(11)劉淑娟:《侯外廬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史學史研究》,1982年第3期。。
最后,輔導課制度。針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讀書理解方面存在的缺陷,教學小組規(guī)定教師在固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后來又將輔導課列入課程表。
與中國通史教學小組相比,中國近代史教學小組在人員組成和運作方式上有明顯的不同。該小組成立時,還沒有專門的授課教師,主要成員包括王真、張云非、劉立凱和繆楚黃四人,王真任組長。四人都是北師大從當時的中共中央宣傳部聘請的,而非北師大全職教師,顯然這與近現代史課的特殊性以及新形勢下在思想領域加強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地位有直接關系。中國近代史教學小組的運作方式大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面:在教材準備方面,小組成員共同搜集材料、集體研究后再共同確定教材取舍;在聽課制度方面,以一人講授為主,其他人隨堂旁聽,并在課后提出修改意見,不斷補充修正授課內容;在教學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批判式教學法”,亦即“在指定參考書時,除指定觀點正確的外,并有意地指定二三種反動的書籍”(12)佚名:《改進中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關于歷史系教學小組的調查報告)——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參考資料之一》,《光明日報》,1950年6月3日,第2版。。通過閱讀、討論、批判,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
世界通史教學小組剛成立時,成員只有羅志甫和李飛生兩位教授,兩人基本只是在教學提綱上交換意見。后來又有馬特、穆廣文兩人加入小組,并與中國通史小組一樣配備一名助教協(xié)助工作。盡管小組有所擴大,在討論提綱、制定教學計劃上也有所進步,但總體上發(fā)揮作用比較有限。
中國史學史教學小組,由陳述擔任組長,主要成員包括白壽彝、侯外廬兩位先生以及一名助教。由于白壽彝和侯外廬兩位先生主要忙于中國通史教學小組的相關事務,再加上中國史學史是個新興的學科,相關的教學活動并沒有真正開展。
北師大歷史系中國通史教學小組的第一次師生座談研討活動,受到中央媒體的高度關注?!豆饷魅請蟆房l(fā)了一篇長文,詳細介紹了此次師生座談會的情況?!鞍讐垡徒淌谥略~后,即進行討論。討論的問題是由同學互助小組漫談提出再經過教學小組整理,分為四組。討論時,首由教學小組的先生解答,然后讓同學提出疑問、辯駁,展開爭論,態(tài)度嚴肅認真,一點不放松?!敝档米⒁獾氖?,有學生在討論中“指出先生還沒有完全深入的運用馬列主義觀點來看問題”,有小組則向教學小組建議說“應該多用科學方法分析過的唯物觀的史料”。除了討論學術問題之外,“在檢討教學情形時,史二、史三的班代表都直率的誠意的批評了教學小組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們的批評,白壽彝先生表示完全接受,“教授們這種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丟掉了過去一般教授的自高自大的架子,使人深深的預感到教學進步和教授改造的光輝的前途!”(13)丘林:《開展師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介紹北師大中國通史教學小組召開的師生座談會》,《光明日報》,1950年5月7日,第4版。這場座談會的成功召開,為此后教學小組各種活動的開展樹立了一個可以效法的樣板。
由此次座談會來看,無論是教學小組中的教師,還是參加座談的學生,都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其實從更深的層面上來說,在中國通史教學小組組織的這次座談會之前,思想領域中的相關準備工作早已開始了。以擔任教學小組組長的白壽彝先生來說,其思想領域的轉變?yōu)榇舜谓虒W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前提。白至德先生后來曾回憶說:
當時,教學中的一個迫切任務是改造舊的中國通史的教學思想和體系,建立起新的中國通史教學思想和體系。這是一件從來沒有作過,但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當時的教師在解放伊始,剛剛接受新思想,又剛剛開始初學馬克思和毛主席著作,面對這新的教學任務,興奮之余便是更多的困擾與思慮,大家都處在初級階段。父親率先主講中國通史并逐漸探索、開拓和實踐新的教學工作。這是父親開始在中國新的歷史時期,并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對于歷史教學與中國通史的整體認識的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14)白至德:《彰往知來——父親白壽彝的九十一年》,第137頁。
由白至德先生的回憶可以看出,中國通史教學小組的設立,是為適應建立“改造舊的中國通史的教學思想和體系”與“建立起新的中國通史教學思想和體系”的需要,更是為適應加強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高校中的地位的需要。這一設想,侯外廬先生在提出設立教學小組之初就已經成型,白壽彝先生則是此一設想的支持者和實踐者。
應該說,此次座談會基本上達到了預定目標。正如《光明日報》援引陳述先生所言:“這是通過業(yè)務學習并有政治教育意義的會,使我們的思想提高了一步?!币舱缭搱笤u論所說:“這是師生共同依靠群眾集體力量解決學習問題、改進教學使走向集體教集體學的一個方式,這是改造師生思想、使能進一步的運用馬列主義觀點來觀察問題的新方向。”(15)丘林:《開展師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介紹北師大中國通史教學小組召開的師生座談會》,《光明日報》,1950年5月7日,第4版。
在侯外廬先生的組織領導之下,類似的以教學為主題的座談會又進行過一次。而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和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中國通史教學小組還組織過多次不同內容的座談會。此項活動,前兩次由侯外廬先生主講,“主旨在根據馬恩論中國的理論,分析中國自秦漢以來歷代的土地所有問題與社會制度,指出階級斗爭的實際內容,求與社會發(fā)展史結合;并批判對于歷來土地問題的不正確看法”;還計劃“每兩周開會一次,由教師們輪流報告,然后大家提出意見進行討論,以便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建立正確的基本觀點,批判各種不正確的理論”(16)佚名:《改進中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關于歷史系教學小組的調查報告)——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參考資料之一》,《光明日報》,1950年6月3日,第2版。。顯然,中國通史教學小組組織的這些座談會,就是為了實現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研究史料、批判事物這一目標,由此促進政治學習與業(yè)務學習的緊密結合。因此,座談會上討論的具體內容,也大都與這一主題直接相關。
通過集體研討,中國通史教學小組在較短的時間內擬定了比較成熟的教學大綱。白壽彝先生于1950年5月19日所作大綱“附記”中,對大綱的形成過程作了簡要說明:首先,以上年度講稿為基礎,經過修訂,形成草稿;然后,提交教學小組例會進行討論,再由小組內的侯外廬、陳述、陸懋德提出書面簽注意見,張云波提出口頭意見,白壽彝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修訂成稿后,侯外廬、張云波又提出修改意見,最后才形成“講授總目”。從大綱的擬定過程來看,基本上實現了教學小組集體備課研討的設想。而大綱中所設定的教學目的,可以大體分成兩大塊:一方面,通過講授,使學生掌握中國古代歷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規(guī)律;另一方面,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熟悉祖國的過去,熟悉祖國人民的偉大,更好地開展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前途的信心”(17)《本校編印的歷史系大綱——中國通史》,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檔案,1952-5。。這份教學大綱中關于中國通史教學目的的表述,已經具備了基本而明確的框架,體現出與1949年以前不同的特點,并被國內各高校沿用至今。
與中國通史教學小組中氣氛相對熱烈的座談、研討活動相比,其他幾個教學小組的類似活動雖然要少一些,但也各有特點,《光明日報》還報道過中國近代史教學小組的討論活動:
在各單元結束時,并根據需要布置討論會或檢討會。討論會前,首先由先生發(fā)下大綱及參考資料,使同學從原始材料分析著手,然后,配合互助小組漫談,互相督促作發(fā)言大綱,進行分組討論,這樣就使同學把比較零碎的見解變得更有條理更有系統(tǒng)。對不正確的看法又有批判和糾正的機會。(18)② 佚名:《改進中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關于歷史系教學小組的調查報告)——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參考資料之一》,《光明日報》,1950年6月3日,第2版。
可以看出,中國近代史教學小組的討論會,程序比較清楚合理。而由于討論內容是會前就由小組的相關教師確定下來并散發(fā)了大綱和參考資料的,討論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證。之所以如此,與近代史教學小組的人員組成有直接關系:組長王真先生1947年起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先后任教育研究室、黨史資料室編輯,研究方向主攻中國近現代史,并在北師大講授中國近代史等相關課程。其他成員也基本都是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等機構任職的機關干部,既具有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又具有利用歷史唯物論進行中國近代史特別是黨史研究的優(yōu)勢,政治理論素養(yǎng)比較高,而且能比較好地處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
除了座談會、小組例會之外,還有針對學生的專門輔導活動。通過兩次教學總結座談會上的學生發(fā)言,侯外廬先生看出盡管學生都很努力,也很用功地鉆研問題,但是還沒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閱讀古文和選擇史料方面還有明顯的不足,需要教師進行具體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輔導制度也因此開始建立。當年在北師大歷史系讀書的龔書鐸先生后來也曾回憶起接受教師輔導的情況:
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輔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包括如何閱讀古文和分析史料等。侯先生非常重視學生的基本功訓練。白先生對此也很重視。白先生當時給我們班講明清史,除去講課外,學生要做作業(yè),其中有古文標點斷句。我記得班上印發(fā)過努爾哈赤的《七大恨》,當時是刻蠟版油印的,不像現在這么清晰,都沒有標點。白先生給我的卷子做了批改,打了個A-。這份卷子保留了相當長的時間,可惜后來在“文化大革命”時丟失了。(19)龔書鐸:《外廬先生與北師大的情誼》,龔書鐸:《求是室文集》(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560—561頁。
通過這種制度化的輔導,歷史系教師和學生接觸的機會比以前明顯增多了,師生關系更加密切。由于學生能夠得到教師的個別輔導,學生學習的效率也相應提高了(20)劉淑娟:《侯外廬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史學史研究》,1982年第3期。。
從1950年3月到6月的短短三個月時間中,《光明日報》對北師大歷史系的教學改革連續(xù)做了五次報道:《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集體教學受到歡迎》(3月31日)、《開展師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介紹北師大中國通史教學小組召開的師生座談會》(5月7日)、《改進中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關于歷史系教學小組的調查報告)——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參考資料之一》(6月3日)、《對于大學歷史課程和歷史教學的一些實踐》(6月7日)、《師大歷史系的集體教學實習制》(6月10日)。一個師范類高校基礎教學單位的教學小組改革竟然受到如此重視,顯然大有深意。作為教學小組重要組織者的白壽彝先生曾對教學小組的作用進行評價:
首先,應該指出,歷史課的集體教學完全是正確的,是必要的。在中國通史的教學上,這種需要尤顯得迫切。老實說,這些年來,學中國史的朋友們都還在斷代研究、專史研究、專題研究的階段上,誰也還不能把整個的中國史,上下數千年,自經濟、政治以至于文化中的各門類,都理出一個相當清楚的頭緒來;更加以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處理中國史料,這對于我們這批開始學習理論的教師,更是一件艱巨的工程。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集體教學,依師大歷史系中國史教學小組近三個月來的經驗看,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21)師大通訊組:《師大歷史系的集體教學實習制》,《光明日報》,1950年6月10日,第4版。
由上面這段話來看,白壽彝先生對教學小組、集體教學的作用和效果在總體上是比較認可的,而這也是基于他對此前北師大中國通史課程教學總體情況的清醒認識。一方面,從事通史課程教學的教師,其學術研究范圍都是有限的,一般沒有能力對整個中國歷史都有精深的研究與把握;另一方面,新中國建立后,迫切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通史的教學,也需要相關教師積極學習這些理論??傮w而言,盡管在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但北師大歷史系的教學小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國內高校教學改革探索中的典型代表。
侯外廬在離開北師大、出任西北大學校長之后,繼續(xù)在西北大學推行以教學小組、教研組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并受到了當時教育部的重視,其在北師大和西北大學的改革經驗也被教育部推薦給全國其他高校。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fā)布《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高校教師應該“努力加強自己的政治學習、業(yè)務學習及研究工作,應就各項主要課程,組織教學研究指導組,由教師實行互助,改進教學的內容與方法”(2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冢汉D铣霭嫔纾?998年,第48頁。。隨后,國內各高校紛紛設立教學小組和教研組(23)據《本校教學研究指導組的組織和工作情況》(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檔案,1950-11),北師大從1950年11月起按照政務院要求成立“教學研究指導組”。而在全國高校范圍內,則是教學小組和教研組并存的狀態(tài)。,并積極開展各種活動。
繼北師大之后,清華大學歷史系也在政務院發(fā)文推廣之前于1950年夏設立了教學小組。以中國通史小組來說,其主要做法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就通史中所涉及的各個歷史階段的教學方法進行經驗交流,草擬并討論各歷史階段講授提綱,還與北京大學歷史系成立兩校教學討論會,每月交流教學經驗。二是由專業(yè)教師作專題報告并討論。隨著教學研討活動的深入,1951年,清華大學歷史系將中國通史教學小組與中國近代史教學小組合并(24)佚名:《清華大學歷史學系中國通史教學小組工作總結》,《歷史教學》,1951年第3期。。與最早進行教學小組探索與實踐的北師大歷史系相比,清華大學中國通史教學小組的運行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其與北京大學的聯(lián)合研討活動,也是值得重視的創(chuàng)新之舉。
山東大學歷史系的教學組織,也是1950年夏之后開始成立的,而且是教研組和教學小組兩種形式并存:因中國通史課程教師人數較多,故成立教研組;中國近代史、世界通史等則成立教學小組。中國通史教研組在1951-1952年度第二學期的工作總結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具體工作方式:第一,集體討論教學提綱與講稿內容,規(guī)定每周六上午開展討論活動,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充實與改進教材內容;第二,針對教研組剛成立時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的狀況,逐步完善集體聽課制度;第三,為了改變原來學生問老師答的單調、不全面等問題,開展學生輔導制度,主要包括教師指導下的集體自學、課堂討論與教師點評、一年級新生“生活檢討會”、組織學生互助組等形式(25)中國通史教研組:《山東大學歷史系中國通史教研組一九五一年度下學期期終工作總結》,《文史哲》,1952年第6期。。至于存在的問題,山東大學歷史系的學生認為各教學小組的“形式化”傾向比較突出,“實際上都是一些形式,為了應付教務處而設立的”(26)山東大學歷史系學生“三反”學習代表團:《把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樹立起來》,《文史哲》,1952年第3期。。雖然學生與教師是在不同的立場上看問題,但這一評價確實暴露出教學小組等教學組織在開展教學活動中的缺陷與不足。
除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之外,華東師范大學在呂思勉先生調入后也組織了中國通史等教學小組,編寫了《中國通史教學大綱》等材料,呂先生并言:“華東教育部高等教育處為謀文法學院基本課程的改革,特組織中國通史教學小組,進行集體研討。1952年1月12日,召開第一次會議,到會諸君都主張先試擬幾個教學大綱,以作討論的依據。不佞在解放以后,是未曾講授過中國通史的,但對于這一科的教學,卻有一些意見,謹陳其說,以求同組諸君及海內賢達之賜教?!?27)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呂思勉遺文集》(上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537頁。概而言之,多數京外高校設立教學小組的時間要晚一些,顯然是教育部將北師大經驗推廣以進行教學改革的產物。
由于侯外廬、白壽彝等先生的重視與身體力行,北師大歷史系的教學小組在短期內便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并迅速被推廣到國內多所高校,在當時無疑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并對以后國內高校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當然,因時間短促,其在運行過程中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也值得重視和分析。
首先,北師大歷史系各教學小組的成立,其出發(fā)點是適應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歷史教學內容與知識體系的需要,而教學小組成立后的確起到了這一作用。處于新舊意識形態(tài)更替中的學生群體也對當時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提出了質疑,客觀上對這一改革起了推動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擔任歷史系主任的侯外廬先生借鑒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互助學習小組的經驗與做法,創(chuàng)造性地將黨組織活動與學習的方式引入到歷史系中,幫助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學習與研討歷史,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歷史系師生的共同需求。從這一點上來說,歷史系教學小組的成立與運作,“對推動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改造舊的史學體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8)瞿林東:《白壽彝先生和20世紀中國史學》,《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3期。。其在國內高校的推廣,也可在一定意義上被視為1951年下半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的先聲。
其次,歷史系教學小組的運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生交流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并推動了教學研究活動的開展,在全國高校歷史教學改革中發(fā)揮了引領示范作用??傮w上說,各教學小組的教學活動,既有小組內部教師之間的溝通協(xié)作,也有師生之間就課程本身以及部分熱點理論問題的交流討論。前者改變了以往授課教師往往各自為政、互不交流的局面,后者則促進了課程內容的改變與體系化,課程教學中的理論性、學術性,使青年教師群體迅速成為本專業(yè)的骨干力量。在教學方法上,白壽彝先生重視集體教學、鼓勵學生參與,還在《光明日報》的“歷史教學”副刊發(fā)表文章,對史學研究、歷史教育、歷史教學、歷史教材的編寫等問題作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對于指導當時的歷史教育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29)顧明遠:《北京師范大學名人志·大師篇》,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67頁。。
再次,教學小組運行中出現的問題,也為此后教學組織的改進與教研室的設立積累了經驗。各教學小組的設立與運行,對于教師業(yè)務水平的提高、教學效果的改善、師生交流的促進無疑都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也很快顯露出來。如組織相對松散、教師隊伍構成不盡合理、小組活動時間難以保證且有形式主義現象、各小組活動差別較大、有的老師沒有全力配合等問題。何茲全先生曾談到寫上課講稿帶來的影響:對教師來說,造成“講稿日益多,學問日益少”的局面;對學生來說,造成“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都忘記”的局面(30)何茲全:《愛國一書生·八十五自述》,第261頁。。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地制約了教學小組的運作。因此,教學小組在運行一年之后,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另一種更為有效的教學組織——教學研究指導組(教研室),便開始取代教學小組,逐步成為北師大歷史系乃至全國高校教學組織的基本形式。
總體而言,一個時代的教育理念與政策必然反映那個時代的政治現實,高校教學組織的發(fā)展變化也大致反映出國家教育政策的基本思路。北師大歷史系教學小組的設立與運行,也是當時高等教育領域內政治理念對歷史教學產生影響的表現,是對高校歷史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改革的初步探索,順應了高校歷史教學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歷史進程進行重新闡釋、建立新的話語體系的客觀需要。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新時代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歷史學類課程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3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2020年6月6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2年7月16日。。但就當前全國高校歷史類專業(yè)教學的實際來看,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決或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比如,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如何從歷史的角度溯流追源,使學生深刻理解國家內外政策的合理性,增強國家認同,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思潮與意識形態(tài)滲透,如何組織教師理性對待,并通過專業(yè)教學堅定學生的政治方向,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面對逐步深入的人才市場化改革,如何加強專業(yè)教師與思政教師的溝通與合作,完善協(xié)同育人機制,通過專業(yè)教學與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實現專業(yè)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fā)展;等等。面對這些問題,各高校現有教學組織有責任通過多種方式增強協(xié)作意識、加強團隊建設,進而推動教學組織自身的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诖耍?0世紀50年代初期發(fā)軔于北師大的教學組織改革,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組織與運作方式上,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