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銀幕母題視域下德美早期人形怪物電影鏡鑒

2022-11-06 10:56:24陳宇灝
齊魯藝苑 2022年3期
關鍵詞:人形怪物身體

陳宇灝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上海 200444)

在《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中,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Siegfried Kracauer)以史論結(jié)合的方式,梳理了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電影,試圖用這一時期電影的變化,反映德國社會的集體心理,以論證希特勒上臺是民族心態(tài)變化所導致的結(jié)果。前言中,克勞考爾開門見山地論述了構(gòu)建電影心理史的合法性:電影創(chuàng)作的集體性特點,使影片壓抑個人特性而支持共性;電影面向大眾,因此充滿與大眾欲望吻合的通俗母題。在此基礎上,克拉考爾提出了全書的核心方法論——“銀幕母題史”:突出不同影片中反復出現(xiàn)的敘事母題。據(jù)此克拉考爾將德國銀幕上出現(xiàn)的不同形象,歸納為“暴君”,以影片對暴君的處理,來揭示民眾內(nèi)心是如何逐漸遠離民主、接受權(quán)威的。除了歷史上的暴君外,人形怪物角色也被囊括進來:他們雖然是人形,但在外表和能力上,都異于常人,難以融入人類社會,最終走向極端對立。

無獨有偶,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緊隨其后地出現(xiàn)了人形怪物影片熱潮。兩國在“一戰(zhàn)”及之后的處境不同,但卻出現(xiàn)了相似的銀幕母題,可見在人形怪物電影背后,除了克拉考爾所強調(diào)的民族心理習性外,也有超越國界的普遍心理意識支撐。從銀幕母題的視域出發(fā),將德美早期人形怪物電影加以比較,可以對克拉考爾的論述方法進行反思。

一、原型分類:人形怪物的演化史

1913年,保羅·韋格納(Paul Wegener)創(chuàng)作了他的處女長片《布拉格的大學生》(, 1913),在制作這部影片期間,他聽說了猶太民間傳說中的“泥人”故事,因此與亨瑞克·加林(Henrik Galeen)共同編劇、導演了《泥人哥連》(, 1915),而后者為F·W·茂瑙(F.W.Murnau)的《諾斯費拉圖》(,, 1922)和里奧·比林斯基(Leo Birinsky)的《蠟人館》(, 1924)創(chuàng)作了劇本。由此可見,德國的人形怪物電影創(chuàng)作具有延續(xù)性。這些影片大致可分為“一戰(zhàn)”時和“一戰(zhàn)”后兩個時期:“一戰(zhàn)”時,在“電影不啻為神話和夢”的創(chuàng)作觀念下,《泥人哥連》(, 1915)、《侏儒》(, 1916)將人造怪物搬上了銀幕;戰(zhàn)后,出現(xiàn)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1920)、《諾斯費拉圖》(,, 1922)、《瓦妮娜》(, 1922)、《賭徒馬布斯博士》(,, 1922)、《蠟人館》(, 1924)等電影,近乎強迫癥地想象著各種異于常人的怪物。

美國的人形怪物電影則崛起于20世紀20、30年代,由環(huán)球電影公司引領。環(huán)球論明星多不過米高梅,論豪華比不過雷電華,因而另辟蹊徑,將“怪力亂神”搬上銀幕。早在20年代,環(huán)球電影公司就拍攝了《鐘樓怪人》(, 1923)和《歌劇魅影》(, 1925);在30年代,環(huán)球頻頻將吸血鬼、科學怪人等科幻或恐怖小說中的非人類怪物們帶入銀幕,建立起完善的恐怖片制作模式,催生了專有名詞“環(huán)球怪物”(Universal Monsters)的誕生。而其他電影公司,也參與到了人形怪物影片的創(chuàng)作中,如派拉蒙公司的《化身博士》(, 1931)。

將兩國的人形怪物影片加以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有許多相似或同源的角色,如吸血鬼就先后出現(xiàn)在兩國銀幕中。根據(jù)榮格的理論,原型是“人類長期心理積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體無意識的顯現(xiàn),是作為潛在的無意識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的,但又必須得到外化,最初呈現(xiàn)為一種‘原始意象’”。而銀幕上的人形怪物,是根植于神話傳說、民間文化中的怪物原型的復活。把影片中的人形怪物根據(jù)“異源于何”加以區(qū)分,可以大致歸為四種原型:人造怪物、畸形人、超自然物種、操控者。

(一)人造怪物

早在1915年,《泥人哥連》(, 1915),就已呈現(xiàn)了德國表現(xiàn)主義電影中最早的人形怪物。影片中泥人哥連由黏土制成,因符咒而有了生命;古董商通過法術(shù)復活了哥連,并驅(qū)使他作為自己的仆人,但哥連卻愛上了古董商的女兒,在對其的追求過程中,意識到自己與常人間的隔閡而暴怒,最終從高空墜落摔碎為碎片。戰(zhàn)后重新拍攝了《泥人哥連出世記》(,, 1920),劇情與之相似?!顿濉?, 1916)再次呈現(xiàn)了人造怪物:科學家漢森教授創(chuàng)造出智慧超人的侏儒,而它在意識到自己出身的秘密后,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改變被視為異類的事實,因而反過來鄙視人類,懷著仇恨成為大國獨裁者煽動戰(zhàn)爭。

到了30年代,環(huán)球公司的《科學怪人》(, 1931)再現(xiàn)了人造怪物原型。影片改編自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同名科幻小說,而“泥人哥連”的傳說也是小說的靈感來源之一。影片顛覆了小說中怪物的儒雅迷人,將其表現(xiàn)為原始、天真的初生兒:天才科學家弗蘭肯斯坦通過新死之人的殘肢,創(chuàng)造出了軀體并加以電擊,讓它有了生命;然而怪物開始不受控制,先后殺死了助手和教授,逃脫實驗基地,并無意中把一個小女孩淹死。與泥人與侏儒不同的是,這一怪物的殺戮行為,不是有意的報復,而是出于對死亡的懵懂無知,讓觀眾既懼怕其陰森恐怖,又感嘆其作為錯誤實驗產(chǎn)物的悲劇出身。一年之后,出演了《科學怪人》(, 1931)的波利斯·卡洛夫(Boris Karloff),又在《木乃伊》(, 1932)中,打造了從人被改造為怪物的木乃伊角色:考古隊在埃及無意中復活了古埃及大祭司因霍特,因霍特由此開始佯裝現(xiàn)代人,蠱惑舊日愛人阿克蘇那公主的轉(zhuǎn)世,想把她制成木乃伊,與自己一起永生,為此不惜濫殺無辜。因霍特深情與控制欲的并具,同樣令觀眾既懼怕、又憐憫。同樣從人被改造為怪物的還有《隱形人》(, 1933)中,因注射了自己發(fā)明的藥劑,而隱身的科學家,他在隱身能力下,對權(quán)力的欲望逐漸膨脹,戲弄和報復小鎮(zhèn)居民,最終被警察擊斃。

(二)畸形人

另一類怪物雖然出身為人,但因身體的殘缺或畸形,也具有類似人造怪物的悲劇脈絡。德國電影《瓦妮娜》(, 1922)中的?;逝砷L官是一個典型形象:他因瘸腿需要借助拐杖行走,這一缺陷導致他的自卑,最終促使他轉(zhuǎn)向施虐傾向,瘋狂地鎮(zhèn)壓起義,讓自己的女兒與身為起義領袖的愛人生離死別,對于別人的痛苦樂在其中,成為了類似于侏儒的獨裁者。

在美國,環(huán)球公司在20年代先于人造怪物,拍攝了《鐘樓怪人》(, 1923)、《歌劇魅影》(, 1925)和《笑面人》(, 1928)三部塑造畸形人角色的影片,其原型都來自古典文學:“鐘樓怪人”和“笑面人”出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小說《巴黎圣母院》及《笑面人》,“魅影”則出自加斯通·勒魯(Gaston Leroux)創(chuàng)作的同名長篇小說。在改編過程中,環(huán)球借鑒了德國表現(xiàn)主義手法,通過夸張的化妝和光影的運用,放大了三個角色外貌上丑陋奇異的一面:卡西莫多毛發(fā)蓬亂,一只眼球外露;“魅影”的皮肉塌陷,頭發(fā)稀少;“笑面人”格溫普蘭被毀容摧殘,臉上始終掛著陰森的怪笑。三個角色在恐怖外表下,都藏有溫柔善良的一面,但外表帶來的自卑,影響了他們追求愛情的步伐,在“魅影”身上,這一矛盾爆發(fā)地尤為激烈:“魅影”在意外爆炸中毀容,因而戴著面具,躲在劇院下的下水道中,他愛歌手克里斯汀,并通過暴力威脅劇團,讓她成為了臺柱,但他的愛,逐漸變?yōu)闃O端的控制欲,沒有得到克里斯汀愛的救贖,最終變成反社會的怪物,被暴民打死。

由此可見兩國影片中人造怪物、畸形人原型的相似脈絡:他們因異于常人的外表和出身,無法融入人類社會,想獲得愛,卻被孤立和遺棄;這往往會導致其走向自卑、甚至變態(tài),最終仇視人類,甚至展開極端報復。影片往往既強化其外形的恐怖,又對其身不由己的悲劇結(jié)局流露出悲憫的態(tài)度。

(三)超自然物種

與前述兩類原型相比,這一類角色在人類面前,更為神秘和高高在上,擁有人類所無法達到的超人力量。他們并非人類社會成員,也并不試圖融入人類社會,而是一開始就以入侵者的姿態(tài),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在德國影片中,1922年,茂瑙創(chuàng)作的《諾斯費拉圖》(,, 1922)是第一部吸血鬼題材電影,改編自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的哥特小說《德古拉》。影片塑造了形容枯槁、行為古怪的諾斯費拉圖伯爵,他睡在棺材里,渴望鮮血,輕而易舉就能給小鎮(zhèn)帶來瘟疫,如同死亡的化身??死紶栒J為,影片通過將諾斯費拉圖這一怪物與瘟疫聯(lián)系在一起,讓其成為了命運的代言人,使其專權(quán)行為獲得命運賦予的合理性。

在美國,環(huán)球公司同樣改編了斯托克的小說,推出了《德古拉》(, 1931),開創(chuàng)性地讓德古拉以優(yōu)雅而危險的老貴族形象登場,通過演員的口音,強調(diào)其來自歐洲的異域?qū)傩?,舉手投足間突出其邪魅和誘惑,連吸血的鏡頭, 都因為黑色斗篷的遮擋,而顯得如同一個吻。而后環(huán)球公司推出的《德古拉之子》(, 1943)中,德古拉第一次在銀幕上化為蝙蝠,讓吸血鬼與蝙蝠之間的關系,由“吸血”這一共同特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此后環(huán)球推出的怪物影片中,人和動物間的物種雜糅,更直接地體現(xiàn)在了角色造型和能力上,如《狼人》(, 1941)中,每到月圓之夜就變身的狼人。人和其他物種的交叉,不僅在外貌上突出了怪物“非我族類”的外來屬性,也為怪物賦予了其他物種所擁有的超乎人類的力量,加深了觀眾對其的畏懼感。

(四)操控者

還有一種怪物,他們施加于他人的壓迫不僅在于肉體,更在于精神,又可分為同一人的不同人格中的強勢者,及在精神上玩弄他人的人。在德國,《布拉格的大學生》(, 1913)是精神分裂題材的先鋒,講述了窮學生巴爾德溫在與巫師交易后,交出鏡中映像的故事,鏡像作為他的復制品,展現(xiàn)出貪婪暴戾的一面,并開始毀壞他所背棄的那個善良的自我。而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1920),塑造了以催眠術(shù)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的卡里加里博士這一角色,他的奇異之處是可以催眠和控制搭檔凱撒四處行兇。克拉考爾認為之后德國電影里出現(xiàn)的許多角色,都來自卡里加里這一原型:弗里茨·朗(Fritz Lang)的《賭徒馬布斯博士》(,, 1922)中的馬布斯博士,通過喬裝成各種人物,尋找受害者實施催眠,最后淪為了風言亂語的狂人;《蠟人館》(, 1924),以三段故事利用出沒于過去的角色原型,其中“開膛手”杰克、伊凡都帶有卡里加里的色彩,這些怪物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創(chuàng)傷,更是熱衷于通過追逐與殺戮等手段,折磨受害者致死的變態(tài)行為,而電影作品試圖揭示其精神世界的荒蕪。

在美國人形怪物影片中,與之最為相似的是派拉蒙公司的《化身博士》(, 1931)。影片中科學家杰基爾注射了自己發(fā)明的藥劑后,將自己所有的惡意與壞念頭,都投射到了名為海德的人格。白天,杰基爾行醫(yī)救人、樂善好施;待到夜幕降臨,兇神惡煞的海德先生便會現(xiàn)身、無惡不作,并與杰基爾爭奪身體掌控權(quán)。這與《布拉格的大學生》(, 1913)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派拉蒙的另一作品《獨眼巨人博士》(,1940)中的托克爾博士則和卡里加里相似:因為科學組的同事不同意他的實驗計劃,托克爾就將他們縮小成了迷你人,而自己作為巨人居高臨下,將其玩弄在股掌之間??偠灾@類角色揭示出了人潛意識中的欲望,并因?qū)o限權(quán)力的貪婪,肆意享受凌駕于他者的操控感。

二、戰(zhàn)后處境之異:困頓與迷惘的緣來之處

克拉考爾始終強調(diào)銀幕心理史的限定性,將研究對象確定為特定時期下特定民族的心理范式。人形怪物在“一戰(zhàn)”后,如雨后春筍般陸續(xù)出現(xiàn)在德國與美國電影,但在兩國影片中表現(xiàn)的側(cè)重不同,這與戰(zhàn)后兩國不同處境下,民眾迥異的心理習性有關。德國人形怪物影片揭示的是,在家國受挫而前途未卜的境遇下,民眾的集體性焦慮;美國影片則更多揭示了經(jīng)濟衰退和工業(yè)異化下,民眾對自身壓力的宣泄及對未來的迷惘。

(一)德國:在權(quán)威與混亂中抉擇

根據(jù)克拉考爾的論述,在“一戰(zhàn)”后至“二戰(zhàn)”前這一時期,由于“十一月”革命未能完成德國社會的徹底變革,社會民主黨無力清理軍隊、官僚系統(tǒng)、大地產(chǎn)主和富人階層,傳統(tǒng)勢力實際上繼續(xù)把持魏瑪共和國;“一戰(zhàn)”德國戰(zhàn)敗,并被迫接受十分苛刻的處置條款,而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頻發(fā),更加速了復仇種子的萌發(fā)。這一切都導致了德國民眾的退縮心理:出于對混亂和未知的恐懼,民眾逐漸遠離民主、接受權(quán)威,并將其看作唯一可行的解決國家問題的方案。

銀幕上頻頻出現(xiàn)的人形怪物,正是德國民眾心理習性的表征,而在眾階層中,最能揭示中產(chǎn)階層中下級的心理:他們夾在工人與上層階級之間,最無力反抗、也受到最大打擊;原有的庇佑——君主與國家粉碎,面對工人的優(yōu)越感下降,在無能與焦慮中,覺得被整個社會孤立,萌發(fā)了破壞欲,并把自身在社會體系里的自卑,轉(zhuǎn)移為一種民族自卑。泥人、侏儒等怪物,因出身異類而導致不自信,在社會的隔離中走向變態(tài),不僅映射了德國“一戰(zhàn)”戰(zhàn)敗,且沒能真正走向民主社會所造成的集體自卑,更是中產(chǎn)階級中下層對自身孤立的社會處境的焦慮與不安的投影。諾斯費拉圖與瘟疫同義,是將暴君的行為歸結(jié)于宿命,體現(xiàn)了德國民眾面對專制時的恐懼與無力。《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1920)通過混亂的市集場景,來表征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的飛地,揭示了當時德國民眾渴望自由,卻無力想像自由的模樣,因而將逃離專制的嘗試,等同于陷入無序??偠灾?,德國的人形怪物電影,往往通過表現(xiàn)主義的風格,塑造一種壓抑、神經(jīng)質(zhì)的氛圍,在對怪物的懼怕與同情中,映射了“一戰(zhàn)”后德國民眾的雙重心理:他們既懼怕權(quán)威,揭露權(quán)威的瘋狂,又因無力追尋真正的自由,向內(nèi)心世界退縮,最終屈從于權(quán)威,并從民族的角度與之共情。

(二)美國:經(jīng)濟寒冬下的壓力宣泄

美國建國歷程遠遠短于歐洲國家,但經(jīng)過獨立戰(zhàn)爭和南北戰(zhàn)爭,確立了民主制度并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進入20世紀后,美國在經(jīng)濟與科技上急速飛躍,財富不斷積累,享樂主義取代了早期移民崇尚的清教主義,成為民眾的集體心理習性。“一戰(zhàn)”時,美國本土遠離戰(zhàn)火困擾,因此并沒有立刻參戰(zhàn),只是以中立國身份,向兩大軍事集團販賣軍火,直到1917年才被卷入戰(zhàn)爭,而且通過多場勝利,驗證了自身的軍事實力。因此,與德國的傷筋動骨相比,“一戰(zhàn)”并沒有給美國民眾帶來切膚之痛。然而到了戰(zhàn)后,以1929年的股市大跌盤為導火索,經(jīng)濟大蕭條陰霾籠罩了美國。農(nóng)民逃荒、工人失業(yè),《摩登時代》(, 1936)里,工人們在流水線上拼命干活,而資本家卻悠閑地坐在辦公室里,享受咖啡的場景,生動地揭示了那個時期,人們像牲口一樣,被剝奪自由的時代現(xiàn)實。

在經(jīng)濟衰退的同時,美國的電影產(chǎn)業(yè)卻蒸蒸日上:經(jīng)典好萊塢時期開啟,有聲電影初試啼聲,大制片廠逐步確立,各類型逐漸興起和完善。據(jù)統(tǒng)計,美國當時的影院數(shù)量,增至近兩萬家,甚至超過銀行,是旅館數(shù)的兩倍,百貨公司數(shù)的三倍。當時的民眾雖然生活窘迫,但享樂主義的心理習性仍在延續(xù),因此一邊領著失業(yè)救濟,一邊毫不猶豫地邁入電影院,催生了適應人們消費與審美需求的B級片:“三十年代經(jīng)濟大衰退時,電影發(fā)行體系重用‘一晚兩場’或‘一晚兩套’(Double Feature/Double Bill)的放映方式來吸引觀眾,一張票可以看兩部電影,于是便出現(xiàn)了B級片(B-movie)。”B級片成本較低,片長較短,??桃馓暨x大眾喜聞樂見的類型,因而與人形怪物結(jié)下不解之緣,環(huán)球公司的《德古拉》(, 1931),就被視作B級片的開端。美國這一時期的人形怪物影片與德國相比,在怪物的造型上更為夸張,奇異的身體景觀,作為一種吸引力元素,與暴力和恐怖一起,讓大眾得以在觀影中,簡單粗暴地接受視聽刺激,集體宣泄掉于社會經(jīng)濟領域中模糊不清的恐懼。此外,美國的人形怪物電影更多與科幻類型結(jié)合,以科技為人體變異之源頭,而現(xiàn)實中科技進步,則直接作用于工業(yè)發(fā)展,因此人形怪物也揭示了流水線上的工人們,對自己身體被機械異化的恐懼心理。而“德古拉”等超自然物種怪物的入侵者身份,則寄托了美國民眾本土意識的崛起與對外來者的抗拒心理。

三、身體焦慮之同:異變的多重性面向與情緒糾葛

人形怪物作為銀幕母題,在“一戰(zhàn)”及之后先后出現(xiàn)在德美,兩國創(chuàng)作之間有著密切的連續(xù)性。兩國的創(chuàng)作都受到了哥特小說或浪漫主義小說的影響,而出現(xiàn)稍晚的美國人形怪物影片在創(chuàng)作時,也直接受到了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影響,如《木乃伊》(, 1932)的導演卡爾·弗羅伊德(Karl Freund),曾經(jīng)擔任過弗里茨·朗和茂瑙作品的攝影師。人形怪物能在戰(zhàn)后處境不同的兩國先后出現(xiàn),并受到本土觀眾歡迎,說明影片背后除了克拉考爾所強調(diào)的民族心理外,還有更具普遍價值的心理支撐。通過對四種怪物原型的總結(jié),不難發(fā)現(xiàn)其奇特之處,是都緊密圍繞著人的身體,進行科技化、多元化、異類化的想象,體現(xiàn)了“后人類”視野中,身體美學“以人為進化取代自然進化”的轉(zhuǎn)向。這些影片中人形怪物所承載的共同心理是對身體變異的焦慮,而其根據(jù)身體變異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畸身:對身體異變的原始恐懼

“畸形秀”是一種中世紀興起于英國的表演,馬戲團收留各種或先天畸形、或后天殘缺的“怪胎”進行流動演出,吸引好奇的人們前來觀看。人形怪物影片無異于是銀幕上的畸形秀,尤其是在人造怪物、畸形人兩類角色的塑造上。例如《科學怪人》(, 1931),通過弗蘭肯斯坦制造的怪物外貌的丑陋可怖與內(nèi)心的純真善良間的矛盾,追問人的定義,及人身體間的差異性所造成的不平等問題:當某個人的身體的特異性,超越特定閾值時,他是否還可以被定義為人?他是否能夠繼續(xù)被社會以人的原則對待?他是否可以平等獲得常人有的權(quán)益?人形怪物影片所給出的答案,往往是悲觀的,民眾往往對怪物加以不解、防備、歧視的態(tài)度,甚至集體用武力將人形怪物處死。這背后揭示了人們心中對身體權(quán)威定義的認同感,及其在人的定義中的重要性。從理性上說,人們贊同內(nèi)在品質(zhì)的重要性,因此侏儒有著超凡的智慧,弗蘭肯斯坦的怪物有著純真的內(nèi)心;但人們又深知越過身體去以靈魂定義和評價人,是難以實現(xiàn)的,因此怪物的結(jié)局,仍舊以悲劇收場。由于害怕被排除出“常人”的范疇,人們對自己身體的破碎、毀壞和畸變,潛藏著恐懼心理,而觀看人形怪物電影,是對這種恐懼進行脫敏的過程。

(二)造身:對神人關系的反思

“造身”就起源而言,是指生物體由神靈創(chuàng)造;在德美早期人形怪物影片中,造身主要體現(xiàn)為通過科學實驗,或者巫術(shù)法術(shù)創(chuàng)造身體。這一敘事母題常用以對神人關系的反思,例如“控制論之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他的著作《神與泥人》中,使用了“泥人哥連”的典故,并這樣闡述“造物悖論”:萬能的上帝創(chuàng)造了魔鬼,魔鬼與上帝展開博弈,魔鬼具有贏得上帝的可能性,反過來證明上帝并不是萬能的?!霸煳镢U摗痹谀嗳烁邕B、弗蘭肯斯坦等人造怪物形象中,引發(fā)觀眾反思人類理性,質(zhì)問了科學倫理的邊界:隨著科技發(fā)展,如果有一日,人可以和上帝一樣,成為造物者,是否真的應該去使用這項技術(shù)?科技是理性而完美的,但被科技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會是理性和完美的嗎?如果誕生了人造人,他們應被視為低等的生物,還是與人平等?而影片所給出的答案,同樣也是悲觀的,不論是哥連,還是弗蘭肯斯坦的怪物,都具有明顯的缺陷,而難以融入社會,且在產(chǎn)生自己的意志,或知曉自己身世后,脫離了創(chuàng)造者的掌控,而所有試圖引導和控制其思維的嘗試,都引發(fā)了與之相悖的后果;憑借科技對自己進行改造的隱形人,也在對權(quán)力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通過人造怪物電影,觀眾不斷警惕著科技所帶來的看似無限膨脹的權(quán)力。

(三)共身:對人類動物性的接納

重新思考動物性是后人類主義用以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前述四種原型中,超自然物種型怪物,常常通過人與其他物種交叉,生成雜糅的身體,從而對人形所疊加的動物,進行隱喻式征用,將人的神性與動物性,在視覺上加以區(qū)分;而操控者型怪物中,同一身體中的不同人格,也是將人的神性與動物性,分別表征的一種方式。二者都在質(zhì)問人的神性與動物性的關系:人的神性與動物性能否分離?人是否可以剔除動物性,從而成為完美的人?而影片的答案,則往往是否定的:吸血鬼的動物性,可以讓他永生不死,以永生克服人類肉身的局限,但卻無法帶來幸福和快樂,讓其因無法獲得愛,而陷入永久的孤獨;《化身博士》(, 1931)中,作為紳士和精英的杰基爾,分離出海德后,在白日的榮光,得以更為耀眼,但在夜晚,卻受海德掌控,而愈加沉湎于墮落和罪惡的快樂??偠灾诵喂治锝沂玖松茞悍蛛x的悖論,即在同一個軀體中,人性中的完善和罪惡,是無法絕對分離的,極力克制、壓抑動物性,反而會造成惡的膨脹。觀眾觀看這些影片,就是在心理上接受自我動物性的一面,并與之共處的調(diào)整過程。

(四)劫身:對失去身體掌控權(quán)的畏懼

“化身”是指特定軀殼處于其他意識的支配之下有關身體的轉(zhuǎn)移、劫持與交換,而在德美人形怪物影片中,突出體現(xiàn)的是身體的劫持,即其他意識進入某一身體后獲得了控制權(quán)。由勒內(nèi)·笛卡爾(René Descartes)開創(chuàng)的“靈魂與身體分屬兩個世界”的“身心二元論”,一直制約著人們對身心關系的認識,但是具身認知研究,卻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指出了心智對身體的依賴性,據(jù)此提出了“身心一體”的身心關系學說。而人形怪物影片中,操控者型角色對于他人身體的劫持,反向地體現(xiàn)了對“身心一體”的肯定:《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1920)中,夢游者凱撒屢次制造兇案,而影片隨后揭示其是受卡里加里博士操縱,而不具備自由意志,表現(xiàn)他倒下死去的一幕,凱撒僵硬地撐開雙手,與周圍的枯木融為一體,沒有思想,內(nèi)心枯槁;《化身博士》(, 1931)中,杰基爾被分離出來的人格海德,占據(jù)了身體的部分掌控權(quán),并且面臨著海德的力量不斷擴大,從而完全占據(jù)這具身體,反過來殺死原人格的危險。操控者原型表征了民眾對失去自身身體掌控權(quán)的恐懼,從而肯定了身體與“身心”的統(tǒng)一關系。

總而言之,德美早期人形怪物電影,圍繞著身體想象,進行角色塑造、敘事構(gòu)建,通過影像,同時實現(xiàn)了對人類身體的崇拜與破壞,于情感和倫理上帶來強烈的撕裂感與矛盾感,映照著人類世界高速發(fā)展同時,需對身心關系重新思考,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對未知未來的興奮與不安。

結(jié)語

克拉考爾早年為《法蘭克福報》記者、時事評論員,曾因持續(xù)撰文對納粹進行批評,而遭迫害,被迫流亡。他在《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一書中,揭示了電影與特定社會環(huán)境相互滲透的關系,但也受到了許多質(zhì)疑,被認為是由果及因的歷史逆推法,以屈從于威權(quán)為中心論點,將電影縫合入歷史敘述。正如埃里克·韋茨(Eric D.Weitz)所說:“不應將魏瑪時期簡單地視為納粹時代的前奏,這一時期本身蘊含著不同可能性,具有社會動蕩與文化活力的兩面性?!倍@一時期德國銀幕上出現(xiàn)的種種母題背后,也不僅是權(quán)威與混亂中躊躇的心態(tài)作祟。以人形怪物為例,這一母題不僅出現(xiàn)在戰(zhàn)后德國電影內(nèi),稍晚也出現(xiàn)在美國電影里,揭示了不同國界的人們心理中,普遍存在的對身體異化與失去身體掌控權(quán)的恐懼,及對神人關系和人的動物性的反思,背后蘊含著“身心統(tǒng)一”的認知觀念。因此,應將撰寫《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的克拉考爾,作為“歷史的見證人”,而非歷史學家進行理解:雖然缺乏歷史學家的歷史距離感與客觀性,但具有親歷者的體驗和直感。他以回溯納粹統(tǒng)治實現(xiàn)的原因,并進行反省為出發(fā)點,建構(gòu)起作為“見證人”的一份證詞,揭開的是德國銀幕史的一個側(cè)面,而非全貌。

猜你喜歡
人形怪物身體
世界上走路最快的人形機器人
軍事文摘(2023年16期)2023-09-04 07:10:40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會變形的人形機器人
失蹤的怪物等
人形蔬菜
我de身體
我們的身體
大灰狼(2016年9期)2016-10-13 11:15:26
身體力“形”
健康女性(2016年2期)2016-03-11 09:39:54
Women in the Workplace, Fighting Spam, Money in the Museum, and the Mood for Food
第16集 人形手機
小學生時代(2015年5期)2015-01-20 06:15:08
建宁县| 娄烦县| 慈利县| 江安县| 龙口市| 绥化市| 司法| 沈丘县| 尼勒克县| 阿瓦提县| 莱西市| 盘锦市| 崇义县| 来凤县| 乐业县| 灵台县| 通辽市| 扎赉特旗| 鹤岗市| 龙南县| 苗栗县| 临湘市| 吉安市| 芮城县| 德令哈市| 永兴县| 扎鲁特旗| 白水县| 马鞍山市| 通渭县| 青州市| 丰原市| 石台县| 伊宁县| 英山县| 银川市| 彰化市| 久治县| 双江| 芷江|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