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瑞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安徽泗州戲,原來也稱作“拉魂腔”,最早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泗州戲最初并不是在安徽地區(qū)發(fā)源的,而是在江蘇海州一帶流行的一種地方曲調,是當?shù)孛癖姲l(fā)表豐收喜悅之情的太平調。一些民間戲曲大家將這一曲調進行藝術加工,形成了拉魂腔的曲調。這些戲曲大家再通過四處賣唱將其帶到了其他地區(qū),并不斷吸收當?shù)孛耖g戲曲素材,由此最終形成了安徽泗州戲的拉魂腔體系。也正是基于泗州戲的發(fā)展歷程,其唱腔中不僅有北方戲曲的澎湃激昂,也有南方戲曲的婉轉柔情,極具地域文化特色。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不僅重視對泗州戲唱腔傳承人的培養(yǎng),也注重剖析泗州戲的唱腔特點,探究泗州戲演唱風格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保留泗州戲傳統(tǒng)唱腔,還應與時尚音樂元素結合,創(chuàng)新泗州戲演唱風格,以符合當代廣大受眾的審美需求,真正實現(xiàn)泗州戲的可持續(xù)保護。
安徽泗州戲唱腔特點分析,主要從當前主要的三類泗州戲唱腔方式展開探討,包括基本腔、花腔、專用小調,具體如下:
安徽泗州戲唱腔中基本腔是最常表演的一種形式,也是保留泗州戲傳統(tǒng)曲調的一種唱腔。泗州戲基本腔不僅融合了其起源地江蘇一帶的太平腔調,也吸引了其他的曲調,如若花鼓調、民歌、旱船舞等多種民間音樂元素,逐漸發(fā)展形成了現(xiàn)在我們所聽到的基本腔?;厩坏奶攸c是上下句的對句結構,唱詞主要是四、六、八句,整體的曲調相對平穩(wěn),且調門多采用宮調式和微調式。泗州戲基本腔的這一音樂特點與其發(fā)展歷程有著深刻的關系,其最初主要是由農民所創(chuàng),賣唱的人進行藝術加工發(fā)展,這些人的文化水平相對不高,其曲調和唱詞多以簡單易記、朗朗上口為主,那么上下對句結構就成為了基本腔的突出特點。隨著泗州戲的表演內容逐漸發(fā)展豐富,人物情感表現(xiàn)趨向復雜化,對于基本腔的運用也更為靈活。泗州戲基本腔不僅包括男腔,也有女腔,其中男腔基本腔特點表現(xiàn)為平穩(wěn),符合男子偉岸的形象。而女腔基本腔則表現(xiàn)得相對曲折且多變,展現(xiàn)的是女子的委婉明麗等。
泗州戲中花腔也是重要的唱腔之一,但與基本腔不同,花腔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在實際的泗州戲表演過程中,為了使得表演內容更為豐富,曲調更為優(yōu)美,會在基本腔中加入花腔,使得整體的曲調變得更為豐富多樣。花腔的特點是樂句長短不一,有長句,也有短句。泗州戲花腔包括兩種:第一種是色彩性花腔。這是一種專用的戲曲腔調,表演者可以根據(jù)演唱劇目的情節(jié)和曲調變化,靈活選擇合適的花腔,如揚腔、平腔、老公調、哭腔等。例如哭腔男女都可以演唱,但也有所不同,泗州戲男哭腔與京劇的苦頭有一些類似,而女哭腔與農村婦女的啼哭聲類似。第二種是程式性花腔。這是一種程式化固定的唱腔,一般主要是在泗州戲中來表達特定的情感。一般而言,泗州戲程式性花腔主要有哈弦、停腔、起板、起腔等。例如哈弦是一種傳統(tǒng)調門,主要是一些無明顯節(jié)奏感的吟唱,不過這一腔調的使用已經很少了,只有一些老藝人會使用。還有起腔也被稱為送腔,其唱腔的曲調表現(xiàn)較為奔放有力,且能夠適應多種板式速度,在泗州戲演唱中多在中間使用,用來配合表演。
泗州戲唱腔中還有一種專用小調,融合了多個地區(qū)的民間小調、通俗歌曲等音樂元素,不斷吸收借鑒發(fā)展出了專用小調。在泗州戲演唱中專用小調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背景下演唱的一種唱腔,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與京劇的曲牌相似。同樣的泗州戲查勇小調的運用也是為了配合表演動作,營造相應的氛圍,以更好地感染觀眾,是一種重要的泗州戲輔助表演方式。在泗州戲表演中,專用小調長度一般較長,甚至可能是較為完整的曲牌,也是集各種曲調形成的一種唱腔。泗州戲專用小調也有多種形式,如和尚調、大八板、柳青娘、進花園調、游場、過河調等。泗州戲表演中專用小調的使用,主要是在一大段的唱段中插入,也經常被用來當做一些特定場景的背景音樂。例如進花園調原來是一種民歌曲調,通常是傳統(tǒng)戲曲中的背景音樂元素,多通過齊唱等形式展示出排場。
綜上分析,發(fā)現(xiàn)泗州戲的唱腔主要是基本腔、花腔、專用小調,但其唱腔特點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特色,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變與不變的融合,并逐漸形成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具體來說,泗州戲的唱腔表演過程中,不變的是泗州戲固有板式,也就是基本腔結構是不變的,不僅拖腔風格固定,且唱詞格式也是不變的。但泗州戲還有一大特色是靈活性,也就是靈活運用花腔和專用小調,將其與基本腔糅合,結合表演者的即興表演,形成豐富多變的唱腔曲調。
演唱風格也可以稱為個人表演風格,是時代背景、民族文化、流派風格、演員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因素結合的結果。泗州戲流傳發(fā)展至今已經超過了200 多年,其演唱風格也呈現(xiàn)多樣化特點,但不管演唱風格如何變化,泗州戲唱腔的特點都保留下來了,凸顯出泗州戲質樸的真善美藝術表演風格。在此基礎上,總結泗州戲的演唱風格大致可以分為裝飾性、說唱性、即興性等演唱風格,這里對這三種演唱風格進行簡要探析。
泗州戲作為傳統(tǒng)地方戲曲,裝飾性是其區(qū)分于流行歌曲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也是表演者應注意的。泗州戲裝飾性演唱風格,是指演唱者通過裝飾性的唱腔技巧進行多樣的表演,具體表現(xiàn)在音色、速度、吐字咬字、旋律等要素上,使用裝飾性的倚音、顫音上滑音、下滑音。具體來說是指演唱者在泗州戲表演中,根據(jù)劇情的演進和營造,結合自身的嗓音特點對某個唱詞進行音色調整,以達到表達要求的情緒為準。例如泗州戲《賣瓜》中的一段唱詞“烈日當頭熱難當”,其中的“當”主要是用來表達人物的情緒,演唱者需要進行裝飾性處理,放開音色唱出較為粗獷的風格,以呈現(xiàn)人物的酷熱難耐的焦躁情緒,營造氛圍,也能夠感染觀眾的心情。泗州戲裝飾性演唱風格,還需要演唱者進行速度裝飾、吐字裝飾、力度裝飾等加工,從而進一步豐富泗州戲的表演內容,真正體現(xiàn)出泗州戲的特色靈性。
泗州戲來源于民間,其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口語化處理,體現(xiàn)在表演中就是一種“似說非說,似唱非唱”的特點,將說與唱巧妙融合為一體。說唱性演唱風格的泗州戲形成也見證了該種類成長的不易,在當時的年代,一些泗州戲藝人們?yōu)榱松?,以說唱代替乞討,三三兩兩在農村“唱門子”為生。由于當時農村文化生活極為貧乏,說唱性的泗州戲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而且泗州戲的戲腔優(yōu)美,語言通俗易懂,多為農村家常之事改編,說唱性的演唱風格使得泗州戲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這也是泗州戲得以發(fā)展并傳承的重要條件。因此,說唱性演唱風格表演者在泗州戲表演中,一般體現(xiàn)在對唱詞的加工處理上。泗州戲的唱詞具有典型地方語言特色,依字行腔的特點決定了其演唱的說唱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說唱性演唱者需要注重咬字和吐字,應保留地方語言的發(fā)音規(guī)律,咬字靠前,強調韻母,以盡可能地保留地域戲曲特色。直到1930 年,泗州戲的藝人們開始逐漸進入城市,并結合城市群眾喜好對唱腔進行了革新,進一步豐富了泗州戲的戲腔。
泗州戲唱腔的變與不變,要求其演唱也融合這一特點,具體體現(xiàn)在泗州戲表演中,演唱者應根據(jù)自身的嗓音條件和演唱技能,對劇目唱句和情節(jié)進行個人理解,從而靈活地進行即興性演唱。即興性演唱是演唱者的一次二度創(chuàng)作,不同的演唱者有著不同的即興表演風格,由此形成強烈的個人表演風格。
如上述分析,泗州戲的唱腔特點是將變與不變結合,這對于演唱者的要求也相對較高。一方面,泗州戲要求演唱者必須有較高的唱功,注重字正腔圓的咬字,靈活運用多種唱腔,但應注意聲腔的分寸感,注意曲調的節(jié)奏感,聲調有力卻不能過于狂野。另一方面,泗州戲的演唱并不是單一的,需要配合舞蹈進行表演,因此表演者還需要學習基本的舞蹈動作,以配合演唱和戲曲情節(jié)的變化,豐富泗州戲的表演內容,以更好地演繹出劇目中的任務,吸引更多的觀眾。
總而言之,雖然安徽泗州戲唱腔有著其獨特的特點,且是其戲曲傳承保護的重點,然而泗州戲的演唱風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民眾審美需求的變化,泗州戲的演唱風格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革,如裝飾性、說唱性、即興性等演唱風格,都是當前較受觀眾認可接受的幾種安徽泗州戲演唱方式。雖然安徽泗州戲的演唱風格發(fā)生了很多改變,但傳統(tǒng)戲曲演唱方式與時尚演唱風格的結合,也是傳承和創(chuàng)新安徽泗州戲的一種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