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敏 高文術
(河南省潢川高級中學 河南 潢川 465150)
思辨能力指的是在看待事物時有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分析,并具有明白有利的說理。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生的思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結合這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了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方式和途徑,并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文章從思辨性閱讀及其主要特點出發(fā),對當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能提出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需求。新時期,我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學生能主動思考與研究,并具備思辨能力,為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要求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也與新課標“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語言”“思維”相吻合。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也加大了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考查力度。因此,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背景下研究“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教學策略與教學實踐研究”課題,非常有實際意義。
1.1 思辨性閱讀。思辨性閱讀是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的,一個是思辨性,一個是閱讀。思辨性指的是,學生需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懂得明辨是非。所以,對思辨性閱讀可以下這樣的定義:閱讀者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思考,并深入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內涵,形成屬于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可以將感性與理性進行有效結合[1]。思辨性閱讀在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中,能讓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主動思辨,挖掘知識別后隱藏的價值,并能通過思辨,感受知識的魅力,確保學生深度學習。
1.2 主要特點。延展性指的是學生和教師不能將眼界局限在限于的閱讀材料中,需要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通過反復閱讀來尋找到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點,并不斷進行創(chuàng)造和思辨,這樣可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并豐富自己的大腦。學術性是思辨性閱讀最重要的標志,一般的閱讀指的是為了滿足個人對情感或者知識的需求,思辨性閱讀則是教學學生如何更好地進行閱讀和思考,這樣可以幫助高中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通過思辨性閱讀來講一些學術性的思維融入到生活中,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還能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2]。
2.1 忽略學生思辨能力。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重點內容為閱讀與表達,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是主要方向。但是就當下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在教學實踐中缺少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無法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支持。思辨能力在學生成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語文不像數(shù)學等課程具備思辨的條件,嚴重影響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在教學實踐中,缺少對學生思辨能力的關注與培養(yǎng),對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產(chǎn)生極大影響。
2.2 忽略表達訓練。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訓練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思辨性訓練,缺少對學生表達能力的有效訓練。在訓練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能通過該實證、推理等增強思辨性閱讀,更能對其表達能力進行有效訓練。但是由于教師設計的口語活動訓練方式缺乏有效性,學生無法有效參與到表達訓練中,導致學生參與性極整體效果不佳。當下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表達訓練匱乏,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2.3 未能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實踐中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及思維的影響,導致教學實踐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能以發(fā)揮其學習積極性。教師長期處于課堂核心地位,教學全過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未能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趣味性課堂,學生的思辨性閱讀不足,表達訓練匱乏,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時期,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教學實踐中,發(fā)揮其主動性,并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4 教師綜合素養(yǎng)有待提升。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思辨性閱讀教學及表達訓練對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就當下實際情況來看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綜合素養(yǎng)參差不齊,在教學實踐中,缺少對學生的有效指導,無法確保教學實踐的有效性,對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產(chǎn)生極大阻礙。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師本身缺乏思辨能力,且綜合素養(yǎng)有待提升,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難以為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提供可靠支持。
3.1 以文本問題為核心,引導學生思辨。在高中語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需要立足于文本知識,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相關的文本內容進行思考,并做好總結工作。所以,在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立足在閱讀文本上,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思考?,F(xiàn)階段,有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之所以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最主要的問題是沒能抓住閱讀理解的核心問題,這樣就無法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學生的語文成績也就得不到有效提升[3]。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價值的文本需要具備以下四個特質:第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第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出學生的認知能力;第三,和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第四,對于問題的陳述十分簡明。高中語文教師就需要挑選出符合這些特點的文本來供學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抓住其中的難點和重點。比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到《鴻門宴》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將這篇課文作為例子,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項羽失去天下,而劉邦奪得天下的故事。在這一文本背景下,需要將語文思辨閱讀教學和課文學習進行有效統(tǒng)合,并在學生閱讀之前,給學生留下這樣的問題:范增是項羽最得力的幫手,范增為什么會覺得天下一定會是劉邦所得而不是項羽呢?項羽和劉邦分別都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呢?他們的性格特點和他們的成敗是否存在著關系?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可以主動去梳理文本中的邏輯,并得出自己的相關看法。
3.2 細讀詞句連綴,培養(yǎng)品讀分析之思辨力。在所有的文本閱讀中,細讀是閱讀的基石。如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進行思考這樣得不到較好的閱讀效果。文本細讀是十分重要的閱讀策略,這一閱讀的策略是有意識的。這種閱讀方式是在特殊語境下的一種閱讀方式,主要從文本語境、文本語義以及文本的內部組織這幾個部分來進行解讀,最終進行感情共鳴。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到《過秦論》這一課文時,為了提升高中生的思辨性思維,教師需要將閱讀分成三個部分。首先,需要先讓高中生對整篇文章進行通讀,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整篇文章的節(jié)奏和風格,學生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將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是感覺到迷惑的地方標注出來,這樣學生可以對整篇文章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其次,學生再次對整篇文章進行細讀,找出文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句子,并分析這一句子在整篇文章中的位置和結構。比如,“攻守之勢也”中的“守”和“功”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學習通過細讀可以得到這些答案,并掌握作者的基本思想;最后,品讀課文,學生在這一階段需要掌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和創(chuàng)作意圖,并梳理清楚作者的行為邏輯。通過這樣的方式,高中生提升了閱讀思辨能力,這樣才擁有了文字敏感性比如說,高中生在閱讀到《雷雨》時,可以充分感受到魯侍萍說“你是萍,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這一句話的情感急劇變化。高中生只有充分理解作者寫作過程是一個編碼過程,學生進行品讀是一個解碼行為,這樣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蘊含的內涵。
3.3 深化文本內容,強化思辨意識。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注重延展性。高中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拓寬授課的內容,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技術來尋找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材料,或者是利用多媒體資源多種途徑來激發(fā)出學生的理解想象力,進一步強化高中讀的思辨意識。深化文本內容并不只是將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講述得較為復雜,而是在這一基礎上,讓高中生學習到更多的拓展知識,這樣才能幫助高中生拓寬眼界,深化閱讀理解認知。高中語文教師通過這種深化文本內容的方式,高中生的思維廣度得到了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更具靈活性。比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到《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就文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話來對學生進行提問,語文教師拋出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呢”,在文中是沒有詳細的答案的,這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為學生科普作者朱自清的人物簡介以及其所經(jīng)歷的一些事情,這樣學生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也就得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學生在平時自行閱讀或者是考試的過程中,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就會主動去尋找相關的信息,拓展文本,了解閱讀文本背后的故事,這樣學生才能找到準確答案,這一過程也是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目的。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如何查詢資料,如何擴展閱讀文本的背景,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進行辯證思考,學生才能更準確地感受和把握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一作品時的情感,這樣可以從閱讀文本中學到更多的知識。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把握好文本拓展的時機,這樣才能滿足高中生的語言和情感需求,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3.4 拓展課外閱讀量,提供表達的機會。表達能力是學習的基礎素養(yǎng),也是思維參與下的語言能力。因此,表達力既是一種言語思維,也是一種言語上的行為,更是一種言語智慧。表達能力是思維和語言的結合信仰,也是思想、欲念、意念等意義的外在呈現(xiàn),是借助語言這一媒介實現(xiàn)情感、信息以及思想的外顯。高中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指定行表達力都是語文教育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激發(fā)出學生的思維活動,思維和語言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高中語文教師就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激發(fā)出學生的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提升高中生的表達能力。隨著我國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這就需要促進高中閱讀教育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高中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挑選出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來開闊學生的眼界,這樣可以有效豐富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并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中語文教材中本身就具有局限性。教材中的一些文章盡管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高中生的閱讀材料需要保證風格的多樣化,所以依靠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加入一些課外閱讀材料。比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到《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時,需要讓學生對整片文章進行通讀,對劉備的個人特征進行分析,此外,學生還需要閱讀《三國演義》的某些片段來加深對劉備這一人物的理解。學生在完成了課外閱讀之后可以將自己的收獲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這樣提升了高中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也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這樣的影響下閱讀數(shù)量會進一步增多,這樣可以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寫作技巧,學生可以將這些寫作技巧應用在自己的寫作中,提升寫作水平,寫作也是表達的一種形式,間接提升了高中生的表達能力。
3.5 開展專題性閱讀,提升教學質量。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為有效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圍繞某個主題或者專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圍繞的主題能將所學知識有效串聯(lián),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學習環(huán)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能讓學生圍繞專題發(fā)現(xiàn)問題與分析問題,并能有效解決問題[4]。專題性學習可以通過閱讀與鑒賞活動有效進行,話題的選擇一般要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讓學生在閱讀與鑒賞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專題性閱讀與鑒賞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需按照下面的基本思路進行:(1)綜合策劃教學設計。教師要對專題閱讀與鑒賞的目標、計劃等相關內容進行界定,并能對教學主題進行有效把握,高效運用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2)閱讀材料實施研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中[5];(3)合理評價。在教學全過程及即將結束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教學綜合評價,并能通過反思與總結,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在學生學習語文教材中的歷史散文時,要求教師做好材料整理工作,可以將必修一、必修四及選修的課文整理在一起,然后為學生提供這些閱讀資料,并讓學生自主閱讀,并能通過閱讀合理解決教師設置的問題,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與探究能力。以《荊軻刺秦王》為例,讓學生對這篇閱讀展開閱讀,為提升學生思辨能力與表達能力,要求教師在多媒體上播放《戰(zhàn)國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質于秦》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并在閱讀完之后,讓學生思考太子之恩是不是深重到了荊軻心甘情愿為他拋頭顱灑熱血呢?還有就是太子與荊軻之間難道只有深嗯而沒有間隙呢?讓學生思考一會兒,然后讓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認識。為讓學生更好的進行思辨閱讀及表達訓練,教師需合理設置問題,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表達,提升閱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訓練質量與效率,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需求[6]。
3.6 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強化培訓效果。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結合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需求[7]。所以學校需針對教師具體情況,制定長遠培訓方案,對教師進行系統(tǒng)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過程中,要重視教師思辨能力培養(yǎng),讓教師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能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升教學質量,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需求。在培訓期間,要加強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分享教學心得,了解自身與其他教師之間存在的優(yōu)勢與劣勢,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方案,為學生呈現(xiàn)高質量的教學課堂。在對教師培養(yǎng)期間,更要注重教師的思想轉變,要能讓教師認識到在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與思想的重要性,明確“生本”理念,為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教師自身需樹立起“終身學習”理念,要能通過主動學習,積極學習與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技術,并能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技術,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訓練的提升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8]。在教師培養(yǎng)全過程,要做好考核與評價工作,了解對教師的培訓效果,并能針對不足優(yōu)化培訓方案,確保教師在培訓期間,能有所收獲,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起對學生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幫助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配合和互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思辨方法,并在生活中應用這種思辨方法,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未來在對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做好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訓練,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表達能力,確保學生的有效學習。在教學實踐中,要求教師能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打造高質量課堂,為學生的未來學習與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