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錦州醫(yī)科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2)
口譯作為跨語言、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谧g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方式,要求譯員能夠綜合運用其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雖然一部分能夠熟練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人在某些場合下能夠承擔一定的翻譯工作,但是能夠提供專業(yè)口譯服務的譯員一直是鳳毛麟角??谧g是一項復雜的文字信息處理與轉換活動,具有情景性、即興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語言信息解碼過程受眾多復雜因素的影響,要求譯員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下迅速做出反應,這就要求譯員能夠熟練掌握翻譯技巧。好的翻譯應如射擊正中靶心,簡潔而精準。這就要求口譯員在實踐中不斷磨煉翻譯技巧、豐富知識儲備。筆者旨在為譯員在口譯活動中提供思路與方法,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翻譯不是一種交際結果,而是一種交際行為[1]。一般來說,口譯活動主要具有情景性和綜合性的特點。
1.口譯是一種情景性語言轉換。盡管之前已經(jīng)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口譯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無法預見的情況。參與溝通的雙方都不會希望作為溝通媒介的口譯員占用他們太多時間。因此,為了確保信息能夠準確流暢地傳達,實現(xiàn)口譯的有效性,譯員必須具備快速反應的能力,以應對紛繁復雜的局面,解決不可預見的問題。面對不可預見的突發(fā)狀況,口譯通常帶有即興發(fā)揮的意味,而口譯員所承受的壓力有很大一部分就源于此??谧g員工作的地點通常是公共場所,如會議室、禮堂、報告廳等,這就意味著口譯員工作經(jīng)常要面對大量觀眾。因此,不同的情景會對譯員的心態(tài)有很大的影響。由于口譯是一種難以預測的雙語交際活動,譯員必須具備從容面對大量聽眾的心理素質以及靈活應對突發(fā)狀況的能力。
2.口譯是一項綜合性活動??谧g涵蓋領域甚廣,職業(yè)口譯員的工作范圍沒有明確的界限,“口譯的服務對象是各界人士,他們來自各個階層、各行各業(yè),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交際過程中會將自己所熟悉的專業(yè)知識表達出來。”[2]這就是職業(yè)口譯員日常面對的工作。口譯作為一項綜合性活動,其內(nèi)容的廣泛性和復雜性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沒人能夠完全做到精通百家、博曉萬事,但口譯這一特點要求譯員除了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之外,還要了解不同領域的相關知識,能夠綜合把握輸入的信息,使用自身語言技能和廣博的專業(yè)知識對輸入的內(nèi)容進行綜合處理,以完成語言的轉換和輸出。因此,一名合格的口譯員不僅應該是語言方面的專家,還應該是通曉多領域知識的“雜家”。
1.準確性。嚴復提出了翻譯的三個標準是“信、達、雅”。盡管在翻譯界對于翻譯的評價標準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但大多學者都比較認同嚴復先生這一觀點。所謂信,就是要求譯文要忠實于原文。好的翻譯首先要求譯員能夠將源語準確地轉化為目的語,無論口譯還是筆譯都適用于這一標準。也就是說,口譯員應當將源語中所有實質性信息忠實地傳遞給聽眾,任何篡譯、誤譯都是不能被接受的,這是評價一場口譯活動是否合格的最基本要求。無論是發(fā)言者真誠友好的態(tài)度還是其急迫懇切的心情,口譯員都應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恰當?shù)脑~匯和語氣進行語言轉換和輸出。一個優(yōu)秀的口譯員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應當是“透明的”,發(fā)言者所要表達的信息和態(tài)度經(jīng)過這層“透明”介質的過濾和轉換,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聽眾?!皽蚀_的口譯不僅是雙語交際成功的保障,而且也是譯員職業(yè)道德和專業(yè)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準確的口譯不僅體現(xiàn)了譯員對交際活動的尊重和負責,也體現(xiàn)了譯員對交際雙方的尊重和負責?!盵2]
2.流暢性。在確??谧g準確性的基礎上,譯員還應該將輸入的信息快速流暢地翻譯成目標語言,這不僅是口譯活動最大的特點,也是口譯有別于筆譯之處。如果說準確性是口譯的“生命”,那么流暢性就是口譯的“靈魂”。之前我們提到,口譯活動具有情景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口譯是在活動現(xiàn)場即時性發(fā)生的,因此,交流雙方都對譯員的效率有較高的要求??谧g員不僅要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語言的轉換、解析、編碼和輸出,還要確保譯文的時效性和流暢性。譯員翻譯的流暢與否能夠直觀地傳達給每一個聽眾,也決定著口譯活動的成敗。流暢性對口譯員的心理素質和語言基本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想確保譯文簡潔流暢,譯員要盡量避免卡殼、重復或發(fā)音模糊的現(xiàn)象。譯員表達得流利與否同時也能夠直觀清晰地展示譯員的翻譯能力。“一般來說,我們可依據(jù)口譯員所用的口譯時間是否同發(fā)言者的講話時間大體相等來衡量某場口譯是否屬于流利?!盵2]
釋意理論認為譯者在翻譯時應該重視的是源語文本中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與客觀或主觀事實,而非語言形式本身,語言只是宏觀概念上的符號[3]。也就是說,口譯最主要的原則是理解,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溝通?;谶@一原則,我們可以將口譯的基本策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適當?shù)亟忉尯秃喕???谧g的基本策略之一就是以適當?shù)姆绞綄υ倪M行解釋。無論口譯員在工作過程中采用什么方法和技巧,都不能脫離原文。為了使所有聽眾都能明白說話者要表達的內(nèi)容,譯員有時需要對原文中的特定內(nèi)容加以解釋或說明。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 年7 月1 日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一百周年大會上提到: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八膫€意識”和“四個自信”是在我國特定國情下產(chǎn)生的詞匯,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因此,譯員在翻譯時應當對“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分別加以簡單解釋,將這句話翻譯為“On the journeyahead,we must uphold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nd continue to enhance its leadership.We must be deeply conscious of the need to maintain political integrity,think in big-picture terms,follow the leadership core,and keep in alignment with the central Partyleadership.We must stay confident in the path,theory,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實際上,除了加以解釋之外,對原文進行必要的簡化也是口譯活動中的常用技巧。筆譯工作者經(jīng)常會為某個詞的使用反復推敲,力求譯文的華美雅致,而口譯中譯員經(jīng)常會用簡單易懂的詞去解釋那些看似華麗高端實則難懂的復雜詞匯。在口譯實踐中,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化繁為簡,高效傳遞原文信息,而且更便于聽眾理解。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漢語言博大精深,漫長歷史積淀下來的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一直是口譯員比較棘手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解釋和簡化這一方法就是譯員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所向披靡、無往不利。在大型活動的講話或致辭中,講話者喜歡用良宵、歡聚一堂、共度這樣美好的詞語來烘托喜慶氣氛。經(jīng)驗不足的譯員有可能被這些華麗的詞匯嚇住,不知所措。然而,如果我們褪去語言華麗的外殼,“在這月明中秋的良宵,我們歡聚一堂,共度這一喜慶的節(jié)日”這句話在精簡之后就可以翻譯為“On this splendid mid-autumn night,we get together here to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2.合理預測。有的時候講話者的口語表達冗長而晦澀,口譯員很難把每個單詞都記住。因此,口譯員需要對說話者可能說出的話做出合理預測??谧g員可以根據(jù)短語的固定搭配和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對說話者的講話意圖進行合理預測。比如,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假設關系、因果關系、轉折關系、遞進關系等。在句子、段落或篇章中,表示邏輯關系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邏輯連詞,例如,however、but 和although 都是英語中常見的連詞,口譯員通過這些詞很容易就能夠推測出講話者接下來說的話意思上要發(fā)生轉折。因此,熟練掌握邏輯連詞有助于譯員理解源語邏輯關系,對說話者意圖進行預測,提前組織語言,提高翻譯效率。
此外,口譯員還可以根據(jù)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識或社會熱點信息預測講話者接下來要表達的內(nèi)容,打好提前量。美國耶魯大學校長Peter Salovey 在2020 年開學日講話中提到,“We are dealing with two parallel crisis: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the racial inequality and injustice rooted in our country’s history of slavery and still facing today.”當聽到“two parallel crisis”時,了解時事的口譯員會對“兩個危機”進行合理推測,腦海里的相關背景信息被瞬間激活,相關詞匯或表達法都會提前進入準備狀態(tài)。當講話者將“two parallel crisis”具體限定為“the COVID-19 pandemic”和“the racial inequalityand injustice”時,口譯員在此前合理預測的基礎上能夠做出迅速反應,將這句話翻譯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雙重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和種族不平等、不公正的問題。種族問題起源于美國奴隸制的歷史,延續(xù)至今。”
3.語義對等。在翻譯中我們經(jīng)常會提到“對等”一詞。翻譯中的對等既包含語義對等也包含文本對等。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4]。所謂語義對等,就是譯員在完全理解源語的基礎上填補不同文化間的空白,使譯文既能準確傳達原文的信息,又符合目的語聽眾的習慣,使他們能夠迅速理解。按照法國釋意學派的理論,口譯的終極目標是傳遞信息并實現(xiàn)溝通。釋意學派將口譯的過程分為三步,即理解、脫離源語外殼和再表達。尋求語義對等也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脫離源語外殼”。在這一過程中,譯員擺脫源語語言形式的束縛,使源語要表達的意思從語言形式這一“外殼”的束縛中脫離出來,找到更適合目的語的表達形式。
“借”是在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中實現(xiàn)語義對等的一個有效方法。舉例來說,講話者在講話中提到諸葛亮,如果譯員將其直接翻譯成“ZhugeLiang”必然無法將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形象生動地傳達給聽眾,這是文化背景缺失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口譯員可以從目的語文化中“借”一個和諸葛亮類似的形象,讓聽眾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諸葛亮在中國的歷史形象和地位。在西方文化中,以色列國王所羅門(Solomon) 一直都是智慧的象征,二者都是自身所在文化中的智者,形象具有很大共性,因此,可以將諸葛亮譯為“ZhugeLiang,Chinese Solomon”,這樣就補充了源語文化在目的語文化中的缺失,實現(xiàn)語義對等,便于聽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