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含 李曉寧 王亦帆 張麗梅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心血管科,北京 100053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激動的起源、頻率、節(jié)律、傳導速度和傳導順序的異常[1]。屬于中醫(yī)“心悸”范疇,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或并發(fā)癥。種類繁多,病因復雜,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各個年齡段人群中均可出現(xiàn)?,F(xiàn)代醫(yī)學對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存在耐藥、復發(fā)率高、負性肌力、誘發(fā)新的心律失常、無相應離子通道調節(jié)等問題[2-6];其非藥物療法射頻消融、除顫、起搏等治法適用范圍亦有限。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心血管科張麗梅主任從事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治療與研究25 年余,對心律失常等心系疾病的中西醫(yī)治療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和獨到的見解。張麗梅主任認為中醫(yī)藥治療心律失常能針對病因或誘因,治病求本;個體化治療;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多靶點作用于離子通道,調節(jié)整體機能;對心臟及心臟外毒副作用少;與化學藥合用增效或減輕不良反應等優(yōu)勢[7-12]。應當妥善運用加以推廣。
心悸是指陰陽失調、氣血失和、心神失養(yǎng)、心中悸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病證。張麗梅主任認為,心悸常因體虛、飲食勞倦、情志不調、外邪侵襲及藥物中毒等發(fā)病。其病機包括心陽虛衰、血脈瘀滯,腎陰不足、水火失濟,腎陽虧虛、心陽失于溫煦,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脾胃虛弱、氣血乏源,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熱毒犯肺、肺失宣肅,肺氣虧虛不能助心以治節(jié)等。可分為心陰(血)不足、心陽(氣)不足、氣機不暢、痰濁內阻、血脈瘀滯等五種證型。但心悸的根本病機為本虛標實[13]。本虛者為心之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yǎng)發(fā)為心悸;標實者多痰、火、飲、瘀等阻滯,心脈不暢發(fā)為心悸。
針對心悸病,虛證陰虛、血虛者,治以益氣養(yǎng)陰,陽虛者治以溫通心陽兼滋陰養(yǎng)血;心悸實證之痰濕阻滯者治以健脾化痰祛濕,痰火擾心者治以健脾化痰清熱,痰瘀互結者治以健脾化痰祛瘀。
臨床上,張麗梅主任認為,心律失常的證型與心律失常的原發(fā)病因有密切關系。重視辨病與辯證相結合:①冠心病心律失常者多為“心脈瘀阻”及“心血不足”證;患者常有心悸氣短、疲倦乏力、面色無華、胸悶不舒、心前區(qū)刺痛、入夜尤甚,或見唇甲青紫,舌質淡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結代。②肺心病致心律失常者多為“痰擾心脈”證;患者有心悸胸悶、眩暈惡心、頭重身倦、痰多咳嗽,舌苔濁膩,脈弦滑或澀、結代。③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致心律失常者多為“心神不寧”證;患者有心悸怔忡、善恐易驚,稍受驚嚇則坐立不安、失眠多夢、夢中容易驚醒,舌淡苔白,脈虛數(shù)或時有結、澀。④心功能不全引起者,或因嚴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常表現(xiàn)為“心氣不足”證,甚至“心陽虛脫”證。患者常有心力衰竭病史,癥見心悸氣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蒼白、表情淡漠、面白,舌體偏胖,舌周齒痕明顯,舌質淡暗嫩,脈疾數(shù)微弱欲絕或疾數(shù)雜亂或促澀無力。緩慢性心律失常者以心陽虧虛為主,患者常表現(xiàn)為面白,舌體偏胖、舌邊齒痕明顯、舌質淡暗嫩,苔白膩或白干,脈緩,并兼見胸悶氣短、形寒肢冷、夜尿頻數(shù)等癥。
張麗梅主任認為,臨床上應根據(jù)心悸快慢、證型不同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藥理作用的抗心律失常中藥[14-16]。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常選用下列中藥:①阻滯心肌細胞膜鈉通道的中藥,如苦參、蓮子心、當歸、石菖蒲、山豆根、甘松、三七、延胡索、地龍等;②抑制心肌細胞膜Na+-K+-ATP 酶的強心中藥,如生脈散,葶藶子、北五加皮等;③阻滯β 受體的中藥,如佛手、淫羊藿、葛根等;④阻滯鈣通道的中藥,如川芎、藁本、羌活、獨活、紅花、赤芍、人參、丹參、茵陳、五味子、牡丹皮等;⑤延長動作電位類藥物,如延胡索、黃連、木防己等。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可選用興奮β 受體的中藥,如麻黃、附子、細辛、吳茱萸、椒目、丁香等。
1.3.1 注重疏肝理氣法的應用 情志異常是心律失常發(fā)作的常見病因或誘因,此類患者多有焦慮傾向、緊張過度、情志不舒、壓力過大、急躁易怒等表現(xiàn),久則肝氣郁結、氣機不暢,致使心脈瘀阻。臨證見:脘腹、胸脅脹滿,郁悶少歡,喜嘆息,大便不暢,食欲不佳,舌質暗脈弦等。應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加理氣解郁之品,如柴胡、枳殼、郁金、香附等,肝郁化火者常用白花蛇舌草、梔子、牡丹皮等,同時加強心理疏導。
1.3.2 注重安神定悸法的應用 不寐常為心悸的誘因或伴隨癥狀,因此在遣方用藥時要注重安神定悸藥物的應用。遇心悸伴有不寐者,應加用開心散、酸棗仁、制遠志、石菖蒲、合歡皮、龍骨、牡蠣等?,F(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此類藥物具有改善心臟植物神經(jīng)功能、鎮(zhèn)靜安神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可緩解心悸、失眠等不適癥狀。
1.3.3 注重滋補肝腎法的應用 老年及久病者,根據(jù)病邪程度適當運用滋補肝腎之劑。病久或素體肝腎虧虛者,常表現(xiàn)為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尺脈弱,可兼有心煩失眠、易怒、腰膝酸軟無力、口干等肝郁化火、陰虛火旺的癥狀,對于此類肝腎虧虛表現(xiàn)明顯者,在養(yǎng)心氣益心陰的基礎上應注重滋補肝腎。加用滋而不膩的女貞子、墨旱蓮、山萸肉、桑葚子等。陰虛火旺明顯者可予黃柏、知母平相火而保真陰。
患者,男,62 歲。2021 年9 月15 日初診。主訴:長期胸悶氣短、心悸,活動后明顯?,F(xiàn)癥:胸悶氣短、心悸,乏力倦怠,上肢發(fā)脹,耳鳴,怕冷,納可,眠差,大便干結。血壓:110/75 mmHg(1 mmHg=0.133 kPa)。脈緩偶有結代,舌質黯苔薄黃。既往史:2 型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乙型肝炎,肝功能受損。2021 年8 月16 日輔助檢查:動態(tài)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長R-R 間期共1 次為2.18 s,交界區(qū)逸搏,偶發(fā)室上性期前收縮5 次,偶發(fā)室性期前收縮7 次,ST 段動態(tài)改變<0.1 mV。最大心率74 次/min,最小心率30 次/min,平均心率42 次/min,QRS 波總數(shù)60 264次。患者拒絕植入心臟起搏器,多方求治效果不佳,遂來廣安門中醫(yī)院請張麗梅主任看診。中醫(yī)診斷:氣陰兩虧、心陽鼓動無力之心悸。治法:益氣養(yǎng)陰,溫陽通脈,安神定悸。予以黃芪生脈散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方用生黃芪40 g、黨參20 g、丹參20 g、合歡皮2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桂枝10 g、炒棗仁30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白芍10 g、炒枳殼10 g、炙甘草10 g、紅花12 g、延胡索12 g、葛根30 g、姜黃12 g、炙水蛭3 g、白花蛇舌草20 g、蒲公英15 g。14 劑院內顆粒劑沖服,日1 劑,早晚飯后30 min 分服。2021 年9 月29 日復診:訴服藥后自覺體力及精神狀態(tài)提升,胸悶氣短均較前緩解,心情愉悅,自測每分鐘平均脈搏數(shù)較前提高5 次左右。大便干結但較前緩解,眠欠佳。血壓:130/90 mmHg。脈沉弦,舌質黯苔薄白。方藥:上方去合歡皮、桂枝、白芍,加炒白術15 g、法半夏9 g、地骨皮30 g、天花粉20 g、黃芩6 g。14 劑院內顆粒劑沖服,日1 劑,早晚飯后30 min 分服。并囑其下次就診前復查動態(tài)心電圖結果。2021 年10月13 日三診:患者狀態(tài)大好,訴僅偶有胸悶,便秘改善,血壓:130/90 mmHg。脈沉弦,舌質黯苔黃稍膩。2021年10 月8 日的24 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復查結果提示竇性心動過緩,偶發(fā)房性早搏1 次,偶發(fā)室性早搏14 次,最快心率86 次/min,最慢心率34 次/min,平均心率46 次/min,總心搏數(shù)67 608 次。方藥:上方改黨參為10 g,去炒白術、法半夏、黃芩。加垂盆草30 g、雞骨草30 g、茵陳40 g。14 劑院內顆粒劑沖服,日1 劑,早晚飯后30 min 服用。短短月余,治療前后24 h 的總心搏次數(shù)提升7404 次,平均心率提升4 次/min,逸搏、長R-R 間期、ST-T 改變消失,患者自覺癥狀改善,精神狀態(tài)及體力好轉,生活質量及生活信心大為提高,且減輕了常年駁雜服藥之損害,一切向好。
按語:方以黨參、黃芪、桂枝為君,共奏益氣養(yǎng)陰、溫陽活血通脈之功。生龍骨、生牡蠣、合歡皮為臣藥。白芍、五味子、麥冬、天冬、炙甘草、炒枳殼、白術、炒棗仁共為佐藥。丹參、紅花、延胡索、姜黃、炙水蛭、葛根、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為使藥。生脈散之現(xiàn)代藥理研究[17]表明,其具有明顯改善心肌缺血和穩(wěn)定心臟電生理的作用。其中黨參[18]能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調節(jié)心肌細胞的代謝功能,改善心肌細胞的電生理,抗心律失常;黃芪增強補氣,溫陽推動之力;佐以麥冬、天冬、白芍、五味子既可以增強清熱養(yǎng)陰益氣之功,使宗氣得養(yǎng)[19],發(fā)揮其行呼吸、貫心脈的作用,又可以抑制黃芪、桂枝之溫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治療心陽虛心悸的效驗方。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盵20]方中桂枝溫通心陽,炙甘草溫陽補益心氣,生龍骨、生牡蠣二者相須為用,收斂重鎮(zhèn)以安心神,以達到溫陽復脈、安神定悸之效。臨床中對于稟賦不足、久病體虛、年老體衰的患者應用較多,且收效良好?;颊呙卟睿磳Σ∏橹箲]所致,肝氣郁結,影響心神。故以悅心安神之合歡皮入藥,養(yǎng)心安神之炒棗仁解肝郁、安五臟。兩藥合用最適合此肝郁憂憤、思慮過度失眠之患者。此二者合龍骨、牡蠣以收斂心之氣陰、解郁安神、除煩止悸?;颊呃夏昴行裕貌庋鰷?,故以“血分之藥”丹參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并輔以紅花、延胡索。延胡索[21]入肝經(jīng)活血行氣止痛,冉氏本草中謂延胡索可利小便,使血中濁質加速排出,其治氣血之功用廣且甚妙。炒枳殼、白術健脾化痰祛濕。姜黃、炙水蛭快速代謝血中濁質,降低血脂?;颊吒喂κ軗p,長期便秘,上下不通使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一則清熱解毒,二則緩瀉、緩解病人便秘,三可降低患者血糖調節(jié)血脂。清代尤在涇《醫(yī)學讀書記》云:“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盵22]善用引經(jīng)藥可使心悸治療事半功倍。方中葛根、桂枝引藥上行肩背?!渡褶r本草經(jīng)》言葛根:“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盵23]針對其“起陰氣”的功能,冉氏云:“葛根起陰氣煞是奇功,其清輕升揚之功,勝于濃潤滋沃之品。”[24]炒枳殼理氣寬中兼能祛痰,通行中焦氣機。符合冉氏“里氣通則外氣通”“里氣和則外氣和”之義理?,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葛根、延胡索、炙甘草等藥物對心律失常均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次診因患者年高且有消渴及肝損傷病史,考慮其氣陰不足的基本病機,去桂枝、白芍,酌加天花粉、地骨皮。天花粉為治消渴之要藥,地骨皮涼血除蒸、清虛火。兩藥性涼亦可側面改善患者之便秘。再加黃芩少量清熱燥濕,取其性亦可防治藥味滋膩。三診患者諸證均已緩解,體力及精神狀態(tài)良好,遂減黨參劑量,去燥濕化痰之白術、半夏、黃芩。從中焦著手,以垂盆草、雞骨草、茵陳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助血中濁質代謝。可謂因人因病制宜,收獲良效。
張麗梅主任臨證注重陰陽平衡,潛方用藥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心病患者多久病,本虛標實。不可投之藥性偏頗太過之劑以免傷正,應平調陰陽,引導患者正氣盛邪,正氣充盛則心神自安,心神安則五臟調和、身體舒泰。張麗梅主任認為,冬季為心血管病高發(fā)時期,應當注重冬季心病的中藥調理,如此可減少來年春夏心病的發(fā)作。另外,結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及體質,她認為今人生活較古代安逸,飲食肥甘厚味不知節(jié)制,從而暗生血脈病證,臨證注重清熱解毒及蟲類中藥的應用以清利血脈,同時囑患者低鹽、低脂飲食,防范血管疾病從口入。張麗梅主任認為,心病乃是“身心并病”,患者的配合同樣重要,常囑咐患者心病除用藥需重視日常調養(yǎng),應做到飲食起居有節(jié),調暢情志,減輕精神壓力,不妄作勞,方能益壽延年。道理雖通俗但意義深遠。關于中醫(yī)藥及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心系疾病,仍有更多寶藏等待我們去學習探尋。